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村里人故事

精品 村里人故事


作者:思源 童生,571.0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12发表时间:2015-05-22 08:59:43

村里人,多么亲切温暖的称呼。
   但,今天我要说的村里人不是一年四季都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泥土一样一天散发着醇香的气息的农村百姓,而是奋斗在各个石油生产一线,喜爱读书创作、会编会演、能歌善舞、富有爱心……善良憨厚的石油工人。
   在文联工作时,因工作关系而认识了他们。才知道在七里村采油厂还有“村里人读书会”这样一个组织。在惊讶和敬佩的同时,也渐渐走近了他们,成为了他们当中的一员,了解了他们的一些感人的故事。但真正和他们走到一起的是在一次采风活动中。
   那是2010年夏季的一天,因当时的读书会会长白文峰相约,我有幸参加了他们到狗头山的采风活动。
   狗头山,山高险峻。山前怪石嶙峋,壁立千仞;山后柏树成荫,绿草茵茵,野花争艳。在半山腰野草、野花丛中,石岩下的阴凉处,我们吃着水果、面包,喝着饮料,举行了一次以石头、野花、野草、树木为听众的诗歌朗诵会。所有的人都没有一点羞涩之感,充满韵味的诗歌脱口而出,欢快的掌声在山野回荡。尤其慧慧的诗歌引起了大家的一片叫好声:
   假如我是一棵树
   不和桃树松树比研媚
   我愿四季常青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愿迎接细雨暖阳清风明月
   也愿承受冰封雪衰酷暑炎热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愿做苍翠的松树
   扎根在高山深谷
   慧慧声情并茂的朗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见过慧慧的人还以为他是个清秀的的女孩,且不知他是个高大强壮的男子。或许因为他的名子,让他变得优雅,就像他的诗歌。
   山高人为峰。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心旷神怡,一切尽收眼底。那一道道山梁就像狗头山伸展出的条条臂膀,每条臂膀上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村庄和果园,一村又一村,一片又一片,连绵不断。鸡鸣狗叫声隐约传来。唱着信天游的牧羊人挥动鞭梢,赶着羊群,像一片白云在山野游动……
   我的故乡就在狗头山下,对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听了我讲述的神奇有趣的狗头山故事,似乎每个人都有了创作的灵感。
   在故乡的村子里,在二爸的院子屋檐下,大家感受着独有的乡村气息,吃着二妈做的香喷喷的饸烙,认真倾听村里的革命英雄王克金讲述他过去的革命故事。
   王克金,已经70多岁,但身体依然硬朗。1942年参加革命,曾为叶剑英元帅拉过马,带过小孩。1946年胡宗南进攻延安,跟随中央领导到达西柏坡,之后又到东柏坡。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到达北京后,被调到警卫连,担任了排长一职,和战友们成功破获了特务企图炮打天安门一案,集体荣获一等功。1955年,退伍回家。
   听了英雄的事迹,大家都被他的动人事迹所感动。在英雄的家里,大家观看了他的从军照、奖章、老红军证书,目睹了他艰难的生活状况。就在大家纷纷与英雄合影留念的离别时刻,白文峰竟然掏出了200元钱给了英雄。当时我还以为是白文峰个人行为,后来才知道那是他们集体的决定。钱虽然不多,但他们的爱心救助让我肃然起敬。
   那次的活动之后,白文峰写了一篇游记。从文字中,我知道白文峰是个文学造诣很深的人。后来也读了他不少的诗歌、散文,让我很敬佩。他先后出书多本,在读书会算是出书较多的一位,为其他会员在文学创作上带好了头。
   对于读书会的发展,他是起了很关键性作用的。自上任会长一职以来,他多次组织会员到山西省大宁县采风,和大宁县作协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文友关系,并将他们所有的会员吸收到读书会。后来,多次组织联谊活动。2015年,4月份,大宁文联、作协的同志应读书会邀请,与延长县的文学爱好者在延长县延河入黄口、黄河古渡凉水岸村采风。当时,白文峰已经不在任,但这条友谊之桥,是他搭建起来的,是他让读书会初步走了出去,为以后读书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七里村采油厂退休干部梁凤卉,80多岁,爱好读书写作。每次投稿,白文峰都亲自在电脑上打字,帮助校对,直到发表。正是因为他的热心、耐心,有很多人加入到读书会,壮大了读书会的力量。
