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榆社】北泉沟——榆社抗日拥军模范村(散文)

编辑推荐 【榆社】北泉沟——榆社抗日拥军模范村(散文)


作者:雪后彩虹 童生,812.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06发表时间:2015-03-17 05:00:16
摘要:十八军集团(八路军)司令部授予榆社县北泉沟村“拥军模范”的荣誉,当之无愧!

“红日照耀在东方……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榆社县就坐落在太行山西麓腹地、浊漳河畔,西靠辽州(今左权县),南连武乡县,西北与和顺县、东北与太谷县比邻,西面与祁县接壤。榆社县箕城镇北泉沟村,位于县城北部三里处。因其位居城北沟内,古时有泉而名。村北一里余和尚沟掌有榆邑第一名胜,名北泉寺。寺庙殿阁楼台金碧辉映,又有育龙泉、射斗峰、凌云松、伏鸾邱、紫衣屏、浴浪桥、星月沼、喷珠潭等景,错杂于水绕山环之内,引人入胜。但是这些景物在战火中早已化为灰烬。
   已是80岁高龄的原榆社县二中校长、河南邮电学校高级讲师孙钢山,是北泉沟村村民,据他回忆,抗战初期,在北泉沟村曾经有三批驻军。其中两批是穿黄军装的,另外一批是穿灰色军装的。穿黄衣服的是中央军,村民们后来才知道,这支部队是汤恩伯带领的十三军。他们纪律涣散,除不及日寇烧杀外,抢掠群众财物毫不逊色。村民亲眼看到他们抓民夫、拉牲口,而且在孙钢山家院子里追鸡捉猪,晚上又抢走了他家炕上的花被褥。至今,村上老百姓对那些不讲理、任意破坏捣乱的人申斥道:“你是十三军!”可见十三军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与日本人、土匪、强盗是同义词,名声很臭!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来村里驻扎了一批穿灰色军装的军队。他们有空就帮助房东担水扫院,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孙钢山记得,部队在他家的老院子里用石头支垒灶火,上面坐着一口大铁锅。每到开饭时,成群结对从四邻上下院子来了许多战士,整队唱歌后开饭。他们大多吃的是小米或高粱米焖饭。每次开饭,总有战士到村民家借面盆之类的盛饭工具。饭后送盆时,总会在盆里剩些焖饭,送给主家,让家中的小孩子们品尝。小孩们们都觉得稀罕,而且吃得挺香。村民们也乐于为战士们帮忙服务,军民关系非常融洽!
   在孙钢山家老院的南房里,住着两个年龄较大的军人,可能是大军官,屋里安装有一部电话机,这在当时的农村更是稀罕之物,“喂喂喂”的呼唤声,使村民们感到莫名其妙。孙钢山清楚记得,部队在村里住了至少十几天,在临走准备拆机前,两个首长亲自到上西房和下西房搀扶着院子里的老人,请他们去听听电话,见识见识这稀罕东西。并整理打扫了房间,归还了所借物品。
   部队驻扎期间,曾授予北泉沟村一面写有“拥军模范”的红缎锦旗。这就是北泉沟村村民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第一印象,也使村民深刻理解了八路军歌唱的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更深刻理解了军民鱼水情的内涵。
