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赫灵千年(散文)

精品 【流年】赫灵千年(散文)


作者:郑骁锋 童生,96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77发表时间:2015-05-26 21:26:01

1
   “八月十三,七十二个胡公上方岩。”
   秋高气爽,西子湖一日日地沉醉于桂雨天香,原本就温柔的风光显得更加慵懒,而暴躁的钱塘江因为要酝酿在五天后击出的那记重拳也深屏呼吸暗暗积蓄着力量,古越大地一派静谧。但就在这时,杭州往南三百多里外的一座山间,却猛然声响大作,抢在钱江潮之前在江南腹地掀起了一波大浪。
   方岩,这座浙中名山,迎来了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山门大开,一组又一组来自四方的盛装队伍在鼓乐铙钹中歌舞着上山。每一组都是举着庄严的旗牌在前鸣锣开道,再由几对金龙拥簇着黄伞掌扇等全副仪仗引导香案神座,之后跟着雄纠纠挥舞着雪亮刀叉的武术队——“罗汉班”,接着是少女们妆扮而成的十八蝴蝶,再是九狮图、高跷、抬阁、纸马、大头娃娃、三十六行等各式民间舞戏……
   礼花炮仗一路轰鸣,山谷间回音四起,气势愈发霸道。人们看着一个个爆竹在空中粉碎、一根根鼓杵欢快地跳跃、一张张嘴不停地开合,却难以听清任何声音,只觉得脑中嗡嗡作响。于是再冷漠的人也不禁开始血流加速,每一颗心都剧烈跳动起来。
   这一股股滚烫的潮水从山脚涌起,蜿蜒盘旋着,迅速淹没了整座山;所有的浪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呐喊着奔向山顶的胡公殿——每支队伍都要在殿前尽情表演一番。殿内则排满了供桌——祭品自然都是最隆重的猪头全鹅;供桌间的空隙被祷祝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把大殿撑得几乎要裂了开来。殿堂依山洞而建,多年的香火,早已将石壁熏成带着油脂亮泽的灰色,此时烛焰熊熊,更是大放光明。
   烟火缭绕中,依稀可见神座上,胡公——那位赤面长须的神祗——微笑着俯视众生的虔诚与狂欢。
   这天,方岩,这座丹霞地貌的典型山峰,通体放射出比往日更加夺目的红光,映照了整个浙中盆地。
   2
   农历八月十三,是胡公的诞辰;“七十二个胡公上方岩”,指的是各地的信徒组织起来上方岩祭祀“迎案”,为胡公祝贺生日,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胡公庙会。
   胡公,民间尊称为“胡公大帝”,古老相传灵验得很,“有祷无不答,有求无不应”。胡公信仰,绝不仅仅是方岩及其所属地永康的地方风俗,据胡公研究专家胡国钧先生考证,仅这个信仰圈的最核心地区,就覆盖了一万九千平方公里;而胡公信仰的辐射圈还要大大超过这个范围:早在清代,胡公庙便遍布全省十二府七十六县中的十府六十二县,同治时,“浙东千里,几无一乡一邑无(胡)公庙……余郡暨绍、台、温、处诸郡,公庙以千计(应宝时《重建胡公庙记》)。”作为一个地方神,能具有如此影响力,不仅堪称江南之最,便是以全国来说,也是少有的。直到今天,来方岩的,除了单纯的游人,还有很多千里迢迢专程来祈福还愿的外省香客。
   甚至连毛泽东都知道永康方岩有这么一位“大帝”。1959年他在接见永康县委书记时就曾说过:“你们那里不是有块方岩山吗?方岩山上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
   毛泽东接着说:“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姓胡名则,是北宋时的一个清官,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罢了。”(《毛泽东与浙江》中共党史出版社)
   胡则(963—1039),字子正,永康人,举进士后,历任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最后加封兵部侍郎致仕,为北宋前期一名中高级官员。他一生最大的惠政,在于奏请免除江南各地的身丁钱——最终争取到永免了衢、婺二州,百姓感佩,遂于其少时读书之地方岩山立庙祭祀。相传常有灵验,并曾于北宋末年的战乱中显圣,于是此后香火日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胡公信仰。
