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第三章:教需文载道

  第三章:教需文载道 ——《中国式教育》系列杂文3拆解教育(中)


作者:宋达威 举人,371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36发表时间:2015-03-20 14:07:01

在第二章里,我们讨论了“教者,孝文也”中的“孝”字。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延伸到了祭祀、封建、孝道等很多方面。
   其实核心思想就一个:教育,要先从“孝”字抓起。
   本章我们来讨论“教”字的另外一半——“文”字。
   二、文以载道:
   “文”,看起来也是个很简单的字眼儿,讨论起来,其内涵和外延构成的体系无比庞大,笔者想起来都头疼。只能慢慢一一道来,其中遗漏和偏颇之处,还望读者们海涵。
   返回话题——“文”这个字,在大篆里其实更像一个站立的人的正面画像——可惜在本文里不能贴图,估计无法直观地展现。但根据其直观的形象,就应该能分析出,“文”这个字,是区别人类与动物的核心标准。
   “文”的内涵,应该包括了——文明、文化、文学、文艺、文字等多重不同等级和范围的意义。
   我们还是由小见大,从最低基本的“文字”概念说起吧。
   在生物学理论中,人类进化的第一步是直立行走,第二步是使用工具。第三步是运用火的能量获取熟食,第四步是出现了语言。
   这里,笔者反思了一个问题:猿类、熊类等一些哺乳动物,都能直立行走;大猩猩、海獭等物种都有本能使用工具的能力;一些杂食性动物对熟食也并无抗拒;海豚、鲸鱼、狼等动物似乎都有族群内部的声音沟通能力,可以算简单的语言。但是,它们不是人类。
   所以,笔者认为,人类划时代的进步节点,就是发明了文字,点燃了智慧记录和传承的火种。
   也所以,笔者认为,知“文”的的第一步,是认字。
   关于文字的知识,扩展开来,是足够写一篇博士毕业论文的;这里不做学术研讨,仅就“文字”这个概念与教育的关系做一些简单论述——
   中国的汉字“方块字”与失传的楔形文字和现在西方主流文字拉丁文字,最大的区别在于象形和会意。所以,汉字可以拆解,并可以在拆解中寻找文字的本源、本意。拉丁文就无法如汉字般直观地做这种探讨和分析了。
   在中国的文字史上,笔者划分为四个阶段——远古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阶段、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阶段、汉代篆书向楷书、隶书、行书的转化阶段和建国后的简化字阶段。
   笔者最为诟病的就是简化字——据说,建国初期,为加速国人学文化、识字儿的进程,就将汉字简化了。笔者不知道是哪位大神提出的这个观点和建议,嗯嗯——很遗憾,笔者不能诛其九族。但笔者是真心想这么干啊——简化字,毁的是汉字的象形和会意的根基。现在不少网上的帖子,都将繁体字和简化字做出过比较,各种讽刺挖苦。笔者是支持和赞同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因为繁体字虽然复杂,但不失其本意。简化字倒是简单了,可文字和本意和内涵都丢了。这是挖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儿啊。做这种事的人,实在是千古罪人!
   另外,很多舶来词汇和网络词汇,如各种火星文、日系的“正太、萝莉、萌、宅”、韩系的“欧巴”、以及拉丁文系的各种“CPU、IP、MBA、WiFi”、乃至地方方言的串音“木有、酱紫”,甚至新造网络词汇“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等,看似时髦,但在文字的本意上,却是无时无刻地不在腐蚀着汉字的根基——这就是典型的掺沙子。试想,百年后,失去了此时的年代背景,后人在翻译这些“古人”的用词、用典、用意时,以什么为标准和依据?
