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联觉·移情(随笔)

编辑推荐 【梧桐】联觉·移情(随笔)


作者:郭永涤 进士,6116.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54发表时间:2015-04-18 13:15:47

联觉,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有时在产生某种感觉时会相应产生另一种感觉的兴奋,这两种不同类的感觉相互联系起来就是联觉。比如,看到红色、橙色,会使人联想到火光、引起暖和的感觉;看到蓝色、黑色,会联想到冰冷与暗夜,从而感到寒冷与清凉。人们通过心理习惯的作用,可以由颜色联想到温度,由声音联想到形态,由冷暖联想到轻重等等。这种心理现象应用于文学创作,就可能产生某种美的效应。修辞中的“通感”就是联觉在语言活动中的应用。
   联觉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楼上渺茫的声音似的。”这里作者由清香联想到歌声,把由嗅觉感官获得的感受转换成听觉感官的感受来表达,形象而细腻地描述出月夜水中荷叶荷花所散发出的特有的幽香——它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朦胧缥缈而又牵人魂魄。小说家钱钟书将这种美学的表现手法称为“视觉向听觉里的挪移”。文学创作中,有时也可以把视觉挪移到触觉上来写。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里,作品中的“我”由车夫的实体形象幻化出一种感觉的形象,又由视觉获得的感受转移到触觉感受,产生出一种“威压”,将车夫的品格形象化了,美化了,这就是联觉美学效应的结果。
   近年,人们通过研究证实,人类大脑的每一个区域负责某种感觉成分,这就使得声音听觉区,而不是视觉或嗅觉区。但是,有时两种不同的区域发生融合,于是就会看见有颜色的音符,听见土豆的味道。这就是联觉现象。美国作家理查德西托威克著有《尝出形状味道的人》,西班牙《趣味》发文《感观麻烦》称:每看一页报纸,他的大脑中都会出现不同的色彩,比如A版让他联想起蓝色,D版则是绿色,H版也许是黄色。不久前,英国剑桥大学的西蒙巴伦-科恩在《自然》杂志撰文再次证实了这个论点。他认为,对一个婴儿来说,妈妈的声音很可能带有美丽的颜色和温馨的香气。
   移情,与联觉密切相同的是“移情”。它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为基础,以想象和联想为前提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人度物,寄情于景,托物抒怀,化景物为情思,重在抒写人的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
   如陆游为悼念与表妹唐婉婚姻爱情悲剧的《沈园》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位于浙江会稽今绍兴市的禹迹市南,是陆游迫于母命与前妻唐婉分离后重相邂逅的地方。在园中唐婉曾设宴招待陆游,陆思念旧情,深为“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而恨憾,悲愤不已,在园壁上题下著名的《钗头凤》词。未几,唐婉抑郁而终。40多年后,陆游重返此园,凭吊旧迹,百感交集:夕阳西晴,暮色凄迷画角声里,音乐哀怨,沈园的池台已非昔日模样,桥下的流水依旧波波荡漾,而自己梦索魂牵的人儿呢?“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如今香消梦断,人去楼空,何等凄凉!斜阳、池台、柳、桥、碧波等自然景物,本来无所谓伤心与否,而在诗人的笔下却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便是移情作用的效果。
   移情手法之运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非常习见,可谓俯拾即是——
   化花木为情思的。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秦观的“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如梦令》)、“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姜白石的“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玉梅令》》),楼颖的“一去姑苏不复返,岸边桃花为谁春”(《七绝》),杜甫的“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绝句漫兴九首》)。
   化禽鸟为情思的。如欧阳修的“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浣溪沙》),李清照的“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杜牧的“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化山水为情思的。如李清照的“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柳永的“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八声甘州》),罗隐的“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化月亮为情思的。如张泌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李白的“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赵仁叔的“蝶来风有致,人去日无聊”(《佚句》),苏轼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点绛唇》)。
   花可溅泪,鸟能惊心,山水有意,春月传情,清风陪我,这些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将自己的主观感情,移注到本来不具有人的感情色彩的审美对象上去,使无生命的事物仿佛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意志和心理活动,它们作用于人的感官,便引起人们的共鸣,形成了美感。,
   柳宗元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所谓因人而彰,就含有景随情异、情由景生的意思。唐顺宗时,永贞革新失败,柳被贬永州,“居是州,恒惴栗”,其《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等“永州八记”,则是作者“心凝形释,与万方冥合”的文学结果。这种将自己主观感情移到客观景物中去,使外部景物生命化、性格化、人物化,物我之间契合统一的“移情”,委实令人触目惊心!
  

共 21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通过这篇随笔,非常透彻地给读者们讲述了“联觉”与“移情”两个词语的概念与应用。这两种概念,其实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创作之中,只不过我们好多人,对于它的应用,只是下意识而已。本文作者,则通过例证、概念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法,将这两个词语的本质,做了非常明晰的阐述,从而,让有幸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在各自的写作过程中,能将混沌的无意识变成清晰的有意识,这对文学爱好者而言,自然是一件幸事。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梧桐。【编辑:灿若舒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灿若舒锦        2015-04-18 13:17:39
  感谢郭老师分享,拜读欣赏,问好
2 楼        文友:东方玉洁        2015-04-18 13:31:15
  受教了,又对通感移就加深了印象。日常虽常用,但不知这理论,不过,移情这种感觉非常妙。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