   3
   胡公既有原型,按理乡党本应大颂特颂其生平政绩,然而当一位位有志于揄扬先贤的文人踌躇满志地摊开厚厚的史书,翻到胡则这页略一浏览后,却都禁不住倒抽了一口冷气。很多人就此长叹一声,黯然放下了手中的笔;回转身来,安慰自己与乡人,仅是奏免身丁钱一项,胡公便足以承受千年的祭祀了——有宋一朝冗兵冗官,史上出名的拮据,开支大势必征敛重,“宋代租额,七倍于唐(钱穆)”,而在此基础上南方百姓还得额外负担五代遗留的苛税身丁钱,更加苦不堪言,胡则此举确属功德无量。
   称颂之余,他们的心中却老是纠缠着一句话,忍不住想说些什么,但又想到祭拜胡公时,儿童说错话大人忙惶恐地用草纸擦他嘴巴的情形——意思是请胡公别见怪,您老人家就当这小崽子放屁——于是额头不觉渗出了尴尬的汗珠。
   这句话在《宋史?胡则传》的最后部分,只有四个字,但千年来却如同四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胡则乡党的心里:
   “则无廉名。”
   “廉”字的解释一般都是指“廉洁”;“无廉名”,也就是意味着贪婪——难道,这位胡公大帝,主席口中的“清官”,在世时竟是一个赃官?
   然而,胡则的墓志铭上却赫然有记:
   “其轻财尚施,不为私积,士大夫交称之。”
   也许有人对这类文章不屑一顾,认为为人作墓志自然要多加溢美,谀墓罢了。但大凡写墓志,尽是扬长避短,顺着优点添酱醋,而绝少反面下笔逆势强挽——那无异于强调秃子的头亮,简直是在嘲讽逝者;何况为胡则作此铭的还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铁骨铮铮,千百年来公认的正直,即使是当朝天子,也无法令他说一句违背良心的话。
   他就是慨然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朱熹誉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名臣范仲淹。作为后辈,范仲淹曾在胡则部下任职,他对胡则的评价无疑是很权威的。
   于是问题来了:史官所云的“无廉名”与范仲淹笔下的“轻财尚施”,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胡则呢?
   4
   当我对照史书墓志铭,将胡则的一生细细捋一遍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胡则的“无廉名”,祸根居然就是这“轻财尚施”!
   那时,胡则才是三十来岁。
   透过菜肴蒸腾的热气,看着客人——那位差不多年龄的年轻人——一次次装作不经意地暼着桌上粗糙的陶土酒具,眼中的狐疑之色越来越明显,刚任许田县尉的胡则心中暗暗发笑。但他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只是一杯杯地敬着酒。
   客人看来心中甚为郁闷,大口大口地灌着酒,没多久便有了七八分醉意。终于,他摇摇晃晃站起身来,举起杯子,仗着酒意嗫嚅着想说些什么。
   胡则呵呵一笑,不待他开口便拉着那人重新坐下,随即从怀中掏出一个包袱,轻轻推到那人面前。
   “丁兄切莫多想——胡某素贫,唯一值点钱的只有原来那套酒器;丁兄即将启行折桂,胡某无以为赠,就用此以助行色!”
   看着桌上的包袱,那人原本就喝红的脸色顿时涨得发紫,端着酒杯的手有些微微颤抖起来。他凝视着诚挚的胡则,眼中隐隐有泪光闪动,良久良久无言,最后使劲点点头,一仰脖干了杯中的残酒。
   此事载于《梦溪笔谈》。那客人是个来胡则处打秋风的赴考举子,胡则原本待他甚厚,但这日胡则宴请他时,却见平日所用的精美酒具都换成了粗劣的陶器,他便以为胡则已心生厌恶了,当下大失所望便想告辞,不料酒器却是被胡则换成了银两,尽皆赠送与他。此人感激莫名,“甚愧德之”。
   也许是胡则是幸运的,他资助过的那个穷书生及第后很快便做到了宰相,他不忘旧德“极力携挽”,胡则因此“卒至显位”;或者应该说胡则是不幸的,因为这位宰相是一位心术不正,“天下目为奸邪”的人物:佞臣丁谓。
   于是,受到丁谓提携的胡则在当时人眼里自然成了奸党中人。
   “廉”,还有另一个解释:正直。或者史官笔下的胡则“无廉名”,指的就是这个涵义——奸党中人,还能算是正人君子吗?
