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字留香 >> 短篇 >> 作品赏析 >> 【留香】远山得烟云以秀媚,遥天共水石而神彩(赏析)

编辑推荐 【留香】远山得烟云以秀媚,遥天共水石而神彩(赏析) ————李凤霞山水画的构图与意境


作者:刘先银 童生,63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04发表时间:2015-03-27 09:25:09
摘要:北京刘先银2015-03 作于桂林的这篇赏析,从李风霞在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和写生作画,李风霞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与意境营造,李风霞山水画的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承载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画家的创作和思想脉络,读起来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留香】远山得烟云以秀媚,遥天共水石而神彩(赏析)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宋 郭思撰《林泉高致》
  
   静观当代画家李风霞的山水画,我们能够体会到画家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可以集中体味山水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彩。李凤霞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李风霞在创作中注重画面构图及意境。其作品构图的形式感强,形式的语言明确,画面真切,富有浓烈的感染力。
   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类的发现美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李风霞在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和写生作画】
   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李风霞通过在大自然中的观察、体验和写生,把对大自然的感性提升到理性,并从中产生意趣,包含了深厚的思想感情。每一幅山水艺术作品,都有这种内涵意蕴,以色彩丰富、墨润柔和、秀丽雅致为特色,有鲜明的明暗、深浅、阴阳的层次对比,在作品绘制上,传统青绿山水以勾线、填彩、渲染、接色等技法敷色,线条精细,色彩绚丽。在布局、技法上,吸收了工笔山水的风格,表现形式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作品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画家李风霞在勤奋写生中逐渐得到了自然变化规律的真知,开始创作出令人喜爱,有着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时代在前进,艺术长河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李风霞既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又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在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山水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懈努力,施展自己的才华,正在创作出更完美、更优秀的山水画艺术精品。山水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主要流派,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并“天人合一”地将自己融入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画家李风霞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临摹、写生继而达到独立创作。山水画是自然美的载体,也是自然界美的一种反映。自然山水美是客观存在的,是大自然赋予的。李风霞创作山水画,结合着自己生活的想象和联想,雄伟变幻的山水就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自然美是生活美的一种暗示和象征,使人们联想到生活的美而感到了它更美。李风霞的中国山水画强调笔墨情趣,强调画面的意境,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夸张、概括、简练的手法来表现对象。在描绘客观对象时,不以表现对象真实为目的,而是借助笔墨为手段,以达到画面的诗情画意为最高境界。李风霞的山水画的山水要比真山真水更美,更符合诗意,更符合人们的理想境界。
