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走进祠堂(随笔)

精品 【丁香】走进祠堂(随笔)


作者:一榆先生 童生,59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721发表时间:2015-05-03 22:38:52

2008年的深秋,我第一次来到福建的泉州。在那里,我痴迷于它的风光和景色,震撼于深植于此的历史与文化。时间过去了几年,现在回味起来还是感慨万千心潮澎湃。对于我这样一个生长在近乎文化沙漠的东北小镇又同时痴迷于历史与文化的北方人来说,那简直就是梦想的天堂和心灵的乐园。游历清源山,在巨大的老子雕像前留影,在弘一法师的舍利塔前祭拜,在伊斯兰圣墓边凭吊。一路走来,感觉山里的风都是从远自千年的唐、宋和近至几百年的明、清刮来的。泉州的开元寺、清水岩、清净寺,还有泉州特有的“三南”——南音、南戏、南拳,无不令人膜拜和眷恋。有幸和生活在泉州的朋友聊到泉州,他说,泉州,是个实实在在的文化名城,在这里,随便捡块砖头说不定就有几百年的历史!从泉州归来,便不能自己地写了几篇关于泉州的文章。偶翻旧作,禁不住又有了动笔的冲动。
   记得从清源山的南门下来,顺着山下的公路直走到了一个看起来就十分富足的村落。和同行的友人在村里闲逛,不觉间发现了一处祠堂。看建筑应该是新建不久的。祠堂的门边写着一副对联,随手抄在本子上,上联:堂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下联:孙支繁衍承万年春祀秋尝。祠堂不大,有个半米见方的铭牌挂在门旁的墙上,上写:“×氏家厝”,这个×氏现在已记不起来了。进入祠堂,正堂有十几米长的样子,宽房大屋,两侧有厢房,一侧为摆了十几张桌子的通堂,大概是议事和聚餐的地方,一侧为隔成几间屋子放些杂物的房子。正堂的正厅摆着香案,供奉着先祖牌位,厅堂挂有一张很大的照片,大概是这个家族长辈和出资修建这个祠堂的人的合影,有上百人之多。照片的一侧记载着修建祠堂时出资人的名字和所出金额。当天,几个厨师模样的人在忙活准备宴席,原来晚上要给家族里的一位老人祝寿……从祠堂出来,脑海里蹦出许多关于祠堂的问号:为什么会有祠堂?祠堂是干什么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祠堂的?祠堂里演绎过怎样的传奇故事?那么多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祠堂传递着怎样的文化信息?林林总总的问题让我开始留心于祠堂的点点滴滴,寻找着一个个关于祠堂诸多问题的答案。
   走进祠堂,走进文明的另一种传承。
   祠堂,最早应该是用来祭祖的。《泉州名祠》中有这样一段话:“祠堂是家族的中心,象征着祖先和家族心灵的长城,是子子孙孙一条永走不完的乡恋之路。祠堂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漫的时空隧道,保持着我们与祖先心灵的沟通,是连接我们与母体文化的血缘脐带。祠堂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之根,是我们炎黄子孙心中永远解不开的情结。”这几年,走访过很多著名的祠堂,但很多历经几百年世代传承的祠堂都已经成为景点,作为祠堂的功能都已渐渐地淡化了。倒是很多富裕地区新建的祠堂正在把过去祠堂的功能逐渐地延续下来。
   祠堂中最重要的建筑即为设有供奉祖宗神主牌位的神龛的正厅。正厅中始祖的神主居中,其他祖先神主依左昭右穆的顺序两边排列,没有祧庙之制。所谓昭穆,即始祖之后第一代为昭,排在左边;第二代为穆,排在右边。以后的第三、五、七以至下推任何奇数代都为昭,依次排列于始祖神主之左;第四、六、八以至于任何偶数代都为穆,依次排列于神主之右。一般从家族现在的最长辈算起,正龛上只设始迁祖和考、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超过四世的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始祖的神主百世不迁,其他神主五世则迁……
   祭祖,是为了感念先祖的恩泽与庇佑,是对先人的怀念和敬重。演绎到后来,祠堂慢慢地就又多了修订族谱、议处大事、颂扬先祖、教育族众、调解纠纷、惩恶扬善等功能。在封建社会,还起到了替统治阶级教化民众,规范秩序的作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颁布诏旨:“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作为载入宗规家训之首的“圣谕六言”广为宣传。久而久之,祠堂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神殿。有违族规,轻则接受惩戒,重则生不可踏入祠堂,死不可在祠堂占位,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
