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过年,在童年的记忆里(散文)

精品 【山水】过年,在童年的记忆里(散文)


作者:岁月方圆 秀才,149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60发表时间:2015-03-05 11:26:06
摘要:如今过年,过得特简单,特清淡,没了年味。初一上午,我在阳台上望着晴朗的天空,怀念起孩提时代过年的情景——

【山水】过年,在童年的记忆里(散文) 如今过年,过得特简单,特清淡,没了年味。初一上午,我在阳台上望着晴朗的天空,怀念起孩提时代过年的情景——
  
   一、掸悬尘
  
   腊月二十四掸悬尘(大扫除)是村里的习俗。我母亲偏要腊月十七或十八这两天掸。她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
   掸悬尘的事儿,父亲从不插手。他一年到头只操心生产队里的那些事。过年了,他还在队里忙,家里的事儿自然由母亲来操持。掸悬尘那天,她差我和哥哥到村里借来长梯,搭在屋檐上。她穿上一身旧衣裳,腰里扎着围裙,头上包着蓝花布的头巾,俨然如一位出征的女将,手持一根绑着破布条的长竹竿,踩着竹梯登上屋檐,爬到屋顶,攀上烟囱,用竹竿直捅烟囱,让烟灰跌落在灶洞里。
   江南人家,厨房都有一口两眼或三眼灶,烧饭用麦秸、稻草和荒野砍的荆棘,长年累月燃烧的烟灰,在烟囱四壁积淀了寸许厚,阻滞了烟道的畅通。炊烟原本冒出来的是白色的,时日久了就成了黑色的烟柱。因此,每年要清除一次。母亲费劲地通好烟囱,从屋顶上下来,跑到厨房里,从灶洞里掏出几畚箕烟灰,身上、手上弄得墨黑,面庞上整个儿成了黑花脸,引得我哈哈大笑!
   清除完烟囱,她把竹竿上的布条解下,绑上高粱穗子扎的扫帚,又开始在屋里掸悬尘。三间老屋,泥土地面,平日扫地会暴起尘土,一年时间,四面墙壁、墙角、横梁上会积攒一层薄薄的灰尘,还有一些蛛蛛网。母亲先轻轻地把灰尘和蛛网掸落下来,沉积在地面上,又用抹布把窗户、五斗橱、衣柜、桌椅板凳擦干净,再跑到外面把屋檐上的檐尘、蛛网掸落。最后,清扫地面和场院,把一堆堆垃圾装在畚箕里,端到屋后小河边倾倒在灰潭里。这些垃圾经过春夏的发酵,就成了有机肥料。
   整整一天的时间,母亲才能把屋里屋外的悬尘掸干净。家里没有钱买石灰重新粉饰墙壁,经过母亲这样大扫除,墙面四壁,显得干干净净,窗明几净,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母亲说,穷人家过年,再忙也要掸悬尘,要把灰尘晦气掸出去,屋里屋外清清亮亮的,财神爷才肯进家门。
   我知道,这只是母亲心里的一种祈盼!
  
   二、做豆腐
  
   凌晨,我在邻村豆腐坊稻草堆里睡得真香,迷迷糊糊听父亲在叫,儿子,儿子,轮到我家哉,赶紧起来推磨。我睁开醒松的双眼,打了个哈欠,慢腾腾地走到磨道上,跟在父亲的后面,双手按紧推杠,推起了石磨。
   豆腐坊里的油灯忽明忽亮,空间弥漫着白茫茫的蒸汽。蒸汽里透着新出锅的豆腐香味,浓浓的、诱人的香。我推着磨,眼光不停地瞟那长条桌上摆着的一方热豆腐。那是别人家刚做好的,主人家不请,再馋也不能伸手去抓来吃。
   我跟父亲后面推了十几圈,头开始发晕,脚步慌乱,跟父亲说,头晕,想吐。父亲骂我没出息,才转了几圈就头晕,一边歇着去。我离开跑道,一屁股坐在稻草堆上,瞧着父亲推磨。少了我一个人,父亲推石磨有点儿吃劲,脚力增加了一倍。他一边推磨一边抓起浸泡好的黄豆往磨孔里添,乳白色的豆浆被碾压进石磨的槽里,又从槽里流到槽口,滴进木桶。滴满了,再换一只,直到父亲把拿去加工的黄豆全部磨完。这时,他只穿一件衬衫,满头大汗不停地滴落下来。
   剩下的工序是做豆腐师傅的。我们村周围,仅有两个村开磨豆腐坊,腊月二十五、二十六日两天,大多数人家要去做豆腐,一波一波,昼夜不停。豆腐坊里特别忙,几个师傅轮班干。替我家做豆腐的师傅有五十来岁,经验老道。他把烧好的豆浆,过虑掉豆渣后倒在做豆腐的匣子里,点上盐卤,加盖,用石板压紧、压实,火候掌握得非常好,做出来的豆腐特别好吃。我家拿去十来斤浸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能做两板豆腐。
   快天亮了,豆腐也做好嘞。就在打开豆腐匣子前,我在豆腐坊里转悠一圈,找到小半瓶酱油。豆腐出匣,放在长桌上,我飞快地切上两块,与父亲一起醮酱油吃热豆腐,还让师傅也尝尝。此时我发现,父亲脸上有了笑容。可当我再去切一块时,他在我脑后勺拍了一下,瞪眼说道,不许再吃啦,要拿回家炸油豆腐,做豆腐包,过年吃的!
   我只好作罢,赶忙把豆腐装进两只竹篮里,挑起来,与父亲一起迎着初升的朝阳,轻松地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三、杀年猪
  