   李风霞的山水画创作和表现手法,是以最少的笔墨来达到画面的意境,强调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法则,既符合美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自然山水千变万化,无一定规,但只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有使命感,就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来。李风霞在不懈努力积累传统山水画技法,把写生的素材融入创作作品之中,造意审美,气韵生动,宾主和远近的态势,使画面有静有动,虚实对比,从而形成野旷山崖泉水的通畅和质感。将山崖、林木、山脉、峰峦、云雾、岩石等自然景象,意在笔先,取景造型准确传神,立意形神兼备,具有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用云烟山雾将层层叠叠的峰峦隐约遥远,呈现出山奇水秀、林幽石怪、群峰无际的景象,也体现既有雄伟壮观的河山,又有妩媚动人的秀色。所展现原始生态的奇观,使人触目惊叹,浮想联翩。整个画面前后呼应,主题突出;虚实相间,层次分明;云雾缭绕,隐约逍遥,达到“远山得烟云以秀媚,遥天共水石而神彩”的极美意境。
   中国山水画迄今大约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魅力,对东方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山水画的产生,是我们的先辈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发现自然美,并给予艺术表现的结果,将自己对自然感悟后得到的意境表达,再现在相应的绘画形式之中,这是中国山水画最大的艺术特色。构图与意境,造势与布势。山水画重意境,即是在作品中蕴含某种意味的艺术境界,启迪观赏者的联想,从真善美的角度,潜移默化地对其情操、情怀起到感化、博大的作用。作品亦因意境而显得更充实、完美,从而具备艺术的生命力与持久的欣赏价值。
  
   【李风霞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与意境营造】
   一件好的山水画作品,首先源于好的构图、合理的布局。构图布局,就是作品中的画面经营位置。走进李风霞的工作室能够看到很多山水珍品。这些作品映入人们的眼帘,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同章法的构图。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与人物、花鸟画相比,不仅形象丰富,层次较多,而且有更广阔的构图布局空间。眼前的景物,只是一个局部,而一幅画,则应该是一个整体,是集中、提炼、概括而来的。置阵布局,是将自然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有条理,在画面上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构图布局首先要张敛聚散。张敛指画中之势向外伸展或向内收敛,山石云树、泉流路径势向外伸开,有的其势向内,敛意较静,张意较有动感。聚散与疏密相近,树屋、牛羊马群、飞鸟、林木、峰石、云层、梯田、水石都有聚散,聚散张敛相结合。其次要平奇斜正。树木山峰崖石,有的平正,有的奇险,当于笔墨中求之,用笔绵里藏针,笔墨浑雄、气味醇厚、平坡洲诸,远树点簇以成之,意味隽永。山石云林水波,面积虽大而分量却较轻,如左边一片树林,右边远山一抹,加小船即可平衡。再如近处疏林,观阁小桥,面积不大而疏疏落落,上面云山大片相称。均衡变化如锤称物,物大而纽近,锤小而钮远,自然均衡。此外古代郭熙的三远法是李风霞山水创作布局的良师,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三远往往结合着使用,高、深又远、深与远、既高而远等。有的高为主,有的深为主,或以平远为主,为主的分量都可以有多有少,相互变化,使用这三远来进行画面的布局,则变化就会很多。
   李风霞的山水画创作和表现手法,注重山水画的意境是与构图。意是情和理的统一,境则是情理统一的结合点。山水画着眼于意,具体表现的是境,即意境追求。构图与意境的统一,就是构图的形式语言和意境相合拍,相激荡。因此一定的构图形式,则表示了一定的相应意境。高远构图:使画面的意境崇高壮大。高,使人仰观之。远,引人注目长空,思接千古。高远易生崇敬之心。高而整体,伟岸矗立,“真力弥满”以逼人眼目为壮大。层峰叠翠,远接云天,“万象在旁”为壮美。深远构图:使画面的意境幽速深远。深,多层次,层层递进,不可或测。远,层出不穷。深远、曲折、洞明、混沌、幽暗、神秘、荒诞,多由深远构图而出。平远构图:使画面的意境平远悠然。平,缓延、开阔、冲融、沉着、自然、疏远。远,逶迤、旷、野、逸、古。平远,生舒展之心,心无滞碍可得“悠悠天韵”。全景构图:使画面的意境广阔博大。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并生于笔底“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概,故大而博或曰有庙堂之气。边角构图:使画面的意境情志盎然。南宋马远、夏圭变全景式构图为边角构图,似乎追求洞窥之妙,山水画意境也从博大壮观转而为情致盎然。“之”字型构图:使画面的意境曲折逶迤。在二维平面中,曲折迂回的“之”字型构图,靠着“之”字型结构,不慌不忙地揭示着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山水层层推进。深远之境渐出,显示着优美的动感,因而但有了相当的抒情意味。如果说意境和构图是一幅作品的总体布局,那么,布势和造势则是作品创作中的具体细节。从山的结构变化等特征入手,进行态势的设计,如山、脉、石;章法中的布势。山的造势。山有岗峦、峰岭、坡崖、丘陵,壑谷等等自然的体貌,势态各有特色。如山巅有干夷之势、峰有峻峭之势、峦有圆浑之势、悬崖有危险之势等等。将这些自然的体貌、势态结合意境的抒发,生动地进行设汁,是造势的主要手法。