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母亲 (散文)

编辑推荐 【雀巢】母亲 (散文)


作者:达古拉 白丁,8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00发表时间:2015-04-14 14:32:04
摘要:坚强的母亲用坚持和恒心改变了命运

【雀巢】母亲 (散文) 母亲的太爷爷曾是大清朝翁牛特右旗世袭的协理(官名),到了我姥爷这辈,已经进入民国,世袭爵位已不可能,但当时家里仍是良田千顷,骡马成群,丫环婆子一大帮。
   母亲出生的时候,家境还蛮不错,是尊贵的大小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实行土地改革,母亲家的千顷良田倾都刻被分,家人也被从硕大的院子里赶了出来。曾经的辉煌,在一夜之间不复存在。年幼的母亲和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姥爷承受不了生活的巨变,在郁郁中过早离世了。母亲的奶奶带着其他的儿子和孙子孙女们远走漠北他乡,另寻生路,姥姥只好带着年幼的母亲回了娘家。
   被富贵抛弃的母亲,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带着女儿住在娘家,绝非长久之计。无奈,姥姥只好带着年幼的母亲改嫁。母亲来到新家时,家里已经有了三个姐姐。很明显,她的到来是多余的。
   母亲虽然年幼,却很懂事,早早地帮助大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1959年,13岁的母亲和全国人民一样,开始了粮食紧缺的苦日子——三年自然灾害。当时,母亲家里的三个姐姐中两个大的已经出嫁,三姐也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后姥爷每天去生产队出工干活,姥姥在家喂养“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虽然也在读书,但学校离家还有六七里路。
   母亲当时虽然骨瘦如柴,但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春末夏初,青黄不接。母亲每天早晨得先去挖一筐名叫苦麻菜的野菜回来,再去上学。下午上学时,则直接背上一个与她的个子相比显得硕大的筐子,拿上挖野菜的刀子,筐里装上一个用一块破花布包着的几本书(这就算是她的书包)。下午放学后,别的同学都哼着小曲回家了,而母亲必须赶紧拿着筐子往山上跑,赶在天黑之前挖满一大筐野菜回家。因为,家里等着她挖的野菜下锅熬粥度日。
   每天,母亲都是如此手脚忙乱着的挖野菜。弱小的母亲无法用正常的方式把野菜带回家,每次都是等野菜挖够了,顶到了筐梁,就先找个相对高一点的地方放好菜筐,然后蹲下身子,把菜筐一点点的移到后背上,然后一点点的移到头顶上,用头顶着筐子,再用两只手扶在筐的两边,防止筐不小心从头顶掉下来。每次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地里一个人影都没有,只有在晚风中摇曳的庄稼叶子,发出好像背后有人尾随一样的沙沙地声响。夜幕下,偶尔还会有猫头鹰发出瘆人的惨叫。尽管吓得浑身哆嗦,但母亲从来不哭,大着胆子走下去。当她顶着个硕大的菜筐回到家时,天色已经很晚了。
   母亲挖回的野菜,是一家人第二天一整天的口粮。姥姥都会提前把野菜摘好用凉水泡过,让野菜不那么苦,再抓两把通红的高粱面子往锅里掺和,这就是菜粥。虽说是叫粥,却大多数都是野菜。那菜粥格格离离的,一点都不好吃。
   母亲每天起早贪黑的多挖野菜,是为了能坚持上学读书。如果一旦哪天因为特殊情况挖少了,不够第二天全家人的“口粮”,姥姥就会埋怨母亲:“明天别上学啦,在家哄孩子挖菜吧,一家人都快饿死了,念书还有啥用。”虽然母亲各科成绩都优秀,但姥姥固执地认为女孩子念书没用,不如去挖野菜让全家人填饱肚子来得更实惠。
   漫长的夏天总算熬过去了,秋天来临,有些生长期短的农作物能吃了。母亲为一家人不至于饿死,自己不至于辍学而辛苦挖野菜的日子也总算是告了一段落。如此艰辛地坚持了三年,后姥爷因母亲一直风雨不误地坚持挖菜,没让全家人饿死,对母亲一直冷漠的态度改变了许多。
   1966年,正在读高三的母亲遭遇了她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被取消,所有的在校学生必须离开学校搞社会主义大串联,母亲想考大学改变命运的梦最终化为泡影。
   1968年,母亲出嫁到了。母亲和父亲是高中同学,也算是自由恋爱吧。因为父亲成分高,母亲自然也受到欺压,虽一贫如洗的日子,但两个人相濡以沫,艰难的维护着这个清贫的爱情小窝,日子也算平静。这中间,我们姐弟四个都相继出生,为了一个家,身体瘦弱的母亲也必须去生产队劳动,虽然不如别人干的快,但却总是不服输的努力追上。
   1976年,轰动一时的文化大革命终于落下了帷幕。
   1979年,母亲又一次迎来了生命中的转折点。她以考试第一的成绩在村办学校当上了民办教师,开始了她的教书生涯。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制我家分到了十几亩土地,母亲成了土地的主人。土地是生命之源嘛,过了多年的挨饿日子,让母亲格外珍惜土地。当年学校不是双休日,只有一个星期天可以休息,母亲在上班的同时,还种着自家的十几亩薄田。母亲不会骑自行车,去自家的地里干活只能走,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便成了母亲的“腿”。个子不高的我却能骑上大二八自行车,不但在后座上载上母亲,还能在车前横梁上再带上滴拉巴挂的东西,风风火火的去十几里外的集市上赶集或去地里收拾庄稼。
