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龟背之城(散文)

精品 【流年】龟背之城(散文)


作者:郑骁锋 童生,96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95发表时间:2015-04-29 20:26:21

1
   从惠民桥西的埠头上岸,过建春门便重新进入了赣州城。穿过门洞时,我下意识地用力跺了跺脚。
   脚下的大地纹丝不动。
   有些突兀的脚步声,经过门洞的折射,听起来格外空旷而虚幻,
   就像来自于某个面目不清的遥远朝代。
   2
   行走于惠民桥,我只要加重些落脚的力度,整座桥面就会微微摇晃起来,恍如身在船上。
   我的确是在船上。惠民桥是座浮桥,四百多米长的桥身由一百多只木船拼接而成。每只木船长约五米,平行排列,每三只为一组,束以缆绳固以铁锚,再铺上木板;如此三十多组依次拼接,便横跨了章江。
   傍晚,有风。桥头卖鱼,桥上行人,两侧桥沿面水依偎着对对情侣,江上则有渔民驾船撒网。我所见到的惠民桥忙碌、低调,却亲切。不过我知道,这座浮桥,已经使用了八百多年,它的始建者,是写过《容斋随笔》的宋人洪迈。
   惠民桥,或者称建春门浮桥,是赣州城一大古迹。不过此刻目力所及,眼中最古之物还不是浮桥,而是章江西岸的城墙。
   洪迈是南宋人,而至今残留的赣州城墙,最早却可追溯到北宋——甚至还可以说,赣州城墙是世上仅存的宋墙孤品。
   更具传奇性的是,城墙围起的赣州城,竟然是一只乌龟的形状。
   遥望赣州城,城楼高耸,城墙连绵,断续的垛口就像是远古异兽石化的骨节。
   站在惠民桥头,我嗅到了空气中若有若无的腥气。
   3
   在建春门门洞内跺脚,正是因为惠民桥令我记起了那个传说;传说中,类似于浮桥,赣州城也是一座漂在水面的城市。
   ——故老相传,赣州城底,有一只巨大的乌龟,将整座城池驼在了自己的背上;因此,赣州城可以随着江水涨落而浮沉,永远不会被淹没。
   为了证明这个传说的真实性,赣州人还会举出一个实例。三年前,一场连续强降雨袭击了大半个中国,广州、南昌等数十个城市内涝成灾,北京甚至有人在车内被淹死;而同样遭遇暴雨,处于广州、南昌之间的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赣州却安然无恙,市区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
   这点雨水算什么,咱赣州城千年不涝!提起此事,平素内敛的赣州父老满脸自豪与张扬,只是,很多人的语调随即低沉了下来:
   只可惜……
   关于那只乌龟,传说中有着悲剧的结局。
   话说当年朱元璋清剿陈友谅,派常遇春打赣州。常大将军在别处战无不胜,可在此围攻数月却毫无进展,无奈之下,只得搬请军师刘伯温;刘伯温查看地形,见赣州城三面环水,便在江上筑坝堵水淹城,不料水漫多高,城也浮多高;刘伯温纳闷,重新细观赣州城,良久方才恍然,随即下令赶铸五根巨型铁柱,指点几处方位,命人将铁柱钉入地下;此后放水再淹,赣州城竟不浮起,三五日便破了。
   巨龟不幸,被刘伯温识破了原形。五枚铁柱钉住的,正是巨龟的四肢与尾巴。从此,那只老龟被牢牢钉死在了大地之上。
   据说,随着铁柱一寸寸夯入,赣州城外的江水开始一股股泛红,三日之后,整条江面都被染成了赤色。
   血一样流淌的江水,凄艳,苍凉,就像此刻夕阳下的章江。
   4
   没想到,我竟然亲眼见到了那几根传说中的铁柱!
