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为客天涯(散文)

精品 【流年】为客天涯(散文)


作者:郑骁锋 童生,96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28发表时间:2015-05-05 17:26:20

【流年】为客天涯(散文) 1
   就在客车转弯的一瞬间,突然有张脸在我眼前一闪而过。
   虽然只是一瞥,但我已看清了他的神情:肌肉僵硬,目光拘谨,勉强挤出的笑容呆滞而郑重。这是一位相貌再普通不过的乡间老汉,大约六十多岁,穿着一件领口翻卷的蓝色旧中山装。
   关于他,应该还有更多的信息,如今都以印刷体标注在他的右侧——我所看到的,是一张粘贴在电线杆上的寻人启事。
   令我惊讶的是,我并不是第一次看到这张黄色纸片。对,它曾经出现在龙岩。我能够确认,它与我两天前在龙岩汽车站外墙上见到的那张,出自同一台复印机。
   客车开向龙南县城。龙南位于江西省最南端,距离广东只有几十公里,龙岩则属于闽西。从龙岩到龙南有四百多公里,也就是说,寻找者相信,走失者完全有可能消失在千里之外。
   赣南与闽西,都是中国版图上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区,而这张从龙岩追踪到龙南的寻人启事,坚韧地对世人宣告:客乡又有人重新出发,恢复了“客”的身份——很抱歉,除了瞄过几眼照片,我并未细读上面的文字,不知道老人的失踪究竟是缘于理智还是病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与家之间已经相互失落;或者说,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他又一次将家远远地留在了身后,孤身一人踏上了吉凶未卜的陌生道路。
   就像过去千百年间,曾经来往于这片土地上的无数过客那样。
   而在这个早春,从闽西到赣南,这一路上,我也是一名行色匆匆的过客——
   一名追寻着昔日过客遗迹的过客。
   2
   庭院东侧有口两米见方的方形古井,井壁光滑井水清冽,细看之下,发现居然还悠然游曳着几尾小小的锦鲤。
   尚不及赞叹主人的雅致,讲解员的几句话便改变了我的心情:“养这些鱼是防止被人投毒,只要鱼活着,这口井里的水就还能喝。”
   暗叹一声,抬头再看这座老宅时,竟感觉阴云密布,梁柱檐角,所有的木纹砖隙都无声无息地散发着冰冷的杀气。
   关西围,龙南最著名的客家围屋,此刻,我就站在祠堂前的门坪上。在此之前,我已经去龙岩的永定参观了土楼;与围屋一样,那也是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建筑。尽管围屋与土楼在外观和材质上有明显不同(围屋以方为主,而土楼多有圆形;围屋外墙土砖混合,土楼为土木夯成),不过它们给我的第一印象毫无差别,都是一种紧张,压抑,甚至不祥的气氛。
   每座围屋或者土楼都是戒备森严的武装城堡。它们用厚达一两米的土墙(墙土掺入红糖糯米浆,连铁钉都难以钉入)或是坚固的岩石青砖,密不透风地把自己围护起来;不仅将进出的门户降低到最少,还把实心门板包上厚铁皮,纵横插几排粗大的门闩,并在门框上方砌下能浇灭敌人火攻阴谋的水槽;窗与门同样是最薄弱的部位,所以宁愿牺牲采光,所有窗口必须高悬而窄小;居高临下的还有另一种洞窍,瞭望孔与枪眼,经过精密计算的开凿杜绝了任何盲区;如果是围屋,还可以在四个墙角塔起炮楼……