   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春,北泉沟村常国维、张羊羊等抗日村民,根据北泉沟村荣获“拥军模范”锦旗的事迹,自编自演秧歌剧《俺们都拥军》,到各村演出。在全县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剧中李馨远,是地下党员,早在1938年春已是抗日政府领导的大编村村长,出场台词是“春风送暖百花香,领导群众生产忙”,由此可见当时北泉沟村党组织和村干部不但领导抗日救亡,还要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剧中还有自卫队队长常元贵、妇救主任王春仙、交通员村警白成江等正面人物,也有一两个怕部队喂军马征用草料而将秆草偷偷藏到和尚沟的落后典型,如常江留和他的女婿。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来自村里的真人真事。如,常国维扮演村长李馨元,张羊羊扮演自卫队队长常元贵,孙春英扮演妇救主任王春仙,孙金山扮演村警白成江,王美山扮演常江留。剧中进村来与村长接洽的第一个军人自报是十八集团军司令部张副官,也是由村民扮演。村民们在地下党支部与村干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民兵、自卫队、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分头行动,有的捐物捐粮、捐草献料;有的扫家腾屋、送水烧茶,又铺门板又烧火炕,全村忙忙碌碌、欢欢喜喜,迎接八路军入村住房。剧的结尾是,北泉沟村拥军工作成绩卓著,由十八集团军司令部授予北泉沟村“拥军模范”红缎锦旗一面。
   七十多年过去了,北泉沟村村民还一直传颂着当年的那台《俺们都拥军》的秧歌剧,今年已经是84岁高龄的抗美援朝战士、北泉沟村的老支书孙玉山和孙钢山,提起当年的秧歌戏,情不自禁地一唱一和,唱了起来:
   第一场
   村 长春风送暖百花香,
   领导群众生产忙。
   村 警我的名叫白成江,
   今天放哨就是俺,
   正在村口细查看,
   八路同志来见俺,
   赶忙领到村公所,
   同志请坐细细谈。
   村 长叫声同志你才来,
   有啥困难讲出来。
   张副官(白)我是十八集团军司令部张副官,
   为了抗日打鬼子,
   急需柴草和军粮!
   村 长叫声同志你别急,
   为了抗日打鬼子,
   柴草米面和马料,
   咱村一定全办齐!
   自卫队长 正在家中蒸灌肠,
   忽听村警一声唤,
   急忙走向村公所,
   村长叫俺为哪般?
   妇救主任 正在家中纳鞋帮,
   忽听村警一声唤,
   我的名叫王春仙,
   妇救主任就是俺。
   (村警、自卫队长、村妇救主任等村干部上场商量,各自表态。)
  
   自卫队长 部队要的柴草料,
   民兵个个齐踊跃,
   有的上山去砍柴,
   有的捐粮又送草,
   老幼妇孺齐上阵,
   任务保证完成好。
   妇救主任 有的愿出鞋一对,
   有的愿出袜一双,
   送来山药和萝卜,
   腾出正房和西房。
   村 警站岗放哨查路条,
   马料多少我全包。
   村 长人是铁,饭是钢,
   打仗不能饿肚肠,
   为了抗日打鬼子,
   支援部队理应当。
   第二场
   江留女婿 正在家中瞌睡觉,
   忽听岳父一声叫,
   紧走来到当院中,
   岳父唤我为何情?
   常江留村中住下八路军,
   藏草藏料最当紧,
   紧步行来快步跑,
   和尚沟里安顿草。
   第三场
   张副官军爱民来民拥军,
   军民团结一家亲!
   部队打了大胜仗,
   功劳全归咱村民。
   (张副官亲手将“拥军模范”锦旗一面,授予榆社县北泉沟村。)
   齐 唱又拉鞭来又放炮,
   授旗仪式真热闹。
   拥军模范要争先,
   日本鬼子无处逃!
