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水】大放异彩的陵川金元文化(随笔)

编辑推荐 【山水】大放异彩的陵川金元文化(随笔)


作者:太行风 举人,326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20发表时间:2015-05-05 17:24:52

金与元,是连续两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也是汉文化遭受到严重破坏的一个时代。可就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我所在的陵川县在文化发展上却大爆冷门,成为历史的鼎盛期。
  
   金元时陵川文化鼎盛的主要特征
   一、状元、进士比重大
   陵川历史上出现过7名状元,其中6位出在金代,只有崔有孚是北宋景祐年间的状元。金元出的6位状元分别是:兄弟状元:赵安荣,天眷三年(1140)庚申科状元及第;赵安时,正隆五年(1160)庚辰科状元及第。叔侄三状元:武明甫,贞元二年(1154)词赋科状元及第;武天佑,承安四年(1199)词赋科状元及第;武天和,泰和三年(1203)经义第一;李俊民,金承安五年(1200)经义第一。
   在金代的6位状元中,李俊民是个例外,他是泽州人,由于他在陵川寓居时间太久,对陵川的影响及贡献也大,故泽州人认为他是泽州的状元,陵川人也把他列为陵川的状元。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以他的出生地论,后者是以他的成长地、活动地、作为地、成名地、死亡地而论。李俊民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李元嘉的后裔在陵川的一支,有着很深的渊薮,殷勤走动。同时,他考取状元就是在陵川活动期间。明代嘉靖年间陵川知县杨时盛,奉文行事,曾修建七状元祠,陵川历修县志对此都有明确记载。兹录民国县志为例:“七状元祠:在东川,明知县杨时盛奉文建。清康熙间武氏生员仟等重修,乾隆三十六年武氏举人敦等增修。”“祀:宋?崔有孚金?武明甫、赵安时、赵安荣、武天佑、武天和、李俊民。”故李俊民是陵川7状元之一。
   陵川不仅状元多,出的进士也多,历代共出了93名。这些进士中,有唐3人、宋20人、金32人、元22人、明8人、清7人,出在金、元的共54人,占总数的58.06%。金元两朝,泽州共出进士125名,其中陵川54名,占到43.2%。
   陵川于金元科甲连绵,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二、崛起一批很有影响的文化望族
   主要有郝氏、武氏、赵氏、李氏和秦氏五大文化望族。
   学儒授业的郝氏家族
   以郝天挺为代表的郝氏家学,也称“陵川家学”。郝经在给其先曾叔大父(曾叔祖父)郝震写的墓铭中说:“陵川学者,以郝氏为称首。”
   郝氏家学,有三个特点:
   第一,开馆授业,阵容可观。从郝震起,有其子郝天佑、郝天祺、郝天祯,其侄郝源、郝天挺,皆治经为学,执教授业,为当时名士。郝震与郝天挺叔侄两个,还先后执教于县蒙馆、县庠。遗憾的是,除郝天挺外,其余都死于战乱。天挺而下,其子思温,其侄思直、舆、辇,也是当时名士,除郝经之父郝思温外,同样都死于战乱。
   第二,教授学生,授之以器。郝经在为其祖父郝天挺写的墓铭中说:“其教人以治经行己为本,莅官治人次之,决科诗文则末也。”郝天挺是元好问的老师,元好问为老师写的墓志铭中说:“先生尝教之曰:‘学者,贵其有受学之器。器者何?慈与孝也。’”“又曰:‘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知义者能之。’”在《金史?郝天挺传》中,也记载有郝氏家学的教育思想,摘录以备史料:太原元好问尝从学进士业,天挺曰:“今人赋学以速售为功,六经百家分磔缉缀,或篇章句读不之知,幸而得之,不免为庸人。”又曰:“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通人能之。”又曰:“今之仕多以贪败,皆苦饥寒不能自持耳。丈夫不耐饥寒,一事不可为。子以吾言求之,科举在其中矣。”
   第三,棣花堂里,才俊迭出。郝天挺有门生元好问、杨士表、武从善等,其中以元好问最为知名;郝思温有门人赵泰、尚文等。郝氏家学传到郝经这一代,可以说已经是发扬光大了,不仅门生众多,而且出类拔萃,主要有张弘范、张弘略、苟宗道、郭贯等。郝家的学生元好问一生中,弟子众多,而且也要求弟子成“美器”,显然是郝家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延续。
   “珠树三花、星聚一家”的武氏家族
   武氏于唐代就已经世居陵川。《武氏家谱》表明,陵川武氏的祖先为“三世五先祖”,即“唐始祖武亶,二世祖武壮图、武宏图,三世祖武少仪、武幼仪”。其中三世祖的武少仪是唐代诗人,举明经,不乐仕进,现有《和权载之离合诗》、《诸葛亮丞相庙》、《移丹河记》、《王处士凿山引瀑记》、《相马赋》等诗作存世。武明甫24岁状元及第,做官后鲠正敢言,不仅深谙治国之道,而且精通军事,官至户部尚书。继武明甫之后,其胞弟武俊臣登正隆五年(1160)进士;39年后的承安四年,其侄武天佑词赋科状元及第;天佑胞弟武天和高中榜首,经义科状元及第。上下50年,武氏叔侄两辈出了三位状元,一名进士,这在中国1300余年的科举史上,非常罕见。金章宗赞曰:“汝叔侄昆季连中三状元,虽尔一门之庆,亦邦家之光也。”并御题“三状元第”匾额,悬于武氏之门,以示奖掖、倡导。
   其实,陵川武氏远不止出了三状元一进士,有功名、入仕途的多达48人。其中出状元3人,中进士共9人,入翰林4人,出尚书6人,朝仪、正仪、光禄、亚中等大夫25名:任府、县级官的22名(上述人数有交叉叠合)。以上人物众多,如夜空群星闪烁。
   兄弟状元的赵氏家族
   赵安时、赵安荣的兄弟状元,在科举史上也属罕见。陵川县志载,赵安时是“海陵王贞元年间状元及第”,考其它史料,他应该是在正隆五年(1160)庚辰科状元及第的。其弟赵安荣,则是天眷三年(1140)庚申科的状元。
   连连登第的李氏家族
   陵川的李氏家族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唐初迁居陵川,发展成文化望族。李氏出进士颇多,并多有父子进士、兄弟进士,仅见于陵川县志的便有20名。从北宋第一位进士李平始,到清最后一位进士李汝凭(陵川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武进士)止,李氏进士占了陵川进士总数的22%,其中金元两代有13位进士。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李氏进士中,宋代的李平、李咸宜、李旦无详细资料可考。有据可查的第一位进士是李异。李异而下,其子李森、李林,孙子李晏、李曼,曾孙李仲略、李顺、李仲立,都是进士,并以文章称著。陵川七状元之一的李俊民,与其家是族亲关系。
   祖孙三代皆名士的秦氏家族
