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沧桑维垴村(散文)

编辑推荐 【春秋】沧桑维垴村(散文)


作者:雪后彩虹 童生,812.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76发表时间:2015-04-09 10:02:59

从来没有早起做早饭习惯的我,今天却一反常态起了个大早,蹑手蹑脚走进厨房做起早餐。因为今天是县作家协会“走遍榆州?村落”采风活动的第一次活动,七点半就出发去社城镇的维垴、磨石村。一边做饭一边洗涮,生怕迟到。快速吃饭后来到集合地,大家已经在那里聊天了。七点半我们准时坐车出发了。
   一
   车子不一会儿就驶出了县城,驶向西北方向的通往社城镇的柏油路。颠簸的道路并没有影响大家急切的心情,更没有阻止大家前行的脚步。
   北方的春天,没有南方的春天来得早,虽然已经是春天的季节,但是还乍暖还寒。我们坐在车里,眼睛都在紧紧地盯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在努力寻找着春天的痕迹。一直伴随着公路蜿蜒的小河已经融化,清澈的河水潺潺流动;远处一片片的树林,特别是柳树林,虽然还没有发芽抽出绿色的叶子,但是已经泛起了可爱的嫩绿;与车窗擦肩而过的桃树,树枝上满是含苞欲放的深紫的花蕾;田野里,每块地里都整齐地摆放着一堆堆黑色的粪堆,一阵阵“哞哞”的牛叫声传来,农民们在地里或洒粪或刨地,已经在挥洒着收获的希望……春天的脚步近了,近了……在路边,在田野里,在河畔边,在山坡上,或匍匐在地,或铮铮直立,或迎风摇曳的枯草,还有那光秃秃的或高或矮、或连绵或陡峭的灰山,让人感叹:春天还没有到来?!
   二
   车子好似理解我们急切的心情一般,一会儿工夫就行驶完颠簸的公路,一个左拐弯,就驶入更加颠簸的小土路。说是路,其实就是一条便道。道上坑坑洼洼,卧满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甚至有大石横卧拦路。道路右边依山,左边傍水。道面上除了鹅卵石便是拇指大小、深黑的羊粪蛋,就好似有人故意撒到路面的大黑豆一般,到处都是。七拐八弯走了好长的土路,也不见一户人家,道路上的羊粪蛋却越来越多,还夹杂着一块块牛粪。看来这道沟里一定养着不少羊呢!
   车子左拐通过一个小桥,潺潺的流水就傍着左边的山曲曲折折地蜿蜒着,车子行驶到了右边的道路,道路和河道一样也是曲曲折折地蜿蜒着伸向远方。突然,车子来到一个开阔的地方,司机放慢了速度小心翼翼地开着。我从车窗里向前一看,原来前面是一个大的冰面。“这个地方离河边较远,这里怎么会有冰面呢?”我心里纳闷道。“这是山上空下来的积雪水,冬天天太冷都结冰了!”经常来这里送人的司机告诉我们。我们顺着司机手指的地方,果然看到了山上流水的那个豁口,上面也挂满了冰柱。虽然天气变暖,冰雪已经融化,河里的水已经在欢快地边舞蹈边唱歌了,这里的冰还非常坚硬,因为这里正是山的阴面,高大的山,遮住了洒在这里温暖的阳光。但是冰还是借着春风,使劲在撕掉自己身上的冬衣,致使自己身上流出了许多“汗水”,导致冰面非常滑。挨着泥土的地方泥泞一片,走上去就会陷在深深的污泥里。司机宁愿从打滑的冰面上走。车在冰面上小心翼翼缓慢行驶,从车窗里可以看到,冰路中央有一个裂缝,宽有十厘米左右,明显可以看到冰有十几厘米厚!山上空水都可以积这么厚的冰,要是夏天下暴雨的话,山上流水、倾盆大雨交织在一起,在这里就可以汇聚成一个激流,那里面村子里的人遇到这突发的意外是多么危险呀!连下几天的大雨,村子里的人可怎么外出呀?只看这路就可以想象村民生活的艰辛。
   我们有惊无险顺利通过了打滑的冰面。同伴们一颗悬着的心都落到了肚子里了。穿过冰面,直行不到二分钟,就发现前方陡峭的山脚下,河水汇成了一汪潭水,整个水面一片亮绿,就像一珠调皮的眼睛,非常可爱。在同伴们啧啧称赞声中,我突然发现一对水鸟在水面上依偎着游动,一只红褐色,一只黑色,并且一大一小。我第一反应那是一对野鸳鸯:“快看,有鸳鸯!”我惊叫道。“哪里?”同伴们都惊叫道。“在水面上!师傅快停车,我们下去看一看!”我连忙叫司机停车。“那东西太有灵性了,你可以远观,但是不等你下车走过去它们就发觉你了,一下就飞走了。”司机很有经验地说道。说话间,车子已经驶过水潭一段距离了。我失望地说道:“那返回来的时候停下车,让我们过去看一看吧!”“到时候说不定就飞走了!”司机又给我泼了一盆冷水。碧水蓝天、鸳鸯戏水,这是多么和谐的自然风光、多么优美的生态环境!
