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钱说玄奘西游记》发微论

编辑推荐 《钱说玄奘西游记》发微论 ——绪 论 卷一 吴承恩《西游记》主要人物溯源


作者:殷鉴 白丁,57.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39发表时间:2015-03-26 20:08:59
摘要:“书行者,亲游践也”。玄奘大师跋山涉水孜孜以求,终至“宣国风于殊俗,喻大化于异域 ”。通过阅读本系列文章,我们不仅可以知道玄奘西行的奇闻异事,更可以让我们看待人生时有不同的感悟。跟着我,一起走进玄奘大师的内心世界。

绪论
  
   发,启发、表达阐述之意;微,精深奥妙之意。发微,即对某一事理精蕴或某一事物原委的探索。本文以钱文忠教授所著《钱说玄奘西游记》为蓝本,取其精要,探究玄奘法师其人及其西行求法的经历、著作、周围联系等,论述其精神精蕴微妙之处对我们的启示。所谓“发微”,其读者若无客观科学的探求“Praj?ā”致知之心,未免觉其“乏味”。故曰:发微论。
  
   卷一吴承恩《西游记》主要人物溯源
   第一章唐僧考
  
   《西游记》中的唐僧(唐三藏)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为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俗名陈祎(音如伊),又作陈袆(音如辉)。学术界一般将其出生年份推定为公元600年,即隋文帝开皇二十年。除《旧唐书》本传外,均认为其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藏》、《律藏》、《论藏》者的尊称,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在中国,对从事印度、西域的佛典汉译的僧侣,常尊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不仅玄奘法师,鸠摩罗什、真谛等人亦有此称。“唐”为中国古代一个朝代的国号,“唐僧”即为唐代的僧人,“唐三藏”即唐代的三藏法师,据此有人认为,将“唐僧”、“唐三藏”用在一个人身上却是错误的。而我认为,这两个称呼应特指玄奘法师。
  
