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舌尖征文】漫谈家乡的一日三餐

  【舌尖征文】漫谈家乡的一日三餐


作者:红叶秋 探花,16784.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70发表时间:2015-03-08 00:09:02


   正如电脑要耗电,汽车要耗油一样,人们的日常活动和生命活动也要消耗热量。热量从哪里来?当然是一日三餐了。古代朝食称饔,午饭称飨,晚饭称飧。可见,一日三餐也是有区别的。俗话说,早上吃盐似参汤,晚上吃盐似砒霜。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等等,正是人们千百年来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另一方面,因为地区的不同,出产的物种不同,人们的一日三餐花样也有区别。如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爱吃面,南方多甜食,北方多腌制品等等,反映出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
   现代物质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好了,于是人们都习惯于一日三餐,甚至有人提出要少吃多餐。也就是说,一天可以吃四次饭,甚至五次、六次饭,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吃,对肠胃功能弱者有好处。古时候人们就没有今天这样享福了,据史料记载,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技术不发达,粮食生产有限,社会等级森严,即使两顿饭也要看人而定。《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饭,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吃饭。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吃饭。对于吃饭的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该吃饭的时间吃饭,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大怒,立即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击败刘邦。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又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今天,我们家乡仍称早饭为早点。卖早饭的地方称为“早点部”。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其实,一日三餐是有科学道理的。早晨人体最需要补充和准备能量,所以早上一定要吃好,并且营养要全面。具体地说,早餐要丰富多样,最好有奶,蛋,有主食,有肉,有蔬菜和水果。中午要吃饱,补充上午消耗的能量,准备下午所需的能量。晚上准备休息,顺应天时,不必吃多,减少肠胃的压力。所以有人说,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百姓,晚上吃的像乞丐。
   中国人最讲究饮食文化,外国人利用蒸气发明了火车、轮船,推动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人利用蒸气,发明了蒸煮食物的厨艺,满足了口福。外国人多以生冷食物为主,喝酒要加冰块。中国人则要对酒加热后再饮用。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煮酒论英雄等就是证明。
   但是,爱好饮食文化的中国人,往往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不能尽情地享受口福。我的家乡在安徽的最北部,位于华北大平原上,属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地方。此地空有广阔肥沃的大平原,人们的生活水平却不高。改革放开之前,家乡人们的生活很苦,一日三餐也很简单。“红薯饭,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老百姓的这句话,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生活情景。红薯的产量极高,每亩可以收到三千斤以上,所以在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人们普遍以红薯充饥。红薯可以直接熬粥,可以蒸着吃,煮着吃,烧着吃,也可以切成片晒干,磨成面粉做饼吃。在那个年代,媒人介绍对象必然提到对方家里堆着多少红薯干,它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却是人们一年的口粮。红薯也有经济价值,一是可以磨出淀粉,做成粉丝,二是可以熬出红薯糖,又香又甜,十分可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红薯不再作为人们的口粮,只是作为经济作物存在而已。现在,家乡虽然仍属于贫困地区,但近年来人们的生活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不妨从老百姓的一日三餐说起。
