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我的县城情怀

精品 我的县城情怀


作者:霞中子 进士,76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46发表时间:2015-04-30 06:44:08

我这里所说的县城,不是一般的县城,而是我的故乡都安县城。都安县城又叫“安阳镇”,旧时,当地的壮族人称之为“才圩”,壮语的音译近似于汉语“喝彩”。
   我的这篇散文起初拟以“我的都安情怀”为题,可我转又一想,我自1974年上大学以来一直在南宁居住和工作,对老家都安县的各个乡村十有其九未到过,我对老家都安的情况仅限于听闻和阅读,对她的了解是欠全面的。但是,我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强烈地驱使着我,要把我的真挚情怀流露出来。那末,怎么写呢?我想,还是写我最熟悉、最了解的都安县城吧。因为我是在都安县城读的高中;因为四十多年来,每当我回老家时都经过那里。于是,我的文题就改成了“我的县城情怀”。
   题目定是定了,要写些什么呢?当然,我可以写都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都安面貌的巨大变化。四十多年来,我耳闻目睹,亲身感受了这一切。都安建县以来,勤劳、智慧、勇敢的都安人民在县各届领导的带领下,“雄心治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改天换地,使都安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安的领导和群众为建设家乡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的功绩无比辉煌,历史是不会忘记他们的。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写功绩写成就是写不了的。
   我想,我如果要描绘如今的都安县城,用多少溢美之词也不为过的。我要用到哪些词呢?当然要用到“高楼大厦”、“林次栉比”、“山青水秀”、“绿茵满地”、“繁花似锦”、“车水马龙”、“灯火辉煌”、“光怪陆离”、“四通八达”、“五彩缤纷”等等。然而又一想,这样太俗气了些了,也太没新意了。我沉思良久,我决定写些我觉得有趣的、对我印像深刻的、无碍大体的东西。我这么做也许有人会说是轻描淡写、是大题小作。然而笔在我手,我就顾不了许多了,至少我能在这篇文字的写作之中,获得自由、轻松和愉快的感受。正如明朝诗人都穆所言的:但写真情与实景,管它埋没与留传。
   我是1954年出生的,现在已经退休了。我从幼儿时期开始,就对都安县城产生神秘感和向往之情。因为生我养我的地方是这个县大石山区里的一个深山老弄,交通十分闭塞。在那个时代,那里不少的老人,一辈子也没到过县城呢。
   在孩童时代,我只听老人说,在我们山弄里的南方,有一个“大圩”叫“才圩”,来回一趟要走一天的路程。又说,“才圩”那里有座山,山脚有棵大榕树,大榕树下有几座大房子,那就是“衙门”,很多人被告到那里就回不来了;“才圩”的街道中间有一个“大楞”(壮人称地河出水口为“楞”),“才圩”的街上人家都到那儿挑水食;“才圩”的末端有个无比荒凉的地方叫“百才口”,那里历来是“办犯人”的地方,自古以来,那里不知砍了多少犯人的头了。我听了这些话,对“才圩”充满了向往之情和神秘感,同时又飘浮着一抹害怕的阴云。
   人生的首次经历会使人终生难忘,事物的第一印像会永久铭刻心中。我童年时首次到县城“才圩”的情景,至今四五十年过去了,我记忆犹新。我对县城的向往和热爱,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我第一次到县城,那是1966年“文革”刚开始的时候。那时我刚读小学四年级。我就读的那所小学,座落在深山里,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两位教师,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总共才有四十多个学生。
   有一天,老师得到上级通知,要我们参加“全县群众大会”,必须早上九点入场完毕。我和同学们有了这样做梦也想不到的机会,都乐得合不拢嘴,好像要去登天堂一样,兴奋不已。两位教师带着我们三、四年级十多个孩子,步行去县城。为了按时入场,我们凌晨三点就从山里出发,带着干粮,摸着黑,先走五公里山路到了高岭街,然后再走十五公里“马路”才走到我们十分向往的“才圩”。我们一路上欢呼雀跃,全然忘了长途跋涉的疲惫。当东方微微发白的时候,我们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黑压压的顽石群,那时,老师告诉我们这地方叫“郎过嬉”(壮音,就是后来起名的“石海”),到了“郎过嬉”再走一阵就到“久忘”(壮音,横桥之意),过了“久忘”就快到“喝彩”(“才圩”)了。