   在和白文峰交往中,我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敬称他为“白总”。一次他们所创办的杂志《村里人故事》,刊登了我的一篇稿子《换个活法》。起初,文章讲述了我在学校教书时,因一次偶然的机遇,即将告别教书的生涯。可是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我左右为难。但为了今后人生有更大的发展,我选择了离开学校。没想到,文章刊登出来后,结尾的内容竟改为:“在孩子们的挽留中,继续从事我的执教生涯。”文章寓意截然不同,主人公的形象立刻树立起来。后来,白总见到我之后,第一句话就说:“小白,文字进步很快,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先表扬后指出不足,我由衷地感谢。
   拓永祥,也是我在狗头山采风时认识的。他40多岁,岁月的沧桑让他两鬓白发苍苍,额头上印上了道道皱纹。在读书会,他是个重量级人物,是读书会的创始人,是杂志《村里人故事》创刊人。几年前,他曾是七里村采油厂子弟中学的老师,爱好文学,善于写新闻报道、散文、小说。在从教的过程中,他发现有好多老师、工人爱好读书创作,于是就萌生了一个创办读书会的想法。他以一名普通职工的身份向厂里的领导提出了这一建议。他的建议立刻得到了领导的赞许,并从身上掏出了300元赞助读书会建立。领导的鼓励,让他深受感动,不辞艰辛,积极深入到教职工、石油生产一线挖掘、动员一些爱好读书创作的职工加入到读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虽然会员只有11名,但读书会终于建立起来。
   最初的11名职工凭着自己的喜爱,执著读书写作。依靠手写作品一式三份的形式,供大家轮流阅读。那也是《村里人故事》的雏形,其中的艰难可以想象。直到2007年3月,会刊《村里人的故事》创刊,每月打印,首次达到人手一册,结束了轮流传阅的读书时代。2009年,在厂党政的重视支持下,会刊《村里人的故事》正式更名为《村里人故事》,并由月刊改为季刊,每月印刷600册。刊物保证会员人手一册的同时,还寄到油田公司各部门单位及与读书会友好往来的地方性文学组织,不但为会员创作提供了园地,也进一步扩大了读书会的影响力。
   白宁,我虽未与他谋面,但经常能听到他的动人事迹。他是继拓老师之后第二任会长。他经常带领会员走进一线采风,让会员了解到了一线工人的工作生活状况,丰富创作素材。他最大的功勋就是发起了对董巧莹的爱心赞助活动。
   董巧莹,原是黑家堡镇米草洼村的一位贫困学生。五年前,巧莹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使本来就贫穷的家镜更是雪上家霜,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的巧莹面临着辍学的困境。白宁获悉这一消息后,就萌生了资助巧莹的想法。他的想法立刻得到了会员们的赞同和响应。于是,读书会在搞好学习写作之外,又多了一项实实在在的任务——资助巧莹完成学业。谁都没有想到,这项任务竟一直坚持到现在。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到上大学,长达10多年之久,共计捐助10余万元。董巧莹,如愿地实现了自己的上学求知的梦想。
   在捐助的过程中,会员们多次前往家中看望,为她捐款,捐书籍,每次董巧莹和她的母亲都会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一次,心细的孩子还给读书会的叔叔阿姨写了一封信呢。信里说:“我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我会加倍努力,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之后,有很多人也加入了他们的捐助活动中,让爱心连成一条天路,真情得到广泛传递。
   刘延琴,现任会长,人称老大,是位很有个性特征的女性。在所有的读书会会员当中,我和她是交往最多的。
   称她为“老大”,并不是因为她年龄大,而是因为她性格耿直,敢于担当,做事大气,有组织能力。仅这些,常常让男人们感到汗颜。这也是大家为什么力推她为会长的主要原因。
   别看她年龄大,身体胖,行动迟缓,可她在读书会是最活跃的一位。只要读书会有活动,她几乎都积极参加。每次打电话,不是采风,就是拍电视剧,或者在外地考察、编写石油志。这也难怪,谁让她是读书会的会长呢?谁让她工作能力强呢?