   后来,在国民党和晋绥军来北泉沟村胡作非为时,村长拿出了“拥军模范”这面锦旗,曾经震慑了国军,不敢在在这里撒野。但是,也是因为这面锦旗,日军在第一次占领榆社县城后,首先向北泉沟村举起了残忍的屠刀。
   1940年6月,日寇第一次盘踞榆社县城,以县城东门外省立八中(今榆社一中)校址为据点,残酷地残害榆社父老和抗日分子。在“维持”与反“维持”的斗争中,日寇把北泉沟这个八路军的“拥军模范”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北泉沟村的共产党员和抗日干部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麦收后的一天拂晓,李馨远的母亲因为儿子晚上没有回家,她担心得一晚没有合眼,准备到自卫队长常元贵家去问问情况。她刚下到河渠里,就远远看到日本鬼子上了她家南院的桃树沟,她乘敌人没有发现她,赶紧转身回家。她刚到家门,就传来常元贵母亲被鬼子活活烧死的消息。原来有汉奸告密,鬼子进村目标直指村干部及其家属。家住村口的宋五则,早起扛着大锄上地,见敌人迎面走来,便用草帽遮住面部,未被敌人认出,躲过一劫。但是她的妻子孙够娥及还在吃奶的女儿,被鬼子抢到据点。孙够娥当了三个多月的慰安妇(后来反而成为她历史上的污点)。百团大战时才被八路军解救出来。自卫队长常元贵则被捆绑到村中游街示众,押到据点后,灌辣椒水,踩肚子,百般拷打,宁死不屈,在昏迷中被拖在驴背上运出城外,惨死在县城西北的孤魂台。西沟新院李殿民的父亲被敌人捉住后,扔到堆满麦秸的房内,点起大火后从外面反锁,正房、西房乃至过道的南房都被焚烧。老人在烈火中搬脱窗户,跳出窗外,向西沟里跑去,幸免于难。这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全都被赶到村中麦场里,听敌人训话:“……看一看抗日干部的下场!……”县干部李维元的父亲也被押到村中的大堰上,敌人故意烧燎其眉毛以取乐。
   当时孙钢山未满五岁,不知因何与父母失散。他为了寻找父母,便从他姥姥家西沟院的下院走到上院,中间经过李维元家门口时,见几个鬼子挎着枪、抱着鸡迎面而来。他一路摸索到西沟新院的场院中,这时他看到新院的南房房顶已是烈火熊熊,门前孩子们最喜欢的大核桃树也被烧着了,树干噼噼啪啪地撕裂着。这里已经空无一人。
   李馨远自然也是鬼子抓捕的对象,当天他就躲在鬼子召开群众大会的麦场旁的磨房院里孙德恒家的地下煤灰圪洞里。孙德恒的老婆故意坐在煤灰板上烧火做饭。鬼子曾进去过几次,见只有个老太婆做饭,便转身而去。李馨远乘机从磨房院爬到孙钢山家老院,躲到他家西房的仰层上(李馨远是孙钢山的二舅)。住了十多天,才算躲过一劫。仰层最高处不足二尺,李馨远在上面每天只能躺卧,坐都坐不起来,更不通风透气。每天由岗山的母亲送饭、接屎接尿,比坐木囚车还难受。这老屋的仰层前几年还存在,他的子女们曾从天津、北京、上海回来参观拍照。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领导下组织了“百团大战”。9月,一二九师386旅陈赓率领部队收复榆社县城及榆辽公路沿线沿北、王景等据点。当时,钢山和小伙伴们就躲在南院的土窑洞中,大炮的轰鸣声和机枪、步枪密集的枪声震耳欲聋。白天他们还不时跑到院里观看八路军从后垴山上猫着腰前进的身影。
   1942年春,榆社县城再次沦陷。日军吃了上次的亏,不敢再住县城,便将据点扎在城东南的连家庄和杜余沟。成立了“维持会”和警备队。北泉沟村离日军据点不到五里,为了减少干部群众的损失,经过共产党敌工干部谈话点头同意,也成了“维持”村。鬼子为村里成年人都照了相,发了良民证。但八路军干部也经常到村里来,北泉沟村的民兵始终与后山八里远的青峪村民兵通风报信,互相配合。钢山的三舅李自芳、孙占元、宋五则、魏自维以及后来被鬼子杀害的村东常驼维、周虎江等都是基干民兵,经常到离敌人据点只有一河之隔的胡老爷沟、杏沿沟梁上活动,开枪袭扰,使鬼子不得安宁。
   抗战期间,张寿砚经常来北泉沟村活动,在村里开展抗日工作。还有一个叫赵启华的外乡人,他可能是老红军。有一次,日军已经占领了村东后垴山的制高点,村里前后左右一览无余。但他不慌不忙,提了个篮筐不走大道,却在这块地里转转,那块地里蹲蹲,一会儿起来,一会儿蹲下,做出寻捡东西的样子,等转到敌人视线以外后,才撒腿奔跑起来。还有一次,赵启华在日军炮台下侦查转悠时,被鬼子抓住。若要开口说话,因其外地口音必死无疑,他便从头到尾彻底装了个半痴半呆的聋哑人,一直只用手比划,对鬼子的问话打岔。鬼子信以为真,无奈将其释放。