   或许是笔者杞人忧天了,但笔者迫切地呼吁——请让你的孩子,学习繁体字。不能丢掉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汉字的精髓。
   关于文字的讨论,先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讨论较之概念层面上比“文字”更高一点儿的“文学”——这个词的概念和内涵就比较复杂了——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换言之,就是“文字的学问”。所以,这个词的关键字,是“学问”二字——这也是我们在“教育”这个大前提下必须面对的问题。
   想做学问,就必须明白——要学习、就得提问——这个概念,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绝对不是填鸭式灌输教育。应该诱导式地引发学生主观求学的想法,其主动学习、提问。这才是做教育的关键方式。
   也所以,古代才有“问学”一词——问出来,得到答案的,才叫学问。
   对比当今国内的教育模式,各位家长们,您还认为您的孩子是在做学问吗?不,这些孩子们是在被动地被填鸭——灌知识——硬灌。在填鸭式灌输教育的模式下,你还能期望你的孩子积极、乐观、欢喜地去学习吗?更为悲哀的是,你知道你的孩子在学什么吗?高数、物理、化学、英语……。这些应不应该学?应该。因为这些都是知识。但学到什么程度才是关键。
   就笔者个人人生经历来说,年近知命,回顾当年上学时——请注意,是上学,不是求学——上学,是被逼着去的;求学,是自己主动去的。笔者上学时学到的东西,大部分早已就着饭菜还给老师了。数学的排列组合、微积分从来就没实用过;物理的各种公式、焦耳、当量什么的也几乎没什么实用性;化学的各种分子式、酸碱盐反应公式,在现实生活中,臣……那个啥,是真的用不到啊。可上学那会儿,必须硬着头皮去学、去记,否则考试就不及格,就上不了大学啊。
   那么,问题来了——笔者少时耗费了那么多时间去背、记、理解这些东西,等到了社会上一看——啥用没有!?请问,这时候的人会是什么心态?会不会大骂学校、大骂老师、大骂教育制度?不知道各位家长和现在的学生们骂不骂,反正笔者是骂过了的。
   当然,笔者绝非反对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因为这些学科都是知识。但笔者认为了解一下基本原理和常识就好,没必要强逼着学生学习那些比较专业的东西。毕竟,除了未来走学术或者专业科技研究道路之外的人,那些东西真的无用。学校和老师更应该注重引导和发掘学生特点和长处,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反之,当代中国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基本都是模型化流水线生产的残次品,成了没有个性、没有灵性、缺乏生存技能和生活常识的典型的书呆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建国后,新时代八股式的教育系统已经毁了好几代人了——高分、低能、呆板、缺德。几十年下来,社会风气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唯利是图、急功近利;毫无道德底线和节操。而要重塑当代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体系,又需要多少年?
   因此,笔者专门撰写《中国式教育》杂文系列,希望能提醒各位家长们——教育孩子,首重德育;其中,要学会发掘孩子的特长、因材施教;不要去在意学校里的数理化加英语的成绩和考分,更多地去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社会能力和符合特长的生存技能,让孩子养成独立、坚强、勇敢、自信等优秀品质,给予孩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真正的未来。
   另外,笔者建议:多学点地理是好的,防止走丢了;多学点历史,也好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多学点哲学,更是好的,起码具备了思辨能力,不至于三观不正或者扭曲。至于语文这个事情,识字是关键。
   话题转回文学上来——文学,是有分类的。起码在中国历史上,从发明文字之后的简单纪事记录开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是逐渐衍变着的。一支由先秦时期的《诗经》衍生出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直到现代的歌曲;另外一支则以的汉唐时期的“疏(奏疏)、论(策论)”等古体公文模式杂文体裁,发展出宋、明时期的“说(说明)、记(传记、游记)”类的散文体裁,进而出现了“志(记叙文)、传(传说、传奇)、义(演义)”等小说体裁的话本;近代则出现了由元曲衍生出的戏剧体裁,也就是现在的剧本。
   说到这里,笔者说句在肚子里都憋出内伤了的话——在网络上码字儿的写手们,请真是不要认为认识字儿了,能码字句子了,就是懂文学了。诗歌写成断句、无韵无律,诗词写成打油,杂文写成作文,散文写成日记,小说写成流水账……说实在,这些文字,真的不叫文学作品,充其量也只能算堆砌的文字而已。
   喜欢文学,就请真正去了解文学,起码《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中国古典名著和世界文学名著等书籍,还是应该看看、读读,了解了解吧?另外,对于所谓的某些“诗人”们,拜托请先了解诗歌的定义和发展史再请写诗好吗?真别再把“断句”当诗了,那是误区。
   以上,笔者吐槽了这么多,本质上,也无非是说中国当代的很多意识形态领域和认识论上都出了问题。究其本质,还是当代教育模式有问题造成的结果。因此,教育问题,事关重大、任重道远。
   讨论过文学,随便说几句“文艺”这个概念——文艺有两个层次:文学艺术和文化艺术。文学艺术上面已经谈过一些点,这里不在赘述。文化艺术,是人类对生活中的点滴,升华出来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文学、美术、舞蹈、音乐、雕塑、建筑等等多种分类。通常我们所说的“艺术细胞”,就是指对这些艺术分类形式的敏感度。
   因此,如果家长认为你的孩子要走艺术道路,请务必先确定你的孩子是否有艺术敏感度,无论是构图(美术)、音准(音乐)、肢体表现力(舞蹈)还是动手操作能力(雕塑、建筑),都要有个准确、正确的评价。千万别勉强孩子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举个例子:笔者少时的一个玩伴,父母是工人出身,父亲唱歌跑调儿,母亲五音不全,却逼着没有音准的孩子学习小提琴。我不得不说,听他拉琴,“吱嘎”、“吱嘎”的那种声音,真的没法儿叫音乐,只能叫噪音。当然,这个孩子后来也只成为一名技术工人而没有成为音乐家。