   我家过年,记忆中杀过一次年猪。
   杀猪那天上午,我提满了浴缸水。父亲在场院上把两张条凳用麻绳绑在一起。准备就绪,就等杀猪关关来家杀猪嘞!杀猪关关是个小老头,也是村里唯一的屠宰手。他老人家嘴里叼着旱烟袋从家里出来,提着装杀猪刀、挺杖、挂钩、刮刨等器具的布袋,迈着四方步不紧不慢地走过生产队的打谷场,到了我家场院。父亲与他一起到猪圈里抓猪。
   猪似乎有灵性,不像往日那样见人进去就跑过来,准备吃食,而是躲在猪圈角落里不肯出来。他俩跨进圈里,挽起袖管进逼到角落,一人抓耳朵,一人抓后腿,猪呜呜地叫唤着,被他俩拖出猪圈。我窜过去抓尾巴,三人一齐用力,抬到绑好的条凳上侧躺着,头部伸出凳面。母亲端来半脸盆清盐水,放在长凳前的地面上。
   父亲把猪的两条后腿交错,用麻绳困绑结实,让我上去按压住。他又上前使劲抓住猪的两条前腿。杀猪关关瞪起双眼,侧转身来用左膝跪住猪头,左手捂住猪的嘴,朝右手心里吐了一口吐沫,利索地操起尖刀,对准猪的喉咙用力一捅,扑哧,一股鲜血喷射出来。母亲端起脸盆接住,一刹那,注满了一脸盆,还喷溅到地上。猪呜呜嚎叫了几声,屎尿排出体外,四肢使劲挺了一下,呼出一口粗气,抽搐,抖动,一会儿就不会动态了。
   紧接着,杀猪关关捞起猪的左后腿,弯腰用尖刀在猪足心扎了一个深深的口子,用长长的猪挺杖捅进去,使劲往猪皮里捅。挺杖头是圆球形的,捅在猪皮下毫无阻挡。他左捅右捅,捅开了几条气道才停手,直起腰来。他喘息未定,又与父亲一起把杀翻的猪抬到浴缸边。我烧浴缸水的时候,他点上一袋旱烟,过足了瘾,试试水温可以了,遂与我父亲动手把猪抬进浴缸浸泡。一会儿,他先捞起猪的左足,用嘴对着被捅开口子的足心,鼓起腮用劲吹气,把整头猪吹得全身鼓了起来,手掌拍在猪肚皮上,嘣嘣地响!然后,他用双手扯猪毛,再用刮刨刮,发出哧哧啦啦的响声,大片猪毛脱掉。半晌的功夫,一头毛茸茸的黑猪,变成了一头赤裸裸、白笃笃的光猪。
   猪毛脱净了,他与我父亲把这头百二、三十斤重的光猪抬到外面,用挂钩钩住后腿,悬挂在木梯上。他给猪开膛破肚,挖出内脏,清理完肠子里的污秽物,把猪大卸八块,割下猪口条和猪尾巴,他的活儿就结束了!
   中午,母亲现炒几样小菜,父亲与他一起喝点小酒。酒足饭饱后,他便把战胜品——猪尾巴和猪口条,用草绳拴着,挂在他的猪挺杖头上,扛上肩,迈着四方步晃荡着回家去。
  