   家乡的早餐习惯于喝粥或者汤,主食是馒头、大饼或者包子,再配以自家腌制的咸菜,条件好者再加上茶叶蛋,几片火腿,虽然简单,却营养齐全,足可以补充一天所需的能量。粥的种类很多,如小米粥、大米粥、黑米粥等,但营养最丰富的却是二米粥,也就是小米与大米合在一起熬粥。据营养学家测算,二米粥的营养价值不是两种米的营养价值简单相加,而是更高,甚至超过牛奶。汤主要是辣汤、饦汤等,这些汤不同于大餐上的汤,大餐上的汤往往注重于味,多为清汤。辣汤、饦汤配料很多,有肉类,也有蔬菜,营养丰富。据说饦汤渊源悠久,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活了八百多年的彭祖发明的。盛放饦汤的工具也很特别,外形像一只巨型的水壶,用白布严实地包裹着,无疑是为了保温的。饦汤里不仅有鸡肉丝、海带丝、豆腐丝等,还有大麦仁、花生仁等,卖汤的师傅一边倒着热腾腾的饦汤,一边吆喝着,特别吸引人。辣汤的配料比较简单,但味道毫不逊色,主要是鳝鱼段或泥鳅段等,再加上浓重的黑胡椒粉味,在稍冷的早晨,喝下一碗,浑身热乎乎的,说不出的爽快。包子的馅五花八门,可分为两大类:肉包和素包。肉馅可以为猪肉、牛肉、羊肉等,以猪肉包居多。素包多为韭菜鸡蛋馅,也可以是芹菜,荠菜等。最好吃的当算是水煎包和小笼汤包,水煎包外焦里嫩,里外有油,黄澄澄的特别能提起人们的食欲。小笼汤包注重于包子里的汤,即香又不腻,一口咬下,顺嘴流汤,余味无限。
   家乡的早餐简单而富有营养,这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决定的。因为人们要忙着上班,没有时间去做七个盘子八个碗的。一份早点一碗汤,进食快者几分钟搞定。至于午餐就有点麻烦了,起码要炒两个菜,一荤一素,多者不限,菜的品种越多越好。有客人来了至少要四个菜,必须有酒,主食当然是馒头。主食者,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食品,有人贪图口福,只吃鱼肉而少吃、甚至不吃主食,那是极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也向多样化发展,现在大米饭也进入了家乡人的餐桌。为了变一下花样,有时午餐也有面条、水饺等。面条多为鸡蛋面、肉丝面等,打卤面却很少吃。水饺在饮食上比较特别,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它不再是什么高档食品了。在过去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只有过年时人们才能吃上水饺。家乡过年时,年三十中午必须家家吃水饺,正月初一、初三也必须吃水饺,现在也是如此。年三十、初一是“团圆饺”,辞旧迎新,盼望来年更美好。初三是“除病饺”,老人说:“初三一顿扁,(注:扁,即扁食,家乡人对饺子的别称。)也不咳也不喘”。水饺下锅时要放炮,水饺出锅后要先给邻居家送一碗尝尝,然后长辈先吃,晚辈才能动筷。为什么叫饺子呢,是取其谐音,新旧年交替之际也。水饺的形状像古时的元宝,象征财富多多,幸福多多。饺子的馅可谓多种多样,可荤可素,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断变化。
   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块包着水饺,说说笑笑,和谐美好的气氛让人心醉。水饺包好了,一定要整整齐齐地摆好。老年人常常告诫下一辈说:“千忙万忙,也要把饺子摆成行。”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家乡的另一个风俗习惯说起。在家乡有人去世的时候,过世的人有多少岁,家人要包多少个饺子为他(她)送行。那种饺子很小,馅是甜的,出殡时散给众人吃。包那种饺子时不必摆成行,要随便放,所谓“摆成行”之说,就是有别于此吧。
   至于晚餐就简单多了,仍是以“粥”为主,再加上简单的炒菜和馒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我们那儿,有时汤和粥是不分的。正如在上海,包子和馒头分不清一样。在家乡有一个习惯,傍晚时分,熟人见了第一句话往往是问:“你喝汤了吗?”意思就是你吃过饭没有,或者干脆就是一句毫无意义的问候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owareyou?”一样。可见,晚上喝“汤”的习惯由来已久。
   营养学家证实,简单而又清淡的晚餐是有利于健康的。清淡的晚餐不但有利于人们的睡眠,也有利于肠胃的休息。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生活节奏加快了,年轻人往往把一日三餐的重点放在晚餐上,这是极不科学的。他们早餐的时间想睡懒觉,于是随便凑乎一下,或者干脆把早餐免了。午餐时忙着工作,以快餐、垃圾食品等勉强充饥,晚上下班了,有时间放松一下了,就来一顿丰盛的大餐。大鱼大肉吃一肚子,年轻轻的就得了脂肪肝、血脂稠,真正应了某位专家的话:病是吃出来的!
   吃饭是为了生存,为了健康,为了享受人生,如果因为不懂科学,反而吃出毛病来,那岂不是太可悲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异常丰富,我们在享受口福的同时,也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不在根本上花费功夫,那么一切努力不是舍本求末吗?!总之,吃好一日三餐,吃出更健康的体魄,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探究。
  

共 33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家乡的一日三餐每一个地方有着不同的做法,作者从古代的一日三餐,讲到现在国人的饮食,再到自己家乡的饮食习俗,说明了环境与经济决定着一切。家乡的一日三餐富有营养,对人的身体有着很好益处,写出家乡人讲究吃的口味与营养。结尾写出了吃与健康的关系,升华了主题。篇章文笔顺畅,欣赏!【编辑:阳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阳媚        2015-03-08 00:10:43
  欣赏友友精彩笔,预祝取得好成绩!
回复1 楼        文友:红叶秋        2015-03-08 11:14:28
  谢谢朋友的编辑,辛苦了。吃饭是一门学问,一门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的大学问。祝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