   围屋或者土楼的主人,竭尽了他们所能做到的一切手段;在初级火器阶段,这种努力相当有效,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还常常对楼屋束手无策,狂轰滥炸后不得不悻悻撤退。永定裕兴楼外墙上可以看到一些浅浅的凹坑,据说这就是当年中央军连轰十九发炮弹造成的唯一破坏。
   但他们从未因敌人的退却而放松警惕,而是随时等待着下一轮攻击。只要门外响起节奏异常的脚步声,每个梅花形的瞭望孔后面便会有眸子蓦然闪亮,猜疑而谨慎,对任何一个试图靠近它的外人表达出强烈的敌意。
   直到今天,我在进入被开辟为旅游景点的土楼围屋时,还时常会有这样的想象:我的所有举动,都在许多双隐形眼睛的监视之下;而我的后背,则始终被一杆不知架设于何处的黝黑枪管幽灵般瞄准着。
   3
   对待朋友,客家人其实是热情友善的,如此想象或许只是我个人的错觉;但楼屋中客家人的对话,却令我愈发加深了这种想象。
   我很难形容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柔韧,阴凉,湿润,音调总是在出乎意料的地方转折,就像一条时隐时现,穿行在密林深草中的扭曲山溪。最重要的是,同为南方人,而且彼此邻省,我竟然难以听懂任何一个字。与在北方游历时相反,由于这种听觉上的隔阂,我沮丧地发觉自己没有丝毫混入他们生活的可能性;对于外人,他们的方言诡异而封闭,完全能起到暗号、隐语,甚至密码的作用。
   只要一开口,他们就能够区分异己。
   但同时我又清楚地知道,异化的反而应该是我自己——我几乎完全听不懂的客家话,很大程度上,正是最传统、最正宗的中华语言。很多学者认为,客家话的源头可以追朔到周朝。有一个最简单的证据,用客家话诵读《诗经》,要比普通话顺畅得多,尤其是艰涩的大小雅,在客家人嘴里,诘屈鳌牙的韵脚如同枯树上迸开的一朵朵蓓蕾,泼辣地将风干几千年的文字还原得珠圆玉润。
   假如周文王或者姜子牙复活,站在楼屋里,他们想必不会如我这般茫然,甚至还可能用简洁的单音词愉快地互致问候,谈论天气,预测收成——很多只残留于典籍上的老词汇,客家人至今仍在使用;在客家地区,连一口锅一捆柴,都可以用来注解古汉语词典中的某一页:“镬”、“樵”。
   在客家楼屋中,我试图寻找这种封存时间的力量。很快,我发现了,那是一种向下,向下,再向下,直至深入地底的姿势。
   是承启楼给了我这种感觉。走在楼中最高那层回廊上时,我隐隐有种被卷入漩涡的眩晕。首先失去的是方向,一圈一圈的盘旋中,再找不到东南西北的区别;而无论我有意还是无意地回避,视线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引向楼底中心。
   号称“土楼之王”,永定、乃至整个闽西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土楼承启楼,是一座直径63米的圆楼。由外到内,全楼由三圈从四层、二层、一层,依次矮小的同心圆楼相套合成。从高处俯视,这三个由高到低的圆环,就像一枚巨大钻头的螺纹,螺旋着扎入大地深处。
   三环环心的钻尖,也就是吸纳所有视线的焦点,是一间小小的砖墙瓦房。
   这间被团团拥簇的小圆房,是承启楼最重要的心脏;里面香烟缭绕,供奉着楼中所有居民的共同祖先:承启楼共有三百多间房,鼎盛时住过六百多人;而每个房间的户主都姓江,脉管里流着相同基因的血。
   此次行走,我先后出入过数十幢客家建筑,虽然方圆不等,特征迥异,但任何一座宅院的中心正位,都安放着祖宗的牌位,无一例外。
   如此格局,尤其是承启楼那种多层圆楼的设计,很容易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祖宗,是客家人的信仰和灵魂;客家人活着的第一目的,几乎就是保护和延续宗族——祖堂,不就是一粒在高墙拱卫之下,深埋入地底的种子吗?
