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悟(问道散文)

编辑推荐 【山水】悟(问道散文)


作者:飞翔的风筝 童生,61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43发表时间:2015-04-24 15:52:13


   早年间读老子,总感觉他太飘渺,太玄奥。像“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类,理解起来,似是稍纵即逝的灵感,明明好几次能够直达了悟,却又稍纵即逝。只恼恨自己慧根太差,不能直达明净的要旨。但内心之中,却又陷于佛家所说的“执着”境遇,往往掉入事物逻辑的另一个怪圈,从而失去可以顿悟的本性。所以,常常苦恼于“见山不是山”境地,仿佛与“花开无声,落雨滴檐”的美景不相和谐一般,总在关键的时候,滚起掩耳的雷鸣,打破一贯的宁静。今春之后,都说北方的天气“春雨贵如油”,却不想在接连几次的夜雨中,让我在“滴答、滴答”的雨声里,对纵横中华三千年的道家文化有了一种窥探到门径的窃喜。
   刚出正月,北斗星的勺柄移至东方。南风微旭,万物萌苏,正是春回大地,生机盎然之际,一场春雨忽如旧友,不期而至。那时我正在读老子的“上善若水”,抬头一看,如毛的细雨,在昏黄的灯影里,斜斜地打湿了窗前的君子兰。一时间,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陇上心头,仿佛看到一个皓髯白首,长袂飘逸的老者,跨骑黄牛,一身浩然正气,高歌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飘然于茫茫空际。
   历史上对老子这个人物着墨不多,或许年代的久远,文字遗失,让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他的详细身世。但他的思想却犹如璀璨的星辰,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整整影响了数千年以来的每一位中国人。“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条行为准则,在历朝封建社会中,都是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标准范式。“进则兼济天下”这种思想,来自于孔子的“出世”思想。而“退则独善其身”,则融汇了老子的“无为”根本。在老子的思想世界中,“道”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典范,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不可超越,并一贯遵守的行为准则。在“道”面前,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人,老子选择了“无为”。在缤纷繁杂的事物和矛盾面前,这位通达玄奥的老人不得不发出一声通彻古今的喟叹:“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几千年以来,当每一位将孔子奉为圭臬的士子,在滚滚红尘与沉浮的官宦仕途中,跌的鼻青脸肿之时,都会拿起老子的经典,细细体会他的哲学,从而达到韬光养晦的目的。也难怪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国人)》这部书中不无调侃地说道:“其实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三个灵魂,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而另一个则是墨子。”仅此一斑,足见老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在回顾老子所有的著作时,不难发现,在老子的思想中,有一种叫做消极的东西弥漫在左右。像“小国寡民”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等愚民和弃世观点,一直为世人所病诟。这是一个见仁见智问题,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对同一个问题,肯定有不同的答案。那也是一个春雨绵绵的深夜,在细细的雨声中,我安静下骚动的心,聆听着万物在春天里奋力生长时所发出的“咔吧、咔吧”声,读着《淮南子》有关对老子著作的阐释,第一次感觉到他也并非一味消极。“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在这里是将老子的“无为”思想,放入自然规律,人类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而谋求发展的思想,即使现在看来仍然很有意义。其次是对柔与刚、祸与福等一系列的辩证思考,直接奠定了中国人待人接物的思维模式。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在历史上,仿佛横空出世,前无古人,为后世文人打开了一扇追寻天地之“道”的玄奥之门。之后的庄子,更是以奇崛瑰丽的想象,恢诡谲奇的笔墨,对老子思想进一步深化与发扬。在《逍遥游》中,庄子自比鲲鹏,那种得天地之造化,顺太虚而翱翔的自由,恐怕坐着飞机遨游于天空的现代人都无法参透其中的愉悦。而在“庄周梦蝶”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梦之为周与”的意境,令几千年来的文人为之倾倒不已。与儒家济济于世的思想相反,道家遵从的是超然物外,清心寡欲。与墨家的古道热肠、侠义相助不同,道家遵从的是与世无争,疏朗俊逸。与苦禅静修的佛家不同,道家讲究的是与万物共休息,天人同一。因此在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因为有了道家浓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才创作出了种种瑰丽的艺术境界和哲学思辨。诗仙李白,就非常推崇道宗。他曾遍访名山大川,求仙问道,因此他的诗,才会犹如汪洋大海,纵横恣肆、境界高迈深邃。郭沫若曾不无感叹地说:“如果历史上没有《老》《庄》,中国的文学将会黯然失色。”
   道家对于“道”的追求,往往陷于无际、太虚,飘渺虚幻的境地,能够带给人以超越、脱俗和独立的精神享受,从而能将每一个生命可以从紧张、偏执中超脱出来,去寻求自我超拔的途径。在历史上,道家也以开放的胸襟,融汇了儒家和佛家的思想,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儒释道三大哲学、伦理和精神的鼎立态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然,原始道家,和东汉张陵创立的道家有所不同。张陵创立道家时,以五斗米为酬,为人驱鬼画符。虽然立奉老子为太虚真人,但与那个当年做过周王室收藏小吏的老子思想境界相差甚远。即使到了唐宋之后的“全真道”,也未曾出现过漆园小吏一类出类拔萃的人物。中国人信奉的道教,主要指后者。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所以很多文人憎恶和尚、尼姑,憎教士而不憎恶道士。鲁迅都说,懂此者,才懂得中国大半。因为道教和古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雨,一直下着。在夜深人静中,听雨,才能静下烦躁的心绪。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而不断膨胀的物欲,又无限增加着人们的压力。很少有人,会在深夜听雨;更很少有人,能够打开心情,去亲近自然,考察内心的自己。此时,除了一天来奔波之后的疲乏鼾声和交织在远处灯红酒绿、酒杯交错的应酬声之外,少了天籁之音。所以在沥沥淅淅的雨声中,我不禁感到一种荒凉和无助,更感到那种天人合一,通灵万物精神的珍贵。人活一世,除了吃喝拉撒,除了生儿育女,应该还需要点什么,否则那颗曾经不安的心,为什么莫名的恐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如是说。
  

共 24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悟】凡阅古籍者,当有如下信念:一则不可尽信书,二则当以敬畏之意,三则当有所思,且与史共济。如此之下,再看文章,其以景、情、文、史、人相融一炉,于浩瀚长河觅道寻真。故而神思凝沉,体势磅礴,风骨铮铮。并传达着其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和人之命运的探寻。结尾之处,看似平淡,实际上包含着无尽的感叹——这也是如今底层社会的命运和选择。令人回味,也令人深省。推荐欣赏,问好风筝,祝您创编愉快!【山水神韵:清华晚照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万少枫        2015-04-24 15:57:36
  不仔细看还真有些玄之又玄的感觉,细细品味则又无限感叹。这又让我想起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其他的就不客套了,问好!祝福!
只是晚唐秋
2 楼        文友:飞翔的风筝        2015-04-24 17:25:29
  多谢清华老师的精彩点评。
3 楼        文友:连中        2015-04-24 18:32:34
  老师对儒道释确有研究,写的哲理隐隐,无限感慨。问好,学习。
闲暇时借笔消遣心情。
回复3 楼        文友:飞翔的风筝        2015-04-24 19:01:33
  连中老师赞誉让我深感羞愧,对于国学我也是东一鳞爪,西一翅子,不敢称为研究。偶有感触,还害怕方家笑话。惭愧、惭愧。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