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清明随想(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清明随想(散文) ——抹不掉的乡愁


作者:心持若水 童生,774.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29发表时间:2015-04-06 19:54:38
摘要:清明时分,勾起对故乡深深怀念。故乡是游子的根,游子的魂。

【流年】清明随想(散文) 清明节,注定是个思人,思乡的日子。上苍总是会揣摩人的心思,前前后后隔三差五的小雨,让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泥土芳香。我这个从小在泥土堆里长大的人,更是对土的气息有着特殊的敏感,扎在心里的那抹乡愁又不自觉得像萤火虫一样在脑海里萦绕。
   故乡那一道道山,一道道圪梁梁,那层层扒犁翻转过的田地,淌在村前蜿蜒的潺潺小河,那冬日暖阳里满是沧桑的父老,那鸡群、那猪窝、伸着长长的舌头摇着尾巴的黑狗……都如打开闸门的潮水向我涌来……
   一
   从县城沿着漳河向东十五公里的路程就是我家乡的小镇,再向西八华里便是我可爱的故乡,那个曾经辉煌无数载不衰落的村庄,属于镇里最大的村子。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文化底蕴厚重,但民风彪悍,特别是那时候闹土改,搞串联,更是让人闻风丧胆,这在十里八乡都是有名的。
   那时候,流经村前的河是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河槽很宽,河面跌宕起伏,杂草丛生。春天的河,温柔的像那娇羞的少女。清澈见底,偶尔泛起层层涟漪,河岸南面的柳枝倒影在水中,呈现一副美丽的画卷。
   夏天里,大人们在被河水冲刷得干干净净的石板上,赤着脚洗着衣服,三人一伙,五人一堆,河水潺潺声、嬉笑声连成一片。洗一件在河边草丛上晾一件,五颜六色,别有一番景致。孩童们在离大人们不远处的地方,光着屁股,露着黝黑的皮肤,在水中游荡玩耍。更有趣的是那些男孩,总在河里撒尿,而且比谁撒的最远。大人们在下面洗衣服也是无可奈何,还不住的安慰着:“童尿不臊,病了还没人给尿呢!”
   曾几何时,我们女生也是三三两两,晌午时分乘大人们不注意,偷偷跑去河的上游,去洗澡。河水清的见底,小虾小鱼吓得乱串。偶尔走在绿茵茵的河藻上面,脚下一滑,整个人被倒在水中,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事。最让人困扰的还是水中的水螅,一不小心,就吸在了腿上,女女们吓得“呀呀呀!”直叫唤。当然还有令人尴尬的事情,时不时的就会碰上要来游泳的男生,我们就像疯了一样,“唰唰唰!”上岸,拖着衣服胡乱的穿上落荒而逃。
   最怕就是大雨过后,大人们很是紧张,张罗孩子那是头等大事。村里河边的石台上,密密麻麻的人群,大人小孩都在看涨河。我常常是跟着父亲,坐在河边,看那河水一会儿涨高,一会儿落下,心情好得不得了。
   记得有一年,大雨噼里啪啦下了整整一上午,天空突然放晴。我一路小跑,深怕没有好的位置。现在想来真是让人激动,河面上居然飘着各色各样的东西:北瓜、西瓜、篓子,衣服、鞋子、居然还有几头羊,人们在岸边惊呼着!
   秋天的河水,清瘦了许多,高远的蓝天倒映在水面,仿佛一面镜子,微风拂过水面,扬起层层波纹,偶有农家的老黄牛低着头在那里饮水,发出“哞哞。”的叫声……
   冬天里,整个河面一片沉寂。也是农闲季节,大人们都蜷缩在家里。也只有孩子们才能带来几分活力。一个个穿着大棉袄,厚棉裤,千层底的棉鞋,在河里玩到天黑都不回家,直到爹娘们在河岸上三声五令才泱泱离去。
   那时候除了溜冰,我最喜欢在河面结冰浅的地方,捣开一小块,然后趴在冰面上,侧着耳朵听冰下河水的“哗哗声……”就仿佛淌在自己心里,是那么欢腾,奔放……
   童年的记忆里,故乡的河就是永远跳动的音符,就像自己的心音一样随着时间和故乡一起奔跑……
   二
   每次回去探望父母,车总是停在我家大门十米来远的地方。也是曾经二队(当时村里分的生产队)饭场的地方。
   是一处略有坡度比较宽阔的空地,东西两边全是光滑平整的石块,大大小小整齐的排列着。空地的中间唯一一棵老槐树,高大威猛,身上的皮,已经是皱巴巴的,深深的裂纹能放进个指头。夏天里,郁郁葱葱,把整个饭场遮了起来,阳光几乎透不到饭场。多少年来,站在那里,就这么坚守着。
