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在村里养牛的日子

精品 在村里养牛的日子


作者:许世礼 童生,95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917发表时间:2015-05-22 20:22:07

无论是夏季还是秋季,只要是下雨,然后又刮风,很冷的风,我就会很害怕,浑身就会有想打颤的反应。这反应来自我的一段养牛经历。
   出生在农村,什么活儿都得干。回想起我在村里生活的日子,最让我刻骨铭心的就是养牛。说起养牛,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呢。
   我的两个奶弟都是从小爱和大牲畜打交道的牙子,说文明点就是牲畜交易市场的交易员。每年秋季,庄户人忙完了夏锄,人们都消闲了,牲畜也都闲下来了,县城里的物资交流会就开起来了。物资交流会是一种大规模的交易活动,实际上包罗万象,什么都有。有当地的农副产品,有外地的特产,各地的行商带着自己的商品都来赶会。打场子卖艺的,搭起舞台唱戏的,耍猴的,练杂技武术的,跳舞的唱歌的,都从各地赶了过来。县城街道两边搭起各式各样的棚子,摆着各色各样的商品,电喇叭传出各种各样的叫卖声。街上的人侧着身子走,机动车根本不能进入会场附近的街道,每条街都装着满满的人……县城一下子红火起来了。
   牲畜交易市场设在一个新建的大院,方圆有两三百米。里面也临时搭建了不少棚子。卖凉粉大饼的,卖羊杂米糕的,卖炒菜炖肉的,卖雪糕饮料的,白酒、啤酒都一墩一墩码在卖饭的棚子里,买卖牲畜的人们都高声大嗓地喊叫着,惟有牙子们把手苫在大襟底下,捏着牲畜的价码,不时笑一笑,或者摇摇头。我的两个奶弟都戴着“交易员”的红袖箍,在来来往往的买卖牲畜的人群里忙来忙去。他们都有多年交易牲畜的经验,一眼看去,某一头牛、驴、马是年轻还是老,是好还是孬,卖肉值多少钱,买回去使用该花多少,好使不好使,立马心里就有底了。所以,在牲畜交易市场很受卖主买主信任,也很受市场交易领导组的看重,每天能够成交不少买卖。在帮人交易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有的卖主带的牲畜要价偏低,弟兄俩会自己买下,然后倒手再卖出去,从中赚一点小钱。
   我的第一头老牛就是他们买下的“便宜货”。这头牛生性狡猾,不是使唤出来的耕牛,也不是喂出来的肉牛,而是一头瘦骨嶙峋的病牛。看上去架子好大。这是二奶弟买回来准备自己养的,或者是买下卖不出去的。二奶弟说:“这头牛要是喂起膘来,一定有好大的利可赚。”他说,他顾了上牲畜交流市场就顾不上喂牛,知道我心细,肯定能把牛喂起膘来。我呢,靠种地、上班挣那点钱养不了家,正想找个挣钱的门路,奶弟这样说,就把我说动了心。
   我把牛牵回来,老婆就有点担心。这牛真是大,因为瘦的厉害,才显得更大。二奶弟说的不错,这头牛喂起膘来,是能下不少肉,可是要想喂起膘,真的不是件容易事。老婆想打退堂鼓,我不好意思在奶弟面前出尔反尔,硬着头皮留下了。
   这头牛原来的主人一定是个懒骨头。我细细观察了两天,这牛并没有大病,是吃上一顿吃不上一顿,饿出来的病。说年龄可能大了点,如果好好喂养,二奶弟说那话是很靠谱的。
   我和老婆说了牛的情况,老婆一下子来了精神,从那天开始,我们出地就给老牛割嫩草,回到家里,把嫩草切碎喂它,老牛每天都能吃的饱饱的。我们按时给它喝水,按时喂它煮熟的精料,一个月过去,它就大变了样。两肋塌进去的“浅窝”鼓了起来,肋骨看上去也不那么明显了。走起路来,不像刚牵回来时那样摆来摆去,脚下有了定力。它开始蜕毛、蜕皮屑,新毛从皮里长出来,亮晶晶有了光泽。我节假日回村牵着老牛找嫩草吃,水渠里,圪塄边,地头地垴。有时我带了铁棍把老牛拴在一个地方,自己进庄稼地里割嫩草给它,它每天都能吃得肚两边像两个吹起来的大球似的。后来,我还训练让老牛拉板车,出地时拉着人,回家时,拉回供它夜里吃的草。
   老牛在我们家整整一年,吃得好喝的好。它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第二年秋天卖的时候,给我们增加了一千多元收入。老婆高兴,我也喜欢。二奶弟告诉我们,养牛是条致富门路,我看你们再垫上几个钱,多买几头小牛,喂上一年,不愁挣个四五千。我觉得可以试一试。很快二奶弟就给物色好了五头小牛,一共花了三千多元。