   千百年来,祠堂,在宗族管理的形式下绵延不绝地传承着中华文化与文明。
   祠堂重孝,秉承儒家的“三纲五常”对儒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祠堂重文,以宗族的博学为傲。礼乐绳其祖武,诗书贻厥孙谋。“一门三进士,出入五翰林”当是宗族的骄傲。
   祠堂重德,三从四德,伦理孝悌,现在看来有些是封建糟粕,但更多的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正确规范。
   祠堂重威,公生明,廉生威。大多数族长都是极具威望的长者。陈忠实的《白鹿原》里很多场景和故事都是在祠堂的架构下展开的,同样,也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族长白嘉轩的“威”,进而让这部作品变得鲜活而厚重。“当第七房女人仙草顺利生下头胎儿子以后,那种两头发慌发松的病症不治自愈。现在,白嘉轩怀里揣着一个修复祠堂的详细周密的计划走进了鹿子霖家的院子。”“整个一个漫长的春天里,白鹿村洋溢着一种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翻修祠堂的工程已经拉开。白嘉轩请来了第五房女人的父亲卫木匠和他的徒弟。整个工程由白嘉轩和鹿子霖分头负责。鹿子霖负责工程,每天按户派工。白嘉轩组织后勤,祠堂外的场院里临时搭起席棚,盘了锅台支了案板。除了给工匠管饭,凡是轮流派来做小工打下手的人,也一律在官灶上吃饭。厨师是本村里最干净最利落的几个女人。男人们一边围在地摊上吃饭一边和锅台边的女人调笑打诨,欢悦喜庆的气氛把白鹿两姓的人融合到一起了。”后来,白孝文跟黑娃的女人田小娥做出了丑事,“惩罚孝文的举动又一次震撼了白鹿原。惩罚的方式和格局如同前次,施刑之前重温乡约族规的程序由孝文的弟弟孝武来执行。”“白嘉轩从椅子上下来,跷下台阶,从族人让出的夹道里走过去,双手背抄在佝偻着的腰背上。白嘉轩谁也不瞅,端直走到槐树下,从地上抓起扎捆成束的一把酸枣棵子刺刷,这当儿有四个人在他面前扑通扑通跪倒了,白嘉轩知道他们跪下想弄啥,毫不理睬,转过身就把刺刷扬起来抽过去。孝文一声惨叫接一声惨叫,鲜血顿时漫染了脸颊。白嘉轩下手特狠,比上次抽打小娥和狗蛋还要狠过几成……”
   走进祠堂,走进历史的另一种厚重
   历史,是以纪年的方式推延的,历史的推延就好比年轮,她记录着时光的脚步却绝不是简单地读秒。历史的厚重在于她承载的文明积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部辉煌的史诗。在这部史诗中,我们读到了政治,从三皇五帝到康熙光绪;读到了文学,从楚辞汉赋到明清小说;读到了外交,从合纵连横到张骞出塞;读到了军事,从《孙子兵法》到《三十六计》;读到了宗教、建筑、戏曲、书法、绘画、哲学……也读到了祠堂。我不知道国外有没有祠堂或类似的文化。但我想,祭祖其实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最直接、最直观的信仰。我不懂宗教,但对所有正统的宗教都心怀敬慕,无论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是伊斯兰教。那些寺、庵、观、堂也就好比把有着相同信仰的人聚在一起的大的祠堂。再如专为供奉侠义之士的关帝庙、张飞庙、武侯祠、妈祖庙、文庙、管鲍祠、介子推祠、项羽祠、周处祠等等,也好比是另一种规模和类型的祠堂。那么我这里说的,就是最狭义的祠堂了。有了祠堂,也就有了祠堂文化,有了祠堂的历史。也就能够感受到祠堂作为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的厚重。有一部书,叫《中国祠堂》,我没有看过,但我想象得出那里会详细地记录祠堂的起源、功能、建筑、规制和一些有影响的著名的祠堂。祠堂,古时多称家庙。按照《周礼》的规定,一级一级地排下来,到了士大夫,才有资格建家庙。南宋的陆游有一首名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所在的家族是大家族,有专门的祠堂,他们的家祭,实际上就是祠堂祭祀。民间的祠堂是在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的诏令颁布后才开始大量合法修建的。我们今天尚能看到那么多的古祠堂或很多古祠堂都可以修缮,就是因它的年代并不十分久远。
   祠堂,是种姓的一种皈依。报载,有一位丁姓的泰国企业家,得知自己的先祖为常州双桂坊北宋兄弟进士丁宝臣、丁宗臣之后裔,激动得彻夜难眠,2006年3月,当他看到《丁氏宗谱》更是激动不已,后来他率泰国丁氏宗亲到常州寻根,当走进横林丁氏宗祠时,老人不禁热泪纵横,他虔诚地焚香祷祝,行跪拜礼。回到泰国后,丁先生大力促进泰国和常州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一时美谈。
