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中国茶文化精神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精品 中国茶文化精神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九疑樵夫 举人,3578.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846发表时间:2015-05-10 20:55:09
摘要:弘扬茶文化精神,提倡“和”、“俭”的处世哲学,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个人的思想品质和文化修养,可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可以加速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杜绝歪风邪气。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栽培茶树和开发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已经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而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只是四五千年的历史。
   有的书籍把发现茶的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之间,其历史可以推算到三皇五帝时期。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上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由此断定的有力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食经》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这一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据传在神农(炎帝)时代,爱民如子的神农为了给百姓治病,经常亲自翻山越岭去采集草药,有一次,神农在采药中误尝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口干舌麻,头晕目眩,四肢无力,非常难受。于是他赶紧背靠一棵大树坐下休息,突然一阵清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带着清香的叶子,口干舌燥的神农随手拣了两片叶子放在嘴里咀嚼,谁知嘴里油然而生一种淡雅清香,神农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神清气爽,精神振奋,生龙活虎,刚才的不适一扫而光,这就是传说中神农最早发现的茶树,这也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来源。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远古的时期,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可以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不少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是在云南省,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
   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比云南发达,因此茶文化的起源却在四川。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开始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就用自己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出于对茶叶的崇拜,当时巴蜀就出现了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西汉初期,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可以说我国西南的巴蜀地区是人类种茶、饮茶最早的地方。
   纵观中国茶文化发展史茶最早以文化面貌出现,大约是在两晋、南北朝。如果论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价值,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他的诗中也写到了茶。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而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一些相关资料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均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
   随着文人饮茶习俗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逐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帝王、贵族灯红酒绿、骄奢淫逸,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醉生梦死、夸豪斗富为荣。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养廉”的观点。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开明节俭的帝王,他以身作则,轻车简从,死前下遗诏,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少许果饼和茶饭即可,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他们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饮茶不仅有提神解渴的生活功效,还产生了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修身、以茶养性的社会功效。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和文化领域。
   这时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还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炼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到了唐代,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兴盛时期,茶叶的种植、生产和加工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资料记载:当时己有76个州产茶,茶叶名品有150多个。从民间到朝廷,饮茶进一步推广普及,以茶示礼,茶诗、茶画,茶会、斗茶、禅茶、品茶和茶道等都逐渐成型和完善。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堪称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是陆羽对唐代及以前有关茶的知识和历史的总结和概括,是中国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茶经》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茶的起源、历史、种茶、制茶、煮茶、饮茶、茶器具等有关茶的各个方面。因此,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与陆羽忘年之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毕生致力于茶事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他常年竹杖芒鞋,爬山涉水,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不辞辛劳,穷尽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陆羽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耗尽一生为茶事,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乐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唐代,随着对外贸易和交往的不断增多,茶叶、茶籽和茶道开始向国外传播,以后,茶叶这项健康饮品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茶经》堪称中国茶文化的精典之作,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文化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各个方面。以后又陆续出现了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从神农开始到现在数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别具一格的茶文化史,有着与众不同的形式和内涵。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经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佛、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茶法等开始出现。