   第二章孙悟空探微
  
   悟空(约公元731年-812年),姓车,名奉朝,唐朝僧人,京兆云阳(今陕西泾阳县)人。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奉旨随中使张韬光等40余人出使西域,因疾遂留居健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包括阿富汗附近)。唐玄宗年间,跟随迦湿弥罗国访唐使节到唐玄奘曾涉足的迦湿弥罗国,并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拜当地三藏法师舍利越魔为师,学习佛法,法号达摩驮都。不久,入印度遍游北天竺、中天竺等地,访师求道,巡礼佛迹,苦心学习梵文,历时四年。译出《十力经》一卷,又历时十余年,同龙兴寺僧人以及西域高僧尸罗达摩合译《十地经》、《回向轮经》。达摩驮都在外近40年,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回到京师长安,并获唐德宗赐法号“悟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圆寂于长安护法寺。
   玄奘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而悟空约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出生。可以断定,二人在现实中绝非师徒关系,此现实中的悟空法师非彼《西游记》中经艺术加工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应是为一个小说人物提供大致的背景和原型。
   而孙悟空作为猴子的艺术形象从何而来?应是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神猴——哈奴曼。相传哈奴曼是风神伐由和母猴安阇那之子,它的出生与吴承恩《西游记》中“因见风,化作一只石猴”的描述相似。哈奴曼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面如红宝石,毛色金黄,身躯高大,尾奇长,吼声如雷,力大无比,可移动山岳,可捕捉行云,可飞腾于空中,其面容和身躯可随意变化,能移山倒海,一跳就可从印度跳到锡兰,能把喜玛拉雅山拔起背着走。武器是虎头如意金棍。在《罗摩衍那》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印度古国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非常美丽,被楞伽城十头魔王罗波那用计劫走。哈奴曼与罗波那大战,哈奴曼勇敢机敏,能腾云驾雾,火烧楞伽宫,采集仙草救治罗摩的伤兵,终于帮罗摩战胜了强敌,救出悉多。
   哈奴曼被尊为学术的传授者,农事的庇护者。其形象通常为一武士,手持硕大棍棒,脚踏楞伽城守护女神,或双膝跪倒在罗摩和悉多面前,双手合掌胸前,其神态虔诚恭敬。胡适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原型即取自哈奴曼,随着佛教的东传中国,《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被编成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陈寅恪与季羡林皆同意此说。
   话说玄奘准备西行求法时在瓜州助胡人石槃陀受戒成为居士,并在石槃陀的帮助和追随下准备偷越国境,过玉门关。唐初局势不稳“国政尚新,疆界不宁”,朝廷明令禁止私自穿越国境,玄奘曾召集僧人结侣陈表,向朝廷申请远赴印度求法,但“有诏不许”,被朝廷否决了。因此,玄奘西行便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偷越国境。在瓜州古城不远处有东千佛洞,洞内有绘制于距离唐代将近五个世纪的西夏王时期的最早的“唐僧取经图”。其一壁画中,观音神态安详地端坐在金刚宝莲上,身边彩云环绕,绿水荡漾。对面的河岸上,旅行者模样的玄奘双手合十虔诚地向观音膜拜。和尚身后是一位满脸长毛、两眼环形、鼻孔向前、牙齿外露的形象酷似猴子的徒弟一手牵马,一手遮掩额头,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极为相似。人们认为,孙悟空是天然石猴,而石槃陀的“石”字是不是暗示着这一联想呢?同时,从出土的唐代“胡俑”可以看出,当时的胡人便是毛发浓密,络腮大胡。并且“胡僧”与“猢狲”谐音,暗暗契合这一推论。
   然而,我们仍需考证在唐、明两代,“胡僧”、“猢狲”的发音是否与现在相同,从而断定二者是否谐音。也未见史传记载石槃陀是否由居士受具足戒而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因此称呼石槃陀为胡僧有所不妥。而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石槃陀随玄奘所走的路程仅仅从瓜州出发“去(意为距离)关(指玉门关)上流十里许”再勉强“自行数里”辄止。就因畏惧路途艰险、阻碍重重,忧惧前路五烽的重兵把守——“但一处被觉即是死人”而反悔了,于是石槃陀便想出了一个极为恶毒的办法,“露刃张弓命法师前行”,将玄奘当做肉靶子,替他阻挡假如被发现了士兵射来的箭矢。那为什么石槃陀不丢下玄奘自己返回瓜州呢?因为他又担心玄奘“如被擒捉相引奈何”,害怕玄奘万一被擒而招供出自己,便企图杀人灭口,谋害玄奘。玄奘只好发愿“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者终不相引”,说的是纵然自己不幸被捉,被剁成像微尘那样细小,也绝不招供牵连你,并“为陈重誓”才逃过一劫。最终,玄奘“与马一匹劳谢而别”。可见,石槃陀并未跟随玄奘跨越国境,更不可能与玄奘参拜观音。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是以唐代僧人悟空和胡人石槃陀的经历作为背景,以印度神猴哈奴曼的传说修改润色后作为部分故事情节,并把哈奴曼的外在形象经过艺术加工后作为孙悟空的外貌习性。而鲁迅的孙悟空原型为淮河水神“巫支祁”(又作巫枝祗、无支祁等)说以及福建顺昌“白衣秀士”说,有其合理性,盖吴本《西游记》是杂糅此五种或多种原型而构造出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的。因本文为围绕玄奘西行求法、中印交流史迹叙述,故本卷对此两种说法不予以论述。
  
   第三章繁花落尽
  
   仅上文两章,虽大费笔墨讲述孙悟空人物原型石槃陀之事,但玄奘渴求智慧,百折不回的形象便早已洞察。作为一位佛教徒,玄奘却能够不惜性命“负笈从学,游方请业”,且其“大义郁而未彰,微言阙而无问”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不愧为“中国的脊梁”。而他“为求大法,发趣(意为趣向、志向)西方”的宏愿与“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的誓言,绝对当得起“掷地有声”四字。
   元曲《山坡羊》:“晨鸡初报,昏鸦早噪,那一个不在红尘里闹?路遥遥,水迢迢,利名人都上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好,人不见了”。勤奋早起,是为了名利?办学、教学、求学难道都只是为了金钱?玄奘学成归国,唐王朝为他举办了极为隆重盛大的迎接仪式,前来的人多得“自然奔凑,观礼盈衢,更相登践,欲进不得”,而玄奘却“独守馆宇,坐镇清闲,恐陷物议,故不临对”。一代高僧大德的清静恬淡与世俗之人的喧闹熙攘相比,这才是真具有不为虚利所累,身不为行役的勇气和决绝,才是真正的“繁花落尽君辞去,洗尽铅华呈素姿”。人生贵适志,一切在于一个“真”字。去伪存真,如玄奘般,有颗真心,才能获得真知。
   而当代学人,又有几个人能够纯洁地活到太阳下山呢?
  
   二0一五年二月九日午完稿漳州美苑

共 31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探究了《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揭示了这两个人物形象原型的情况,揭示了西游故事产生的社会背景。文章材料详实,论说具体,不仅让我们理解了生活人物与文学人物的关系,而且让我们明白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知识到文学创作道理角度,给读者以更多的启迪。【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5-03-26 20:56:53
  对唐僧原型听说过,对孙悟空的原型来历,却是第一次看到。谢谢朋友!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