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竹韵南山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南山】大寺古茶香(散文)

编辑推荐 【南山】大寺古茶香(散文)


作者:相忘于江湖 白丁,94.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27发表时间:2015-04-02 13:16:45
摘要:“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枧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当年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很激动,徐霞客笔下的高枧槽,就在大寺的马庄地界。

在对学生进行关于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时,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问:“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爱”。老师再问:“你们爱家乡的什么呢?”学生差不多千篇一律的回答:“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这样的答案听多了之后,总觉得太空了,而从中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对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和相关乡土历史文化的陌生,那么是否这块热土的过去毫无一点色彩,值得我们后人咀嚼、回味、称颂呢?
   于是我把目光收回,把思绪从杂乱的万象中收回,重新审视这块土地,重新感知在这块土地上生养繁衍的人情事物。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能给学生再讲点教材之外的东西,让家乡鲜活温热起来,真实厚重起来。
   很幸运,只这么一回首,我就在茫茫苍苍的叠嶂峰峦中,在映山红的陪伴下,看到了那些沧桑而不衰老,枝茂叶阔的古茶林,它们扎根在这块土地上,在澜沧江湿润的云雾中滋养生长,汲取日精月华。成百上千年,它们被人记起,受人称赞,又被人淡忘,寂寞是难免的。
   凤庆是闻名中外的“滇红之乡”。据史料记载,其种茶历史可以追朔到3000多年前,澜沧江被称为“茶叶的母亲河”,其两岸流域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大寺境内的大河有野生古茶树群落500多亩,约3000多株;岔河古茶树群落200多亩,约1200株;平河古茶树群落2000多亩,约10000多株。我们还有民国以前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3000多亩。如今,这些古茶树群落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物种。它们对研究自然环境、人文变迁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同时,这些古茶林是先祖留给我们丰厚的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其价值和意义自难以估量。从大寺人民欣欣向荣制茶业的发展,这些古茶资源的经济价值无需多言。尤其可喜的是不少茶商还树立了品牌意识——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值得一提的是平河吴氏的“一生红”茶业就开发了以故乡山水地名“甘搪山”、“大官庄”“和顺昌”等作为商标的“乡音”系列。从过去的初加工向品牌过渡发展,这无疑将对提升大寺的知名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个人认为,这些古茶树群落寂寞并不是因为生长于深山密林,而是它的文化层面的荒凉,它思想灵魂的苍白。所以,当我问及学生爱家乡的什么时,他们才会微笑着托起腮帮,半天都找不到答案。其实,他们家房前屋后,田埂地角那些和楼房一样高的古茶树,只要不是因为太高,不便于摘采而被父辈砍掉的话,足以承载这种爱,足以引以为自豪。
   “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枧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当年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很激动,徐霞客笔下的高枧槽,就在大寺的马庄地界。原来,早在375前,我们热情淳朴的先民就和太华茶一起慰藉过一路风尘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并在《游记》中为“太华茶”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从此,“太华茶”走出澜沧江畔的农家田舍,走进高雅的茶室,为茶文化添了缕缕芳香。这是文化的力量,也是茶的精神和文化人的心灵碰撞。徐霞客是大文化人,一六三九年八月十四日夜晚的这次碰撞,让后人在谈论滇茶时都无法绕过徐霞客,无法绕过马庄太华茶。这也是大寺古茶对滇茶的贡献。
   与大寺路山毗邻的香竹箐三千二百年树龄的世界茶祖被考证后,再次激起了这块热土上生息的子民的文化热情,许多以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相继问世。茶再次成为故乡的名片。与此同时,相应的经济效益也是相得益彰。
   与茶相关,与文化相关,一条道路因此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茶马古道。我们大寺的德乐村新村街就曾经是赫赫有名的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从这里,靠着队队骡马运出芳香的茶叶,再驮回卷卷诗书典籍,驮回外面世界的精彩,驮回了顺宁的文明。虽然,如今古道青石残旧,悠扬的驼铃消失,赶马调成了尘封的记忆,青龙桥将被搬移重建,但那种“笔扫千军,图开八阵”“气贯长虹”的磅礴气势将不复存在。但这一切,都是我们厚重文化的根和源。只有记住它,那些古茶林的生命才更加蓬勃璀璨;只有记住它,我们的过去、今天和明天才能一脉相承;只有记住它,我们也才能真切的感觉到故乡的温热和秀美,才能体验到生活的缤纷与芳香。

共 16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提问学生热爱家乡的什么入手,深情描述了古茶林、茶马古道等。茶之所以成为故乡的名片是有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引例徐霞客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曾经到过大寺的马庄地界的高枧槽,并喝过太华茶。这一史事为茶香锦上添花。而在茶马古道上,“靠着队队骡马运出芳香的茶叶,再驮回卷卷诗书典籍,驮回外面世界的精彩,驮回了顺宁的文明。”凸显茶的历史厚重感,最后作者发出感叹和呼吁,“但这一切,都是我们厚重文化的根和源。只有记住它,那些古茶林的生命才更加蓬勃璀璨;只有记住它,我们的过去、今天和明天才能一脉相承;只有记住它,我们也才能真切的感觉到故乡的温热和秀美,才能体验到生活的缤纷与芳香。”通篇文章充满茶文化情结,对教育新时代学生重新认识滇茶背后的历史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原来,茶香真的飘了很久。读了本文的学生们,你们应该知道自己热爱家乡什么吗?美文推荐共赏!南山因您而更精彩!期待佳作连连!【编辑:羽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羽青        2015-04-02 13:18:53
  问候作者,品味到了茶香了。感谢赐稿!
文字为生活添精彩。
回复1 楼        文友:相忘于江湖        2015-04-02 17:33:51
  谢谢采用,希望多多指教!
2 楼        文友:瑞川        2015-04-02 14:10:42
  美文美编美编按!学习大赞赞虚心!抱拳 敬茶
道法自然
回复2 楼        文友:相忘于江湖        2015-04-02 17:35:09
  请瑞川老师多指教!
3 楼        文友:竹韵南山        2015-04-02 19:48:59
  一篇精美的散文,问好作者!感谢编辑精彩按语,辛苦了!遥祝二位老师愉快!
4 楼        文友:剪字木兰        2015-04-03 14:28:54
  拜读江湖老师佳作,好文如茶,越品越香!感谢赐稿【竹韵南山】,愿您在南山创作愉快,美文连连!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5 楼        文友:瑞川        2015-04-03 23:16:49
  大寺古茶有禅味,催青妙评赤子心!问好作编 万事如意!
道法自然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