   这一次养牛和上一次大不一样了,上一次是一头,出地回家一个人牵着就可以。这一次五头牛,而且都是活蹦乱跳的牛犊子,想出地放牧,那麻烦太大了。你牵着走,它们前腿蹬,后腿绷,死活不走。你赶着走,它们有的往东,有的往西,跑得比狗都快,把你整得喘不上气来,心跳得像揣了一只刚刚逮住的小兔。没有办法,我们只得把它们圈在院里,割回草喂它们,可喂了一段时间,五头牛都变了样,一个个无精打采,身上的毛打卷儿,没有一丝儿亮气。二奶弟看了说:“牛犊子在家养不行,它们天性好动,圈得时间长了,别说长膘了,恐怕会掉膘。要是时间再长了,想喂起膘也难了。”
   二奶弟喂牛有经验,我们就听他的。可是,一个人放五头牛,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我们村虽然地面宽,但村周围都是好地,庄稼长得一块比一块好,五头牛犊要是赶着走,想穿过村周围的庄稼地根本不可能。小牛都瞄着庄稼地,每天踩踏别人的庄稼,每天得和人家地主儿赔不是,说好话。一天两天好说,时间长了,还不把全村人都惹下了。实在没办法,我们只好加入了村里的牛群,轮流放牧。
   放牛真不是好营生。轮到我们放牧时,有时是妻去放,有时赶上星期天,我去。我们把各家的牛从家里赶到大街,然后赶着出发了。一般是三个人,前面一个压阵的,不让牛群狂奔,两边各把一个拦着,不让牛们往庄稼地跑。每人手里拿一根很长的树梢或者是鞭子,看到有不规矩的牛想进庄稼地,就大声喊着、骂着,挥着鞭子吓唬着。相比起来,放牛群比放几只牛犊轻松多了,牛犊进了牛群也学会了“随波逐流”,不再“独断专行”了。在地里牛们也被我们镇压着,不敢乱跑乱动,专心吃草,不像管不住的时候,一心只想寻好草,到哪只吃个草尖。远远望到哪里绿色重就忙着往哪里跑,结果跑过去看看和原来的一样,光顾跑了,肚子里吃不进东西。现在好了,把它们压迫在一个地方,边吃边向前推进,吃草尖的现象杜绝了。
   放牛最遭罪的是下雨天,特别是秋季阴雨连天的日子。那年碰巧这样的日子特别多。我遭遇过多次这样的天气。那时,各家都没有像样的雨衣,每个人头上顶一块不大的塑料纸,或者把化肥袋子角重叠回去,折成一个角帽戴着。大雨中,三个人各把一个方向,蹲在圪塄下面,或者找一个避风的土坑窝着。雨点砸在化肥袋子上面,发出唦啦唦啦的声音,西北风呼呼地吹着,一阵儿,雨水就渗透了衣服,和皮肤亲密接触。雨越下越大,衣服都贴在了身上,全身冷的直打颤。雨点打在身上,发出啪啦啪啦的声音,感觉就像一根根钉子,从天而降,很有力度。一阵过后,雨再次加大,一条条雨线像一杆杆箭,斜刺里射下来。那声音叭叭叭地响,要不是有化肥袋子的庇护,那就够你受了。风借雨力,雨借风势,漫天白乎乎一片,像一片水海,我们像沉在万丈深海的海底。牛们被打蒙了,喘着粗气,摇着脑袋,扑棱棱抖着身上的水,想发牛脾气,又找不到发的对象。就这样,你还不能早早回村,连阴天,牛在地里吃不饱,主人们下雨天割不回草,牛就得饿着。庄户人家自己受点饿可以,最怕的就是家里养的牲畜挨饿,所以,无论谁放牛,都不会早早赶牛回村。如果有谁那样做了,不止养牛户不答应,连自己也过意不去。每次遭遇这样的阴雨天,我们都会在雨里被淋得感冒好几天,以致现在我每遇上连阴雨天就条件反射地害怕。
   一年辛劳,并没有得到回报,这年我家养的五头牛,正赶上牛价下跌,三千买来,卖了四千多,除了草料钱,连工钱都赔进去了,那些辛苦,那些风吹雨打都白挨了。做农民就是这样,别看饱受黑风冷雨,别看披星戴月,干一年,说白干就白干了。即使有的时候眼看丰收在望,可一场风,一场雨,一场冰雹,一场洪水都可以让你颗粒无收,空欢喜一场。所以,最难的还是农民,最值得同情的还是农民。尽管我早就不当农民了,可我的心始终和他们连在一起。我最理解他们。
  

共 31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篇章用质朴的语言述说自己在村里养牛的经过,不难看出养牛需要靠耐心与爱心,老牛能在作者夫妻喂养下焕发青春,是与作者夫妻的爱护分不开的,后来牛多了,作者夫妻无法好好管理,为此没能从牛身上得到收益。结尾说出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不易。好文,推荐共赏!【编辑:阳媚】【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523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阳媚        2015-05-22 21:58:41
  欣赏友友精彩文笔,期待更多佳作!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