   三
   车子大约行驶了十几分钟,过桥,又成了山、路、河水的格局。不一会儿就远远地看到路边半山坡上破落的灰砖灰瓦房子。又行驶了五里路的路程,车子爬上一个斜坡,来到维垴村。一进村子,一辆显眼的白色私家车停在村头一户人家院子里。“一路没见一辆车,而且钻了这么大的一个山沟,没有想到村民还有自己的私家车!”我惊讶道。“别看这里是大山沟,这里人都可有钱呢。有户人家,弟兄两个都在太谷县城买下了楼房,而且都开着宝马呢!”“是吗?”看着眼前一排排破旧的房子,我非常惊讶,不知道是该相信自己的耳朵还是眼睛。
   车子在村子前面一个宽阔的地方停下,我们迫不及待地下了车。脚底下到处是羊粪蛋和牛粪堆,前面还有一个木头栅栏围成的牛圈,牛圈周围都是玉茭秆、谷秆碎片;眼前是两座树枝栅栏大门的土屋。一个栅栏前,一个身穿一身蓝衣服、头戴一顶蓝帽子、约有60岁左右的矮个子村民,拿着扫帚在扫院前道路。看到我们的到来,停下手中的活,直愣愣地望着我们。
   我们顺着石块砌就的一个小坡,来到村民前。憨厚的村民笑着问:“你们是哪里来的?来作甚呀?”“我们从城里来!”“我们想来看看你们村子,了解了解你们村。”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道。“哎呀,俺们村十来半个月不见一个外村人,没啦想到今天来了这么多人!”村民高兴地说道。“您贵姓?”有人问道。“我唤石连生。今年62岁了。俺村里就一姓,都姓石!”大家同他攀谈了起来。
   隔壁栅栏大门也打开了,一个脸色黝黑的、瘦小的妇女一边用梳子梳着头发,一边走了出来。原来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山村的宁静,听到我们的声音,她好奇地走了出来,笑着对我们说:“村子里没有哪一天能一下子来这么多人!你们来的人,比我们村现在在村里的人都多,真热闹呀!”这时他丈夫也出来了,约50岁左右,同样是黝黑的脸庞,穿一条非常显眼的好似七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军绿“大裆裤”。一大一小两只干净、漂亮的花狗跟在男主人的身后欢快地蹦跳出来。奇怪的是,它们没有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疯狂地吼叫、撕咬,而是在我们脚下不停地嗅着,欢快地摇着尾巴,好似在欢迎远方的客人……男主人得知我们的来意后,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坐一坐。
   进入栅栏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树杆支起的架子上摆放整齐的金黄色的玉茭,整整两架子。玉茭架下,一群鸡在“咯咯”叫着寻食。我们正准备进家门,突然发现在左边屋子的墙上整齐地挂着一整块兽皮。“这是狼皮吗?”我惊讶地问道。“不是,是獾子皮。獾子半夜钻进俺家鸡窝偷鸡吃,被俺家狗逮住了!”他很是自豪地说道。原来这里不但有鸳鸯,而且还有獾子,生态环境太好了!一进门,家里的摆设和屋外看到的景象相差十万八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屋外是栅栏大门、破旧低矮的房子而且是黄泥抹的墙面;屋里是彩电、冰箱、电磁灶等现代电器一应俱全。在这深山农户家庭里居然有电冰箱,实在是没有想到。“你有钱呢,还用着冰箱,只是电费也得交不少吧?”我问道。“有冰箱很方便,就是多花些电费!”主人腼腆地说道。在交谈中,我们得知他养着400多只羊,一只羊至少可卖1000多元。原来是个有钱的主,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他淡淡地笑着说:“俺就是个一般户,俺们村可有有钱的呢。都养着羊,可有养得多的了。”我们听后再次咂舌,真是没有想到,在这偏僻、闭塞的小地方,人们居然这么富有。
