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第二章:教者孝为先

精品 第二章:教者孝为先 ——《中国式教育》系列杂文2拆解教育(上)


作者:宋达威 举人,371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24发表时间:2015-03-17 06:24:36
摘要:我们必须感谢祖先仓颉所创作的汉字,感谢方块汉字的伟大之处——它可以让我们去拆解、去分析每个汉字的内涵和外延,并由之探索更深奥的人生真谛。 笔者将就教育二字内涵和外延进行拆解和分析。 本章先说说“教”字——

在第一章里,我们探讨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这一章,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教育。
   教育——一个词,两个字,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却非常复杂。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感谢祖先仓颉所创作的汉字,感谢方块汉字的伟大之处——它可以让我们去拆解、去分析每个汉字的内涵和外延,并由之探索更深奥的人生真谛。
   笔者将就教育二字内涵和外延进行拆解和分析。
   本章先说说“教”字——
  
   一、教者,孝文也
   “教”这个字,是把“孝”、“文”二字合起来的。也就是说,要想去“教”,就必须要懂得“孝”和“文”这两个字的意思;然后在“教”的时候,必须要将“孝”与“文”这两方面都传承下去。
   这一节,我们先从“孝”字说起——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就是说,做人首先就要孝顺——孝顺父母,孝敬长辈。“孝”之一字,可以说是传统汉文化的根基所在。而“孝”字的指向,则是我们汉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家”文化。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汉民族的“家”文化已经快要丢掉了。除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过春节的习俗外,其他时间里,汉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家”文化在国外舶来的各种洋节的冲击下,已经愈来愈淡漠了。其实我们的文化正在被外来文化所侵略、侵蚀着。这个话题,先放在这里,其他章节里我们会继续讨论。
   回到“家”文化的话题上来。在当代,可能非常多的人不会有时间和兴趣去了解儒家学说,也就更不会去探讨什么“家”文化。有那时间,多去拉点儿关系、多去赚点儿钱好不好?谁有那闲功夫琢磨什么儒学思想、文化根基啊,太浪费时间了!是啊,在这个功利社会里,做学问成了一种浪费,所以专家成了“砖家”、“转家”,教授成了“叫兽”、“交收(交钱收费)”。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所以,现在我们才会在这里,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研究“教育”,研究儒家思想,研究“家”文化。
   “家”文化其实与儒文化的核心思想分不开的。而儒家的核心思想,只有九个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修、齐、治、平”,又称为“家国天下”。儒家的这个核心思想,从字面上看已经很明了了:先搞清楚自己,然后处理好家庭事务,最后才是去治国、平天下。不搞清楚自己,就很难处理好家事;一家不扫,又何以扫天下?因此,想达到“平天下”,就必须先去修身;修身,就是学会为人处世,做“有学问、有品德、有能力、有名气”的“四有新人”,才会被招揽、去治国。所以必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认真地去接受教育,学好“孝”与“文”。——看,翻过来、复过去,一切的基础,还是先从自己做起,解决“家”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儒学的核心是“家”文化的原因。
   可能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以为“家”就是自己的小家庭。其实在汉文化的传统里,所谓的“家”,不仅仅是以一家几口的小家庭而言,而是指“家族”——家庭与宗族,甚至扩大到望族、士族、乃至皇族。
   要知道,在我们的历史上,汉民族的家庭构成与现在的“一家三口”式的微型家庭构成是完全不同的。建国之前的中国家庭,是由祖宗、父母、兄弟、姐妹、妻妾、子女等家族成员构成的,加之中国一直属于农耕文明,所以这一大家的人通常都是围绕着“几亩地、几头牛、分家分房立门头”来过日子的。
   等到这个“家庭”里面的兄弟们成年了,娶妻生子了,这个家要么“分房”——住进各自房子,但依然还是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大宅门》那部电视剧里的白家就是这样的;要么“分家”——分出去单独过日子,自立门户。不过,无论怎么分,也依然是这个家族的成员,用老话来说就是开枝散叶。
   因为那时候的家庭中,妻妾所生的子女各有待遇不同。原配夫人生的孩子称为嫡长子、嫡子,他们的后代称为嫡出、嫡系——“嫡系部队”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而妾、婢生的孩子称为庶子,是旁系、支系。分出去的旁系和支系,在开枝散叶的时候,又会分出本家这一系的嫡出和庶出子女。然后越分越多,家族越来越庞大,甚至有时候一个村子都是一族一姓之人。更有甚者,分支、旁系四处辗转,最后遍布塞北、江南,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
   如果一个宗族经历战火、离乱而屹立不倒,那么这个宗族就会成为名门望族。若是再出几个读书人、做官者,这个宗族就可以成为“士族”了。这是非常牛叉的一件事情——初唐的山东五姓士族(王、崔、卢、李、郑)甚至连皇帝的面子都敢不给,以血统不纯为由,拒绝本族女子嫁进皇家,令唐太宗李世民狠狠不已又头疼万分。现在大家应该明白,我们前面提到的“家国天下”这一儒家核心思想,为什么把家放在国的前面了吧?
   很自然的,若是某一“家”里出了位“大牛”,占了江山、得了天下、成了皇帝,那这个“家族”里的人就都了不起了,就会成为“皇族”。“皇族”要封“七庙”给死了先人、祖宗,要给活着家族成员封王、封国、封地,要成为人上人。“家天下”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这就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家”文化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顺便为一个词语做个注解:封建。
   我们经常会提起“封建”二字——封建社会、封建主义、封建迷信……,但“封建”一词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封建,典出于《诗商颂殷武》:“命与下过,封建厥福”。封:封爵、封邦;建:建国、建衙。是古代一种分封制的政治制度,即古代帝王将爵位、土地分赐给家族成员或者有功之臣;被封了爵位和土地的王侯,可以在被封的土地上建国、开府监衙,成立属于自己的管理集团,发布政策和指令、收取税收。比如“鲁王”,封爵为王,封号为鲁,封地就应该在山东鲁南,而鲁南就成为鲁王的封国,所以税收都归鲁王所以。这就是封建时代“家天下”的体现。
