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水】小镇春秋(随笔)

精品 【山水】小镇春秋(随笔)


作者:思绪飞扬淡墨痕 举人,312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70发表时间:2015-03-10 08:59:50
摘要:小镇还是那个小镇,不过,好像脱了胎,换了骨,正一天天地变得陌生起来......

小镇坐落于三晋腹地,北依钟山,南临象峪河谷,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古镇。
   小镇自古就不乏能人。笔直的东西大街两头,不知在哪朝哪代就由小镇的能工巧匠建造起了两座阁楼,一曰东阁,一曰西阁。两座阁楼建筑风格如出一撤,一样的青砖红瓦,一样的尖顶穹窿,一样的雕梁画栋,一样的高耸入云。画檐飞角峥嵘现,风铃叮咚似凤鸣。若无高超技艺,无论如何也是建造不出这样远望雄伟而又近显细腻的建筑来的。千百年过去了,东阁历经沧桑而风采依旧。每每春节将至,小镇的人们就会在东阁顶头挂起一串串红灯笼,用来祝贺新春。此时的东阁,华灯璀璨,溢彩流光,在苍茫的暮霭中,宛若人间天堂。然而,甚是可惜,西阁后来竟毁于战火。如若不是这样,东西两阁遥相呼应,那该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就在小镇正北方向,有一座千年古刹,名叫圆智寺。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金天会九年(1132年)重修,后遭毁坏,并于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寺院为二进院落,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倒座天王殿、钟鼓楼、东西厢房、过殿、东西配殿、大觉殿等七十余间殿宇。
   最为神奇的当属外院正殿——千佛殿,因为它是建筑史上罕见的“无梁殿”之一,偌大的一处宝殿内居然没有一根房梁承重。那么,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来支撑庞大而沉重的殿顶的,后人一直无从解释,不由得让人惊叹小镇能工巧匠们的智慧与精湛技艺了。
   千佛殿前植有两株牡丹,据说,为宋朝栽培,距今已历九百余载,虽历经酷暑严寒与风霜雨雪,仍然枝繁叶茂。及至立夏时节,百朵牡丹同时盛开,争奇斗艳,花香遍及周遭,直引得十里八乡的乡民蜂拥前来,争相一睹牡丹风采。
   整个寺院的正脊、重脊、勾头、滴水都饰以形态各异的龙形琉璃瓦件,概为明代之琉璃瓦。制作精湛,造型优美,色泽艳丽,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发光的宝物一般,熠熠生辉。
   楼堂殿宇雄伟华美自不待言,即便散落于大街小巷富户的院门,也是别有韵味。小镇富户所建的院门,斗拱飞檐,上覆猫头滴水;门楣雕刻各色花草图案,浮雕、镂雕,不一而足;朱门厚实,遍布铜钉;有黄铜虎头形门锁,分居两门正中;门槛可高达半尺,横卧于三层石阶之上。整个院门,尽显三晋民居独特风格。只是,随着时光变迁,这些富户都渐行没落了。即便如此,透过满目沧桑的院门,依然可以依稀找寻得到它当年的光彩。
   这些建筑皆出于小镇的泥瓦匠与木匠之手。象峪河水哺育了淳朴的乡民,更赋予了乡民几许天地灵气,才使得小镇千百年来就像一位小家碧玉一样,倚门倚闾,浅笑嫣然,笑看着这岁月千回百转,流逝而成了一首首轻快的歌谣。
   小镇其实并不算小,约有上千户人家。乡民良善,也不贪婪,唯盼风调雨顺,能过上不愁衣食的好日子。听祖辈人讲,解放前交通不便,小镇又离县城路途遥远,慢慢地,小镇自成一体,竟变成了周遭四乡八村的中心。乡民平日里所用的生产、生活用品大多采买于小镇,也就促使小镇的手艺人多了起来。
   小镇的东西大街和北大街两旁曾遍布各色店铺,大小什物一应俱全。无论犁耧锄头、箩筐刀具,还是米面布匹、油盐酱醋,皆可购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是小镇赶集的日子。周遭四乡八村的乡民纷纷下得山来,赶赴小镇采买货物。于是乎,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每逢这个时节,镇里的大户们还会凑钱请外地的戏班子来唱几天大戏,自然,这几天也就成了亲戚朋友走家窜户聚首的日子。古镇的人家会热情地备了酒食来招待叔舅与七大姑八大姨。客人们待酒足饭饱之后,就会红着脸,满身酒气,蹒跚晃悠到小镇中央的大场子看戏。孩子们穿了新衣,吃着各种风味小吃,拿着新买的玩具,穿梭于戏场中,欢笑着、打闹着,那热闹劲儿,与舞台上的生旦净末丑等角儿遥相呼应,活脱脱也算是一场大戏呢。
   在小镇,邻人相处历来憨厚朴实。无论四季,一到饭时,乡民不论男女老幼,就会端了海碗,或蹲或坐,聚在大街小巷两侧,边吃饭边侃大山。有说封神演义的,有说三国的,夹杂着妇女呵斥孩子的声音,浓浓的乡情乡味氤氲着,醉了白昼夜晚,也醉了日色月光。孩子们几乎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这当口,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叫一声大爷或婶子,尽可以吃这家的一口,喝那家的一碗,在酸甜苦辣各种味道的浸泡中,也就一年又一年长大成人了。若是东家的枣子红了,这家人就会摘了枣子一家一家地分与邻人吃;若是西家的果子熟了,西家也会洗净了果子,邀请大伙儿来一同品尝。
   辗转到了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浪潮翻滚,小镇自然也不能免俗。有本事的人家拆了旧居换了新家,现代化的电器也充斥了门内堂上。眼看着别人家富裕了,人们似乎不由自主地都忙碌了起来。有的人家养了汽车跑运输;有的人家建了大棚种蔬菜;有的人家开始养牛、养猪、养鸡,成了畜牧大户;而有的人家实在没什么本事,就只好跑到外面打工去了......
   白花花的“银子”总是诱人的,大家都很忙,哪里还有闲工夫端着海碗到大街上侃大山呢?孩子们学业也是紧得很,回家吃完饭就得麻利儿地去学堂上学。旧时聚在一起吃饭的习俗竟不复存在,只剩下了三五个老头和老太太瘪着嘴,幽幽地感叹道: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
   照例,小镇每年依然赶集,商贩依然会在这些日子把货物摆满集市叫卖。然而,那些货物好像都不如原来的耐用了,新买的鞋子穿不了几天,不是脱了帮,就是掉了底,实在是经不住折腾。而买到的吃食,不知道什么原因,味道也似乎不再正宗。亲戚朋友依例还会借这个日子聚一聚,只是乡民们谁也顾不上请人唱大戏,赶集的热闹劲儿自然也就差了许多。即便上个世纪曾翻修过的一展平的两条大街,而今已然变得坑坑洼洼的,也是多年无人问津。
   乡民的腰包日益鼓胀起来了,街头巷尾的麻将馆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日渐多起来。闲暇日子里,男男女女似乎一夜之间就都学会了打麻将。麻将馆里,烟雾缭绕,人们弓着腰,红着眼,哑着嗓子,坐在那里彻夜地玩。赢钱的喜笑颜开,输了的垂头丧气,间或有妇人来找寻丈夫或者孩子来叫母亲回家的,居然门庭若市,形成了小镇的另一道景致。
   小镇还是那个小镇,不过,好像脱了胎,换了骨,正一天天地变得陌生起来......