势态的设计,把握山的脉向结构;根据表现需要,对形成势态倾向性的矛盾,进行设置与协调。也是山脉的造势。山有脉,脉有土次、隐显,以山脊为骨架构成了势态的倾向性,从而形成了山的千姿百态变化。如脊线明显或浑柔圆锐、高低、升降、伸缩、中断的节奏关系,便形成了峦、峰、崖、丘陵、峡谷的变化。以主次、重叠、转折、曲直、婉蜒宋形容的宾主、开合、耸叠、向背、聚散、连绵的变化:以纵深、虚实关系宋形成近、中、远空间变化与掩映变化。因此,势态的结构即在于脉向,脉向清楚了就能把握其倾向,势态的设计就主动了。石的造势从两方面着手:形态上造势:组合中的造势。形态上的造势,要与石的结构相结合。石的自然形态,是以其石质结构在风化、崩裂、脱落中自然形成。岩层的结构性质、组织的松紧、粗细,石质的软硬等等直接与外貌形态相关。因此在表现中形态的塑造是建立在皴法结构上的。势态特色亦体现在这一关系之上,例如:笔势圆浑的披麻皴可以表现土山石沉厚、柔和的势态:苍劲的大斧劈皴可以表现石山坚石棱角方硬敦实的势态:笔势方平、爽活的折带皴可以表现岩层垛叠、秀俏的势态。基于此,在实际表现中,石的造势,常常是随皴交错搭配的轮廓勾写而自然发挥,在配合笔墨抒发时,产生表现的魅力。另一方面,石有立卧、昂悬、斜正、倚侧……其势或峭拔、或险奇、或文秀静逸、或玲珑巧透,各有姿色,各有神态。依照表现要求,对形成姿态的倾向性进行夸张,是造势的又一手法。在造势中,石的重心愈偏,势态就愈险、奇、怪、动:相反,重心愈稳,势态就愈下、匀称、呆、静。因此,创作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章法布势,就是如何构图,在构图中如何运用布局走势,使画面取得生动的视觉效果。在画面上造成局势的倾向性,对视觉产生导向性与冲击力,从形式上达到协助意境表现的目的。不同的布势,可以产生效果异趣的视觉感受。如:上重下轻,有压抑、空灵之感,下重上轻,则有坠或掉的感觉。圆形回环,随和中中心突出:方形回环稳中空灵:之字形布势,有逶迤之意趣:对角布势,意欲未尽:横向布势,干稳意远;竖向布势,峭拔险峻:斜向布势,危险无定等等。无论何种布势的构图,都要在势的倾向中,把握奸画而重心的生动性与平衡关系,布势的技巧即在于此。根据以上不同的布势方法能产生不同艺术效果的视觉效应,有的表现山水的干夷之势或逶迤意趣,有的表现山水的峻峭之势,有的表现山水的圆浑之势等。
   绘画艺术作品不仅以生动的形象给观众以美感,而且以诗的情意,画的境界吸引观众。“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亦是青绿山水画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李可染先生指出:“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浸注,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意境的形成,与画面的疏密往往成反比。青绿山水常常是“由小见大”、“以少胜多”。画面的艺术处理是可有可无的,每一处空白都是画面的组成部分,有画家的意蕴。要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意境深远的青绿山水画作品,首先是要正确处理好“景、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才能实现。在青绿山水画的具体创作时,要营造什么样的意境,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精心地立意、构思,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立意是指作者孕育作品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它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其主要任务是将生活素材在头脑里加工成全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接下来就是构思、选材、确定表现形式等,其核心内容是立意为象,即确定作品表现的主题,而主题内容各式各样,有的简古、有的奇幻、有的秀美、有的苍老、有的淋漓、有的雄厚、有的情逸、有的余味……不论何种意境的营造需经历一个以情观景、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奇妙境界的过程。在创作青绿山水画作品时,造意审美,气韵生动,宾主有序和远近成势,画面有静有动,虚实对比,从而形成野旷山崖泉水的通畅和质感。
  
   【李风霞山水画的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承载】
   在李风霞的山水画中,有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承载。从仰韶文化开始,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几何装饰的手法,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运用于时空的表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稷神崇拜图》。以农立国的时代,祭祀稷神蔚然成风。而这幅图中的禾、田、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在沉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伴随着艺术而不断地深化与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共 840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远山得烟云以秀媚,遥天共水石而神彩。