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谈“避讳”(随笔)

编辑推荐 【梧桐】谈“避讳”(随笔)


作者:郭永涤 进士,6115.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65发表时间:2015-04-17 06:18:30

柳宗元《捕蛇者说》结句云:“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般注释中均指出:“人风”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这是封建时代常见的避讳现象。
   避讳,顾名思义,就是回避忌讳。旧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等级制度的森严,说话或写文章对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的时候都不可以直接说出或写出,必须采用改字等回避方法。例如唐高宗名李治,于是讳“治”为“理”。
   避讳的风气在封建时代甚烈,凡是与君主有关的,均要回避。南朝萧齐有个小官姓“皇”名“太子”,齐武帝龙颜不悦,斥道:“皇太子岂可作为人名?”遂下令将“太”字的一点移出来,改为“犬”字。自此,这个官员就只好叫“皇犬子”了。尤有甚者,十六国时前秦国主苻生是个独眼,于是避讳“不足”、“不具”、“少”、“无”、“伤”、“缺”、“残”、“毁”、“偏”、“只”等字眼。一次,命太医程廷合药,问及人参好坏与多少,程答:“虽小小‘不具’,自可堪用。”苻生勃然大怒,先将程的双眼剜出,再杀死他。如此并非绝无仅有,因犯是讳而被苻生剁腿、剖肚、锯颈的屈死鬼竟达数百人。
   在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森严,就连死也分了等级。《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可见,越是地位尊贵者,便越是不能直言其死,只有普通老百姓(庶人)或地位极低的小官才能说“死”,这里除了显示其地位等级外,也有避讳直言的意思。
   《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避讳最典型的表现,是对名字的避讳。此风气起源于周朝,盛行于唐代,后流传既久。古今避讳诸多,主要的有如下两类。
   一、公讳。如汉文帝名“恒”就改“恒山”为“常山”。其高祖刘邦,行为迹近流氓,一旦做了皇帝,则大尊避讳。为讳“邦”字,很多书都把“邦”改为“国”,甚至连孔夫子的话都不放过,将《论语》中的“何必去父母之邦”改成“何必去父母之国”。殊不知孔老夫子本人也是中华民族一大偶像,关于他的避讳也更为特别。孔子名丘,可是到了宋朝,皇廷竟传下命令,凡读到“丘”字不准念“丘”,而要念成“某”,才算尊敬。至清,又有了新的规定:凡天下“丘”字,均要在“丘”字边加个“耳”旁,成为“邱”,并要读为“七”,于是天下姓丘的便都改了姓。唐李世民名字中有个“世”字,于是王世充就不得名中有“世”,而改成“王充”。李氏治下,佛教供奉的观世音菩萨中间的“世”字被去掉,成为观音菩萨。明代朱由校即皇帝位,将军“校场”被改称将军“较场”。清康熙即位后,紫禁城的玄征门改称神武门,为避玄烨的“玄”字。雍正即位,民间因该名讳而至祸者之传说尤多。由此看来,古代帝王的名字都是敏感词,动辄避讳,招惹麻烦,幸亏曹操在世尚未称帝,否则时人粗口,若禁用“操”字,该是怎样的不方便呢?
   公讳,主要是避帝王的讳,而竟连其将相、州官也要避讳。五代时的冯道,历朝为相。一天让他的门客给自己讲老子的《道德经》,该书第一句即“道,可道,非常道”,开篇起句一句话中竟然有三处犯“道”字讳。为了避讳,门客灵机一动,将这句话改为“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诚令人忍俊不禁。另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某朝当时有个州官名田登,要人避讳他的名字,只许称“灯”为“火”,称“点灯”为“放火”。某年元宵节,田氏发布告示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民间传“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谐语,即本此。
   二、家讳。人子避祖讳父。如唐大诗人杜甫因其父名“杜闲”,故诗人写了一辈子的诗都不敢在诗句中用过“闲”字。诗人不仅避父亲的讳,也避母亲的讳,大诗人一生共写了近三千首诗,各种题材十分广泛,但因其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他虽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却从未写过海棠诗。宋代文坛名宿苏轼爷爷名苏序,所以他得避讳用“序”字。可他是名人大家,免不了经常给人写序,这么大一个敏感词避不开,只好改称“引”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引言”、“小引”、“叙”的说法。最令人惋惜的怕要算唐朝号称“诗鬼”的李贺了,就因为其令尊名叫晋肃,“进”与“晋”音同而犯家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纵然他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终生不得志,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韩愈因此愤而作《讳辩》,忿忿质问道:“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又,妻妾避丈夫讳。妻妾不得直呼夫名,而常用“夫子”|“良人”诸敬语代替。《后汉书?乐羊子妻》中的“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其间“夫子”即指丈夫,即“您”的意思,是古代妻子对丈夫的敬称。《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该句中的“良人”亦即指丈夫。
   古今避讳诸多,百度称避讳分“囯讳”、“家讳”、“内讳”(实际上也是家讳)、“宪讳”(即对上司官员的名讳)、“个人讳”(对自己名字的避讳)、“圣讳”(圣贤讳)等。此外,
   避讳除了受不同朝代影响之外,还受地域风俗习惯的浸染,从而衍生出许多“私讳”——地方讳、风习讳等。如四川地区有的把“猪舌”称为“猪招财”,安徽等地称赞小孩不能说“重”,因为苏皖地区人们称下葬抬死去的人为“举重”。避讳有时还与行业有关,过去船民将“帆”叫“蓬”,以忌讳“船翻”;把“盛饭”说成“装饭”,忌讳“沉帆”。有的与事情有关,不少地方举行婚礼,新郎为新娘举伞遮阳,不说“伞”,为的是忌讳“散”。如赵寰、金敬迈《神州风雷》中朱德同志的两句对白:“对,可是恩来同志呀(无限辛酸地),你这棵大树不能倒,不能倒啊!”和“好,今年恐怕还见不到马克思。”其间的“这棵大树不能倒”与“见不到马克思”都是“死”的意思,此说是为了避忌讳。
   避讳的方法,常用的有如下几种。一曰改字,即用另外一个意义或读音相近的字来代替。如汉景帝名“启”,《史记》称宋国始祖“微子启”为“微子开”;如南朝梁范晔,其父“泰”,范晔《后汉书?郭泰传》中“泰”字皆作“太”。二曰缺笔,即把要避讳的字少写一笔。三曰空字,即将需避讳的字空下来。
   避讳大多时候体现为封建专制和人的愚昧迷信的产物,封建迷信必须破除。但作为古老文明国度,一般说来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受到尊重,必要的礼数尚须讲究。

共 25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品以丰厚的学术底蕴,旁征博引,如数家珍,谈古论今。行文围绕“讳”字从皇室到侯爵,从公讳到家讳,从行业到职业,从习俗到地域等,林林总总,方方面面,集大成者,叹为观止。从中体现作者厚积薄发,博闻强识,渊博通今,在开人眼界的同时,给人以颇多受益。欢迎赐稿,推荐共赏。【编辑:晚霞晓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5-04-17 07:00:28
  行文流畅,旁征博引。欣赏精彩佳作,问好,祝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15-04-17 09:55:21
  避讳在封建士大夫的礼制里面很常见。一避父讳或族讳,多用于名;二避圣贤讳,多用于德;三避帝王讳,多用于功。现在多没有这些繁文缛节,条条约束,自由而平等,应该是进步了吧。嘿嘿
文盲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