   一日三餐,不管年轻、老少、男人还是女人都会端着饭在这个场子里吃饭。人们边吃边聊,当然是男人们为主题,庄稼长得好不好、今年收成会怎么样、一亩能打多少、谁家的猪能卖了、哪家媳妇生了娃等等这些关于农家趣事的话题。我当然不听这些,提个碗饭场来回转,找自己喜欢的饭。
   记忆最深的是饭场里溜达的那些鸡狗猫,狗和猫相对是比较听话的,大人们给扔点吃的,吆喝一声,然后就走开了。最讨厌的就是那些鸡,“咯咯咯。”在饭场中间溜来溜去,给点吃的,吃了仰起脖子继续巴望着,特别是大公鸡,抖落着它那红鸡冠更是耀武扬威来回踱步。拿个小石子朝它一扔,扑腾扑腾“咯咯咯。”飞跑了,饭场便一阵尘土飞扬,大人们隆起胳膊遮挡着饭碗,但嘴里笑盈盈地谩骂着。
   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村里都是孤寡老人,说白了就是看家护院,所以饭场自然而然消失了。只剩下那颗曾经为大家遮风挡雨的老槐树还继续在岁月里飘摇……或许正像席慕蓉的乡愁里写的: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三
   说起故乡的麦场,已是尘封已久的历史。那时父辈们最艰苦的岁月。儿时的记忆里,总有一些是在麦场的。断断续续,或隐或现。
   打场是一种最原始的脱粒方式,这在当时候农村最为普遍,而且场子不多,那时候一个队就一个场子。农村的生活就是一环套着一环,小麦割下来,捆好,担回麦场,放在场子边角位置,码成垛,然后一家一家轮着开始。
   先把小麦铺开,麦穗头朝里一圈一圈铺成同心圆,那时候我家没有牛,父亲把长绳子栓在石磙两侧,然后驮着一圈,两圈、三圈……直到把小麦脱落下来。然后父亲再用叉子把麦秸叉起来,拿着“落杚”细细的敲打一遍,保证麦粒全部脱下。
   杨场是特别有研究的,要选择风向的,最好是在上风向处。记得杨小麦的时候父亲都会带个草帽,或者脑袋上扎个毛巾,我总要在父亲抬头扬的时候跑进去,然后再跑出来,麦芒、小麦便会转进头发里,肚子里,甚至裤卷里,最后灰眯土脸,挨一顿臭骂,还乐此不彼。
   父亲的意思我只有装口袋的份儿。
   打完小麦一家人最终都一个样子,眉眼都不清楚,脏不拉几,但那种收获的心情无以言表。
   对于老百姓来说一年就盼着那收获的季节,收成好了一家人开开心心,这一年不愁吃了,遇上一个不好的年头,那点收成是不够一家人吃的,所以一开始就得规划一年怎么分配。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活老天爷,老百姓喜欢老天爷心情不好,经常发发怒,当然还得适时发怒,该洒就洒,该普照就别黑脸。所以老百姓简单,没那么多期盼。
   农村现在依然有采用这种方式脱粒的,虽然我已多年没见打场子的情形,但留在记忆里的这些碎片又哪会因为时光的流逝消失,经历了的财富,积累了的生活、沉淀了的岁月,都将永远铭刻在灵魂深处……就像今天,撬开一个记忆的音符,将出现一段美妙的回忆!
   步履匆匆,流年暗转。离开故乡三十年了,每每季节交替,总是感慨万千,或许正像余光中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故乡,终究是在外游子根,乡愁更是抹不掉的魂……

共 28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清明时节雨纷纷,故乡铭刻在心中。抹不掉的乡愁,忘不了的亲情。这是一篇情感真挚的散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写了乡村的旧时光,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亲情都彰显在文字中。这些旧时光让作者的回忆充满了色彩,对家乡这份深深的眷恋是永远割舍不下的。通过作者的回忆,那些旧时乡村的岁月是那么真实、栩栩如生的出现在读者们眼前。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乡村岁月的记忆。散文语言质朴、生动,散文情感细腻、自然、清新,散文有着浓浓的乡土味。充满真情的文字,读来很有味道。欣赏佳作!问好作者! 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永远红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15-04-06 19:56:36
  感谢作者赐稿流年,祝写作快乐!愿你写出更多佳作!
永远红梅
2 楼        文友:心持若水        2015-04-06 21:17:36
  谢谢红梅辛苦编辑。祝好。
平凡的日子秀出独特的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