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幸福童年

精品 幸福童年


作者: 布衣,11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29发表时间:2015-05-25 23:23:30

人的一生,最难忘的莫过于童年。儿时的记忆,有点模糊,有点清晰,却总在不经意间想起。
   曾记得用刚抽芽的柳枝做成柳哨儿,用小草和各种野花编成草帽儿,用新麦秸做成漂亮的戒指儿,还记地几个小伙伴从家里偷偷拿了火柴,把干了的蓖麻叶挖个坑埋起来,上面留个孔,点着了,再用粗粗的蓖麻秆“抽大烟”,你一口,我一口,呛地满眼是泪,一个个小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的,美滋滋地过着“烟瘾”……
   我家门前曾有很多树,榆树、槐树、枣树、杨树……还有一棵芙蓉树。春天,我们捋榆钱,摘槐花;秋天我们吃半红的青枣儿,用长长的线串起枯黄的杨叶。夏天我们粘树上的知了;冬天我们在树下捉迷藏。我特别喜欢那唯一的芙蓉树,当春风吹过天空,那些长长的枝干上就会长出细嫩的叶片,每一片叶子都是由许多小叶片组成的,象小鸭子的脚掌一样一瓣一瓣的,很好看。有趣的是,那些叶子白天张开,到了晚上,又都合拢。母亲说:芙蓉树就像人一样,白天“工作”,晚上“睡觉”。10一11月芙蓉树开满了花,芙蓉花朵极美,清晨开花时呈乳白色或粉红色,傍晚变为深红色。每每看到那么美的花凋零,败落在地上,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捡起来,看好久……那时不懂得伤感,只是感觉有些惋惜,不明白花儿为什么最终都要离开生它养它的大树?
   我上小学时还是公社,农忙时,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到生产队出工,最难忘地就是拾麦穗,收工时过秤,按份量记工分。麦收时分,骄阳似火,炎炎烈日,烤得人直冒油。小队长给我们分好任务,一人三行,别人只拾大麦穗,一会儿就过去了,我不行,非得把所有的麦穗,不管大小都拾到自己的篮子里,总怕拉下一个,因此总是被落地好远,最后份量还轻。我从小就是一个十分认真地人,大人们说我做什么都像是绣花,不过有时也学着“搞鬼”,在麦穗下面放上一块半头砖,负责过秤的人很多时候都发现了,只是笑笑,不和我们这些小鬼头一般见识。
   每到夏天,我就跟在哥哥姐姐们后面去粘知了,首先是把麦子嚼成面筋,裹在长长的杆子上,只要粘上,知了一般跑不了。夏日的傍晚,就去找蝉的蛹,我们那儿叫“爬扯牛”,现在这儿叫“老鼠猴”,还有叫“龟”的。那时树多,一晚上能找十几个,几十个,甚至更多。有人说一个这玩意儿的营养能顶一个鸡蛋。当时不管这些,也许只是在乎寻找过程中的那种乐趣吧。
   姐姐是个爱唱爱跳的人,模仿力极强,小小年纪就跟大人学着唱吕剧,豫剧,曲剧,还有当时流行的样板戏。我性格内向,大部分时间是在一边看,别说,不管是什么,姐姐都学地有模有样的,至今还记得:“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回想起俺娘家,二老双亲……”,还有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等等,印象最深地却还是那首“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姐姐小手臂一挥边唱边表演,颇有《红色娘子军》里吴琼花的味道,多少年后说起来都是经典。
   有时父母也会带我们去看戏,那时河北沧州的剧团每年都来我们这儿,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揪着父亲的耳朵,比谁都高。有时也不只为看戏,更为了戏台旁那馋人的各种小吃。当然也看了好多经典戏曲,至今依然记地像京剧《四郎探母》,评剧《秦香莲》,吕剧《姊妹易嫁》……而母亲最喜欢看的是曲剧《卷席筒》,喜欢那小辫儿朝天的曹娃儿,母亲还曾给我讲过有关后娘的故事:一个小孩,亲娘死了,父亲给他找了个后娘,还带来个小弟弟。冬天父亲外出做生意,回到家,看到自己的亲儿子穿着厚厚的棉袄冻地哆哆嗦嗦,而小儿子的棉衣很薄,却一点也不冷。加上后娘说了他一大堆不是,父亲很生气,就用鞭子抽他,结果棉衣破了,露出的全是柳絮,芦苇絮,几乎没有棉花,再去看小儿子的棉袄,全是崭新的白棉花。父亲明白了真相,休了后娘,再也没娶。至今我还记得:后娘絮肩亲娘絮背(絮肩只是看着厚,絮背护着前心后背暖和),每次给儿子做棉衣,絮了一层又一层,大冬天,儿子总是汗津津的。
   冬闲时,母亲偶尔会带着我去小姨所在的农场做临时工,看着小姨拿着饭票,打回香喷喷的小米饭和白面馒头,叫我好生羡慕,心里暗暗对自己说:长大了我也要自己挣钱,用饭票打饭吃!如今真到自己可以打饭吃了,却发现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那种感觉。