   祖先留下的客家话,自然就是召唤这粒种子破土而出的古老咒语——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失去几块田地不要紧,只要种子在,维持种子活性的语言在,随时随地都能够再次发芽,站回一颗参天大树。
   4
   围绕着祖堂的所有楼圈,恰好构成了大树的年轮——客家人的楼屋,尤其是圆楼,在建造之初就留有余地,随着人口的增加,能一环一环不断向外扩建。
   环环相套的楼圈还令我想到了罗盘。客家人对风水的重视在世界上数一数二。江西人为何被称为“老表”有多种解释,其中之一就是说江西人,特别是赣南客家人痴迷风水,经常随身携带着观测方位的罗盘——民间也叫做表,久而久之,便出现了“老表”这个带些戏谑的称谓。
   然而,风水之于客家人,以我的理解,趋吉避凶还是第二位的,终极目的不如说是一种远隔万里的呼应和归附。
   罗盘每次迟疑的旋转,都寄托着一个宗族的殷切期待。客家人用颤动的指针,一片片剥去草木,铲走浮沙,努力使重叠遮掩的峰峦裸出铿锵如铁的真身;他们希望,借助罗盘自己能得到一双慧眼,最终找到那条潜行在中华大地上的巨龙——寻龙,这就是风水先生对自己事业最倨傲的介绍。
   寻龙之后便是点穴。随着风水先生轻轻咳嗽一声,郑重地将一根带着露水的竹枝插入地面,又有一群人走出歧途,重新回到了这条巨龙的骨节上。
   这条想象中的龙脉,就是客家人迁徙时的路标,无论走得多远,只要始终把自己与龙脉维系在一起就不会迷失(客家人有种独特的风俗,每个初生婴儿的胞衣都被慎重地埋藏在某处);而且,从理论上说,如果沿着龙脉倒走,还有可能找回自己从前的脚印,一站连着一站,直至回到最初的起点,永恒的故乡。
   据说客家人建房,必须加入一块故乡祖宅中带来的砖瓦;被比喻成年轮的楼屋,同样也可以比喻成客家人用祖宅的砖瓦在水面上激起的一朵朵涟漪——那块砖瓦的位置是客家最大的秘密,绝对不能让任何外人得知。
   不过,风水毕竟有些虚幻,很多时候,来龙去脉与祖宅砖瓦仅仅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很多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自己坚守的脉络其实形迹可疑,甚至早就断裂在了某个杂草丛生的荒原。
   在龙南另一座客家围屋燕翼围,我有幸结识了建造围屋的赖氏后人。在他那间光线有些不足的客厅中,我有点冒昧地问起了赖氏的源流。
   我的本意是想了解他们家族南下的具体时间和路线,但主人的回答却出现了长达几千年的空白。除了告诉我赖氏原来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外,他再也没有给我更多明确的信息。
   当然,这样的回答也可能是出于对陌生人的戒心。我相信,假如摊开赖氏族谱,我应该能找到精确到年月日的记录——不必怀疑族谱的存在,三代不修谱,在客家已属莫大的不孝。
   但是,我记起了民国军阀杨森认祖的经过。
   杨森也是客家人,先人自清康熙年间入川,至民初已历9代。入川伊始,杨家便世代相传一句遗嘱:“我们的老家在湖南衡阳草塘,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寻宗认祖。”不料,不知哪一辈临终时神昏气短,传漏了“衡阳”两个字,从此杨家丢失了确切的祖地。直到抗战,杨森入驻湖南,费尽心机,加上机缘巧合,才幸运地找了回去。
   在归宗祭祖仪式上,杨森泪流满面长跪不起。
   这足以佐证族系传承的脆弱与艰难。不必列举兵燹水火,任何一个偶然,都可能是时间埋在客家人来路上以清除痕迹的炸弹;连修谱行为本身也能造成真相的流失:子孙们简练的文字、善意的修饰往往会将先人饱满鲜活的躯干涂抹得血肉枯槁,面目全非。
   于是,在口头与纸张之外,客家人也把记忆砌进了楼屋。他们在门额上,以简洁的文字点明自己的郡望姓氏:比如钟姓写“知音高风”,孔姓写“尼山流芳”,用最值得夸耀的同姓名人来昭显本族的源远流长。这便是客家特有的姓氏门榜。
   某种意义上说,标有姓氏的大门才是整座楼屋真正的关键,起码在风水上是这样。造楼选址时,风水先生最先定下的不是祖堂的位置,而是正门的门槛中点。
   只是与北方的平展宽阔相比,南方零碎的山水,复杂的地貌,使这种玄妙的勘测在实际操作时要困难得多。
   5
   与在门榜上高调标示姓氏相反,客家人对自己所处村落的名称好像常抱有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很多时候,土地与居民的身份存在着南辕北辙的错位。
   比如,赖姓的燕翼围,所属的村庄却叫杨村。
   那位赖姓后人告诉我,现在的杨村都是他的族人,一个也没有姓杨的。
   他说,杨村人原来自然姓杨,只是因为他们争不过后面搬来的赖姓先人,全部迁走了。
   他无法讲清自己的先人们究竟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也说不明白杨村易主到底发生在什么朝代。反而我倒是看过一份资料,云某支赖姓曾在六百里外的宁都创建了一个赖村,但如今所有的村民都姓宋,也同杨村一样名存实亡。
   资料记载,宁都赖村最早的宋姓在明中叶时迁入,只有一户人家,老弱妇孺算全才七八个人;而当时的赖村,正被赖姓经营得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学界一般按先来后到把客家人分为两个群体,“老客”与“新客”。“新客”有个别名,叫“棚民”,意指潦倒贫困,以草棚为宅,几乎类似于乞丐。于是,出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为何几代之后,当初赤手空拳的新客每每能超越家大业大的老客,进而像赖村杨村那样,老客被新客集体驱逐呢?