   相传封建制度起于黄帝,到了周代才正式确立和完备起来。欧洲也曾经实施过封建制度,但在这里没必要去讨论了。不过讨论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慨汉字的伟大和魅力——汉字的发明,体现着汉民族超常的智慧——一个词,可以拆解成几个字;一个字,可以引申出如许多的内涵和外延:“教育”一个词,拆成“教”和“育”两个字;“教”这一个字再拆成“孝”和“文”两个字;由“孝”字延伸到儒家的思想核心“家”文化;再由此衍生出家庭、家族、宗族、望族乃至皇族和“家国天下”的概念,甚至可以引申出“封建”的释义。
   可见,学好文化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而要想学好文化,必须是要有老师去做教育的。做好了教育,才能将文化准确的传承下去。由此可知教育的重要性了——这些可以算是题外话,但也不算太跑题。
   回到原本的话题“家”文化上来——“家庭”、“家族”、“宗族”的构成,表面上是家庭成员、家族成员、宗族成员,是人;实质上,维系“家”文化的是血统——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具有相同血脉传承和血缘关系的所有成员,都是一“家”人。“一脉相承”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个词后来已经衍生出其他含义,如技术、技能的传承也可以称为“一脉相承”。这里不多赘述了。
   血统关系,是最稳固的人类社会群体关系。当然,这个血统指的是父系传承的血脉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血统有关系的有历史记录的女性,除了太古神话中的女娲之外,再无别人了。奇怪的是西方文化传承也是这样,似乎也只是记录了父系传承。这大概与人类开始整理历史记录的时候,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父权时代,主导社会发展、占据统治地位都是男性有关。
   说起“血统”来,汉民族的血统是非常复杂的。从“炎黄”、“华夏”这两个词,就能看出端倪了——关于汉民族的血统传承,笔者写过一篇小文,在本文全部完结后,会附后面供大家品鉴;这里就不再跑题了。
   前面我们从教育讨论到“孝”字,又从“孝”字引申出“家”文化和“家国天下”,再衍生出“封建”的解释,最后延伸到“血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我们还要从“血统”返回“孝”字上去。
   如何返回呢?这就是我们提到“血统”的关键了——由相同的血统维系的“家庭”、“家族”、“宗族”,其意义除了守望互助外,还必须做一件事情:祭祖——祭祀共同的祖先,延续“香火”。在这件事情上,“孝”字就最关键的一个字了。也因此,“孝道”是“家”文化的根基、核心。
   现在我们再把“孝”字拆开——上“土”下“子”,中间是一“丿”。这代表什么意思呢?——“孝”字代表的是扛起入土的先人的责任、继承香火,做好子女们该做的事情;那一“丿”,则是上下贯穿起来,这说明,“孝”的内涵包涵两个内容:一是对待逝去的祖宗、先人们的的态度;二是对待活着的父母长辈们的态度。
   对待祖宗的态度,是通过“祭祖”这一祭祀“仪式”体现的,这种仪式,叫“祭礼”。所以讨论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跑题,解释一下“礼”这个概念。当然,为了不离题太远,我们这里仅简单介绍一下“礼”的内涵和外延——“礼”,指的是人际交往中所持的原则、态度、语言以及行为方式;“礼”可分为礼仪、礼节、礼貌三个基本环节。礼仪,是礼的仪式,可以看做是规范化的程序;礼节,礼的节点,即礼的原则与尺度,如在何种情况下运用哪一种适合的礼仪模式、遵守何种原则、把握什么尺度等;礼貌,则是礼的态度、表情,即肢体动作和语言。所以我们中国“礼仪之邦”的称呼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其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复杂得很。
   接着说回“祭祀”。祭祀是华夏民族古“礼”的一种仪式这种礼仪,是对天、地、人表达的敬意。《礼记》中明确了祭祀的对象为天神、地祇、人鬼;不同的祭祀对象,所用的仪式是不同的:天神为祀,地祇为祭,敬宗庙为享;而且祭祀也是分等级的,天神、地祇只有天子可以祭祀,诸侯和士大夫只能祭山川,庶民百姓就只能祭祀祖先和家神(灶王)。由此,平民百姓的祭祀,多是对祖宗的缅怀和祭奠。
   另外,祭祀也是有固定时间的:清明、寒食(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端午、重阳、中元节(七月十五鬼节即盂兰盆节)。另外,不同的祭祀仪式也是有不同的供奉要求的,如祭词、香火、三牲等祭品,甚至还有法器、舞蹈等内容。
   关于“祭祀”这个概念的源起、内容、细节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都有哪些仪式等问题,就不在这里多解释了。因为一旦展开讨论,光这“祭祀”二字就能写一篇很厚实、很专业的论文!实在是很吓人的事情。
   老实说,笔者选的这个论文题目真是不好写——轻描淡写、浮皮潦草的写,写不出真东西,深挖细扣的写,就只能越写越多。只好再次感慨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不能不叹息——在当代,我们继承下来的传统越来越少。
   不能再感慨叹息了,又跑题了,还是将话题拉回我们本节的核心“孝”字上来。大家应该还记得,之前讨论的“祭祀”,是“孝道”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维系“家”文化的核心纽带。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汉民族是通过“祭祀祖先”(祭祖)这种仪式,将整个家族、宗族中血脉相承的成员联系起来的,并由之产生了“宗祠”、“家谱”、“族谱”等祭祀的固定场所和血统记录。因此,如果说“家”文化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孝道”是“家”文化的根基所在,那么,“祭祀”就是“孝道”的终极表现。所以,老一辈的人无论在外面飘了多久,都希望“叶落归根”。这个根,就是祖坟——祭祖先、入祖坟。
   顺带问一句:大家现在还祭祀吗?笔者每逢该祭祀的日子,都会去给祖宗、先人们烧点儿纸的;不敢说“孝顺”,只是尽一份心而已。不过笔者还是希望大家能保持祭祀的传统,并将这个传统延续下去,让我们的后代继承下来。这样,后人们就能懂得继承祖宗、先人们曾经肩负过的责任、曾树立起的道德家风、曾经接受过的文化教育;懂得向为了后人们能幸福生活而辛苦一生的先人们致敬,让先人们得到祭奠、享受“香火”——我们通常所说的“继承香火”,就是这个意思了。而等我们逝去后,也能享受到同样的待遇。这就是我们汉民族的孝道。
   可惜,在现代的都市里,除了清明节去公墓祭奠外,其他时间,我们连个祭奠的场所都没有。在马路边儿烧点儿纸,还得随时担心城管出现。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没办法啊。早些年,“破四旧”——其实当时太祖的本意应该是不希望老百姓再去搞封建迷信、个人崇拜;但政策到了下面,执行起来就变味道了——没人去区分什么是封建迷信、什么是文化传承,反正不革命的一概都是“四旧”。于是宗祠砸了、族谱烧了、传承断了,纽带裂了……该保存、保持的很多很多东西,都没了。当时这一切都叫做革命——嗯,确实“革命”啊,革了文化传承的命——将“家”文化断根了。