   四、蒸年糕
  
   过年,家家户户要蒸年糕。糕的种类繁多,有定升糕、梅花糕、西施糕、撑腰糕、方糕……我家糯米不多,蒸不了这多花样的糕。母亲说,庄稼人,撑腰糕还是要蒸的。吃了撑腰糕,莳秧不腰酸。
   小年,母亲早早地让我和哥哥到村上孙家借来石臼。因为蒸糕前,要把浸泡的糯米、粳米放在石臼里舂成米粉。哥哥在家时由他来舂,哥哥不在家时,母亲就差我舂米。石臼里放上一半浸泡好的米,双手扶住十来斤重的舂米榔柱举过头顶,用劲戳下。就这样,举起戳下,石臼里的米在舂米榔柱的反复冲击下,慢慢粉碎。
   开始,我不会舂米,不小心把舂米榔柱舂在石臼沿上,震得双手虎口如开列般疼痛。有时舂得不得法,石臼里的米蹿到外面,散落一地。母亲笑我笨,又嫌我慢,她就亲自来。她舂得轻松,有节奏地发出嗵——嗵——的声音!当她舂得浑身出了汗,我替换他。渐渐地,我也掌握了舂米的动作要领:关键是用力要均匀,垂直起落,这样才能舂得稳,舂得准,落柱有声,米也不会蹿出来。米舂好嘞,母亲开始用绷丝(过滤筛)拍粉,过滤一遍,粗粉再倒进石臼,我便继续舂。如此几遍舂下来,十来斤糯米、粳米便全部舂成了粉末。
   母亲用木盆拌米粉。米粉挺娇贵的,对水温要求十分挑剔,热不得,冷不得。热了,拌的米粉就熟了,蒸不成糕;冷了,米粉又黏不起来,同样蒸不好糕。她总是反复测试水温,温度适中了,才洒水拌米粉。拌好的米粉还要用棒槌捣,捣得越黏结越好,蒸出来的年糕密度高,不松散。捣好了,母亲拿来蒸笼,铺好笼布,装满笼屉,撒上些木樨花,压实,上锅,隔水蒸。
   烧火是我的事情。火也有讲究。冬天的稻草柴,容易返潮,生火不旺,烧不得法会熄灭,会把笼屉里的年糕蒸生。因此,用劈柴最好,火硬,烧得旺,而且还省力,保证不熄火。烧到蒸笼上哧哧冒出的蒸汽弥漫开来,厨房间充满白色的雾气,母亲说停火,我才能把火熄灭,从灶前起身。
   一笼年糕蒸好了,母亲把年糕端到堂屋,倒扣在团匾里,升腾的热气里散发着木樨花的香味……
  
