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逆挽与蓄势(随笔)

编辑推荐 【梧桐】逆挽与蓄势(随笔)


作者:郭永涤 进士,6115.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29发表时间:2015-04-17 17:50:31

逆挽,就是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含故事情节)不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顺序或某种规律依次写,而是采用似乎有悖常规、违反人的通常思维的文章结构,形成某种宛曲跌宕的笔调,收到“尺水波澜,平地峰岳”的艺术效果。此相当于我们俗称的“卖关子”、“设悬念”、“抖包裹”等。这在古今诗文特别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颇为常见。
   逆挽手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欲扬先抑。“抑”就是先把描写的人或事物作某些退或贬的安排,然后着力推进和褒扬,以至达到让人充分崇敬和景仰的高度。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先写黄土高原“单调”的地域背景,从此由高到低,直至文末“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文章先抑后扬,文笔峻奇,主旨鲜明,意境雄浑遒劲。
   二、巧设悬念。作者先设伏笔,造成悬念,使文章多一层波澜,然后巧妙释疑,显得内容奇崛。如《驿路梨花》开头用倒叙手法先写小屋,再写遇瑶族老人,谈话中引出梨花姑娘。人物梨花与自然界梨花相映成趣,雪白圣洁、扑朔迷离,文章读完后方才悬念顿释,引人入胜更余韵绵长。
   三、灵活顿挫。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忽然插入一段议论,或抒情,或说明,使作品内容情节线索暂时中断,然后接着往下记叙。如《普通劳动者》,小说通过多次插叙、倒叙、补叙、回叙,巧妙地将将军的过去和现在连成一体。内容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四、离合相生。如杨朔的《荔枝蜜》,开头点出蜜蜂,接着却离开蜜蜂,去写荔枝林,尔后再转向对蜜蜂的各方面描写和极度赞美中。如此离合相生,张弛有度,形散神聚,殊耐人寻味。
   逆挽手法,多见于现代文章结构安排,其实这一手法源于传统文学创作并极为常见且留下诸多范例与佳话,也不仅仅局限于文章结构。古代诗文中运用逆挽,即将后面的句子逆前面句子内风格特点而挽向相反的一方,从而使前后句子的风格大异其趣,且几乎全是由平、俗挽向奇、雅。有一种逆挽诗,前头不像诗,在平淡之后却迭出佳句,化腐朽为神奇。如清代纪昀诗:“一爬爬上最高楼,十二栏杆撞斗牛。纪昀不愿留名姓,恐压八闽十二州。”作者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最后却用警句作结,使全诗平中出奇,骤然生色,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艺术之妙。此种文法,尤适于写诗作对,并在古今文坛多有传说。
   相传明帝朱元璋,一次与众翰林学士起饮酒,并以“金鸡报晓”为题作诗庆贺“鸡年”。朱元璋开头吟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学士们听罢无不掩口葫芦窃笑。少顷,朱元璋续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话音刚落,众人不胜击节,拍案叫绝。原来该诗用了逆挽法,欲扬先抑,更俗为新,化平庸为奇崛,境界别出,大气毅然而至,震耳发聩,引人入胜。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乾隆皇帝带小燕子、紫微江南出巡,在江边见一群儒生摇头晃脑作诗赠别朋友“老铁”。皇帝雅兴,扬言“我家丫头也会作这样的诗。”于是叫紫微露一手。紫微遂开口吟道:“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诗作前两句俗不可耐,而后两句则运用逆挽,通过比喻,将友人间离别之情渲染描绘得登峰造极、淋漓尽致,一介丫头、一首信手拈来的小诗,直令风流群儒、衮衮诸公钦佩不已,赞不绝口。
   传统诗人多用逆挽。李商隐《马嵬》,先从“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讲起,即从《长恨歌》中讲的杨妃死后在海外仙山上成仙讲起,再追溯“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密誓,自然得用逆挽法。温庭筠《苏武庙》诗从“苏武魂销汉使前”讲起,即从苏武回汉时讲起,再追溯到他丁年奉使,也用逆挽。杜甫《哀江头》,先写长安陷落后的景象:“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片荒凉;然后追叙乱前曲江景物,“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笫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这样逆挽,就有对比作用,给人的印象分外深刻。
   “逆挽”法是一种深谋远虑的表达艺术,是一种出奇制胜的创作手段,其间充满了“朴”与“灵”的辩证法。明文学家谭元春在《题简远堂诗》中称:“必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运,一篇之朴,能养一句之神,乃为善作。”他强调的就是以“灵”句取胜和铺垫、蓄势的作用,说的就是“逆挽”。
  
   蓄势,是一种章法,是作者巧妙地安排情节、烘托形象、表现主题的方法。大凡驰誉文坛的文学大家,无不拥有精思附会,结撰别致的锦心绣口,于千回百转之中陡生奇趣,妙笔生花。蓄势一法,让人刮目。
   让我们先看一看南极大陆水陆交接处身躯笨重的从水中上岸的企鹅吧: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企鹅的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极富于成效。
   蓄势,作为一种表现手法,逆挽与蓄势互为表里,相辅相承:蓄势往往借助于逆挽,而逆挽的目的则又在于某种蓄势。蓄势往往表现为古人所说的“卒章显志”。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开头一节相当于小引或楔子,简明扼要地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作缘由。接着以下三个自然段先总后分,重笔描绘岳阳楼下洞庭湖阴、晴景色,引发出“迁客骚人”的观楼览物之情,从而点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感受,进一步为文末议论蓄足势头。最后在前文写景、抒情的基础上集中议论,交代全文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与范氏《岳阳楼记》并称为“姊妹篇”的《醉翁亭记》,异曲同工。欧阳修写“醉翁亭”,浓墨重彩醉翁亭名称由来、醉翁亭山间四时之景,当地滁人游山之乐。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原来作者端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乐”——全文10个“乐”字,并以21个“也”字衬托乐——而在于抒发作者内心难以排解、不便倾诉、毋庸理喻的无尽苦闷——政治上无可告白的苦闷:“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的蓄势可谓足矣。
   蓄势是厚积薄发、隐忍不发,让读者去做各种猜想,直至叙事结尾才告诉读者,或称“抖包袱”,最后会有“原来如此”的感觉。蓄势之法,因文而异。高明的作者,引而不发,蓄势待发,如椽笔下看似平静的水面却暗流涌动,继而波澜迭起,文势渐次进入高潮,一如喷薄红日跃出浩瀚海面,此为名家高手常用之法。金庸《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寻找杀害他五位师傅的凶手”用的就是蓄势的手法:郭靖看到地下那个小小的“十”字,一直以为是黄药师,读者也跟着一头雾水,猜不出到底是谁,直到故事的后半段,才知道那个小小的“十”字,不是黄药师而是杨康,随着西毒和黄蓉的一问一答,读者也才恍然大悟!这就是大师斫轮的蓄势。
  
  
  

共 27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讲解文学理论的文字,读后颇受教益。文章从两个层次展开述说,一是逆挽;二是蓄势。而在逆挽里,作者又总结了四种手法,分别是“欲扬先抑”“巧设悬念”“灵活顿挫”“离合相生”。不难看出,作者非常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文章语言流利,例证鲜活有趣,作者文字功底、文学功底都很深厚。我想,对爱好写作的文友们来说,此文读后一定会有所收获,推荐,感谢赐稿。【编辑:灿若舒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灿若舒锦        2015-04-17 19:58:22
  有思想有见地的文字,拜读欣赏,问好作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