   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走到了“才圩”。“才圩”的“下头”有一个大广场,只见那里聚集了好几万人,黑鸦鸦一片。老师告诉我们,全县群众大会都是在那儿开的。
   我第一次到的“才圩”,感觉就像进了“世外桃源”一样,一切都沉浸在新鲜的气氛里。老师叮咛着我们,不让我们随便走,只怕我们在这座“大城市”里迷路走失了。参加完大会,在将要踏上漫漫归途的时候,我们可爱的老师咬咬牙掏出一角几分钱,给我们每人买了一杯冰水喝。我们第一次知道和喝上冰水,感觉就像玉液琼浆般的美味香甜。那冰水一分钱一杯,这在那时已算是大的破费了,我们十分感激老师的大方和慈爱。经过这一次的进城之境遇,我对“才圩”的向往和热爱就更加深切了。
   我第二次到县城,才知道县城又叫“安阳镇”。那是我读高中的时候。1970年,我有幸到都安高中读书。都安高中就在安阳镇的北边,离镇中心很近,走四五分钟就到了。在都安高中的那段时间,我得以走遍了县城的每一个角落。我首先要去寻找和体念家乡老人们传说的那些地方。我去到苏利,我去到兰堂;我游过“百才口”,我游过“绿岑山”……我对安阳镇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都非常熟悉。我特别要去老人们说的“山脚有棵大榕树,大榕树下有几座大房子”的那个地方,那时我见到的不再是“衙门”而是医院了;我特意寻找街道中间的那个“大楞”,原来是一个比较大的天然泉水井,那时街上的人家都用上自来水了,但是还有些人去那儿挑水的。
   在县城读书的那段时间里,我对县城的热爱之情,与日俱生。每天放学后,我都爱到镇里或周边散步转悠,甚至流连忘返。我对镇里人家的生活活动很感兴趣,我认真地观察和思考着他们的一切。那时候县城的居民很有优越感,他们无论是讲壮话的还是讲官话(桂柳语)的,拿的腔调都与镇外人不同,显得非常的娇柔和委婉。
   从镇里到都高是一条笔直的马路,能有500米,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高大的桉树,每当我向都高走去,一路都感受到沁入肺腑的芳香。这条路,途中要横跨一条小河,河上有座小石桥,我常走到那里就习惯地小息一下,侧坐在桥石上,漫无思绪地望着静静而过的流水。
   每天傍晚我在镇里漫步,每当晚自习时间将到的时候,都高那韵味奇特的铿锵高亢的钟声,一声一声的从远处传来,使我的神经既有些紧张又有些振奋——这可是都安最高学府的召唤啊!我立刻回头,自豪地向都高迈步而归。
   每当快到学校的时候,我都习惯地仰望一下耸立的校门,看着门楣上“都安高中”四个大字,有一种凝重的感觉,虽是笔墨所写,却好像是铁铸似的,饱含着份量。此时,作为都高学生,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时,最令我感到神奇的是安阳镇街道上有个“自动售水机”,准确地说是自动售水小屋。那小屋墙上有一块铁板,铁板中有一小小长方孔,你只要将一分硬币塞进孔里去,墙上的水龙头就会流出一担水来。居民们常挑着水桶往那儿去。如今我细想起来,觉得都安人真的很有智慧,思想也很先进。因为那时可是上世纪的70年代初啊!都安人早在那时就想到自动化和现代化的事了,并且付诸实施,从小做起。
   1972年7月,我高中毕业后就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后来又当了民办教师,直到1974年9月上大学为止。在这两年间,我又两次到都安县城。这两次的县城之行,却有两个至今记忆犹新的小故事。
   大概是1973年,我在生产队的时候,有一次我赴县城参加“都安县贫协(贫农协会)代表大会”,在会议闭幕时代表们合影留念。在摄影师刚喊“一、二”准备喊到“三”的时候,有个老农代表突然“唿”地站起来,对摄影师摇手大声说:“慢点慢点!”一边说着,一边急急忙忙地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个坐钟来,举到齐耳处并说:“可以照了”。摄影师与其他代表们见他这一异乎寻常的举动,都投以莫明其妙的目光。摄影师问他:“你这是啥意思呢?”他回答说:“没手表戴,有个钟总比什么都没有强些吧。”大家听了才知道原来他是这个意思,都有些忍俊不禁起来。摄影师做了个压下的手势道:“收起来吧,不要这样。”这位老农迟疑了一下,脸上充满不解的神色。老农左右顾盼了一番,才不好意思地把坐钟放下收好。当时我对老农此举也觉得好笑,但后来一想,在那个年代,能有几人戴手表的?就是公社干部,大多也没手表戴,更不用去说农民群众了。那年头人们都很羡慕戴手表的人,因为在那个年代,戴手表是大干部的标志。那老农一定这样想:大家都没有手表,我还有个坐钟,我举着它照像不是给照片增添一些光彩吗?