   有人说:“吸烟的女人有内涵,身后有故事。”这句话用在她的身上最为恰当不过了。每次和朋友相聚,她都会来上一支,在烟雾缭绕中聊得热火朝天。我虽不吸烟,但作为男人,我没有好奇和厌烦,反而感觉到了她的豁达,平易近人。至于她身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有什么样的伤痛,我无从听说,也不愿细究别人的过去。但从她写得《女人·烟之殇》的文章当中,我读出了她对烟的向往,就如文中所说:“一支烟,对于女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是坚强有力的英雄,或许是险峻巍峨的山岳,或许是蜿蜒多情的河流,或许是温婉妩媚,或许是一支一支的烟殇。”更读出了她内心的忧伤:“吸烟的时候,我总想看到自己的背影,但背影里充满了忧伤;吸烟的时候,我总想停留快乐,而我的快乐总在遥远的前方。”
   吸烟有时能排解人内心的不快,有时也能激活人的创作灵感。在一支支的沉思中,刘延琴读了不少书,写了很多文章,先后多次各大刊物上发表,获了不少奖。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个写剧本能手,在读书会的成员写了28集反映职工工作生活剧本当中,仅她就有10多本。她不但编写剧本,还亲自去演,鼓励会员去演,拍出的电视剧生动形象,真挚感人,有多部电视剧在延安《黄土人家》放映,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2014年元月,延长作协换届,她被聘任为作协副主席。
   正是因为刘延琴敢于担当、组织力强、说干就干、细心认真的工作方式,得到了领导和会员们的大力支持和信任。她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继承发扬前几任会长的认真负责、发展读书会的精神,于2012年出版了《村里人丛书》,使每一个会员在读书创作的道路上得到了一次小结,有了新的目标。
   在刘延琴的带领下,读书会的名起的越来越大,要到读书会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可读书会没有具体活动、供人参观的地方,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她几番思索,鼓起勇气向领导反映了这一情况。她的想法立即得到了领导的赞同,在厂办公大楼腾出了一间会议室作为会员的展览活动室。如今展览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书画、柜子里摆满了各种书籍,成为了七里村采油厂一个文化品牌。
   当今社会能静下来读书创作的人太少,即使能写了一般的公文的人也不多。这是读书会会员不足的原因之一,也是整个厂子存在的严重问题。因此,发展新会员就成为摆在刘延琴前面的一个难题,经过她苦苦的思索,终于想出了由厂宣传部出面在各个单位抽调爱好读书的职工成立了写作小组,这个办法立刻得到了各个单位的积极响应,小组的成员全部被纳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对于他们的投稿,要求不高,只要投来,接地气,她都会尽量的改好,直到发表,鼓舞了他们读书创作的积极性,如今的读书会已成为厂子培养人才的基地。正如一名石油诗人所说:多少年来,飘荡在石油人心头的地火生生不息,烈焰灼人。多少年来,黑夜渐渐消失,石头也学会了飞翔。多少年来,阴雨慢慢隐藏,
   树木也懂得了吟唱……
   闫晶,是我后来认识的一位读书会员。爱好读书、编辑排版,喜欢参加文艺活动。如今,已经是《村里人故事》的主要编辑。
   李延辉,井下临时雇佣工。好学上进,善于写诗歌散文,在年轻人当中是少见的一位。只要读书会有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并亲自绣了一幅画《天道酬勤》的十字绣送给了读书会。在读书会支助董巧莹的活动中,他竟从然低微的工资中支助了1000元,很让人敬佩。
   二大队副队长黑志宏,40多岁,学历虽低,但酷爱文学,曾多次参加读书会活动。2014年,亲自撰写了诗歌参加延安诗会,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除了在采油厂内部发展会员之外,“请进来·走出去”也是读书培养、发展会员的一个方式。刘延琴多次组织会员到延长、延安、榆林、西安及山西大宁、青海西宁、西藏拉萨、内蒙古阿拉善等地采风交流,邀请名家到读书会讲课培训。先后有很多文学爱好者加入“村里人”的行列,现在共有会员200余人,年龄最长的80多岁,最小的10几岁,他们常年笔耕不辍,共同为“村里人”增添文学砖瓦。
