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月光如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月光】简述浠水地区过年习俗的变迁(随笔)

编辑推荐 【月光】简述浠水地区过年习俗的变迁(随笔)


作者:暗香如故 童生,502.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12发表时间:2015-03-28 09:35:1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中华文明举世无双,别有风韵。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更要汲取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研究中华文化的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数不胜数,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付出,研究出了丰硕的成果。所以尽管事隔数千年,我们中华民族依旧将古代的各种传统文化,比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下来。这些都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我们国人的骄傲。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骄傲,也为那些兢兢业业将自身奉献于历史研究的学者感到骄傲。
   当我学习了中国社会生活史这门课程后,我对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史有了粗略的了解,也感觉到了其中的微妙。原来,我们平凡的生活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这其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知识让我大开眼界,也不得不赞叹,处处皆学问啊!于是,我决定试着研究一下我们家乡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思来想去,感觉自己才疏学浅,所知甚少。不过,最终感觉自己对家乡过年习俗的变化还是稍微有些了解的,而且每个地方的过年习俗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我的这个小小的研究应该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我是湖北黄冈浠水人,我的家乡在浠水竹瓦镇的一个普通村子里。在我们这个镇上,有几十个村子,我住在其中的一个小村子里的某个组。我们组有50户左右的人家,每一户平均有四个人,所以我们组总共有二百人左右,在农村,这还算是比较大的一个组。这样普通的几个组就组成一个村,村与村之间的交往都是比较密切的。这些密切的交往源于一些生活上的来往,比如贸易往来、婚嫁等,村与村之间都保持着畅通无阻的联系。这些联系在过年的时候尤为突出。
   在我们那里,小年(腊月二十四)过后,出了嫁的女儿都会携着丈夫带着孩子,然后买点肉、面或者酒、补品等回娘家看看,我们那里的方言将这种行为叫做“辞年”,这个“辞”字我还没有考证,是根据其含义妄加推测而来的,大概就是辞去旧年迎接新年的意思。
   解放前的辞年,也就是我母亲的奶奶那一辈的时候,辞年都是很简单的。那个时候大家普遍都比较贫穷,到了过年,难得有份空闲回娘家,大都是极其开心的。但是那个时候回家辞年所带给娘家的礼物大抵只有一小包红糖了。据我妈妈告诉我,那个时候她的奶奶对她说,那个年代的辞年,女儿只能够给妈妈带去一小包红糖,而且那红糖是特别特别少的,大概只有指头盖那么大一团,外面却被包扎了一层一层又一层的纸。而且,一般娘家人都不会拆开那一小包红糖的,有的母亲疼爱孩子,还会让她将那红糖带回家去。
   解放初期,也就是我外婆还比较年轻我妈妈年幼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辞年也是一小包红糖,条件好一点的会带一点肉,但是那个时候娘家人多半都会收下自己女儿送来的东西,很少会退回去。
   改革开放后,到了我们这一代,社会日益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经济飞跃发展。这女儿回娘家辞年的礼物是来越丰厚,也越来越昂贵了。普通人家至少会买几斤肉,带一些面,酒、烟之类的;条件好一点的则会给娘家人带一些当红的补品或者名贵的烟酒等,娘家多几乎不会再让女儿将这些礼品带回婆家去。
   女儿去娘家辞年,娘家人都会准备酒席款待女儿及其带来的家人。解放前,娘家人主要是用一碗清水面来款待,桌子上会摆一小盘腊肉,白开水做饮料。据说,那些腊肉又咸又硬,而且都是几块肉缝在一起的,只要筷子一夹,所有的肉都会起来。在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中,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是极其懂事的,都不会主动去夹主人准备的菜。毕竟,自己家里也是穷得叮当响,也是那样招待客人的。到了解放后初期,我们那里条件对比解放前,略微有所好转。但是娘家人准备的酒席,依旧是无比地寒碜,依旧是见不到丁点的荤菜,素菜也少得可怜。不过,鱼丸是饭桌上少不了的一道菜,因为鱼丸寓意年年有余,团团圆圆。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就比解放前要顽劣一些了,他们才不管主人家的条件好不好,只要看到吃的,就会伸出筷子去夹,结果总是会出现,一个丸子被夹起,其他的丸子跟着起来了,原来这些丸子都被主人用针线穿在一起了,是为了防止被客人吃掉。尽管是自己的女儿、外甥,也不得不如此。毕竟那个时候大家都是那样穷,如果这些仅有的丸子被吃完了,到了开年,可就没有丸子再招待客人了。那个时候,桌子上款待客人的茶水渐渐地由白开水变为了红糖水。改革开放后,生活渐渐地好转起来,娘家人为女儿准备的辞年酒席也是一年更比一年丰盛。桌子上渐渐地从有了鸡鸭鱼肉,到有了海鲜牛排,从以前的红糖水饮料渐渐地变成雪碧橙汁再到红葡萄酒等。这些变化,是我们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我们国家日益发展的结果。
