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流年】顽疾(小说)

编辑推荐 【流年】顽疾(小说)


作者:尼苏哦布 布衣,451.0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2发表时间:2015-05-27 10:04:30

【流年】顽疾(小说) 姚林来单位报到那天,披着一头齐肩的长发,身穿一套牛仔服,足蹬一双土灰色高统大马靴,背后斜挎一把吉他。他寻着办公室上方挂着的指示牌,从一楼到五楼,在五楼的大厅外,他被一阵从钢琴的键盘上流出的旋律所吸引,他站在走道上静静地听了约半分钟。
   大门敞开着。姚林走进了五楼大厅。一进大厅他便看到一个四十出头戴咖啡色塑料宽边眼镜的中年人在专心弹钢琴。
   他迎着弹钢琴的中年人走了过去,走到中年人身旁俯首问道:“请问老师,武主席在哪间办公?”
   中年人的手指粘在键盘上不动了,那原本就不太流畅的音乐旋律也随之戛然而止。“你找谁?是不是找错门了?”从他的语气和对待姚林的态度来看,他不太喜欢眼前这个年轻人。
   姚林十分肯定地说:“没错,我是刚分来的姚林,今天来报到。”
   “哦,你……你就是新来的姚林?”中年人瞪大眼睛从头到脚细细打量了一番姚林,直把姚林看得全身都起鸡皮疙瘩。中年人对着一间办公室扯开浑厚的男中音喊道:“武主席,有人找!”
   隔壁一间办公室里传出一个沉闷的男低声:“请进来吧!”
   姚林对弹钢琴的中年人礼貌的笑笑,他觉得这个人有些莫明其妙,但也顾不了那许多,径直进了武主席的办公室。
   这时候,中年人窜到其它几间办公室门口,把姚林来报到的消息一一告诉了各办公室。各办公室里纷纷有人探出头来问:“人在哪儿,郑老师?”这个被叫做郑老师的中年人也没吭声,用手指了指武主席的办公室。没多一会功夫,整个楼层的人都知道总工会来了一个“有些另类”的新同事。
   姚林所在的职工文化科,共有三女两男,还空着一张办公桌好像是有意留给他的。他的对面是郑老师,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支援三线建设时从省歌舞团下来的。旁边是搞舞蹈辅导的吴珊珊。
   姚林报到后的第二天,算是他到单位正式上班了。清晨,他仍旧穿着来报到时穿的那身行头,斜挎着吉他,沐浴着灿烂的朝阳,心情格外轻松地来到五楼大厅。刚进大厅,就看见比他来得早的郑老师手拿一块半干半湿的毛巾在钢琴上擦了擦,然后把毛巾挂在一旁的铁钉上,便打开琴盖,坐到钢琴前弹奏起来。姚林跟他打了声招呼便进了办公室。吴珊珊也步履轻盈地走进大厅,和姚林打了招呼便进了办公室。
   他们刚刚落座,就听到大厅里骤然响起了钢琴的弹奏声。
   吴珊珊对姚林说:“郑老师开始练声了。”
   只听到郑老师浑厚、圆润的声音在大厅里响起来,那声音里似乎夹杂着一种有意向旁人显摆的激荡。郑老师极具规律地吼唱着:“索拉索,发索发,密发密,来密来,多来多……”
   姚林与吴珊珊对望了一眼。
   “郑老师这是在练声吗?怎么像山驴子叫,我在艺校读了三年,艺校的钢琴也不少,就是没有见过这种练声的。”
   吴珊珊将右手食指放在红唇上嘘了一声说:“人家是省歌来的大腕。你刚来,可不能抵毁我们心中崇拜的偶像噢!”
   “呵呵,我没那意思,我只是感觉有点不对劲。”姚林一边说一边抱起吉他,坐定在椅子上微微低下头,神情淡定地弹了起来。姚林弹得一手好吉他,坐在一旁的吴珊珊早已沉醉在他潇洒的弹奏之中。
   郑老师不知什么时候结束了他的练声,伸开双臂,双手扶在办公室门框上,像一具变形的十字架矗立着,十字架的上半部分伸进了办公室,神情专注地听着姚林弹吉他。
   吴姗姗看见郑老师像一堵墙似的贴在办公室门口,便恭敬地起身跟郑老师打招呼。郑老师示意她不要打断姚林,但姚林已经看到了这一切。他停住在琴弦上狂舞的指头,十分恭敬地挎着吉他起立向郑老师致敬。看得出来姚林此时的脸上流露出一脸的谦卑,有点像讨好郑老师似的。
   姚林停了下来,他对着郑老师说:“让您见笑了,郑老师,请您多指教!”
   郑老师说:“我刚才听了一下,你的乐感不错,节奏很稳,弹得不错,在基层搞职工文辅就是要能露两手,不然站不住脚啊,这是我二十多年的经验了,这话在别的地方我是不轻意说的。”
   “谢谢,谢谢!”姚林一脸的感激之情。