单是看题目,眼前就呈现出一副群山环抱、烟云缭绕、山水相伴、天地相融的画面。再细细品读文章,不得不为作者的匠心独运而拍案称绝。得友如此,夫复何求?得赏析如此,夫复何求?作者先由宋朝郭思撰《林泉高致》开篇,从中提炼出郭熙关于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观、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理论,以及关于山水画的学习观、创作观、山水画的笔墨观等方面的论述,从而比较全面地研究了郭熙的山水画观和美学思想。立意思考,引领全文。接着,分别从“李风霞在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和写生作画”、“李风霞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与意境营造”、“李风霞山水画的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承载”这三个方面,三维立体、全面深刻地诠释了这位伟大的画家作品之精髓。而最后用对美感的挖掘、感悟艺术家的天职收尾,令人读过之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欣赏这样有骨头有肉的文章,感谢赐稿文字留香社团,期待您更多的精彩。【责编:慕容凌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慕容凌云        2015-03-27 10:14:46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老师,遥祝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慕容凌云
2 楼        文友:刘先银        2015-03-27 10:14:53
  谢谢慕容凌云的简洁智慧的评述。构图与意境的统一,就是构图的形式语言和意境相合拍,相激荡。因此一定的构图形式,则表示了一定的相应意境。如果说意境和构图是一幅作品的总体布局,那么,布势和造势则是作品创作中的具体细节。从山的结构变化等特征入手,进行态势的设计,如山、脉、石;章法中的布势。山的造势。山有岗峦、峰岭、坡崖、丘陵,壑谷等等自然的体貌,势态各有特色。如山巅有干夷之势、峰有峻峭之势、峦有圆浑之势、悬崖有危险之势等等。将这些自然的体貌、势态结合意境的抒发,生动地进行设汁,是造势的主要手法。势态的设计,把握山的脉向结构;根据表现需要,对形成势态倾向性的矛盾,进行设置与协调。也是山脉的造势。山有脉,脉有土次、隐显,以山脊为骨架构成了势态的倾向性,从而形成了山的千姿百态变化。如脊线明显或浑柔圆锐、高低、升降、伸缩、中断的节奏关系,便形成了峦、峰、崖、丘陵、峡谷的变化。以主次、重叠、转折、曲直、婉蜒宋形容的宾主、开合、耸叠、向背、聚散、连绵的变化:以纵深、虚实关系宋形成近、中、远空间变化与掩映变化。因此,势态的结构即在于脉向,脉向清楚了就能把握其倾向,势态的设计就主动了。石的造势从两方面着手:形态上造势:组合中的造势。形态上的造势,要与石的结构相结合。石的自然形态,是以其石质结构在风化、崩裂、脱落中自然形成。岩层的结构性质、组织的松紧、粗细,石质的软硬等等直接与外貌形态相关。因此在表现中形态的塑造是建立在皴法结构上的。势态特色亦体现在这一关系之上,例如:笔势圆浑的披麻皴可以表现土山石沉厚、柔和的势态:苍劲的大斧劈皴可以表现石山坚石棱角方硬敦实的势态:笔势方平、爽活的折带皴可以表现岩层垛叠、秀俏的势态。基于此,在实际表现中,石的造势,常常是随皴交错搭配的轮廓勾写而自然发挥,在配合笔墨抒发时,产生表现的魅力。另一方面,石有立卧、昂悬、斜正、倚侧……其势或峭拔、或险奇、或文秀静逸、或玲珑巧透,各有姿色,各有神态。依照表现要求,对形成姿态的倾向性进行夸张,是造势的又一手法。在造势中,石的重心愈偏,势态就愈险、奇、怪、动:相反,重心愈稳,势态就愈下、匀称、呆、静。因此,创作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取万物之魂灵,通阴阳之分割,得日月之精华。
3 楼        文友:刘先银        2015-03-27 13:40:37
  1.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2.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取万物之魂灵,通阴阳之分割,得日月之精华。
4 楼        文友:成都蓉儿        2015-03-27 14:58:50
  再一次拜读了刘老师的佳作,喜欢!
风雨人生,诚信最真!
回复4 楼        文友:刘先银        2015-03-27 17:07:56
  “意境”和“意象”,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决定一张山水画的好与坏的先决条件。就如同一座建筑物,其骨架不合理,外表装饰与装修再华丽、再讲究,它也不会坚固实用的。其次,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构图要与画面的内容相谐调。
5 楼        文友:纤指素心        2015-03-30 13:22:55
  刘先生这文章,需要静下心来,一字一句细细品,就像午后抽点时间,慢慢品一杯茶。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