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亳州,璀璨的明珠(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亳州,璀璨的明珠(散文)


作者:灼灼芍药 童生,605.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44发表时间:2015-05-11 18:47:40
摘要:4000多年前,亳州曾是黄帝曾孙帝喾(高新氏)的国邑。周初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地,置焦国。3700多年前,商汤建都于亳。春秋时期,焦属陈国。陈于此建焦城,后楚灭陈,筑谯城。谯夷所辖区域扩大到苦、蒙及周边地区。秦时置谯县,属砀郡。汉时先后属豫州、沛国治。建安末年设谯郡。魏皇初2年(221)封谯郡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五都”。西晋时,谯是谯国治所,北魏正始4年(507)为“南兖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南兖州为亳州,治所不变,亳州之名始于此。隋大业3年(607)又改亳州为谯郡。唐武德4年(621),谯郡更名为亳州,为“十望”州府之一。元至正15年(1355),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至此亳州正式成为“三朝”古都之地。

【荷塘】亳州,璀璨的明珠(散文) 亳州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我国华夏先民最早群居之地,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亳州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散布着许许多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它们坚韧画出了我们华夏祖先在历史深处挣扎图强的痕迹。5000年前,生活在亳州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先民已跨进文明社会的门槛,点燃了人类最早的文明火炬。
   “亳”字甲骨文为“亳”。《说文大字典》解为:“商汤所都,京兆社陵亭也,从高省乇声”。“乇”《说文大字典》释:“原义草叶也,从穗,上贯一,下有根,象形”,读作“zhe”,由此可见,亳的本义为生长着茂盛庄稼的高地,商初水害和粮食是涉及到国家根基的两大问题。因此那时代所选建都之地必然是肥沃的高地。
   4000多年前,亳州曾是黄帝曾孙帝喾(高新氏)的国邑。周初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地,置焦国。3700多年前,商汤建都于亳。春秋时期,焦属陈国。陈于此建焦城,后楚灭陈,筑谯城。谯夷所辖区域扩大到苦、蒙及周边地区。秦时置谯县,属砀郡。汉时先后属豫州、沛国治。建安末年设谯郡。魏皇初2年(221)封谯郡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五都”。西晋时,谯是谯国治所,北魏正始4年(507)为“南兖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南兖州为亳州,治所不变,亳州之名始于此。隋大业3年(607)又改亳州为谯郡。唐武德4年(621),谯郡更名为亳州,为“十望”州府之一。元至正15年(1355),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至此亳州正式成为“三朝”古都之地。
  
   【擦亮古老的中华文明】
   亳州,按古天文历志,占尽天时地利。星分大火,宿为房心,阴阳气生,云汉始终。这里土壤肥沃,百物以蕃,体视伟邦,境大货穰。自古就有“江北胜地,南北腰膂,淮西都会,中南锁钥”之称。千百年来亳州雄视伟邦,物华天宝,圣哲流芳,钟灵毓秀,英豪间出。
   历史记载,我国最早的农耕文明原发生在中原大地主要河流的上游。早期多游牧,常“逐水草而居”。黄河中下游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水患,因而,最早的部落在建都时大都选择在黄河上游的高地,所以,扼河洛上游、占地势形胜的长安、洛阳很长时间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随着人类对水患的认识与治理,黄河中游地区的中原之地,因为千里沃野的“膏腴”,最终成为各部落酋长追逐的美丽之“鹿”。
   亳州北接黄河,南襟江淮,涡河贯通黄淮,沿涡数百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平垠丰饶,是农耕文明的最好平台。这样的地理位置,无疑是先民理想的居住之地,自然是文明诞生的摇篮。
   有文字记载的半原生态奴隶社会夏朝,经过不太长的战争,就被商所取代。夏桀之所以不断征战江淮,就是因为江淮平原富庶的物产令人觊觎,而商汤就是在这样的丰富物力的支撑下,借民心之力,最终打败了夏桀,建立了“汤朝”。
   商汤的发迹之地,史书称之为“亳”,孟子所述“汤都于亳,与葛为临”是也。
   曾为汤都,又处中原腹地,在长期的农耕文明时期,文化符号得以大量产生,文化遗存、历史积淀非常深厚。四五千年来,亳地文化一如涡河汤汤,奔腾不息,汇江纳溪,拥簇成浩瀚的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海。
  