   当时的农村学校,多数老师都是民办老师,所以老师们都有土地。秋收的季节,领导照顾老师们,会放三四天的农忙假。父母便利用这短暂的假期赶紧收割。金黄的玉米、油黑的大豆、油滑的像锦缎一样的黍子、谷子、一堆堆一垛垛,堆满了整个小院。饿怕了的母亲兴奋得很晚了不肯睡觉,还在院子里忙着手里的活计。
   母亲收拾庄稼是把好手,教学更是骨干。教学多年,难免会有调皮捣蛋难以管教的孩子。但母亲不仅教学成绩年年优秀,调理调皮蛋的孩子也别有一番套路。如果哪个班的调皮精老师管教不了,校长就会把他送到母亲的班里。母亲是个绝对听从领导安排的好老师,再调皮的孩子到了母亲手下,一般都会像小绵羊一样温顺,不再闹事。
   母亲是众所周知的教学高手,她会把班里孩子(包括调皮生)的情况先摸摸底。小学生年龄相对比较小,再加上有留级生,想把这样的一个班级引上正途,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总是说“孩子都是好孩子,就是缺少引导,只要引对了方向没有不成才的树,如果没有老师教育和引导他,就这样让他流入社会,岂不是害了原本的好孩子”。
   在教学和活动中,母亲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有的学习努力,母亲就夸她肯于努力学习,让他做学习委员。有的孩子学习不好,但劳动态度好,母亲就夸他劳动积极,让他做劳动委员,有的学习一般,但是写字很清秀,就夸她写字好,让他做写字委员。有的前几条都不占,可是个人卫生却很好,于是便被封他为个人卫生委员,专门检查班级的个人卫生。有的孩子办事能力强,就让他当班长、副班长、委员、组长,学习小组长、大队长,小队长,学习组长,劳动组长、卫生组长、课代表,朗读代表、纪律代表等等--母亲所教班级的36人,人人都有个头衔,孩子们都很乐意当官,自然也会严于律己。母亲对待学生总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不打骂伤害学生们的自尊心,如果哪个学生犯了错误,母亲从不会声嘶力竭的侮辱,只是好言相劝,给他讲许多道理,还能把学生们讲得哭,并且诚心承认错误。在母亲坚持不懈的各种努力下,原来像一盘散沙的渣子班在她的引导下,很快走上了正途,学习成绩一路飙升,年末升学考试,班级名次居然还名列前茅。
   记得有一次,母亲刚走出办公室准备去上课,结果一个往届的毕业生,不知什么时候已早早地等在门外。见到母亲,他赶紧上前热情地打招呼,并且一再表示,今天来就是想再感受一下老师上课的亲切,希望老师成全。虽然母亲委婉回绝,但是他再三坚持,说的也很诚恳。于是,母亲同意他到班里听一节课。虽然他已经是30来岁的大人,但还是端正地坐在小学生们的课堂里,重温曾经美好的上课旧梦。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毕业,母亲声望也越来越高。
   1996年底,上级突然下达指示,凡在85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民办教师都要参加考试,转成国家统一在编老师,参加工作三十年以上的可以免除考试。上级没有明确指令,考试不合格的老师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一时之间大家都议论纷纷,认为考试不合格的肯定会被辞退。母亲就是民办教师,而且工作近20年,不够免考资格,教龄虽不长,年龄却不低,年过半百还要参加考试。以前也常有转正指标下放到学校,但都是按各种级别的奖励来定最后花落谁家,现在突然改制要考试,难免有些紧张。虽然当年也是高中毕业,但是毕竟已过去30年了,很多事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忙碌中,总算到放寒假了,母亲既要忙于过年搞卫生的洗洗涮涮,还得忙做过年的吃食比如年糕豆包等等,更要忙于应对她考试。我看见她每天都手不离书,嘴不离题。做饭在背,吃饭也在背,连睡觉的枕边也是书。睡前还在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父亲帮她提问,哪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哪个词在注解里是怎么解释,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等等。早上醒来开灯后,不等从被窝里爬出来,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书、背书。本来昨天已经背得烂熟的东西,一觉醒来又忘了不少,不知道母亲有多着急。
   母亲的一个同事来家里串门,她看见母亲还在认真的背书,轻蔑地笑着说,“哎呀,我说鲍老师呀,你还这么费劲的背呢?我倒着背,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她才30岁,比母亲年轻许多。她在我家坐了一个多小时,说的别的话母亲都没记住,只记住那句“倒着背都已经滚瓜烂熟了。”这句话,无疑给母亲带来了许多压力,听她无数遍地说“人家都能倒背如流了,可我正着背还总是忘词呢。”父亲总是开导她,不用听别人的,就按自己的步骤走,即使不能考高分,也不至于考最后一名。这才是母亲最担心的问题,全赤峰市两千多人考试,自己一旦考最末,不能转正是小事,丢人才是大事。切菜板上,她一边切菜还一边在背书,随时又把不会了的东西再翻看一遍。那种精神,远远超过现在的高三待考生。