   所以,各位家长们,在孩子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请不要为了考试加分儿,就非逼着孩子请学钢琴多少级、舞蹈多少级,那是对孩子的摧残!切记。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更进一步的“文化”。
   “文化”这个概念很大,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创作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用品,以及建筑、雕塑等艺术平,是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法律、伦理、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思想性的不可见隐性文化。狭义上说,是指人类根据种族和地域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生活习惯,既人文风俗。
   比如,我们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根据历史上的地域划分,以“炎黄”血脉为传承的汉民族在种族延续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伦理关系、法律依据、文学衍变、艺术审美等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看起来很复杂吧?其实拆解“文化”这个词,很简单——就是文字和教化。——由文字,记录下文化;通过教化,传承文化。
   这里,我们顺便拆解另外一个字“化”——一个“单立人イ”加一个“匕”字。什么意思呢?笔者认识有两重含义:首先,文化,是“人”类的专用现象,所以要有个“单立人”树在那里做说明。其次,“匕”字,一方面是指人类早期是用石刀在岩石或者木头上记录,后来用金属刀在竹简刻字而作的注解;另一方面则是指人类的文化传承中,“匕”字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也隐含着战斗的含义。
   就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文化侵略”,本质上何尝不是一种战争模式?要知道,消灭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民族,只占领了土地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能让一个民族消亡的,是文化的丧失。
   从这一点上来说,汉文化是非常恐怖的,请各位读者查阅一下历史——先秦时代,戎、狄等异族,现在何处?汉代的匈奴,据说——笔者并未深考——现在仅仅在匈牙利还有点儿遗族存在;唐代的突厥,似乎是现在的土耳其;宋代的契丹和西夏好像都湮灭在历史中了;纵横欧亚的元蒙一族,现在是什么情况应该是人尽皆知的;明的瓦剌(西蒙古)完全不知道去了哪里;满清……额,现在是满汉一家啊。嗯,一家,你懂的。
   综上所述,入侵过中国的异族,和汉民族战斗过的异族,结局似乎都不太好。这是为什么呢?文化!文化的先进性和差异性,造成了文化同化的结果——落后的文化被融合。所以,韩愈在点评《春秋》时,有“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说法。先不提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只说通过这个说法,可以显见的是汉文化的同化力是多么强悍。
   而现在呢?我们的文化,却在被外来的各种文化同化,如前文提到的各语系对汉文化的侵蚀,这不能不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是教育体系僵化的遗毒,是汉文化传承的隐患。
   或许有人会指责笔者杞人忧天或者愤青。但笔者认为,一切,还是让事实和时间来验证吧。作为一个搞文化产业的商人,虽然笔者没有什么文化,但你也别想骗笔者哦,笔者会努力致力与文化传承工作的,哪怕仅仅是一点微不足道的绵薄之力。
   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入讨论起来过于庞大复杂,尤其是汉文化中的诸子百家,诸如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道家,甚至佛家等各家理论,随便拉出一家来,都完全可以专门写一部大部头的文化论述。笔者文化浅薄,就算皓首穷经也未必能融会贯通,实在是不堪此重任的,所以,关于文化的讨论,也仅限于与教育相关的一些内容而已。谈到这里,暂时就告一段落。

共 623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文章的主题:文以载道。首先从文字的内涵和对文字的解读中,论证了文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要用认真的态度正确去善待它。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核心汉字的精髓。接着,作者又从高层次的概念上,解读了文学的内涵,呼吁人们喜欢文学就要真正去了解文学,不要把文学弄成堆堆砌的文字,根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去培养孩子的特长,不要给孩子填鸭式教育。作者最后谈起文化的概念,警示人们中国的文化,正在被外来的各种文化同化,这不能不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是教育体系僵化的遗毒,是汉文化传承的隐患。作者还谈到了文明,要求我们在精神上,要符合进步的“文明”状态,拒绝野蛮。用拆字的方式,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主题。文章论点鲜明,论证严密,很有见识度,精辟深刻,富有哲理,深入人心!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5-03-20 14:09:04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春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5-03-20 14:16:45
  文章很让人受启发,受益匪浅!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15-03-20 14:17:09
  祝2015精彩不断!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3 楼        文友:宋达威        2015-03-20 22:00:44
  谢谢,编辑老师辛苦了
4 楼        文友:宋达威        2015-03-21 02:09:44
  本文还是写得仓促了,很多地方没有展开。教的“文”部首,早期是“攴”字,(扑音)执鞭轻轻击打的意思。教训之意。
.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