   “你们村现在有多少人?”有人问道。“俺们村有二十几户人家,有近200人口,但是现在村里只有八九个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有些人居住在北翟管,有些有钱的人家在县城或太谷城里买下房子了。”“听说政府早就给你们移民到北翟管村了,在那里给你们盖下了崭新的红砖房,你们为什么还在村里居住?”“移民到北翟管,交通方便了,环境好了,孩子们也有学校可念,可是俺们去了那里开支大,没法活呀。北翟管给俺们分地了,可是太少了,再说现在打下的粮食不值钱,受上一年,将够生活开支,拿甚供应孩子们读书?没办法呀!话又说回来了,那里再好,也不是俺们的家,埋祖宗的地方才有俺们的根!”“你有几个孩子?”“俺有两个男孩,一个在社城小学读书,一个在社城中学。正是花钱的时候,不想办法挣钱供应,他们将来就也像俺们一样成了睁眼瞎,也只能一辈子窝在这穷山沟里了。俺娘在北翟管给他们做饭,俺和俺婆姨不操心他们,就是死受给他们闹钱了。”男主人非常健谈,“俺婆姨跟上俺可受罪了!俺一个人放羊不行,小羊跟不上大羊群,只能分开放。俺放大羊,她放小羊,一天爬山上圪梁的。晌午饭哪里能吃上一口热饭,早上放羊走的时候俺们就用饭盒带上晌午饭,不是在野地里就是在山上吃,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下雪天。婆姨放羊回来还得做饭,地里养种、收割,也缺不了她……哎,没办法……”他们口袋里来的那点钱真是不易呀,这里的人真是勤劳又肯吃苦呀!
   因为这对夫妻还要出去放羊,我们不好意思再耽搁他们的时间,告别他们出来。他们一直把我们送出栅栏大门。
   四
   听石连生说他们居住的这个地方是后来迁下来的,老村子还在后山上。于是我们请他一边放牛(因为他家养着牛)一边为我们做向导,领我们去旧村子看一看。他爽快地答应了,并且把羊托付给另一个放牛的,直接带我们上山了。
   绕过村子,我们爬上了与潺潺小河平行的一条弯曲山路。山路上,隔河的连绵起伏的群山使我们赞叹不已;身旁的或陡峭或奇异的石壁、石头同样吸引着我们;一股神奇的泉水汇聚成一个奇异的深潭更使我们惊奇万分……隔河的群山脚下一块块庄稼地里,分布着七八个木栅栏制成的露天羊圈,里面都挤满了黑得耀眼的羊群。
   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拍照,不觉半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我们终于到了原村落的旧址。从远处看,两座断壁残垣的院落阶梯式镶嵌在半山腰上。虽然断壁残垣,但是石砌的门、窗依旧保存完好,好像是院落特意安排下的一双双眼睛,特意在这里见证着维垴村的沧桑!
   走入第一个院落,从断壁残垣中可以明确地看到大门、南房、西房的痕迹,因为房子都是用土积盖的,所以墙面都已经倒坍,只是留下了石块地基。宽阔的院子里,凌乱地躺满了树枝、石块,非常苍凉。奇怪的是正房房屋完好无损,墙面都是用凿磨得大小、厚薄整齐划一的石条砌起来的,干净结实!“这是一明两暗的三孔窑洞!”石连生大爷说道。原来是窑洞,我们都没有看出来,怪不得镶嵌在半山腰上。“什么是一明两暗?”我问道。“就是有一个门、两个窗。门进去是客厅,左右两个分别有两个套间,是卧室,外面只留窗户,门在客厅里。”原来窑洞还有这么个住法!“一般客厅后面还有一个套间,非常黑暗,一般是放杂物的。”大爷解释道。“这石块是从哪里运来的?这么高的山,是怎样运上来的?”“俺们村没有这么坚硬的石头,都是从前面的磨石村搬来的,都是人力托上来的,然后一斧头一斧头凿成这石条。人家地主的家,才会这么讲究。俺们穷人就没有这样的力脊,只是打一眼土窑洞。你们看,那边就是俺家的老院子!”大爷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东边山腰上的一个破落的院子。只见一个黑踏踏的窑洞静静地钻在山腰,树枝栅栏挡着门。那边有好几座这样的院落,破败不堪,与眼前这座院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家快看,这窗户上都雕刻着漂亮的花纹呢,保存完整!”一同伴惊叫道。“你们看院墙上的那几个碾盘,人家光是碾盘就三四个呢!”大家顺着大爷手指的方向,发现院墙上摞着的三面碾盘,彰显着院落主人当年的富足!“你们这里以前富足了吧!”我笑着说道。“你们再上上面那个院落,那是更有钱的人家!以前俺们村的大地主!人家是四合头的院落,窑洞原来还是两层的呢,猪圈还在呢!”