   秦氏家族的世系尚待考证。其家族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秦略,其父秦事轲,生卒时间不详,关于他的资料甚少,只知他“善书”、“通经博古”、“有诗名”、“为乡里所重”;秦略与其子秦志安,诗作甚佳,现在许多大学的文学史教程里,都要述及他们父子。
   秦略与郝天挺同时,而且私交很好。元好问对秦略也非常尊崇、敬重,一首诗专门为秦略返回住处苏坟别业而写:“三月不见君,渴心欲生尘。论文一樽酒,雅道谁当陈……”(《送诗人秦略归苏坟别业》)元好问在编辑《中州集》时,收秦略诗13首,并作了小传:“陵川秦简夫,年四十,困于名场,即不就举选。临终诗云:‘躯壳羁栖宅,儿孙解逅恩。云山最佳处,随意著诗魂。’掷笔而逝。年六十七卒。”
   秦略自号西溪老人,著有《西溪集》,可惜已不存世。
   秦略之子秦志安,自号通真子,与元好问同时并交好,对道教文化的贡献尤大。享年57岁。元好问在给他写的《通真子墓碣铭》中,对他的事迹所载甚详。有著述传世。
   三、培育出“金元文坛领袖”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14岁便随其父元格到陵川就学于郝天挺。他在给老师撰写的《郝先生墓铭》中讲述道:其父元格原定于调中都(今北京)为官,欲为年幼之子的元好问找一好的老师,打探诸亲旧间,皆曰:“濩泽(古晋城)风土完厚,俊造辈出。……风俗既成,益久益盛,迄今带经而锄者,四野相望。虽闾巷细民,亦能道古今,晓文理。为子求师,莫此州为宜。”于是,元格避高就低,辞中都京官不做,挈子元好问“就陵川令之选”。直至其卸任离去,元好问在郝天挺门下又两年。
   金史卷中记载:“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七岁能诗,年十有四(1203),从陵川郝天挺学,不事举业,淹贯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从这段史料里可以看出,元好问就是在陵川学而大成。
   太和五年,元好问赴并(太原)参加科举考试,老师郝天挺专为他写下《送门生赴省闱》一诗,称赞元好问“青出于蓝青愈青,少年场屋便驰声”。祝他“此行占取鳌头稳,平地烟霄属后生”。嗣后,元好问离开老师,离开陵川,携满腹才华,“下太行,渡大河”,成名于京师,享“元才子”称号。
   四、出了郝经为代表的一批名臣、名士、名流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郝经】:郝经,(1223~1275)元泽州陵川人,字伯常。幼遭金末兵乱,金亡后迁河北,居元将张柔家,得读其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王府,甚受信任。从攻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得宪宗死讯,力劝忽必烈北还争位,与贾似道约和退兵。中统元年(1260)以翰林侍读学士使宋,为贾似道扣留于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十余年。至元十二年(1275)得释,北还后病死。著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陵川“七状元”之一的李俊民,虽未仕元,但深受忽必烈器重,三次被请,两次北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多被忽必烈采纳,并向忽必烈推荐了不少的有识之士,皆被朝廷重用。有《庄靖集》传世。
   秦略、秦志安父子,是很值得研究的两个人。秦略是金末著名的文士,他的出色文采与忧国忧民的志士情怀,迄今仍被称道。元好问赞其诗说:“老秦诗最和,平易出深艰。脱身豺虎丛,白发罹惸鳏。”著有《西溪集》(存本待考)。秦略之子秦志安,是金元时期著名的道教人物,对道教文化的贡献尤大,亲手补完订正三洞四辅一万八千余篇,同时编撰《金莲正宗记》五卷,著述有《林泉集》二十卷,弟子有李志实、郭志希等。秦志安逝后,元好问为他撰写了《通真子墓碣铭》(载于元好问《遗山集》卷三一)。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第七龛的三尊道教人物塑像,中座刻像是秦志安的师傅披云子宋德方,左边的刻像即是通真子秦志安。
   刘昂霄是金代一位绝顶聪明、非常潇洒而且又有骨气的文士,六经子史无所不通,对军事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半月就能背诵《太平广记》,甚至能把商家的帐薄倒背如流,元好问评论他说:“王汤臣论人物,李元纯谈玄,号称独步;景玄刘昂霄则兼众人之所独,愈扣而愈无穷。”常常是“横策兀坐,调头吟讽”、“幅巾奋袖,谈辞如云”,使得“四座耸听,禁不得语”。朝廷封他为庆阳军“军器库监”,他不屑一顾。可惜他英年早逝,37岁就与世长辞。元好问为他撰写了墓铭,他还是明代第一文臣宋濂《哀志士辞》中赞扬的五位志士之一。《全金诗》收入有他的诗歌作品13首,《中州集》也收入有他不少作品。
   赵文昌字当时,是金明昌二年(1191)进士,官至京兆转运使,在金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颇为盛金诗人王庭筠赞赏。
   五、出自陵川人的著述颇多
   从宋代李异著的第一本书《切韵门庭》开始,到清代张治孝著的《榆荫轩诗稿》为止,陵川籍人著书共78种。
   金代:武天佑著的《经史摄要》、《大学补》和《言志集》,武天和的《宁俭彦语》和《永言集典》(内、外篇),秦略的《西溪老人集》,李晏的《游仙集》,秦志安的《林泉集》。
   元代:郝经著的《续后汉书》、《陵川集》、《春秋章句》、《春秋音义》、《春秋制作本意》、《春秋比类目》、《三传折衷》、《周易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删注三子》、《一王雅》和《行人志》,申如鲁的《春秋五霸说》。
   以上,可看出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金元著述多,二是家族特征明显。
   六、金元古建遗村众多
   陵川是个文物大县,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300多处,馆藏文物数以万计。其中包括国保单位16处,省保单位2处,市、县级保护单位31处。
   “国保”级有南吉祥寺、北吉祥寺、崔府君庙、龙岩寺、西溪二仙庙、小会岭二仙庙、崇安寺、寺润三教堂、石掌玉皇庙、南神头二仙庙、三圣瑞现塔、玉泉东岳庙、郊底白玉宫、塔水河遗址、南召文庙、北马玉皇庙。
   “省保”级有东掌南庙宫、千佛照像碑。
   其中属于宋代建筑的有3处,属于金代的建筑有10处,属于元代的有2处。塔水河遗址属2.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金元时期文化鼎盛的原因
  
