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春秋】西河打工村(随笔)

  【春秋】西河打工村(随笔)


作者:长竹 秀才,1335.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99发表时间:2015-04-02 11:02:29
摘要:随笔

榆社作协第二次“走遍榆州”采风走了圪麻洼.西河.彰修村,西河村人的勤劳务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引人深思。
   西河村位于社城镇北约三公里处,旧村在由官上村沟发源的一条小河与浊漳河交汇处之西畔山角下,是明显的方位取名。现在全村移到小河之北畔平坦处了,但仍然沿用西河村之名。西河新村一式新砖瓦房,屋内装璜,大门时髦,一个个院落排列整齐,宽阔的街道都硬化了,干干净净,不见农村里常见的禽畜粪便,给人清新爽亮感。
   地灵人杰一词,说明了人文与地理的关系。西河村爽亮的村貌,昭示着西河村人的文明风貌。我随作协主席苏宝银走访了原村党支部书记郭有福,这中年汉子黑瘦的脸上浮着朴实的笑容。他领我们到他家,磁砖贴的漂亮大门,有东西厢房,南墙根屯一排玉茭,五间正房阔亮,屋内一应电器及时尚家具俱全。我们赞赏他的家好时,老郭说“村里大都是这样”。西河村在太长公路边,我曾过往多见的是村新地薄,河滩沙石田,山上地更瘦,庄稼长得少生气,产量有限,何况这样的耕地也不多,那么怎就脱贫了呢?这一问老郭打开了话匣子。
   “我村的人勤劳务实。村里靠地收不了多少粮,也没搭大棚,又没有什么企业,全靠打工挣钱。村里没有闲人,老人们种那点地,中青年男女都外出去打工,有远走的,有在近处的,每年都带回不少钱,有存款!”他越说越动情,指了指正收拾行李的妻子说:“她正准备走出去打工。我们村里人没有打麻将玩耍的人,没有游手好闲的人,都务实闹家,村里风气好!”他在公路上养护打工,我们找他时,他穿着黄色工作服骑电动车正准备去上工。
   郭有福是退伍军人,他父亲是甲级伤残军人郭虎元,曾在解放战争中立功,可谓军人世家。郭有福复员后曾担任村干部二十多年,他以军人的实干精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将全村由旧村移到新村,树新风气,面对耕地不占优势的不利因素,靠勤劳打工脱贫,他们因势利导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西河村的张月仙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已去世多年了。老郭给我们讲起她的往事,说她长得高大壮实,头扎白毛巾,脖子上挂个大烟袋,干活比男子也强多了,而且在犁地播种等技术农活上也很出色,受乡亲们交口称赞!她的模范行为带动村民奋进,她的务实精神还在传承。
   西河村劳模倍出,韩二妞嫁到西河村后,像男人一样辛苦劳动,担任妇女队长,学习张月仙,在那突出政治的年代你追我赶争上游!到搞经济现时,她累垮了身体,又身染多种疾病,我们去看她时她在炕上埋在被窝里,一脸憔悴,谈起她的不幸一直抹眼泪。她曾响应计生号召只生一个儿子,也没享受独生待遇,她的独生子因车祸重伤坐轮椅,丈夫也身体不好,种地外还要照顾妻子和儿子。她家没享受“低保”什么的,日子过得苦。
   离开西河村了,思绪还扯不断。改革政策给农村以活力,西河村以打工优势脱贫,承传了张月仙的勤劳精神,郭有福的实干作风,在社会风气尚不好的环境下以勤劳致富,难能可贵,一道亮丽风景线!条件是死的,人是活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因特殊困难.意外因素致贫的人也存在,如何使他们与乡亲们共同富裕?有待改革深化,扫除旧山村和特困户死角。

共 12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次随作协下乡采访,西河村给人留下的印象颇深,道路硬化,干净明亮。先是采访村支书郭有福,感觉郭有福家变化很大,同时还采访了两个女人,一个是“三八红旗手”张月仙,她勤劳朴实,踏实肯干的精神激励着全村人,另一个人是“劳动模范”韩二妞,她担任妇女队长期间辛勤劳动,以张月仙为榜样,带领村民辛勤耕耘,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然而就因为自己不顾身体的干活,将自己的身体搞垮,其丈夫也是一样有病在身,一个独身子也因车祸坐上了轮椅,这样的现实,这样的贫困户,却没有享受政策应该带来的幸福,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啊,一个很好地风气是带动全村走向富裕的关键,从这里我们深有感触。作者对这次采访有着很深的感悟,也有着难解的凝团。文字朴实,语言精练,欣赏,拜读佳作!【编辑:湘西青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长竹        2015-04-02 18:18:28
  谢青竹编辑点评!问好!榆社作协"走遍榆州"采风,重在旧山村和特色农村,农村脱贫致富,各有各的条件和特色,如何克服困难,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考证村官、村民们的智慧和魄力。西河村地薄无企业,他们选择了打工,也算是借鸡生蛋吧!山区农村致富谈何容易?但西河村人以勤补缺,卖力气求生,令人欣慰!
长竹
2 楼        文友:落拓书生        2015-04-03 22:59:01
  希望全中国的山村角落都似西河村,村貌清新而爽亮,民风淳朴、务实及勤劳。
   文中有关于劳动模范“韩二妞”的描写,让读者不由得产生同情,和丝丝痛楚溢出心间,但愿对这样的家庭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及给与各种援助,杜绝发生英雄流血还流泪的悲剧!
落拓书生
3 楼        文友:落拓书生        2015-04-03 23:12:17
  一个乡村要想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不仅要外出打工,还要重视着教育。人终究是会老的,力气终究会衰竭的,终究还是要回到故土的,很多人都倒在了打工的途中……因此,一代代人用知识改变故土,是最好的脱贫致富的方法。
   呵呵,个人愚见!
落拓书生
回复3 楼        文友:长竹        2015-04-04 01:06:23
  谢书生阅文评点!数语点出山村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幸者各有各的不幸","祸不单行"。对此不幸者还没看到拯救措施。在山村发展问题上,如先生所议是要重知识。但这村条件太差了,脱贫致富路漫漫!问好!
4 楼        文友:潮仙        2015-04-10 08:56:41
  条件是死的,人是活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因特殊困难.意外因素致贫的人也存在,如何使他们与乡亲们共同富裕?有待改革深化,扫除旧山村和特困户死角。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回复4 楼        文友:长竹        2015-04-10 23:36:46
  谢潮仙阅评!问好!现在发展不平衡有诸多因素,地处太行山山村条件更差,但日子总要过的,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西河打工村也是"逼"出来的无奈!建国半个多世纪了,还在纠缠温饱事,更何况还有难于过日子者。贪官存数吨现金,贫民无几袋存粮,但愿不再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