   小时候的我话语很少,母亲走到哪儿,我跟到哪儿,就像个小铃铛儿,母亲干活,我就在一边自己玩。记得吃饭时,小姨每次把菜里的肉夹给母亲,总是一转眼就到了我的碗里,小姨撇撇嘴,斜着眼看我,不满地说:“她都成小胖墩了,你还总给她吃!”母亲什么也不说,只是笑着看我狼吞虎咽的样子。那时我的外号叫“小胖子”,圆圆的眼睛,圆圆的脸蛋儿,满手的小“豆窝”,大姐说我小时候,两只眼睛就像黑葡萄,眯溜圆,像胶皮娃娃一样,一把抓不到骨头,全是肉,谁见了都想抱一抱。
   那时候没有电视,收音机也很少见,人们的娱乐方式就是到处看露天电影,有时跑出几里地。我常常是没看多久就迷糊着了,醒来时基本就在母亲、小姨或者小姨同事的背上,她们轮流背我,我也不吭声,任由她们背着。即使把我放在地上,换另一个人背,我也浑身软绵绵的,就像真睡着一样。听她们说电影里的情节,有时还说:这小家伙,睡地真死,像小猪一样,真沉呢。我这时就会自个儿偷偷地笑,为自己的“恶作剧”得逞而沾沾自喜。
   也许是老小的缘故,儿时的我常常依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不偎在母亲身边就睡不着,并且非要母亲面朝着我,否则就嘟起小嘴不高兴。母亲累了要翻身,我就跟着爬到另一面,紧紧偎在她的怀里,一种温暖,一种安全。记得有一次,我也就4、5岁的样子,很多女人在村东头的磨房里推碾,磨面。有些人坐在屋外休息,我看到一个发式、背影和母亲很像的人,就跑过去,一头扎在那人怀里,一声“娘”还没叫出口,就听到一阵大笑,“看,这小妮儿认错娘了!”一抬头,见母亲在屋里正看着我笑,羞得我满脸绯红,挣脱开那人,跑到母亲身边用小拳头捶打着她。也许这是我对母亲最深的记忆了。
   临近元宵节,父亲或哥哥就忙着为我们扎花车,糊灯笼,用高粱秆做支架,用木线轴做车轮,糊上白纸,再贴上红色的剪纸,里面放上蜡烛,我或拉着车,或打着灯笼,满大街乱跑,和别人比谁的好看,还要围着自家的枣树正转三圈,反转三圈,据说这样,来年结得枣多。有些大人惹小孩:“快看,你的灯笼下面有蝎子!”小孩子心实,真就反过来看,灯笼就着了,孩子哇哇大哭,大人哈哈大笑。据说谁烧了灯笼,谁就一年好运,所以正月十六那天,都把灯笼引着了,来年再做新的。
   一家人穷也好,苦也好,在一起就是幸福的。父母都是很要强的人,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填饱肚子,为了供我们上学,什么都做过。母亲是个过日子的好手,身体也好,除了和父亲一起挣工分,还想方设法做一些小买卖。每到春节,我们都会穿上母亲为我们缝制的新棉衣,尽管是飞针走线,甚至很多时候母亲忙得忘了订扣子,年初一早上父亲就帮我们用针线缝上,而那份温暖永生难忘。
   儿时总是无忧无虑的,儿时的回忆也总是充满欢乐,所以很多人回味童年,难忘那段美好的时光!

共 28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在文中,作者把童年的那些往事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平实而又质朴的语言中饱含着深情,也富有者情趣,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温馨。童年是一首诗:爱唱歌的姐姐、勤劳的父母、温馨而又幸福的家如此等等,写下了最美的诗行,散发着亲情的味道;童年又是一首歌,吹柳哨儿、“抽大烟”、拾麦穗、看大戏、闹花灯、过大年,每一个经历都带着童稚的质朴和天真,咿咿呀呀地汇集成抑扬顿挫的音符,在记忆中唱响;童年是一杯酒,曾经伤心的眼泪欢乐的笑颜,都酝酿成了当沉稳和豁达,袅袅依依,历久弥新,历久弥香。拜读了!【编辑:陈戈】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527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戈        2015-05-25 23:24:29
  很美的一篇文,欣赏了,问好文友,期待更多精彩!
回复1 楼        文友:        2015-05-26 12:31:01
  谢谢编辑,怎么觉得这个页面上,最精彩的是“编者按”呢,哈哈,再次感谢!祝开心,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        2015-05-26 12:32:45
  谢谢编辑,怎么觉得这个页面上,最精彩的是“编者按”呢,哈哈,再次感谢!祝开心,快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