   我们那里,最热闹的要数大年初一了。为了迎接大年初一的到来,我们都有着守年夜的习俗,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我们那里都有守年夜的习俗。在除夕夜那天白天,我们村子里的人都会去我们那附近的山洼出挖黄沙,然后挑回来洒在家门前的空地上。每年年三十的上午,村子里的男人们都会扛着锄头,提着铲子,带着儿子去那山上挖黄沙,然后用扁担挑回来,一层一层均匀地洒在地面上。我很小的时候,大家几乎都是用扁担挑黄沙回来的,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很多人都是用手推车将黄沙推回来的,甚至很多户人家将自己家门前的土地都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水泥,并贴上了漂亮的地板砖,不用再每年去挑黄沙了。不过,大部分人至今都还保留着挑黄沙洒在家门口的习俗。
   在大年三十的傍晚,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对联,也由以前请先生们手写变成去市场买了。在解放前,农村人大都不识字,便会准备一些茶水,几块糍粑,请教书先生帮忙写对联。到如今,大都是在市场买对联了,这些对联,也是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喜庆了。不过,总感觉少了一份传统的味道,些许是少了些墨香的味道吧。
   每到大年初一,我们都会早早起床,在开门的那一刹那,户主都会放一个鞭炮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走出家门,放眼望去,整个村子的地面上都覆盖着一层金黄色的黄沙,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喜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那里这个挑黄沙洒在地面上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的缘故吧。这样不仅有了新年新气象的感觉,而且金黄色的黄沙还寓意着大丰收。而洒黄沙最动人的寓意是“遍地是黄金,来年财源滚滚”。
   我小时候,村子里过年的时候特别热闹,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庆祝新年。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人没有回家过年了。如今,每逢过年的时候,总会见到许多户人家大门上一把锁,门口落叶缤纷,枯柴横七竖八,那满村金黄色的黄沙的景象一年比一年难以窥见了。
   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拜年礼包的变化。在解放前,我们那里农村人基本上都是互相串串门,虽然也会象征性地带一个小礼包,不过那个小礼包缠着一层又一层的纸,里面究竟有没有红糖或者有多少红糖都是视家境而定的了。那个时候拜年的礼包都是无限地互相循环的,一般小辈先去长辈家拜年,继而长辈会将小辈带过去的礼包在回年的时候回回来,然后小辈又会提着这些礼包去其他人家拜年,一个小礼包无限循环使用,拜年的意义即是互相走动走动。到了解放后,年纪稍长的长辈一般不会再给小辈回年了,小辈送过去的礼品长辈多半会收下,条件好一点的长辈还会开始给小辈压岁钱。到了改革开放后,过年的礼包开始出现了变化,改革开放后初期,我们那里拜年带的礼包都是一包红糖,那一包红糖大概一斤重,相比解放前,这是很有分量的。不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到如今,拜年的礼包随着生活水平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差异。普通的人家,一般会买一些当前盛行的拜年大礼包或者营养品拜年,家境好的则会买一些昂贵的奢侈品开着小车去拜年。这当中,不乏互相攀比的情景。
   纵观我们浠水地区过年习俗的这些变化,我觉得在这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浠水地区的变化很大,浠水人在过年时的习俗方面有着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浠水地区的进步,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好好分析和研究这些进步,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一份力量。
  
  

共 32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非常值得品读和鉴赏的的纪实体随笔文章,作者借鉴家乡的女儿回娘家的‘辞年’;大年三十晚上的守夜和大年初一的挖黄沙习俗:过去的带有有墨香的手写春联到后来发展到市场购买的精致春联;以及关于春节时的串门和拜年送礼包等传统民风民俗都做了认真仔细的撰写,从此篇文章中能品出作者对祖国的传承文化的重视和关注。推荐阅读,问候作者!【浪淘沙王波】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浪淘沙王波        2015-03-28 09:48:18
  这是一篇不错的纪实随笔文章,值得品读和阅读。
2 楼        文友:浪淘沙王波        2015-03-28 09:50:50
  问好作者,致谢作者投稿月光。
3 楼        文友:浪淘沙王波        2015-03-28 09:52:17
  很欣赏作者对传承文化的关注与重视,拜读学习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