   【孕育老庄道家文化】
   老子,姓李名耳,公元前571年生于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今亳州涡阳)。从历史沿革上说,老子生于涡河流域的“亳”地,是可以断言的。老子做过周朝的“柱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有机会大量阅读王朝典籍,对周朝之前有较高程度民主的联邦制度所创造的社会和谐非常欣赏。及至战争降临,生灵涂炭,饿殍满地,老子感怀满目疮痍,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作了深入思考。出于对“刚性”战争的厌恶性反思,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其篇幅不长的著作中,用不少篇幅反复论述“柔”的功用,“齿之至刚也,舌之至柔也,舌存而齿亡”(见《庄子集注》);“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上善若水”表达了极高的处事修养,这些柔顺处世的原则,构成东方文化含蓄、谦抑、内敛的主要色调。不管是东方式的逊和,还是儒家的中庸,几乎所有东方人的处世之道,都被老子李耳用一个框子框定了,其内核,被东方文化奉为圭臬——尽管有很多的叛逆者,但最终也没能逃出老子的藩篱。
   以“道”为内涵的涡河文化,在春秋直至战国这样一个没有明显断年的时代里,成为历史星空里一团耀眼的星云,在华夏大地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含蕴深厚的“亳”地文化。它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天命之年的孔子曾带弟子从黄河岸边出发,穿过几个国家,专程到涡河之滨向长自己23岁的老子请教“周礼之事”。这一次的谈话对孔子极其震撼,以至于这位颇为自负的大教育家慨叹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这里,孔子对老子是推崇备至的,等于说自己无法望老子项背,真的有“高山仰止”之感。
   孔子之外,应当还有不少的学者与老子交流,这在其他学者的著述中,可以觅到老子哲学的影子。
   老子创立、奠定道家学派滥觞了中华民族本土主流文化的溪流。
   中华文化发展至秦汉,主流基本是道、儒两家,汉初的治国方略,仍以黄老学说的清净无为作脊骨,汉武帝时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世帝王,表面以儒家“仁孝”治国,而内里几乎全部奉行“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金科玉律。至东汉,汉明帝出面,请来了佛教,经过与中华文化的冲撞、融汇,变成了“中国佛教”,就此,构成了中国文化道、儒、佛互相渗透、互相依存、鼎足而三的格局。
   至战国庄子出,亳州文化达到道家文化的顶峰。庄子,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亳州蒙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一部《南华经》,使“道家”文化走向成熟,影响巨大而深广。就此,东方神秘文化的气息,一直延续在中国,影响在西方。神仙文化的因子,一直影响中国几千年。到了汉代,道教创立,不仅刺激了养生学的发展,随着魏伯阳《参同契》的问世,道教的“内丹”、“外丹”学说逐渐昌明,尤其是外丹的炼制,促进了化学的发展,萌生了现代科学的芽孢,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战国之前,文字和著述,是王室贵族的专利,平民没有受教育以及读书识字的权利,那时候,几乎没有学者以个人的名义著书立说。古人认为著作是非常严肃的事业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官方除了布告、诰文之外,禁止个人发表文章。即以孔子为例,学识不可谓不博,思想不可谓不邃,但仅仅编辑了一部《诗经》,修订了一部《春秋》而已,一部《论语》,还是学生们回忆的只言片语。老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西出函谷时,被关令尹喜强留著书,不得已,才写下一部《道德经》,五千字而已。但这五千言却对后世著作产生重大影响,自兹,学者的个人著作开始繁荣起来。诸子十三家,都有著作产生和流传,这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无疑是划时代的。
   亳文化自此,日益昌隆,光耀流芳,泽被后人。
  
   【培护滋养建安文化】
   东汉在外戚、内宦的“揉搓”下,王气已尽,大厦将倾,匈奴的虎视眈眈,更成为动摇汉王朝的飓风。这时,赶上了大的旱灾,饥饿的民众在“五斗米”的期望中,爆发了黄巾大起义,汉王朝风雨飘摇,军阀割据的局面,无可挽回地形成了!
   亳籍英雄曹操,乘势而起,于风云际会之时,横槊赋诗,北定中原,成就了大业——关于曹操的事业,不少后人认为他的成功得益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其实并未说到本质,试想,当时刘家王朝如果还能令动诸侯的话,哪里还有“诸侯割据”?是曹操东征西讨,剪灭群雄,延续了刘汉余荫,诚如曹操自己所言:“天下若无曹操,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上,曹氏父子使汉家江山多存活了几十年,如此而已。
   与偏安一隅的吴、蜀相比,汉献帝刘协“统治”的区域要广袤得多,中原地区本来文化较为发达,经过几十年的动乱,人心思定,相对平安的环境,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这时,深受涡河文化熏陶与滋养的曹氏父子身体力行,提出“文章者,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铸炼了千百年文坛不朽的建安文学。
   撇开政治、军事不提,曹操对文化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用功不懈,史称,“登高必赋,对景必诗”。他的诗苍凉雄浑,风骨凛然。更为重要的,由于他的倡导和搜罗使用文人,思贤若渴,握发吐哺,他身边拥有一大批著名学者,人才之盛,蜀吴难以望其项背。
   大体说来,曹操父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有两个大的方面值得称道。
   “建安体”文本扭转一代文风。曹操创作的大量“乐府”,首先关心的是人民的生活状态,有些句子,今天读来仍令人动容,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之类,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反战思想和对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这些关注民生的诗文,厚重苍凉,成为“建安”时期的文化主调,一扫后汉的浮玄,开创了一代文风,被誉为“建安风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直到唐代,李白还称赞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三曹”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空前。
   曹操不说了,曹植的才思对华人的影响,千载不衰,也是无法计算的,《洛神赋》成为不朽的经典,《白马》诸篇,亦是脍炙人口。但就对文学的贡献而言,曹丕的成就似乎更为突出。这位“子桓”先生开了两个先河。一个是为“七言诗”举办了奠基大典。他创作的七言诗《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古诗,它对南北朝、乃至唐代的格律诗的成长,起到了诞生和催熟的作用。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当得起“功不可没”四字;第二是曹丕完成了从文化到“文学”的升华。魏晋之前,文学仅仅是文化的附庸,并没有自己的位置,曹丕完成了《典论》,其中《论文》一篇,第一次把文章称为“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自此,文章成为中国人追求不朽的“三件大事”之一(立德、立功、立言)。
   鲁迅先生称建安文学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就此,“文学”从“文化”中脱胎而出,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住进了一座称之为“艺术”的殿堂,而一些“为写作而写作”的专业文人就此诞生。
  