   不必重复什么新客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老调,当我登上燕翼围的炮楼,透过碗口大小的射击孔眺望阳光下的杨村时,我告诉自己,脚下的楼屋就是答案。
   只要把自己围裹起来,即使你筑起的墙再高再厚再坚不可摧,在大门砰然关闭的一刹那,形势就发生了根本逆转——从此攻守异位,围屋中的人,不可避免地开始了退却。
   进入围屋,也就宣告这族人结束了进取,将主动攻击转换成了被动防御。
   如今的燕翼围内墙斑驳,很多地方露出了砖块,但墙面不一定全是自然脱落。当年赖氏先人造围时,曾用红薯粉拌蛋清糊墙,被困得弹尽粮绝时可以剥来充饥。这是很多赣闽一带围屋土楼都会采取的策略,听起来深谋远虑,但随便从哪个角度看,都只是一种消耗挨打,而不是新陈代谢的战术。

共 704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都是时间的旅行者,为了追寻生命的光,终其一生行走在漫长的旅途中。对于天涯,我们是客,对于咫尺,我们是远方。从闽西到赣南,旅行中的寻找抑或者是一段历史,又或者是一个人,再者,是一个家族的演变。我们无意闯入风景背后的漫长的世事纷扰,却时时以旅者的身份去探寻未知的过去。永定土楼的玄奇,姓氏的渊源,客家风土人情的过去与现在,每一处,都在寻根溯源。这些寻找从保持的建房习俗中,从最难听懂的客家话中,从赖氏的族谱传承中,都给了明晰的答案。无论新客还是老客,他们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保持着客家人的温与真。文章在娓娓的叙述中,呈现给读者的是客家历史的脉胳,那些过往的人与事沉淀在了时光的底层,唯有,那些静默的客居与风情,常在天涯,又常在眼前。佳作,推荐赏读。【编辑:一朵回忆】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506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朵回忆        2015-05-05 17:29:05
  读这篇文章时,总想起一些风土人情片的介绍,文字优美,语调抑扬。很容易就陶醉其中。
时光是一朵清澈的回忆
2 楼        文友:阳光下的红叶        2015-05-05 21:29:43
  打开这篇文的时候,电脑里正在播放着矶村由纪子的《风居住的街道》。
   忽然觉得,就着这音乐看这篇文章,竟然这样相配
   ——在沧桑的二胡声中,去聆听客家千年的历史和叹息;
   ——在圆润的钢琴声中,去感受客家深厚的文化与内涵。
   那些静默沉淀在时光深处的光阴底片,无一不散发着古老斑驳的古老气息和别具一格的客家风情。
   别具一格的游记,别具一格的文笔。
   着实令人惊艳。
   拜读并学习
做一个简单的人,平和而执着,谦虚而无畏。
3 楼        文友:阳光下的红叶        2015-05-05 21:32:26
  抱歉,2楼的“古老气息”,应为“岁月气息”,特更正。
做一个简单的人,平和而执着,谦虚而无畏。
4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5-05-06 12:25:5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