   五、祭祖宗
  
   年三十清早,一家人陆续起了床。
   父亲起得最早,杀好公鸡,提着篮子出门上街去,买点新鲜的鱼、肉,还有祭祖用的香烛、锡箔等物品。母亲做好了早饭,又冒着呼呼叫的老北风跑到屋后自留地里,把掩埋在雪里的青菜、萝卜、菠菜,拔的拔,剪的剪,摘干净黄叶,提到小河边洗净,噔噔噔跑回家放好,再拿着木桶一趟趟跑到水栈上提水,灌满灶边的水缸。
   早饭后,母亲用父亲刚买回来的锡箔纸折叠成元宝形的纸锭,还用黄色的薄纸打方孔钱。这些都要在祭祖后烧掉的,让祖宗在天之灵不要冻着、饿着,有钱花销。她折叠得很投入,仿佛把对祖宗的忏诚和希冀全部折进一只只纸锭里!整个上午,她折叠满了一大箩筐,还打上几刀方孔纸钱。备好祭祖用的物品,清扫干净地面,已经到了晌午时分。
   吃过午饭,母亲开始做祭祖的菜肴。我给她当下手。有几道菜是祭祖必备的。庄稼人称“老八样”——白焐鸡、红烧肉、咸白肉、清蒸鱼、鸡蛋饺、豆腐包、炒青菜、焖豆芽,外加一个菠萝粉丝汤。最费时的是做鸡蛋饺和豆腐包,先把肉、荠菜剁碎,加上生姜、葱花、黄酒、酱油、菜油,一起搅拌成馅,一半用于做鸡蛋饺,一半塞入豆腐包,然后下锅煮熟。
   我这个“火头童子军”,坐在灶洞前添柴烧火,又耐不住性子,一会儿站起来,侧身看母亲做菜。她每做好一道菜,我就想伸手抓点尝尝,都被母亲挡住,庄重地告诫我,祖宗还没吃,不能尝!
   时辰差不多了,母亲在堂屋中间摆好方桌和凳子,端上烧好的菜,放好酒酌、筷子,洒上黄酒,点上蜡烛,香炉里上好香。这些规矩,母亲从我奶奶那儿接过来的,烧几样菜,放几只酒酌、几双筷子,都按祖上留下的规矩办理,从不会弄错。一切就绪后,父母亲开始给祖宗行跪拜礼,然后轮到晚辈行礼。整个祭祖仪式上要行三次跪拜礼。堂屋内烛光摇曳,香烟袅袅,一家人神情庄重,显得格外静默。香烛将要燃尽,母亲盛上几碗米饭,还把送给祖宗的纸锭和纸钱拿到屋外,放在屋角边上燃烧。在她的心目中,天国中的祖宗一定会收到晚辈们的孝敬。
   肃穆的祭祖仪式,父辈们用朴实的情感,传承着中国农村过年的一种传统文化,寄托对先人们的怀念与追思,倡导的是中华孝道,让晚辈耳濡目染,每逢过年过节,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宗。
   祭祖仪式结束,夜幕也已降临。母亲把堂屋收拾干净,饭菜重新放锅里热了一下,又端上方桌,全家人开开心心地吃起了年夜饭。
  
   六、搓团圆
  
   江南人家过年的习俗,年初一早晨全家吃团圆,是诸多习俗中的一种。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点着油灯,一家人围在一起搓团圆。
   这夜晚,我家堂屋里方桌上的油灯比往日亮堂得多,跳动的火苗映红了一家人的笑脸。父亲也不再出门,在一旁专心致志地搓着稻草绳,准备来年插秧季节用。他搓得飞快,发出呼呼的声音!忙碌了一年的母亲,此时心情特别高兴,也特别轻松。她站在方桌前,用她那双灵动的手拌着糯米粉,把脸上的喜悦揉进了米粉团,再把它搓拉成长条状,切成指甲盖大小的米粉胚子。姐弟三人围在母亲的身旁,嘻嘻哈哈地把米粉胚子搓成一粒粒晶亮亮的团圆。
   姐姐是大姑娘了,搓得最快,也搓得最圆,掌心里一次能搓四五粒。哥哥比不上姐姐,但比我强得多,一次也能搓上个两三粒。我最小,两掌心里合着一粒,怎么搓也搓不圆,不是搓散了,就是搓长了,要么就是搓扁了。姐姐笑吟吟地给我做示范,还手把手地教,让我两掌心合在一起不要使劲用力,轻轻地按顺时针方向磨搓。按姐姐教的方法,我试着搓,慢慢地找到了感觉,也搓成了圆的。我把搓好的团圆放进了匾子里,跟哥哥比谁搓得圆?这时,母亲会投来赞许的目光!
   团圆,又称圆子,不加馅,是实心的,有别于元宵和汤圆。村里的习俗,常在喜庆的日子吃团圆。谁家盖房子上正梁,要放炮仗下团圆,在场的人都有一碗团圆吃,意味着这家人家兴旺发达;村里有人家结婚办喜事,新媳妇或新女婿进门,也要放炮仗,吃团圆,意味着新婚夫妻和和美美。孩提时代,村里有这样的场合,孩子们都会去,即使是不沾亲带故,只要在场,主人家都会盛一碗给你。再就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放炮仗吃团圆,意味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因此,搓团圆是一件喜悦而又惬意的事情!
   搓团圆的活儿,很费功夫,一匾子团圆起码要用一个时辰。搓好了团圆,我们进了房间睡觉了,母亲还在厨房、堂屋里忙碌。她炒南瓜子,用麦芽糖做米花团、芝麻糕片……还要洗浴,洗衣裳,清扫完地面才上床睡觉。此时已快凌晨了,我早早地进入了梦乡,吃着甜蜜蜜的团圆……
  
