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木马】交河故城游记(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木马】交河故城游记(杂文随笔) ——散文游记


作者:司徒 布衣,29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59发表时间:2015-04-10 16:00:37
摘要:交河故城被当地人称作“雅尔和图”,“雅尔”即汉语“崖儿”的音译,“和图”系蒙语“城”的意思,合称就是“崖儿城”。

交河故城游记
   文/司徒
  
   交河故城被当地人称作“雅尔和图”,“雅尔”即汉语“崖儿”的音译,“和图”系蒙语“城”的意思,合称就是“崖儿城”。它原系西域三十六国之“车师前国”的都城,战国时期已具雏形,汉武帝元丰三年,即公元前一百零八年为大将赵破奴所破;唐贞观年间,即公元六百四十年到六百五十八年间为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十三世纪末叶,交河故城最终毁于蒙古人的铁骑之下。
   从吐鲁番市区驱车西行约十公里,这座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的故城便会森然展现在游客面前。它建于雅尔乃孜沟中一处巨大的岛形黄土台子上。土台子由远古洪水冲刷而成,南北长一千六百米,最宽处约三百米,高约三十米,呈柳叶状,四周崖壁如削为河谷环绕——也正是由于两水绕城而汇,所以得“交河”之称。星转斗移,物变人非,昔日登山望烽火,黄昏傍交河饮马的古人早已遁入浩渺的历史烟云之中,无处可觅。但俯首桥下的缓缓细流,我们仍不难想见它当年的滔滔之势;放眼这得天独厚的地势,仍可感受得到它当年的雄伟。由此,在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余,我们也不得不为因势而建“崖儿城”的先人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远望秋日里的故城,仿佛一具横卧的勇士,虽不见当初铠甲着身的威武与飒爽,暮色中却平添了数倍的悲壮与苍凉。眼前交河上的小桥仿佛现实与过往的界线,游人步过,恍如穿越了时空,置身它久已消逝的神秘世界中一般。
   故城入口处的墙壁上赫然书写着“交河故城”几个大字,两侧陡立的土墙高达数丈,这里正是当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城门所在。踏着红砖铺就的坡路,随人群缓步而行,我不时环顾着两边黄色的土墙,贪婪地留意着每一个偏僻的角落,心存侥幸地希望那里能残留有古人的遗物,让我有机会象古人那样拾戟磨洗。
   两个朋友随人群去了,我脱离了他们,迂回几处断墙后再折行,他们便消失在了我的视线中。不是喜欢索居离群,面对这断壁残垣所展现的苍凉与悲壮,我是真的想和着古人遗留的脉搏来体验一下它千年的孤独。再者,导游专业的讲解会左右我的视觉与听觉,会打扰或者误导我的思绪,甚至会影响我所期待的和古人哪怕幻觉中的不期而遇。真的,一进到这里边,我便难以抑制内心的这种期待,哪怕那相遇令人有着别样的惊悚。一时我好想躺倒在这深沉的土地上,关闭身体所有器官的功能,让脱壳的魂灵可以与古人残存的气息相接,和着他们的泪水与欢笑倾听他们对历史的倾诉。
   此时,天高云淡,秋风萧瑟;旷野无边,平沙莽莽;听不见鸟雀鸣叫,看不见大雁横空,几处丛生的绿色植物在墙角瑟瑟抖动着。秋风西来,四野更显寂寥,隐约传来了年轻女导游的讲解之声,我无暇理会,我整个人早已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死寂破败的故城,如同一部被风吹乱页面的巨书待人阅读,又如裸露着胸膛倒地的伤者期人救助抚慰。穹庐之下,没有华美雄伟的建筑,目之所及的是颓毁的土墙,是坍塌的堡垒,是残败的佛塔,是面目全非的寺庙......它们或倒或倾,或倚或立,象老翁顿踣,象老妪护幼,象妇孺蜷缩,象勇士弓背......没有条石砖瓦,没有梁木椽桷,可以想见,万千铁骑的践踏与蹂躏下席卷的是所有的祥和与繁荣,美丽与奢华。所有的伤疤与痛楚,都是朝代更迭深深烙在文明齿唇上的印记。翻腾在这座神秘而美丽古城里的烈焰最后化作缕缕消散的青烟,而大自然的凄风冷雨又无情地吹打了它多少个春秋,才令它变得今天这般悲壮可泣?