   1997年3月,终于迎来了考试的日子。4月,成绩下发了,年过半百的母亲,竟然在全市两千多考生里以144名的好成绩脱颖而出。母亲终于迎来了她活了半个世纪以来生命里的第一个春天,激动得流泪了。调皮的我,特关心那个倒背如流的人的成绩,结果,她居然在千名以外。
   现在,已是古稀之年的母亲,竟然还学会了用电脑。这都要归功于弟弟,弟弟首先教她学会开关机,然后教她开机后桌面上会出现什么,需要等待几秒钟后,屏幕又会显示什么,用鼠标单击哪个窗口桌面又会显示什么,然后再怎样等等……
   母亲用一个小本子把弟弟教过的程序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再认真操练。我看见本子上详细的记录着如何操作能上百度查资料,如何操作能看电影,如何能玩游戏等等,都记录得很清楚。过后再重新操作时,一旦出现的忘了步骤而不能正常上网的窘境的时候,她就赶紧拿出本子,戴上花镜认真的查看出错的原因。在她的努力下,很快就操作自如了。更厉害的是,母亲竟然会上qq,还有几个同学和我们姐弟几个或在外读书的外甥们等网友。节日里,孩子们都会上视频和姥姥聊天,看到她熟练地操作着键盘和鼠标,这哪里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分明与年轻人有得一拼嘛。
   母亲还在电脑上经营着农场、商店的游戏,每天都收菜、上货、卖货。有时已经上床睡觉了又突然想起电脑上的菜还没有收,就又赶紧打开电脑收拾一通“菜地”,为网上又有多少收成入账而欣喜得像个孩子。
   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没有任何烦心事的打扰,父亲身体也很健康,孩子们也都能有一份稳定的事做,不让她操心。她每天都笑对人生,每天都夸赞自己的几个儿女,我们也在她的夸赞当中更加努力。
   母亲是坚强的,她今天的幸福是靠曾经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才最终获取的,也正是因为这份坚强才改变了她的人生。
   愿母亲在幸福健康的路上走得更远。
  

共 46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母亲是我们永远都写不完的书。作者从母亲的出生写起,用了三个转折,写出了母亲的一生。第一次转折,是被富贵抛弃,但在以后的日子,母亲选择了坚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夏天,学习之余每天挖野菜填饱全家人的肚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成绩优秀的母亲想考大学改变命运的梦最终化为泡影,这是母亲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1979年,母亲又一次迎来了生命中的转折点,当上了民办教师,并在18年后半百之龄的转正考试中,竟然在全市两千多考生里以144名的好成绩脱颖,迎来了她半个世纪以来生命里的第一个春天。从文中,我看到了这位母亲的坚强、艰辛、奋斗、执着与不易,也为作者有这么一位慈母而自豪。推荐阅读。编辑:唐雄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唐雄        2015-04-14 14:39:35
  本文可谓是作者给母亲写的传记。作者用了三个转折,写出了母亲的一生。特别是在1997年,半百之龄的母亲在民转公的考试中,竟然在全市两千多考生里以144名的好成绩脱颖,迎来了她半个世纪以来生命里的第一个春天。这样坚强、艰辛、奋斗、执着与不易的母亲,是多么的值得骄傲和自豪啊。问候作者好!并希望作者今后在语言和文字上再精练、准确一些。
喜欢游山玩水,有浓郁的故乡和军人情结。
2 楼        文友:达古拉        2015-04-14 16:06:25
  感谢老师的好评。我的母亲是一个坚强而又执着一个值得我敬佩的女强人。我的笔还很拙,没能写出她最顽强的一面。
   谢谢老师的点评,我以后会继续努力。
3 楼        文友:唐雄        2015-04-14 18:15:14
  很是敬重你的母亲,在每天摘野菜供全家人度日的艰苦环境下,还能学习成绩优秀。虽然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却在33岁时考上了民办教师,并在年过半百之龄的民转公的考试中,全市两千多考生里以144名的好成绩脱颖。这样伟大的母亲、坚强的母亲、执着的母亲,值得学习和效仿。问候你母亲好,祝她老人家幸福安康、长命百岁。
喜欢游山玩水,有浓郁的故乡和军人情结。
回复3 楼        文友:达古拉        2015-04-16 15:24:01
  多谢老师给我母亲的赞赏和祝福。
4 楼        文友:邵魁先生        2015-04-14 19:18:53
  祝母亲在幸福健康的路上走得更远。
回复4 楼        文友:达古拉        2015-04-16 15:25:28
  多谢老师对我的关注和对我母亲的祝福。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