   利用所创办的杂志《村里人故事》发表会员作品,也是刘延琴培养会员的一种方式。2012年,我虽不是读书会亲会员,但在她的力荐下,杂志进行了隆重推荐,刊登了好几篇散文,作为初涉文坛、创作成就不大的我,很是感激,一直铭记在心里。
   同时,还刘延琴抓住机遇积极向外推荐,先后有2000余篇作品分别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散文》、《诗刊》等报刊杂志刊用,出版会员作品集4部,个人文集16部,会员多篇作品在省、市、县及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2000年,“村里人”读书会被陕西省总工会评为陕西省“读书自学先进集体”,会员拓永祥、冯丽、高安侠被评为“读书自学活动优秀组织者”、“自学成材先进个人”、“读书自学先进个人”。
   文化建设的最根本就是要为政治、经济建设服务。十余年来,在刘延琴的引导带领下,读书会将文化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系,多次组织会员与厂党政工团联合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比赛、庆典及慰问活动,丰富了职工生活,陶冶了情操。
   读书会就像一个大家庭,刘延琴就是家长。对于各种活动大家都义不容辞的参加。还有个别会员,过一段时间就会打电话问读重书会最近有什么活动,很有热心。同时对于读书会的发展,都能积极建言献策。在生活方面,只要谁都有困难大家齐心帮助。第三任会长张卫强,妻子没有工作,常年有病,两个孩子全都在上学。前年儿子考上了大学,就在张卫强为儿子的学费一筹莫展的时候,在刘延琴的提议下,大家以为张卫强祝贺的名义,每人赞助了1000元,张卫强的儿子顺利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说起这些事,刘延琴感慨的说:“现在,大家都有了离不开读书会的情节,不管在那里都是读书会的一员。”
   文化是一种传承,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创作是造型综合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村里人”不仅传承了文化,坚持了这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七里村采油厂活跃职工文化生活、企业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不朽的功绩,很值得称颂。我坚信,他们的道路将会越走越远,《村里人故事》将是一本永远都读不完的书。

共 569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村里人的故事,讲述的不是发生在乡村里的凡人琐事,而是一本杂志的名称,讲的编辑部的故事。在这里,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读书会,进行文学采风,举办形式多样的比赛、庆典和慰问活动,用文字将一颗颗善良而又虔诚的心连接在了一起,陶冶了情操,丰富了职工生活,也回报了社会。村里人故事,是一部讲不完的故事,故事中的人有的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有的是阅历和知识都颇为丰富的老者,还有的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实干家,是他们使得文化作为一种启发智慧,滋养正气的生活方式薪火相传,燃烧着自己,释放着正能量,成为了七里村采油厂那一片区域一抹亮色,熠熠生辉,光芒四射。本篇散文脉络清晰,文字凝练,意味隽永,很值得一读,欣赏了!【编辑:陈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523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戈        2015-05-22 09:06:23
  有着共同爱好的人,总是会有很多相同之处,村里人的故事,作为一个读书会和杂志,是一个成功的典例,在倡导读书的当下很值得借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