   民国《陵川县志》云:“陵川文化自隋置县以来,惟金、元两代最盛,明、清渐衰。”陵川为什么会在金元时出现文化的爆发与鼎盛呢?后来为什么又衰退了呢?
   一、特殊历史时代促进了陵川的文化发展

共 829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大放异彩的陵川金元文化》这是一篇大手笔之作,文章汪洋恣肆,纵横捭阖,总揽其要,深入浅出,详细的介绍了陵川金元文化的繁荣鼎盛以及形成的社会环境、人为因素,彰显出陵川这个地方光辉璀璨的悠久文化历史。文章从金元时陵川文化鼎盛的主要特征进入详细有序的概括分析,总结出陵川这个地方人才辈出、重视教育和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进而对陵川文化繁荣鼎盛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包括形成的独特的历史因素、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人为因素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地理因素等。文章内容丰富,大气磅礴,深入细致,层次鲜明,条理清晰。这是一篇难得的散文随笔作品,足见作者对于陵川的传统历史文化研究之深入,之透彻。编读此文,深为作者渊博的历史文化功底和缜密扎实的逻辑思维,驾驭文字的手法所折服!感谢老师的赐稿,推荐阅读。【山水神韵编辑:九井居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5-05-05 17:26:42
  一篇对传统历史文化深入细致研究的作品,值得赞叹和学习!问好老师!
走进柳湖,走进生活,沉浸在梦境之中。恬淡安静,关注民生,品味社会,让灵感插上翅膀。
2 楼        文友:太行风        2015-05-05 22:51:13
  九井老师评论功夫了得,谢谢雅意高评!
独抒性灵,拒绝合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