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字留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留香】本自心源 想成形迹(散文)

精品 【留香】本自心源 想成形迹(散文)


作者:刘先银 童生,63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38发表时间:2015-03-17 22:09:24
摘要:刘先银先生2013 年读邓世华的山水画所著。

【留香】本自心源 想成形迹(散文) 学院派画家邓世华教授的作品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章法、用笔、画境、山石草木、烟云溪亭,都有强烈的自家面貌,迥异成法。有独特的形式创造虽然可以视为一个画家的成功标志,但对于中国画的追求而言,这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艺术不仅是对形式美的把握和创造过程,更是一种人生的历练,一个深入探寻和妙悟生命本真的过程,后者甚至有更重要的意义。这种审美与人生合一的追求,对于邓世华同样重要。熟悉邓世华的人都知道,近十几年来,打坐吃素,心斋坐忘,禅心禅境,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画也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画与他的修持又有何深刻机缘呢?
   中国画家一般都很重视心灵的涵养,然各有各的方式,读万卷书者有,行千里路者有,而默处修禅且光耀美术史的名家更是屡见不鲜,当今许多论者以禅宗论画说艺的更是大有人在。
   在佛学中,心源是般若,是智慧,是生命的本性,是灵魂的光芒,人人皆有。心为万法之源,对画家而言,是观照万物的始基,是形象创造的根本,正如宋郭若虚所说“本自心源,想成形迹”。修禅可以养就人平淡玄远的心性,在物我往还中,冥合物我,融通内外,以心观物,以物照心,心物互照。这里心物对举,只是个方便的说法而已,因为在此已没有观照的主体和客体,哪来以心观物?这里所说的“观”,当然不是视知觉对对象的感知,而是“内视”,从对外在对象的观照回到内在心灵的体验,荡去浮华回到自己的生命本性,从有意识、有情感倾向的体味回到无思无虑、无粘无滞、澄明空灵的自在心灵。
   但在俗世虚妄欲望的熏染下、在现实功利的驱使下、在理性逻辑的遮蔽下,这一心源便从人的生命意识中隐去了。恢复这一心源的生机,找回人的生命本真,重新点亮生命中的智慧之灯,从而跃升天人合一之境,便是中国审美思维的一个核心而独特的内涵,同时作为艺术创造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传统文人画中表现得尤为鲜明,或者说,文人画正是在这种精神渴求的推动下绵延展开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内涵,构成了中国画在当今时代,在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独特而高超的价值。所以今天,我们仍需把它当作审视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视角。
   邓世华修禅是否获此心源,不敢妄说,但读他的画须有此心源。在他“想成形迹”的画中,“任物兴现”便是一突出的审美内涵。这里所谓的任物兴现,意指物摆脱了理性的割裂、欲望的熏染后的自然浮现,是物自在本性的呈现,如“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在状态,而现于深沉宁静的性灵之中,是物我冥合、心物互照的结果。在邓世华的画中,任物兴现首先打破的是视觉惯常的空间逻辑概念。山水景物的远近、上下、俯仰之态是个体的视觉感受所致,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并非是物的本来样貌和内在真实。在邓世华的画中,忽焉云行脚下,忽焉塔耸云端,忽焉危石倒立,忽焉树木横生,忽焉屋坐水上,忽焉木出泉中。画中的景物似乎都摆脱了大地的拘束,逃脱了人向外注视的目光,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云行与空,游戏自在,在游中得到了伸展自己的机会。物在游,心亦在游,游是自由的,烟霭缥缈,云舒云卷,树木横出,万影浮动,任物兴现,都是游心的象征,如庄子所说:“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邓世华画中横生倒长的树最为特出,完全不符人固有的认识,正因这种描绘,他的画与他人笔下的山水、人们眼中的山水拉开了距离,产生了矛盾。但在邓世华看来,无论横生还是倒长,虽违背了人们的视觉习惯,但并不妨碍树还是树,反而让树摆脱了人的视觉囿限,更为自然地呈现自身,正所谓“物在灵府,不在耳目”。邓世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把“任物兴现”绘画观念表达得更为透彻。
   想成形迹,打破笔墨成法的先入为主。笔墨是中国画表现语言的核心,寄寓着中国画的灵魂,历代画家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画总结出了一系列笔墨经验和成法,掌握这些经验和成法是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一个基本条件。但笔墨成法作为一种有形、有限的程式套路,却与人无边无形的澄明之思、物的本性仍有相当的隔阂,它也是不挂一念、无我两忘的神思、妙悟所排斥的对象。这种成法一旦先入为主地进入画者的思维,物我便难以交融,妙悟也会受到成法的干扰。因为有定势在先,树法、石法、水法,都已规定了物的呈现,还谈何任物兴现。在邓世华的画中,我们已很难看到那些成法了。山石时而会闪着锦缎的光芒,云雾会像扭动的棉絮逶迤盘旋,树木透出玉般的晶莹,墨气玲珑婉转,用笔沉静温润。画面中光影浮动,物象灿然,深山古寺、林木塔影、溪桥柴屋、樵夫渔民,自在相处,于深邃玄远中蕴含生的温暖,形成新的生命合奏。万物在心源之光的朗照下,透射出自身的生命光华,这种光华转而化为笔墨之光,形成了别开生面的笔墨面貌和趣味。人心闲而物自现,物自现而法自生,人、物、法便会形成一个妙合无垠的关系。
   邓世华修禅,以信士自居,身处纷扰之尘世,心向澄明之净界,以禅养性,以性发悟,以悟明物,以物照笔,以笔印心。邓世华的艺术便体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画不仅在于表达什么,更在于艺术过程本身,作品是给人看的,而过程属于自己,画者的心灵在过程中展现、充满,也在过程中点亮智慧之灯。