   从建春门顺墙根北走,半小时后,便到了八境台。这座建于城墙之上的三层挑檐宋式城楼,是赣州城标志性的景点,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因苏轼曾题咏《八境图》而闻名,现已开辟为公园。
   园内颇有几件神秘之物,除了几尊无头将军的石像,赫然还有两根桅杆粗细、两米多高的锈蚀铁柱。铁柱是前些年修整古城时挖出的,初步认定,这很可能就是刘伯温镇水的遗物。
   一刹那间,传说与史实如此密切地搅在了一起,我不禁微微有些迷惘。
   正如铁柱之于刘伯温,赣州城的种种传说,听起来或许荒诞,但其实都是有根据的。比如龟形的城池。尽管赣州建城历史久远,但几经兴废,现存赣州城,于唐末卢光稠时始成雏形。卢光稠是本地土著,趁着天下大乱,割据赣南二十六年。在此期间,他以赣州为王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而有足够证据证明,这次赣州扩建工程的总规划师,便是杨筠松。
   与刘伯温一样,杨筠松也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代堪舆大家,被后世尊为“赣派风水地理祖师”,据说还做过唐僖宗的国师,因怜贫恤苦,民间多称其为“杨救贫”。将城池建造成巨龟之形,正是这位大师窥破此间山水奥秘后的得意设计。
   ——浮城与淹城,是否可以理解为杨筠松、刘伯温这两位不世出的智者,相隔四百多年的斗法?那几枚铁柱,是否像医家手中的银针,只不过刘伯温用它们戳中的,却是一座城池竭力掩饰的死穴?
   当然,赣州城千年不涝,还有着更合情理的解释。除了铁水浇筑的砖墙本身具有相当有效的防洪能力外(这也是赣州城在元初尽拆天下城墙政策中幸免的原因),它最大的功臣,是北宋熙宁年间的赣州知州刘彝——我在八境公园内也见到了他的铜像。官员的身份之外,刘彝还是一位著名的水利专家。赣州任上,他主持修建了一整套排水系统,根据地形的高低落差,采用自然流向,将全城的雨水、污水排入江中。
   刘彝打造的排水系统至今为世界各国的专家所赞叹。只需列举一个细节,便可说明他在水力学领域的高深造诣:刘彝在排水口安装了十二个经过精密计算的水窗,如江水水位低于水窗,则借沟道之水力将窗门冲开排水;反之则借江水水力将窗门自动关闭;如此既可顺畅排水,又避免了江水倒灌。
   刘彝将这套排水系统分为两大沟系。此时,他又表现出了文人强烈的浪漫气质:他竟将排泄污水的沟渠,设计成了两个覆盖全城的篆体大字:东南为“福”字,西北为“寿”字——此套排水系统因此得名“福寿沟”。用福寿二字,刘彝在赣州城下修建了一座纵横交错的隐蔽迷宫。
   ——刘彝为何不厌其烦,采用繁琐难辨的篆字来引导赣州的水流?他是否以此向杨筠松致敬,以最古老的方式在那只想象中的巨龟背上挖地三尺,刻上祈求平安的符箓?
   如今,这两个人间最美好的汉字,悄然潜行于车水马龙之下,成为了龟甲上不可磨灭的纹理。每一处古拙的笔划,至今依然连接着江水——笔划尽头的水窗依然反复开阖,这座不再浮动的古城,依然脉络分明,依然吐纳畅通。
   5
   八境台下的城门,即为赣州北门;城墙过八境台后便西折南斜而去。西向展开的城墙外同样流淌着一条大江,贡水。就在八境台下,西行的章水与东行的贡水汇合,联袂浩荡北去;而八境台,连同台下的滩地,被三股倒“丫”字形的江水,夹成了一个尖头朝北的犄角——
   龟角尾。
   赣州人对这块滩地的命名,我突然发觉,如果以龟喻城,那么赣州这只巨龟,千年以来,保持的竟是一种有违常情的姿势。
   章贡合流,是为“赣江”:“赣”者,左章右贡也;从此逶迤北去,最终经鄱阳湖注入长江,几乎纵穿了整个江西,江西省的简称“赣”也因此而得名——
   然而,就在这章贡合赣的三江汇聚之地,那只驮着城池的巨龟,居然调转方向,尾上头下,表现出了一种逆流南去的决绝态度。
   在龟角尾最北端的码头,我见到两位女子,看年龄像是母女,面向北去的赣江,双手合十,面色阴霾而凝重,先报了一长串姓名,然后大声背诵起一段经文。
   她们用的是当地方言,我无法听懂,但隐约感觉出,面对北方,面对江水,她们的心态似乎并不平和,甚至还有几分怨毒——
   她们超度、抑或祈祷的对象,是不是某个随着江水北去不归的亲人?