共 11124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娓娓道来,有的放矢,对教育应该首先重视德育,而德育的根本在于孝这一主题做了细致而深入的论述,重点对孝的深刻含义和孝的深远意义做了精辟的分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既联系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精髓传承又联系现实中中国教育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很多啃老族的出现还有很多年轻老师的自身道德修养都成问题,指望靠这些老师教育好我们的孩子,难以孩子能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和高素质的品行,一些大学生、研究生的自私自利经常给我们的教育和社会敲响警钟,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育,这一点,我们确实需要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的精髓都是像范仲淹等等先哲那样修身齐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终身致力于天下为公造福千秋万代的人生境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培育传承孝道致力于立德立功立言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虽然任重道远,然而值得我们代代传承,使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泽被后世,功德无量。拜读佳作,欣赏佳作,真诚遥握。【编辑 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318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依是幽兰        2015-03-18 16:41:06
  改版改得网文作者ID无法首页显示,以前上了网文前三,头一天点击至少800之上(文限一页),现在上了网文头一天就也300。
2 楼        文友:依是幽兰        2015-03-18 16:49:05
  看这样的文字就知道作者的文学底蕴,深入浅出,够博学,是一位好老师,欣赏并感谢。问好:)
回复2 楼        文友:宋达威        2015-03-19 11:35:40
  拍马屁:)典型的、有目的性滴为了小龚同学拍马屁:):):)
3 楼        文友:布衣蓝裳        2015-03-19 14:29:48
  赏读佳作。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首推家文化。家文化第一要义便是孝。孝之一字,功德厚重,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举荐之理一脉相承。
   文章条理清楚、旁征博引论证有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此一念,把自己理清楚了学会为人处世、然后处理好家庭事务、最后才是治国平天下,做一个“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有名气”的四有新人。
   一篇好文章是一份大功德。拜读!深表谢意!
   祝福作者笔耕愉快、再创新篇。
绿之韵生态纺织招商代理聂韩 联系扣扣2646505474电话15073141137 18755115269
回复3 楼        文友:宋达威        2015-03-19 22:29:07
  谢谢。握手。
4 楼        文友:宋达威        2015-03-21 02:06:24
  本文尚需修改——写得仓促,遗漏了教训的含义了。
.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