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孙思邈豫西行医记

编辑推荐 孙思邈豫西行医记


作者:李卢芹 秀才,2710.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023发表时间:2015-05-03 18:52:54
摘要:小孩喉咙翻涌,“哗”地一声,吐出白花花许多蛔虫,还在蠕动,很是吓人。 又让取生艾汁一碗,吩咐天将明时,先食甜食,再服下艾汁,将腹内蛔虫打净。


   孙思邈行医在张村
  
   孙思邈,唐代陕西华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从小家贫,聪明过人,好学上进,日诵千言,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
   相传,少年时期,因患疾病,改钻医术,参照医学典籍,上山采药,自诊自治,医好了自己的顽疾。从此,爱上医学,苦钻苦研,历经数年,20岁已有大成,决心做一名良医,救死扶伤。
   他每天身背药蒌,上山采药,为人治病,穷苦百姓分文不收。
   为给更多的人治病,采集更多更好的药材,他不畏艰辛,足迹踏遍邻省的崤山、熊耳山、玉皇山、卢氏山等地。因为这些地方都盛产中草药,沿途一边采药,一边为人治病。
   一天,他来到陕县张村镇的一个小山村,天黑了,歇息在一农户家里。
   这家人姓张,有一个8岁男孩,患上一种怪病。孩子不想吃饭,肚子鼓胀,常常口吐清水,日渐消瘦,看了许多医生,都不见效。
   孙思邈听过家长叙述后,先按按小孩肚子,又翻开小孩眼皮看看,让人采来一大把艾叶,用水煎汤服下。
   不一会儿,小孩喉咙翻涌,“哗”地一声,吐出白花花许多蛔虫,还在蠕动,很是吓人。
   又让取生艾汁一碗,吩咐天将明时,先食甜食,再服下艾汁,将腹内蛔虫打净。
   果然,艾汁服下不久,小孩又吐出半盆蛔虫,孙思邈又取出一帖调理脾胃、帮助消化的黑色膏药,贴在小孩肚脐上。
   天明,小孩腹中饥饿,喝下两碗稀饭,村里人听说,纷纷请他治病。他不论贫富,有求必应,村民们十分爱戴他,称他为药王圣。
   在这个村子呆过一段,他周游四方,又到别处为人治病去了,村民们不忘他的功德,在村子后山跟,修了一座庙来纪念他,起名为药王庙。
   每逢初一、十五,来药王庙上香拜药的人络绎不绝,十分灵验。
   这个村子本来没有村名,人们就把村子称为庙上村,沿用至今。
  
  
   二
   孙思邈熬制膏药在杜关
  
   相传,孙思邈离开张村后,翻过几架大山,来到卢氏县杜关村。
   他在张村治病如神的事迹,早已传遍豫西山区。他一到杜关村,人们纷纷请他到家里吃饭,为家人治病。
   有一老人,患上风湿病,膝关节肿大,疼痛难忍。他取出银针,扎在老人腿窝、两膝眼、犊鼻穴处,一盏茶工夫取出,膝盖前后都贴上膏药,不一会儿,腿不疼了。
   还有几位腰疼、背疼病人,针灸后,拿出另外一种膏药贴上,当天晚上,疼痛见轻,又贴几贴,不久病愈。
   他白天采药行医,晚上,为不打扰百姓,歇息在村头半山腰一石窑里。
   这是一个天然溶洞,深约10米,里边有一套洞,他拾些柴草铺上,晚上睡在里边。
   洞外有一平台,状如灶台,遇到许多疑难杂症,他就在这里支上铜锅,熬制膏药,几经实验,熬制出的膏药百发百中。
   杜关属于丘陵地带,山不是很大,沟沟岔岔分布很广,多属朝阳地带,盛产多种名贵中草药。他在这里经年有余,自采自制,为百姓治病从不收钱。
   后来,他到别处去了,当地百姓怀念他,在他栖身熬制膏药的地方,建起一座庙,称为孙思邈庙,香火旺盛,历经几朝几代,坍塌破败,清道光年间重修。文革期间庙毁,文革后,当地百姓集资重修,并在原洞外,增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改名为药王楼。
  