   直到登上郁孤台,我还在想着这两位面向北方喃喃祷祝的女子。
   6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过八境台,继续沿城墙西行,便是郁孤台。公元1176年,辛弃疾一阙“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菩萨蛮》,将这座始建于唐的赣南小台载入了文学史。
   辛词之妙不必赘言,但此刻登台,我反复咀嚼的,只有“西北望长安”一句。辛弃疾驻节赣州时,抗金无望,国事艰难,“西北望”无疑沉重而忧伤。
   那么转个身,南望,如同驼城之龟的视角,如何?
   在郁孤台上,我背对贡水,遥望赣州城。暮霭中的城市,绿树掩映,安祥,宁静,有种饱经沧桑的从容。很自然的,我想起了另一联同样有名的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郁孤台上,我的思绪从辛弃疾跳到了陶渊明,随即又跳到了九江。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即九江)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后,在故乡渡过了余生;“采菊”一诗,便是在此期间写于九江。
   令我感兴趣的是,晚年的陶渊明,用诗句为自己勾勒肖像时,选择的姿势,也是背江面南,正如龟形的赣州城——
   这只是巧合吗?九江、赣州,江西的上下两头,竟然都有同样炽热的目光,意味深长地凝望着南方。
   当逝水遭遇龟尾,当“西北望”遭遇“见南山”,两股相反的力量彼此擦肩而过时,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无数山”的背后,究竟何处是各自的“长安”?
   我记起了另一只龟。
   一只深藏于泛黄书页中、污浊却自在的老龟。
   7
   一日,庄子正在垂钓。楚王派了两位大夫请他出山做官,庄子持竿不顾,淡然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将其甲骨以锦缎包裹,藏入箱中,供奉于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呢?”二大夫道:“自然希望活着。”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也宁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呢。”
   ——《庄子·秋水》
   《庄子》是道家典籍,陶渊明身处东晋,其时《老》《庄》大行,陶必然深受影响;杨筠松的风水堪舆,更是道教妙术——尽管道教与道家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但二者渊源之深也是不可否认的(顺带提一句,江西是道教大省,正一派祖庭便在贵溪龙虎山);同时,作为“麟凤龟龙”四灵之一,龟也是道教神圣之物:
   卢光稠扩建赣州城时正值王纲解纽群雄争霸,将城池设计成一只背水向南的龟,很可能寄托着杨筠松对这块土地能在乱世中远离是非、远离厮杀,远离危险的“长安”的美好祝愿——
   任三江北去扬波鼓浪,我自在泥淖中曳尾逍遥。
   赣州号称北宋三十六大城之一,那么就将人间的荣辱与纷争留给其余三十五个兄弟,拢头收尾,深深埋入江底,做一个城池中的陶渊明吧。
   然而,正如日后被刘伯温用几根铁柱轻轻破解了龟脉,后世看来,杨筠松煞费苦心的布置,其实是那么苍白,那么无力,那么一厢情愿。
   逍遥于泥淖,赣州城做不到,
   陶渊明的九江同样做不到。
   甚至,它们要比其他城市,遭遇更多的金戈铁马,更多的血雨腥风。
   我的旅游手册中,有一套《读史方舆纪要》。作者是清初的顾祖禹。顾有志逐清复明,然回天乏术,一腔壮志只得在纸上行军布阵攻城掠地,因此著了此书,结合历史分析各省各地的军事形势。
   而此书的《江西方舆纪要》总序,顾祖禹在全省十三府一州七十七县中,独独拈出了九江、赣州二城。他将九江比喻成江西的门户,而赣州则比喻成江西的内室,认为这首尾两处城池是全省最著名的战略要地,硝烟若起,兵家必争。
   九江暂且不论,历史上的赣州城,的确饱经战乱。据不完全统计,从东晋徐道覆克城开始,围绕着赣州城发生的重大战役就有如下一长串:南朝齐武帝、陈武帝先后攻城;隋末林士宏据城称王;黄巢南征过城;南宋齐述兵变;文天祥围城抗元;陈友谅破城;常遇春攻赣;明末杨延麟、万元吉守城抗清;清初平三藩赣州之役;太平天国石达开攻城……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和红四军,还不惜代价,对国民党控制的赣州城发起了长达三十三天的猛烈攻击。