共 20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音乐、文字、书法、绘画,在某种意义上,都可叫作艺术。艺术有形的存在,却有无形的价值,这价值,便是文明,是文化,它闪亮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其价值只有在艺术自身的不断变革与拓展中才能真正显示出来。无论从彩陶到青铜,从唐诗到宋词,从古典美术到现代美术,均无一外。一个艺术家,离开对自身艺术的研究与探索,就绝不会有大的建树。本文著名学院派画家邓世华先生,之所以有强烈的自家面貌,迥异成法,与他深入探寻和妙悟生命本真,禅修心境,实现审美与人生合一的追求,息息相关。所谓“本自心源,想成形迹”,就是以心观物,以物照心,心物互照,荡去浮华回到自己的生命本真,让心灵空明澄澈, “任物兴现”,物我两忘,从而实现了一个画家的灵魂及其作品的共同升腾。文章以邓世华先生的画切入,洋洋洒洒阐述了中国画家在寻找自身发展与实现人生价值上的不懈追求与探索,非常客观地诠释了邓世华先生的画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行文流畅如风,逻辑清晰如脉,用词用语字斟句酌,文章厚重而清新,足以感受到作者的博学多才。欣赏,好文共阅。【编辑:纤指素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318004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纤指素心        2015-03-17 22:10:23
  再一次欣赏刘先生的大作,真的很有幸读到这样厚重的文字。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2 楼        文友:纤指素心        2015-03-17 22:12:04
  本自心源,想成形迹。我想,这八个字,不仅适用于绘画,同样适用于我们写字的人。
  
   人,什么时候放空了心,灵魂自然就轻盈了,而作品,也就空灵了。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3 楼        文友:刘先银        2015-03-18 06:55:18
  谢谢纤指素心的参悟评述。在俗世虚妄欲望的熏染下、在现实功利的驱使下、在理性逻辑的遮蔽下,这一心源便从人的生命意识中隐去了。恢复这一心源的生机,找回人的生命本真,重新点亮生命中的智慧之灯,从而跃升天人合一之境,便是中国审美思维的一个核心而独特的内涵,同时作为艺术创造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传统文人画中表现得尤为鲜明,或者说,文人画正是在这种精神渴求的推动下绵延展开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内涵,构成了中国画在当今时代,在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独特而高超的价值。所以今天,我们仍需把它当作审视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视角。
取万物之魂灵,通阴阳之分割,得日月之精华。
4 楼        文友:霓裳飘飘娟子        2015-03-18 10:21:02
  我又来品尝刘老师的文化大餐了,有幸拜读
回复4 楼        文友:刘先银        2015-03-21 09:51:35
  邓世华修禅是否获此心源,不敢妄说,但读他的画须有此心源。在他“想成形迹”的画中,“任物兴现”便是一突出的审美内涵。这里所谓的任物兴现,意指物摆脱了理性的割裂、欲望的熏染后的自然浮现,是物自在本性的呈现,如“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在状态,而现于深沉宁静的性灵之中,是物我冥合、心物互照的结果。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