   【开拓京畿市井文化】
   唐代,我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强盛的国力,使国都长安成为世界的文化经济中心,这时候,亳州虽远离京城,但由于地扼中原咽喉,又有陆路和舟楫交通之便,仍然成为著名的“望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因有汉晋的余绪,唐代的亳州仍然活跃着全国知名的文人墨客,画家有曹操的裔孙、以画马享誉华夏的曹霸——杜甫所谓“将军魏武之子孙”者;诗人有现实主义大师李绅,以《悯农诗》传诵千古者;学者有礼记研究专家李敬玄,以《礼记中庸传》、《古今字苑》屹立学坛者。这些学者推动了亳州文化的发展。
   到了宋代,一条涡河直通汴梁,亳州成为京畿拱卫,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亳州成为天下“望州”,来此做官的著名文人迭去沓来,欧阳修、曾巩、晏殊、梅尧臣、鲁有开、宋京等一大批文学士官居亳州,使亳州的文化氛围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道家的重要人物陈抟老祖的出生,使亳州的“道”文化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影响遗蕴达几百年之久。
   诞于亳地的老子、庄子,虽然开创了道家文化,但“道教”并不诞于兹地,又因地无名山,道教烟火在亳地并不繁盛,虽有李唐皇帝、宋真宗、徽宗皇帝的多次亳州祭祖、祭祀,亳州仍然不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区域。“仙人”陈抟的降诞,从真正意义上将亳州道家文化发扬光大。
   陈抟的盛名来源于同皇帝的交往。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都与陈抟交情匪浅,宋氏兄弟心里是把陈抟作为“帝师”的,多次征召,连道号“希夷先生”都是宋太宗亲赠。但陈抟的盛名并非幸致,他对道家文化的贡献可谓空前。首先他著述丰富,引入道藏的有《指玄篇》、《易龙图》、《九室指玄篇》和演化的河洛图书、先天八卦图等,另有《高阳集》、《钓潭集》、《人伦风鉴》、《三峰寓言》等著作传世。重要的是他并不“空口论道”,而是身体力行,他辟谷服气,饵药炼丹,发明了“睡法”,可以常年酣睡而不饮不食,阳寿一百余岁仍有壮容,被尊为“活神仙”、“陈抟老祖”,盛传神异之行。据笔者所知,陈抟“演《易》”有成,对道家文化发明颇多,他画成了“河图”,演成“梅花易数”,弟子邵雍已被尊为神人,近年传出的“陈抟九方卦”简易而神效,已引起学界高度关注。

共 655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叙事说理散文。作者将历史上的亳州、文学史上的亳州、政治上的亳州……结合了起来,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具有厚重感、历史感的亳州。看得出来,作者一腔热情写下了此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辛苦劳动,饱满感情。从多个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亳州的鲜为人知的东西:擦亮古老的中华文明、孕育老庄道家文化、培护滋养建安文化、开拓京畿市井文化。可谓是雅俗共赏,情趣盎然。文末,作者意犹未尽,直抒胸臆:“相信不久的将来,活力亳州倍添活力,美丽亳州分外美丽,幸福亳州无比幸福!亳州一定变成‘爰得吾所的人间乐土’”。一篇让人看得瞠目结舌的精彩散文,值得品茗细读,倾情推荐共赏!【编辑:清风淡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5-05-11 18:48:46
  感谢作者赐稿给【荷塘】!问候作者!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2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5-05-11 18:50:42
  一篇很有全新感觉的散文,值得细读。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3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5-05-11 18:51:17
  【荷塘】有你更精彩!期待你佳作连连!祝你写作愉快!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4 楼        文友:陕西派        2015-05-11 20:40:54
  帝喾,五帝之一,不简单。
5 楼        文友:陕西派        2015-05-11 20:41:50
  高歌慷慨,建安风骨,这个我最喜欢。
6 楼        文友:灼灼芍药        2015-05-11 22:04:02
  感谢各位老师的厚爱!
7 楼        文友:晨爱        2015-05-13 17:22:31
  很精彩的作品!赞!欣赏、学习啦!顺祝夏祺!
晨爱
回复7 楼        文友:灼灼芍药        2015-05-13 17:43:53
  谢谢厚爱!祝生活愉快!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