   可能这个解释是合理的:《宋史》中,尽管提到曾经有人弹劾他“奸邪贪滥闻天下”,却并无胡则贪污受贿的具体记载。
   但于史官而言,胡则贪污与否也许并不重要;你是丁谓提拔的人、丁谓的亲信、丁党,这就已经足以给你下个“无廉名”的评语了。
   推出那包银两时,胡则一定想不到,他的酒器最终换来的竟然会是那样一个评语。
   5
   对胡则被划入奸党,其实很多人是不服气的。光绪年间的《永康县志》就收录了一篇由贡生程夔初写的《胡公丁党辩》。
   这篇文章着重在道德上为胡则辩护,认为行事如胡则者,绝不可能阿附任何一党,史评“谓之党者,徒观其迹而不知其心者也。”他的证据很确凿,事实上,《宋史》与范仲淹的墓志铭都郑重记录了此事。
   丁谓倒台之后,被贬往海南,胡则也受到了牵连被降职,处境十分尴尬;若换成一般人,此时定然忙于撇清与丁的关系,即使不反戈一击也得离漩涡中心越远越好,但就在这丁谓的亲友宾客鸟兽散尽之际,天下独有胡则不理会物议,一次次派人不远万里到丁谓的贬所“馈问如平日”。
   范仲淹行文及此,不禁感慨:“此又人之所难矣!”即便是苛刻的史官,也不得不称赞胡则“尚风义”。
   程夔初据此为胡则争辩,认为胡则若是结党营私之人,是万做不出如此患难相恤之举的。胡则当初赏识丁谓,正如日后赏识范仲淹,从惜才的角度来看并无过错,所以他写道:“盖其视贫贱富贵患难如一辙,故其心光明俊伟,而其志初终不移,是唯公平无私者能之矣!”
   在此基础上,程夔初进一步为胡则辩护:“世徒见晋公(丁谓)用而胡公进,因疑其党耳,不知公平生仕途,为国为民,历有政绩异能,公之才德自足重用,不必晋公汲引也!”退一步说,就算胡则的确由丁谓提拔,也不过是因为他深知胡则之才罢了。其实丁谓也非穷凶极恶之人,足智多谋能力很强,连寇准都曾极力向朝廷推荐他;且为官勤奋,也干了不少如整理粮赋、安抚边疆之类的实事;只可惜权术用得过头,逢迎皇帝打击异己构陷君子,最终留下了恶名。在无碍权位的情况下,他也不想误国,当政时自然也需要能治国安民的干臣。
   胡则的吏才,《宋史》是相当肯定的,《胡则传》第一句就是“果敢有材气”;在总评中提到胡则等人时,也说“能任剧繁”——能胜任复杂艰难的工作。
   综观胡则官宦生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仁”,且不提后来最著名的奏免身丁钱,其他经历也有许多可敬之处。行河北道时,省冗役十余万,“民得休息”;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在洪灾中冒险出巡,核审死囚,细洗冤屈,救活了十九人中的九人;福州任上,朝廷强卖官田,交赋多年、被重复剥削的佃户“不胜弊”,他连上三章据理力争,最终逼得朝廷将田价减免了一半……
   胡则的仁政不仅只温煦自己治下的子民,甚至延伸到了海外。在广西时,有艘外国商船被飓风吹到海南琼州,食匮资竭,窘迫万分,无奈之下只好开口向官府申借。地方政府断然拒绝,理由是夷人没有信用,再说他们随风来去,谁知道还会不会回来;胡则慨然道:“他们遭了急难,走投无路来投我,岂可置之不理?”于是他自己出面担保,贷给洋商一笔巨款,帮他们渡过了难关。
   但要做成一个好官,仅有仁慈是不够的,还需要很高的智慧;仁慈有余若聪明不足,在官场上往往四处碰壁甚至自身难保,遑论济民安邦?