共 24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镇春秋】这是一篇厚重也沉重的随笔,读来让人唏嘘感叹。作者通过小镇今夕和往夕的强烈对比,写出了小镇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小镇,像画一样的美。那阁楼,那古刹,都是巧夺天工的建筑。还有千佛殿前植的距今已历九百余载的两株牡丹,以及那纯朴憨厚的民风,都在展示着小镇如诗如画的美好。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是小镇赶集的日子。周遭四乡八村的乡民纷纷下得山来,赶赴小镇采买货物。于是乎,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每逢这个时节,镇里的大户们还会凑钱请外地的戏班子来唱几天大戏,自然,这几天也就成了亲戚朋友走家窜户聚首的日子。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那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还有吃饭的时候,大家围聚在一起,浓浓的乡情乡味氤氲着,醉了白昼夜晚,也醉了日色月光。所有的这些都在娓娓道来小镇过去的那种原始的静美,让人爱着向往着。可是,今非昔比,辗转到了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浪潮翻滚,小镇自然也不能免俗。有本事的人家拆了旧居换了新家,现代化的电器也充斥了门内堂上。眼看着别人家富裕了,人们似乎不由自主地都忙碌了起来。有的人家养了汽车跑运输;有的人家建了大棚种蔬菜;有的人家开始养牛、养猪、养鸡,成了畜牧大户;而有的人家实在没什么本事,就只好跑到外面打工去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可是小镇那种纯朴的风气也一去不复返了。欣赏墨痕这样厚重的文字!是呀,这些变化不止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小镇,很多地方都在经历这种变化。在改变生活面貌的同时,我们也在失去着什么,也许,那些失去的,正是最珍贵的。问好作者!愿多赏读这样美好的文字。祝您在山水写作愉快!【山水神韵编辑:歌声悠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310003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歌声悠扬        2015-03-10 09:06:19
  问好墨痕!这样的文字让人又爱又怜,就像您笔下曾经的小镇。有时候,有些美好,可能只能存留于记忆中了。小镇的幸运是,它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您的笔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有人这样地怀念它深爱它。
做莲一样简单的女子,躲在光阴的背后,静静地开放,静静地老去。
回复1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5-03-10 12:39:58
  谢谢悠扬老师辛勤的劳动!也谢谢您的鼓励!祝安好!
2 楼        文友:心持若水        2015-03-12 16:05:57
  美文,欣赏了,加油
平凡的日子秀出独特的我
回复2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5-03-12 18:39:38
  谢谢!一起加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