   茶文化就是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涵,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高度和谐的统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让人们进一步认识茶性、了解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即佛教中悟道的契机与妙传心印的载体)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政、茶法、礼规、习俗等属于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宋代的茶文化更是如火如荼,异常活跃,文人中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也嗜好饮茶,专门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设立等级。茶仪成为礼制,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眷顾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红红火火,有人迁居搬家,邻里要“献茶”、家里来客要敬“元宝茶”,有人定婚要“下茶”,结婚之时要“定茶”,洞房花烛时要“合茶”。茶礼花样百出,难以胜数。
   这个时期,茶叶产品也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品种繁多的局面。茶区也大面积地由北向南推移,使茶叶上市提早了一个月。这一历史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带头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
   由于宋代著名文人绝大多数是茶人,因此加快了茶与其它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嗜好饮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更为广泛的拓展,让茶与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融为一体。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由简约、高雅、纯朴走向繁杂、琐碎、奢侈,在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那里,喝茶成了“玩茶”,喝茶成了显摆,喝茶成了炫耀,成了比富斗贵。因此,宋代茶文化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略显粗浅庸俗,令人扼腕叹息。
   进入元代,茶文化进入了曲折缓慢的发展时期。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开始。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虽然也喜欢喝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的需要,从精神层次上和文化层次上却对茶艺兴趣不大。而汉族人面对元人执政,异族压迫,再也无心用茶来表现自己的潇洒豪放,而是希望通过品茶显示自己的节操品行,磨砺思想,激励斗志。这两股截然不同的思想意识在茶文化中汇合后,促进了茶艺向崇尚节俭、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到了明朝,汉人有感于前朝异族执政,国事艰难,仍然心怀节俭,保持本真,茶文化一如既往的传承了元代的态势,茶艺简约化、自然化,用茶文化表现自己的名节情操。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与茶文化有关的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事茗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堪称茶文化的精典杰作。
   进入清朝,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到了清朝末年,城市茶馆业兴起,发展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活动场所,茶馆业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结合在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这时泡茶的技艺已经五花八门,茶具的款式更是千姿百态,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清代基本形成了现有的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并且茶叶出口形成了一种产业。随着茶类品种的增加,泡茶技艺的完善,再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中国茶文化,经过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以至近代和现代的进一步传承发展,逐渐完善,更加辉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茶文化也愈加兴旺发达,1985年,杭州“茶人之家”成立,此后经常举办茶会,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向前发展。1989年,北京举办了第一次“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活动,展示了大量中国茶的历史文化图片和名优特茶叶产品,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人士参展,规模空前,收获颇丰。1990年,杭州举办了首届“茶文化节”,同时举行茶文化展示、研讨与表演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活动非常成功。后来,不少地方纷纷仿效,举办了各种各样的茶文化节,通过这一系列茶文化活动,不仅普及了中国茶文化,也展示了名优特茶叶产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茶文化的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茶文化专家,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的同时,纷纷著书立说,茶文化出版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诸如《中国茶经》、《中国——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光盘)》、《中国茶文化经典》、《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名茶志》、《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中华茶叶五千年》等大型茶文化著作纷纷问世,将中国茶文化推上了顶峰高潮。这些著作的出版为弘扬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茶文化交流、推动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4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确定茶为中国“国饮”的建议》的提案。这个提案得到了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茶业界各大组织和机构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提倡“茶为国饮”,有利于国民的身体健康,可以增强群众体质;有利于倡导廉洁的作风,可以净化社会风气;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营造气正风清的环境;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交流,可以创外汇增收入;有利于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可以富茶农利国家。

共 1141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茶文化研究为核心,给我们展示了茶的存在历史,茶的制作历史,体现了茶文化历史的悠久。然后,文章重点介绍了茶文化的形成历史,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依次讲述了茶文化在每个朝代的发展情况,写出了古人对茶的重视,揭示了茶文化与中国儒、佛、道等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出现的古代茶文化典籍。文章说到了现当代的茶文化内涵,根据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特点,文章重点论述揭示了茶文化中的茶道、茶德的内涵,把这些文化内涵与我们应该具备的社会精神和个人品德结合起来论述,有力得揭示出了茶文化对于社会的巨大影响力,指明了弘扬茶文化应该走的路。该文内容丰富,研究角度新颖,论述重点突出,思想深刻,写作目的很清楚。好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511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5-05-10 22:31:20
  说句实话,我从来没有这样系统地思考过茶文化的问题,也没有去看过研究茶文化的文章。今天看了之后,不仅了解了茶的知识,更了解了茶道茶德的真正内涵。谢谢樵夫!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九疑樵夫        2015-05-11 07:26:00
  感谢老师的辛勤编辑和殷切鼓励,请多指导,问好,祝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