   写到此处,脑中突然跳出一个俚语:“永康鬼”。此“鬼”,非鬼神之意,乃是邻近县市调侃永康人的谑语,说好听点是聪明,难听点就是狡黠。
   胡则便是一个极聪慧的人。仅从他善于识才,能在人海中辨识两大日后的名相丁谓与范仲淹,以国士待之——据说丁谓还生得猴形斜眼很有些猥琐——已足以显示其不凡的智慧,而另一件事更是充分体现了胡则身上的永康“鬼才”。
   胡则三十四岁任宪州录事参军时,太宗用兵西夏,他的职责是协助河东路转运使索湘督办军粮。战争进行了小半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耗得太久师老兵疲,主帅李继隆心中沮丧,便盘算着退兵。若直接撤军,势必要承担作战无能的全部责任,那李帅深谙为官之道,便气势汹汹地给索湘下了个公文:“我大军即将深入作战,你部的钱粮能否跟上?”这时索湘早已两手空空,接文后愁得简直想上吊,胡则见状微微一笑,建议说:“他其实师老将归,不过是想借粮乏的理由推卸责任罢了——不必管他,回书说缺不了他的粮就是了!”此举谎报军机,干系极大,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但索湘思来想去也没有别的出路,只好硬着头皮搏上一把,依胡则的意思回了书。没几日,李继隆退兵,没找到垫背的,只好自己背着那口送不出去的黑锅灰溜溜回朝了。
   胡则便是凭着这过人的精明,不仅在所有任上都政绩斐然,并且还能取得上司甚至皇上的欣赏——有次召对后,太宗便曾满意地对左右人说:“州县中竟有如此人物!”因此,胡则在丁谓败后,虽然遭到了相当激烈的攻击,但终能安然渡过,甚至一度得了在很多人眼里视作“美职”的官位,最后赐兵部侍郎致仕。
   然而更可贵的是,胡则并不是一个明哲保身的自了汉,更不是耍心机争权夺位之徒,相反,在很多事情上,他不顾后果奋然挺身担当。像给洋商贷巨款,连下属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万一夷人一去不回,你胡大人就是倾家荡产也填不足亏空啊;还有那次连上三章反对朝廷强卖官田,口气越来越严厉,最后甚至这样对皇帝说:“百姓的疾苦,刺史本当向陛下反映;若是朝廷对刺史的谏议置若罔闻,那么还要这样的刺史做什么呢?”言下之意是如果你们再装聋作哑我胡某就撂挑子不干了。

共 817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赫灵千年》描写一方水土,一方人。后人如何评价胡公胡则,对于胡公来说,无从知晓。相隔千年时光,作者顺着文字的脉络,一点点地还原胡公的人生。为何“则无廉名”,为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何“赫灵千年”。作者的条分缕析间,胡则栩栩如生地出现,是非曲直无需明说,公道自在人心。方岩山,灵山。永康人,永世感恩。 作者此文,还原胡公胡则。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以史为镜,以史为鉴,读来,受益匪浅。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527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5-05-26 21:27:08
  写人的文字,往往会流于俗套。但作者此文,真的独具特色,读来,从胡公领悟人生。真的受益匪浅。
   感谢作者的分享,祝福。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5-05-27 12:18:2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3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5-05-28 22:12:11
  写一段历史,对一个人评说。
   一句“则无廉名”是人对胡公的品行产生了质疑。那么,胡公到底是个什么人呢?本文追朔到一千多年前,查阅历史,考证后人陈亮的评说。仔细分析,加以论证,娓娓道来,终于还胡公了一个公道。于是,永康人沸腾了,为此,在方岩山胡公少年读书的地方,盖庙宇,以此颂扬胡公功德,令其后人敬仰,供其后人缅怀,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语言精炼,知识丰厚,文字优美,令人敬佩。欣赏学习了。感谢作者,问候作者。
五十玫瑰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