   踏着脚下的这方土地,感受着它曾经的狂野与豪迈,探寻着他们的遗迹,我这颗层云激荡的心无法平静下来。啊,此时我距离他们是如此的近!用手摸摸硬硬的土墙,我甚至弯腰捡起一块沙土块奋力向远处抛去。我面前是一处破败的断墙,这里也许曾是某个人家华丽的居室,但无论它的主人曾是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还是身份卑微的寻常百姓,我们又怎么能否认在这个家庭里曾有过举案齐眉,或衔饴弄孙,或与万千家庭相仿佛的悲欢离合呢?临街的这一处也许曾是一家店铺,可在这里又发生过怎样的称斤论两,或者赊欠还返呢?从简示牌上可以知道,那个地方曾经掩埋过大约二百个婴儿的尸骨,可为什么要把众多孩子的尸骨如此集中的埋葬于市中心的一处地方呢?对于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不断增长的这座都城来说,土地的宝贵是显而易见的,那它的意义究竟何在呢?都护府的府址又在哪里呢?我没有找到。在冠盖满京华的盛唐时代,我想都护府的大门前肯定也曾是冠盖云集名流荟萃吧。
   从残存的遗址来看,这里应该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墙垣依旧坚固,走进去,里面还有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盘桓多时,我站在那里,双手合十,双目微闭,心里尽量想象着它当年弥漫在香火中的庄严与肃穆,耳际好像也确乎依稀萦绕着与钟罄相伴的僧侣们的诵唱之声。于是,我向着当年有可能安放佛祖塑身的地方拜了拜。我多么希望在我虔诚的拜叩下,慈悲的佛祖会像当年向他的信徒们降福一样赐福给我,并能施以无边的法力,让这座繁华的千年故城猛然现身于世人面前呵。
   他站在一处空旷的空地上,我深吸一口气,向着苍穹直直地伸展开双臂……恰这时,远远看见朋友在那边向我招手了,我便向着他们的方向走去。边走边环顾着故城的街间巷里,我开始幻想自己所处的位置也许正是这座故城当年商业繁华的步行街,伴随着悦耳的管弦与冬不拉美妙的乐音,自己正穿行于熙来攘往的人流之中,周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猛见到那破败的断垣与墙壁上的烧痕,我的眼前便又浮现出这样的一幕:夕阳下,战马在嘶鸣,将士在搏杀,到处是乱窜的火焰;父亲声嘶力竭地喊着儿子,母亲惊恐地把幼儿抱在怀里,妻子凄厉地呼唤着丈夫,孩子倒在地上凄惨地哭喊着妈妈......
   终于和朋友他们汇合一起了,又按着各自的见闻与发现感慨了一番,便随着人流开始回返。人群里不时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叹,而顽皮的孩子们不谙世事,嬉笑着快速地跑开或者聚拢,不时做着各种鬼脸。而我的心情却愈发沉重。记得古人曾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以此来看,车师国的覆灭应该遗恨于何处呢?在于它域民而封疆界吗,还是凭山谿之险而威天下以兵戈,抑或是因失道而城毁国亡?
   审视这座故城,无论是就地基上挖墙、掏屋、筑路,屋宇墙院的修筑再借助所挖生土和泥修筑,还是掺水夯筑,还是再用模具脱制土坯层层累砌,都不可不谓他们聪明而富智慧。以此城所具的年代再看此城的规模,不可不谓它当年繁华而富庶;再以此城数量众多且不乏规模宏大的寺院来看,也不可不谓他们有虔诚的信仰与淳朴的民风;再以深谿湍流相绕,崖陡壁险相恃来论,也不可不谓它固若金汤。可这一切都没能让它逃过覆灭的厄运!不管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只知道,它绵延近千年的历史就终结在那个惨烈的午后里了。
   我无法用自己浅陋的见识来诠释它的兴衰际遇。夕阳西下,笼罩在这座故城之上的余晖让它披上了一件愈发神秘的外衣。这时,我的耳畔明明传来了悠扬的羌笛声。伴着那优美的笛音,仿佛真的有个人在故城高耸的城墙边上徘徊吟咏:
   彼黍离离,
   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
   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 ...

共 31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描写细腻,加赋感叹追忆,使得整片作品浑然一体,最后使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古文作结尾,使的读者有返古之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感谢投稿江山文学旋转木马,祝作者写作愉快,期待更多佳作。【编辑:弘轩隐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