   从这个故事中,反映了都安人的朴实和可爱。都安人大多容易知足,没有多大的奢望,只要温饱就心满意足了。在生活上只要有一些改善,他们的脸上就会放射出幸福的阳光。
   使我难以忘怀的还有一个故事,也是我还在生产队劳动那段时间的事了。那一年,我兼任队里的“扫盲教师”。有一次,我参加“都安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报到那一天,我和在报到处的众位代表,忽然听到一阵“咕嘟咕嘟”的怪响,我们一同回头观看,大家的眼睛都睁大了,并同时都“哎哟”地惊叹起来。只见一位代表满头大汗,“呼哧呼哧”地踏着一架木制怪车朝报到处赶来。那怪车是他自制的,我和代表们稀罕得一下子都围了过去,我们又模又看:整车除链条组件是金属外,其余都是木头做的。大家七嘴八舌,评笑交加。有人笑说:“真有你的!你怎么设计出这么古怪狼犺的家伙?看着都觉得好笑!”又有一个说:“天呀!这架车恐怕是我们都安独有的!”又有人接腔道:“岂止是都安,恐怕是世界上独有的!”忽然一人猛地抓住车把说:“咳!给我试骑看看!”车主连忙摆手摇头道:“别别别!这家伙不太好骑,我练了几天才骑得的,你骑它摔坏了你不要紧,要紧的是你把它摔坏了后天我怎么回家呢?”大家一阵大笑,那车主也跟着乐笑不止。
   我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都安人敢想敢干敢创造的缩影,我想,在都安类似的人和类似的创造一定还有很多,只是我不见我不知而已。
   我亲历的这两个小故事,我看到都安人的特点:都安人尤其朴实可爱;都安人特别能吃苦耐劳;都安人敢想敢干敢创造。我这样说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想当年“农业学大寨”的时候,都安人硬是将那片茫茫无际的“石海”给炸平了!那时有句“全区学都安”的口号,学都安什么呢?学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学的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都安人在“九分石头一分土”的自然条件下顽强生存,他们并不是“穷则思迁”,而是“穷则思变”;他们不怕艰苦,矢志改变一穷二白的家乡面貌。他们殚精竭虑,想尽一切办法,在艰苦条件下创造奇迹;他们治山治水、造田造地;他们千方百计改善自己的生活,用铁线引水、用铁线运柴,等等。我是都安人,我为我是都安人而自豪。
   在都安高中读书的那段不寻常的岁月里,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教育理念,学校必须贯彻执行上级党委的指示,开展了许多社会活动,诸如“民后运动”、“三线四网”、“野营拉练”、“开门办学”、“学工学农”、“接爱贫下中农再教育”、“忆苦思甜”、“支农”、“支援双抢(抢收抢种)”、“巴潭琅筑坝”、“参观6.19民兵实弹演习”等等,这使得我和同学们能够接触和了解县城周围不少单位、工厂和农村,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加深了我对都安县城和都安父老乡亲的热爱之情。那时候我对县城许多单位的名称都很熟悉,诸如“农林水”、“瑶中”、“壮校”、“工农兵旅社”、“工农兵饭店”、“干校”、“文工团”、“农械厂”、“造纸厂”、“水泥厂”、“肥皂厂”、“毛巾厂”、“炸药厂”、“电池厂”、“205工地”、“地丁水电站”、“兰堂火电厂”、“龙颈”、“翠屏山”、“绿岑仙谷”、“百才口”等等。到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尽管如今有的单位已经更名或不复存在,但这一串串熟悉、亲切的名字,仍然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这几十年来,每当我经过县城的时候,这些熟悉而亲切的名字会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地重放并经久不息地在耳际萦绕回响。
   我在南宁生活几十年来,对家乡都安一直都在深深地怀念之中。是故乡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凝结成我的生命;是故乡的山水雨露养育我长大成人;是故乡的父老乡亲的关心、关怀和帮助,使我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因此,我无时不在怀着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虽然人在他乡生活,但夜晚做梦大都在故乡,也许有不少的人,也有同我一样的感受。近十年来,我出版了《故乡的鸟声》、《古村月影》、《端屯三十梦》、《爱的痕迹》、《风雨童年》、《高岭情长》等几本文学著作,都是以故乡为主要内容的,书中充满了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古村月影》中的《地罗岭旧事》一篇,所记述的是我在都高读书时的往事。
   时逢都安60华诞,放眼如今的都安,河山如画,美不胜收。今日的都安县城面貌,相比于我在都高的年代,可谓沧海桑田。抚今追昔,心潮逐浪,我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便作一律以寄兴,题为“都安六十华诞抒怀”,诗文如下:
   花甲重逢县庆欢,邕城遥祝望都安。
   澄江水语平生记,绿岑山花半世观。
   雨露春晖生寸草,乡亲父老问秋寒。
   山河已是沧桑变,旧事常怀一寸丹。

共 523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童年的深情回忆,流淌着少年时代的激情,流淌着对都安县城和家乡人浓浓的深情。小学时代,在都高读高中的时代,工作的时代,一路走来,家乡的山山水水和淳朴的家乡人民孕育出作者和像作者一样的人才,令人感佩!多年之后再回眸,依然令作者对家乡充满怀念和感恩之情,作者的不忘本,不忘根,饮水思源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虽然在南宁生活,但是对家乡都安一直都在深深地怀念之中。正如作者所言“是故乡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凝结成我的生命;是故乡的山水雨露养育我长大成人;是故乡的父老乡亲的关心、关怀和帮助,使我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因此,我无时不在怀着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这份浓浓的家乡情,就如家乡那颗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一样,令我们魂牵梦萦,令我们刻骨铭心,令我们终身难忘……欣赏佳作!真诚遥握!【编辑 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501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5-05-29 14:48:38
  读这篇散文,如同读历史,特别是对我们已经淡忘了那段生活和没有经历那段生活的写作来说,文章表现的生活历史情景,是非常珍贵的。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