   火星四溅。各种形状的炮石箭镞暴雨流星般狠狠撞击着墙砖。战神或许把巨龟的背甲当做了一面铿锵有声的战鼓,一朝接着一朝,一代接着一代,击打得不厌其烦、不亦乐乎——自从建成那天起,由杀伐音符凝结成的不祥乌云,就严严实实地笼罩在了赣州的城头,几千年未曾消散。
   赣州的得名,还有个小插曲:该城曾名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二年才被改成了赣州,因为朝廷认为“虔”字是个虎头,一座以虎为头的城池,杀气实在太重了。
   ——坚硬的龟甲包裹着的,果真是个嗜血的狰狞虎头?
   不过,作为一个阅尽天下形胜的军事家,顾祖禹一眼便看穿,赣州气势汹汹的虎头,眉眼再威猛,也只是一张吹弹得破的纸面具:
   “赣州自守或易,攻人亦难。”
   可怜这只老龟,纵有野心,也没有主动出击的本事,天生就是被动挨打的命。
   “攻人亦难”自是无奈,“自守或易”,果如其然吗?
   诚然,赣州城高池深,易守难攻,有“铁城”之誉,太平军两次攻城,红军六次攻城都无功而返——彭德怀将赣州之役视作平生四大败仗之一;但细查史籍,算上一算,一座赣州城,究竟是守住的次数多,还是被攻破的次数多?

共 787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一字一句地读完,盈绕心头的唯有四个字“大气磅礴”,作者学识之丰富,文字运用之熟稔由此可见一斑。文章虽然介绍的只是一城一地,但包含的内容广博,涉及到历史风情,地理风水,战争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语言精炼,层次分明,起承转合间挥洒自如,给人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恢弘之感。通过作者的介绍,赣州城这座传说中存在于龟背之上的神奇城市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座神奇的城市,有着千年不涝的传说;这也是一座不幸的城市,自古以来,一次次战争让它身心俱疲,痛楚万分。虽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易守难攻,但终究不存在久攻不下的神话,神龟被刘伯温以铁柱镇压的悲剧也成了这座城市的梦魇,而由攻城艰难所带来的怨念又自然带来了城中百姓的噩梦。赣州是一座讲究风水的城市,也是一个文化的传承之地。历化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它建城伊始是以道家文化来规范的,但从周敦颐王阳明始,却是将儒经理学植入这座古朴的城市,开了一代教化之风。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赣州这座龟背之城都是历尽沧桑的,也许是基于此,作者的写作笔调也是压抑而深沉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痛惜和悲悯。读之,心情也随着沉重,数度沉入对这座遭受苦难的城市的回味中难以自拔。而这,也充分说明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之高妙。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5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5-04-29 20:27:14
  拜读郑老师美文,受益颇多。
   问好郑老师,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山泉        2015-04-30 09:08:51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处山”。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在大浪淘沙中留下几许弥足珍贵的精品,引发我们无限感慨,这不仅仅是一座狭义的城。读史以明智,借古而思今。朋友的文章,文风沉着老辣,用渊博的学识,大气的抒发,支撑起耐人寻味的主题。
   很喜欢这样毫不做作直抒胸臆的文章。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5-05-01 21:22:0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