   祠堂是历史的一叶,众多的祠堂聚在一起便是一棵茂盛的历史之树。顺着这棵巨树的枝杈与纤毫可见的叶脉,便可以捋出历史的简单脉络和许许多多的人文故事。如通用的张氏祠堂对联:赐姓自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两篇、辅汉三杰、功高四相、将封五虎、博物六史、貂蝉七叶,悉是清河族派;扬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书忍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隆亿尊,依然文献宗支。罗列的张姓人物无不烙下时代的印记,留下许多故事和传说。国盛则修志,民富则修祠。祠堂多建于文化积淀较深厚的地区,同时也一定是当时经济很发达的地区。明清时的安徽、山西、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都是兴建祠堂较集中的地区。从这些祠堂里你就可以轻松地读到徽商的故事,晋商的辉煌,“两广”的活跃和“两江”的富足。相比之下,东北地区就很少见到祠堂了。其原因一是汉文化自明、清才开始系统地传播到关外,至于满汉同俗更是后来的事,二是大批汉人闯关东分布到东北各地,宗族离散,已经不具备修祠的基础。三是东北富饶的土地易于果腹,却贫于文化底蕴,又很少有人有财力做这个事情。前些年,我的家乡沈阳市的沈河区南通天街附近,在一片低矮的平房中发现了一座“隐身”多年的“老”祠堂,虽早已弃之不用,但还依稀可辨祠堂的模样。据考证应该是清末修建的“依家大院”,专家学者去了一大帮,发现了宝贝似的,不敢说可笑,只能说是一种悲哀,或是遗憾。
   有很多保存下来的古祠堂都是很精美的,三进五进,两坊四柱,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是研究建筑文化的宝贵资源。但是,没有了它承载的文化,它也就失去了灵魂。
  

共 39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此文为一篇游记,细心记录了自己一路的所见、所闻与所感,文章大气深沉、富有浓重的文化气息。中国历代,祖先们向来看重的“家传”、“家谱”、“祠堂”甚至“祖坟”,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标志。它曾经在战火或是宣扬平等的革命浪潮中渐渐暗淡,又在今日重整“家风”的时光里悄然复活。祠堂是一种文化,是精神的根基。小到一家,大到一个民族,若是将你的精神一脉毁了,将你的心灵归属、文化传承与积淀尽数毁灭,那将犹如无根之木,无水之源,你不失魂落魄、悲伤无依才怪呢!因此,作者在欣赏、感叹祠堂文化的同时,更呼吁后人珍惜这宝贵的资源,正确理解它的文化内涵,不至使它在传承的途中失去了灵魂。很好的一篇文章,由于格式上的加精要求,为作者稍稍修改了分段,希望作者见谅。问候作者,感谢作者赐稿丁香。[丁香编辑:麓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512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榆先生        2015-05-04 13:02:02
  麓云编辑改得很好,很多作者都有这样的通病,写的时候想的不错,写着写着就浮想联翩了,以至弄得很长,过几天再看,就会发觉很多画蛇添足的东西,但此刻就不舍得删了,吭哧瘪肚地写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都删了怪可惜了,这样,一篇本该是很精美的文章变得拖沓不堪的,至少是失色了许多。我的文章里有很多这样的毛病,再投稿时,还是编辑替我操刀吧,就好比病人,别人开刀要好些,自己剌个口子总是心颤的,呵呵,谢了,感谢你把这篇文章里的好多赘肉都剌掉了。
一榆知春早, 亭下兀自生。 下视无奇草, 环顾貌不惊。 婆娑疏日影, 陶然弄清风。 秋来捧金叶, 霜重有余红。
2 楼        文友:潮仙        2015-05-27 08:44:35
    有很多保存下来的古祠堂都是很精美的,三进五进,两坊四柱,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是研究建筑文化的宝贵资源。但是,没有了它承载的文化,它也就失去了灵魂。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3 楼        文友:湘南一枝梅        2015-05-31 10:13:17
  很喜欢这篇解说中华文化,文字内涵深厚,情感古朴浓郁的的文章。
我是一只快乐的候鸟,我用拍打日月并穿越闪电的翅膀,在万里长空尽情挥洒我飞翔的快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