   虽然村里表面“维持”了敌人,但伪村副和情报员,都总是等到八路军和村干部走后,才到杜余沟报告,使敌人的搜查往往落空,成为马后炮。
   北泉沟村共产党员张二江、李殿民、宋五则、魏玉莲和寨沟村的王福红、李福岗等,都先后分别担任编村地下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妇联主任等职,领导群众“空室清野”、开荒种地、减租减息、支前抗战,组织民兵开展针锋相对的对敌斗争,北泉沟村民兵在血雨腥风中不断成长壮大。1945年8月,北泉沟民兵队长李自芳等,参加了解放武乡的战役,立功受奖。北泉沟村民先后有近百人支前参战,有十余青年自告奋勇,参加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先后有六人壮烈牺牲,在解放战争中战死沙场四人、残疾荣归一人。原先落后群众的典型——常江留等也先后转变为送子参军模范、光荣军烈属。共产党员魏玉莲送子参军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在全县广为传颂,影响巨大。
   十八军集团(八路军)司令部授予榆社县北泉沟村“拥军模范”的荣誉,当之无愧!从北泉沟干部群众的拥军模范事迹到北泉沟青年踊跃参军参战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豪言壮语中,蕴含着颠簸不破的革命真理。

共 48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极其珍贵的红色史料,内容翔实,值得珍存。是作者到乡村采访八十岁的战争亲历者孙钢山老人而作的。作者以北泉沟村为写作的切入点,非常详细了描述了抗日烽火中的榆社红色历史。有国民党十三军与八路军在榆社驻军的情况对比,表现八路军与人民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其中非常珍贵的记载了北泉沟村被八路军司令部授予“拥军模范”前后的事,完整记录了自编自演的秧歌剧《俺们都拥军》以及因此而受到日军报复的北泉沟惨案,然而血债必然要用血来偿,文章接着描述惨案之后的感人肺腑的妻送郎、父送子上战场的榆社青年踊跃抗战的英雄事迹。文章以小见大,表现了榆社宏大的抗日史实,既有历史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推荐欣赏,不要忘记历史!【编缉:水银月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水银月亮        2015-03-17 05:05:33
  请榆社的作者都来欣赏这篇县志上和其他榆社历史资料上都没有的红色榆社历史资料,是作者亲访八十岁的当事人孙钢山老人而写的。非常珍贵。眼下我们要搞的采风活动,走遍榆社之最后的村落也类似于此,到行将消亡的村落去,去体验那些留守孤村的老人与孩子,记录下最后村落的影子,记录下乡村文化的遗存。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
水银月亮
回复1 楼        文友:雪后彩虹        2015-03-17 09:26:57
  我手中的笔是笨拙的,但是我的心是热诚的,在即将的采风活动中,我一定会一如既往地、不余遗力地收集、整理、挖掘村落文化的方方面面!
2 楼        文友:水银月亮        2015-03-17 09:37:16
  一起到村落去,一起去串起榆社的今天与明天。
水银月亮
回复2 楼        文友:雪后彩虹        2015-03-17 12:35:49
  嗯,一块去!
3 楼        文友:刘恋        2015-03-17 10:58:28
  一曲曲振奋人心的抗战时期的颂歌,感人肺腑,红色的抗战史诗!问候作者!创作辛苦了。
刘恋
回复3 楼        文友:雪后彩虹        2015-03-17 12:40:14
  这些鲜为人知的资料随着知情老人的年老,即将被遗忘,所以每次采访回来便用我笨拙的笔迫不及待地记录下来,希望后人永远铭记。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