   七、吃百家饭
  
   年初一早晨,父亲起床放了开门爆杖。母亲上灶下团圆。我们姐弟三人先后起了床,穿着母亲早已准备好的新衣裳、新袜子、新鞋,洗完脸到堂屋,端起母亲盛好的一碗碗团圆,一起围着小方桌吃团圆。这时候,父亲会从口袋里掏出新角票,每人发两角钱压岁钱,然后催促我们说,快出门吧,去吃“百家饭”!
   姐姐是不出门的。我和哥哥一起出门挨家挨户去讨饭。村里人见我哥俩讨饭,都会笑嘻嘻的拿出米饭,让我们抓上少许米粒放在嘴里。别人家的孩子有的也会到我家讨饭。这就是吃百家饭。那时我们村上虽然不富裕,但也没有缺吃少穿的。吃百家饭,在我心里头,就是小孩子过家家,好玩而已。
   孩提时代,经常看到有人来吃百家饭的。那是真正吃百家饭的人。大多数是来自安徽的农民。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年妇女,还有拖儿带女的一家人,站在我家的门口说,俺家是安徽,家乡发大水,庄稼淹了,颗粒无收,出来讨饭,行行好,施舍点我们吧!遇到这样的讨饭人,母亲会让我到米囤里挖小半碗米打发,或者,盛一铲子米饭打发,总是不会让讨饭的人空手离开。特别是过年这段时间,来村里讨饭的特别多,走了几个又来几个。过一个年,能讨到很多大米。有一次,我姐姐从娘姨家回来,路上遇到一个十三四的男孩子,讨了一布袋大米,扛在肩上走不动了,姐帮他扛了有三四里路,到了我家歇息一会儿,他一个人又上路,到约好的地点与大人汇合。
   父辈们在年初一让孩子出门去吃百家饭,是有深意的。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父辈们更多的考虑是,假如遇上自然灾害等困难年景,家揭不开锅怎么办?我想,这用意,一则让自家的孩子练厚脸皮,薄脸皮是不敢出门吃百家饭的,感到不好意思,抹不开面子。用现今的话说,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出门历练,能够早点自立;另外一层深意,就是在遇到揭不开锅的年景,就得和安徽农民一样,外出乞讨。学会这本事,就能够生存下去。
   ……
   楼下,传来妻子叫吃午饭的喊声。我从遐思中醒来,喃喃自语,过年,过的是一个过程,过的是一个充实、喜悦的好心情!
  
   (2015年元宵节)
  

共 615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过年,在童年的记忆里》这篇散文用真实、细腻的笔触描写出过年时的整个过程,真实的再现了一个个劳动场景,散发出一阵阵浓浓的年味。这里有对美食制作过程的描写,有对娴熟的劳动过程的叙述,还有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一祭祀。表达出对劳动的赞赏,对美好幸福的期盼,对先人的无限敬仰之情。眼前的年味渐淡,而记忆里的过年却是那样津津有味,相较之下,可见现实的生活与那些难忘的记忆越来越远。那些美好的东西被尘封在历史的烟尘当中,而眼前的奢华却无法弥补渐远的真实。文章语言朴实端庄,细腻传神,结构稳健,脉络清晰自然。感谢作者赐稿,再祝作者元宵节快乐!好文,推荐阅读!【山水神韵编辑:九井居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30500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5-03-05 11:46:03
  年味、烟火味离我们渐行渐远,这篇文章又给了我们这种味道,勾起对过去的回忆。这就是文章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艺术表现手法,这就是接地气。文章思想性、艺术性俱佳,赞一个!
走进柳湖,走进生活,沉浸在梦境之中。恬淡安静,关注民生,品味社会,让灵感插上翅膀。
回复1 楼        文友:岁月方圆        2015-03-05 15:18:35
  谢谢九井老师的鼓励。本文还要进一步的完善,还望老师多给指点。问好!
2 楼        文友:岁月方圆        2015-03-05 15:16:37
  谢谢九井老师加按,辛苦了。祝元宵节快乐!
读书,练字,写文,人生乐事!
3 楼        文友:铁禾        2015-03-06 20:45:23
  美好只在过去,童年时的过年才最有年的味。
铁禾
回复3 楼        文友:岁月方圆        2015-03-07 21:31:41
  铁老师说得很对。童年时过的年是最有年昧,记忆也最深刻。那时尽管物质财富不丰富,但父母亲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过个开心的年!
   问好,祝春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