  
   三
   孙思邈试制火药在朱阳关
  
  
   相传,孙思邈离开杜关后,沿途来到西南山朱阳关镇,他听说岭东村遍地中药材,一路寻访,来到岭东村。
   在一座背阳的山坡上,苍松古柏青翠巍然,幽静壮观,只听泉水叮咚,鸟鸣悦耳。不由顺着鸟声,来到一背洼处,见一山泉,清亮见底,正中泉眼处翻出白色浪花,一股甜丝丝的清馨沁人心脾。
   脚下松针腐叶积下厚厚一层,踩上去松软如棉。腐叶里冒出一片片黑绿肥壮的叶子,仔细一看,这不是名贵中草药丹参苗吗?它的根径可以入药,活血化淤,祛湿散寒,通经活络,无论汤剂、入膏,都离不开它,在其它地方是很难遇到的。
   欣喜之余,从背蒌里拿出镐头,弯腰挖起来。这里土质松软,根径长得很深,容易挖断,抓住秧苗,试着用力一拔,连根拔出,又粗又壮,不一会就采满一蒌。
   顺着秧苗往前采,上到半山腰处,只见一个洞口,往里一看,干爽明亮,里边有石桌石凳,地上有许多干草,曾有人住过。
   他累了,进洞吃些干粮,听见洞里有泉水流动之声,原来后边还有一小洞。
   来到洞口往里一看,黑幽幽深不见底,崖侧有许多草把子,他拿起一根点燃,伸进洞里,洞里立刻明亮起来。
   进到洞里,看到从崖缝流出一股水,十分清亮,在崖下聚成一泉,泉边有一只木碗。
   泉侧有一小泉,形如脸盆,大概是前人引流,做为洗脸洗手用的。
   再往里走,渐渐明亮,有一出口。
   出洞口,山下是一条大河,波涛翻滚,汹涌澎湃,很是壮观。脚下有许多名贵中药材,他欣喜若狂。
   天下竟有如此神妙之处,正要找一安静处所,采药、熬膏、炼丹、修书,此地再合适不过,他爱上这里,在洞里住下来。
   这天,孙思邈打算做火药试验,先在泉盆里洗过手,净过面,从行囊里取出所用器具和必用药物等,在洞外平坦处,把沙罐埋进预先挖好的土坑里,沙灌口与地面齐平,周围夯实,把硝、硫等量,放进沙灌,又燃火把皂角烧成炭,投入沙罐。
   没燃净的皂炭与硝、硫接触,自动燃烧起来,他忙将木炭放罐口上,待烟散尽,打开罐口一看,罐里是半罐黑色粉末。
   他从罐里取出少量粉末,放到一个土坑里,上边盖上木棒土块,留下一个小口,往坑里扔进一块火炭。
   一声巨响,土块木棒崩得四处纷飞,烟雾滚滚。
   他几经钻研试制的黑火药,终于试制成功,《丹经内伏硫磺法》一书,就是在这里打下的初稿。
   山下居民听到响声,看半山腰冒起浓烟,不知发生什么事。一李姓青年,待烟散尽,上山去看,看到孙思邈在试制火药,早听说他是神医,请回家里,热情宽待。
   临走,孙思邈送给青年一本他编著的熬制膏药的医书,并传授要决,让他为民疗疾治病。青年如获至宝,把先生送了一程又一程。
   从此,他刻苦钻研,反复试验,终于学成,为方圆百姓治病,受到百姓赞赏。
   这本医书传了一代又一代,后来,破烂不能翻看,后人把书中配方抄录下来,几经添加修改,更加完善。
   现在,李氏传人,手中还有部分修动过的配方,继续为人疗治病痛。
  

共 24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三个小故事都能够体现药王孙思邈的精湛医术以及对於医德风貌。所谓医者父母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三个小故事虽然简短,但无一体现出作者对於孙思邈的敬拜之情,也许在当下的医师们,也应该有良好的医德和不断进步的医术来拯救众生于苦难之中。不错的小说,欢迎赐稿,问好作者,推荐共赏。【责编:洛漾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洛漾熙        2015-05-03 18:55:32
  孙思邈是小编很喜欢的一位医学家。
   所以看见作者如此主题的小说便写了编按。
   不错的小说,期待您的下次来稿。
2 楼        文友:李卢芹        2015-05-04 08:12:32
  谢谢!辛苦,祝编安。
李卢芹,女,汉族,1961年8月24日出生。大专门文化,爱好文学,《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第九期学员,曾有作品发表。希望在本网站有发展学习的机会,谢谢 !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