   在大爷的引导下,我们上了第二个院落。院子已经被村民用木头栅栏围了起来,做成了羊圈,羊已经被主人赶走了,只留下铺满地面的羊粪蛋和腥臭味。一个大的碾盘和石碾滚落在墙角边,上面也粘满了黑乎乎的羊粪。房屋的结构与第一个一样,只是屋顶还留有断墙的遗迹。我们随着大爷绕到屋子的东面,从大门进入后院,猪圈及东、南、西房的断壁都还在,典型的榆社四合头院落。“你们别看俺们村小,以前可出人才哩!”大爷自豪地说道,“远的不说,光是抗战的时候,俺们村就有好多人参军抗日,后来还有一个人当将军呢!”“还有将军?!”我们赞叹道。“啊,石生祥,今年已经95岁了,前年清明节还回来,两个警卫员搀扶着还来这旧村里转了个遍,现在在山东青岛呢。”他停了停,接着说道,“石生堂,抗战后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后来在榆次人事局退休的。也还健在;石恒明,抗战结束了也参加了抗美援朝,后在太原市交通局任局长,现在居住在省政府宿舍呢;石宪堂,也参加过抗美援朝,俺们村他的一个本家弟弟家还有他抗美援朝时的一张照片呢。他原来在贵州,后来回到榆次,是监狱狱长。那年回来,俺说,哥哥,给俺从榆次找个工作哇。他说,工作了我找不下,你要是被关在那里面了我去看你!前几年他不在了,孩子们送回来,汽车停满了整个村子……现在俺们这一代没有上一代有本事了,下一代也不行,倒是大学生不少,都在外面打工了。俺家儿子念完大学后,在厦门打工,每年过年才回来。找下一个对象是福建的,她娘让从厦门买房子。哎,买不起呀,一百多万元呀!俺就让俺儿和她商量,他们先结婚,结婚也得一百多万,结婚钱俺给他们,房子的钱俺慢慢给他们攒……不容易呀,老婆子做了手术花了十几万,一根鸡蛋都舍不得吃,还要卖了给他攒钱……俺们喂牛都是为了他了……”

共 673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详细的叙述了去维垴村参加的作协采风活动,题为“沧桑维垴村”,内容丰富,叙述生动。前面部分是路途的艰辛,汽车颠簸在公路土路石路小路,沿途的风景也美,充满春天的气息和原始的风味。后面部分写了维垴村的村落现状和旧址,居住在村里的村民的生活状况,也回忆了维垴村的历史,介绍了政府的移民政策。与村民的交流,在文中有详实的叙述,从与村民的对话中让人们了解了村子的现状,村子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村民过着原始的农牧生活,养羊的收入也不错,这些村民就不愿意按政府的移民政策搬迁。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作者是同情这些村民的,赞扬他们就像石头缝里顽强生长的不蓝蓝,通过自己的艰辛劳动,顽强地生存着,也为社会作了贡献。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5-04-09 10:05:40
  读了这篇详实的记叙文章,读者能够了解维垴村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那里现有村民的生活状况。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雪后彩虹        2015-04-09 22:13:53
  谢谢秋觅老师的编者按!问候秋觅老师!
2 楼        文友:长竹        2015-04-10 23:14:42
  采访全面细腻,又一角度展示采风效果,真为我们作协人才济济欣慰!我们的文章将留给后人参考,这是一幅家乡历史画面,努力!加油!问好!
长竹
回复2 楼        文友:雪后彩虹        2015-04-12 07:47:50
  谢谢常老师的鼓励!祝常老师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水银月亮        2015-04-11 05:51:51
  尽述所见所闻,非常详细的把采风活动叙述出来了。剪裁和立意上可再打磨。
水银月亮
回复3 楼        文友:雪后彩虹        2015-04-12 07:49:52
  嗯,谢谢苏老师的意见,今后从构思上下功夫!再次感谢!问候苏老师!
4 楼        文友:榆州黎明        2015-04-11 19:15:41
  与长竹老师有同感,是一篇内容丰富,描写细腻,感同身受的好文章.问好作者!
回复4 楼        文友:雪后彩虹        2015-04-12 07:51:16
  过奖了张老师,比你写的差远了。向您学习,向大家学习!祝张老师创作愉快!
5 楼        文友:潮仙        2015-04-12 09:25:39
  正是有这些坚韧的“不蓝蓝”,才播种出人人需要的粮食,才提供给城市人鲜美的肉类。没有千千万万的“不蓝蓝”的艰辛付出,即使你腰缠万贯,也没有心情和体力来游山玩水。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雪后彩虹        2015-04-13 09:57:21
  谢谢潮仙老师对我的关注和鼓励!问候潮仙老师,祝创作愉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