   郑老师眼睛一直钉着姚林那把枣红色的吉他。看得出来他心里喜欢这个东西,他的目光代替着他的十个手指在这把吉他上反反复复地抚摸了几遍,他一边欣赏一边说道:“我听了好像你的弦不准,有几个音感觉有点偏高了。”
   姚林一听,心里可慌了,你想啊,一个资深的前辈听了他的演奏,给他提了意见,指出他的琴弦音不准,这不能不引起他的高度重视。姚林慌忙从一个贴身衣袋中取出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式校音器。
   “郑老师,麻烦帮我听一听,我重新校一下音。”姚林将每一根弦都反复拨动几次对着校音器发出的音一一作了比对,感觉没有问题。他抬起头用询问的目光望着郑老师,意思是“你的耳朵有问题吧”。
   郑老师倒反有些惊讶地说:“唉,刚才我听着好像是有点高,现在怎么又正常了呢?会不会是我听偏了,嗯,很难说是听偏了。”他肯定地作了结论,给自己找了一个合理的台阶。
   姚林想起昨天第一次到五楼听到郑老师弹琴,那台钢琴的声音左得离谱,他不禁小心地试探道:“郑老师,这台钢琴……是不是有些年代了?”
   “应该不会比你的年龄小吧。我来的时候就有这架钢琴了。
   “噢……这琴怎么样,郑老师?”
   “几十年的琴了,音色好,音准,感觉还不错吧!”
   姚林听了郑老师这话,心里感觉极不舒服,分明是左得不得了的琴,怎么会说音色好,音准呢?姚林极力想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
   “我感觉音还是有点左。”姚林忍不住说。
   “不会吧,我弹了多少年了,怎么会呢?”
   “要不,顺便校一校音?”
   郑老师面带难色,但又不好拒绝,一听说要校音,他的心里开始有点发虚,他支支吾吾地说:“其实,这……琴呢,从搬到工会来……就……没有校过音,难说早就……不准了……呵呵。也好,校一校吧。”姚林一边说一边和吴姗姗一起跟在郑老师背后走出办公室,来到了大厅里。郑老师掀起键盘盖,一个音一个音地校起来。
   这事真有点像姚林有意要出郑老师的洋相似的,这架钢琴键盘上弹出的音没一个是准的,每个音至少走了半度。末了,郑老师的脸像涂过胭脂似地说:“我刚才说了,这架琴从搬到工会来就没有调过,我早就想请人来调一调了,可就是找不到专业的调音师。”最后他惆怅地叹了一口气。
   姚林说:“下周我请人来调吧,我们艺校有人专门调音。”
   “哦,那当然好了。那……就拜托了!”
   后来,郑老师再也不说音准不准的事了,他把话题转到了社会风气方面,大谈奇装异服、留长发、画眉、打口红这些生活琐事。他讲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他说最近有一个中专毕业生分配到了某乡镇工作,去报到的头天就被乡长勒令脱了牛仔裤,当众用剪刀把裤子给绞了。
   “为哪样呢?”吴姗姗问。
   姚林插嘴说:“这都晓不得,这叫伤风败俗,就像我这样。”
   郑老师慌忙解释说:“我可不是针对你说的啊!我们这代人观念旧了,看不惯这些东西,但也不能说不能包容。改革开放嘛,既然窗户打开了,苍蝇蚊子总是会飞进来的嘛,哈哈哈……”
   郑老师的笑声让姚林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但他无所谓。他在心里嘀咕:“都哪个年代了,你以为还在民国啊!老古板,白给你戴一幅眼镜装模作样!”
   以后的日子都差不多是这样,郑老师总喜欢标榜他们那一代人怎么怎么优秀,如何如何正统,说眼下这一代人如何如何堕落,怎样怎样颓废。反正横竖就是看不惯年轻人的穿着打扮。每每这种时候,姚林和吴姗姗自然就成了统一战线,以牙还牙,英勇还击,让郑老师经常孤掌难鸣,哑口无言。
   总工会的工作总的来说不算忙,一年四季除了公司在重大节庆日开展一些如职工运动会、歌咏比赛、文艺汇演、摄影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外,最多还有点出墙报、橱窗、写墙标之类的事,其它基本上就没事可做了。所以,平日他们上班基本上是上午由各办公室组织学习业务,什么吹拉弹唱,跳舞画像、连学鬼叫的人都有。下午大伙基本上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三五成群嬉哈哈;张家碗大李家盘小,王家鼠多孙家狗恶之类的事似乎永远没完没了。
   姚林来上班后不久,就碰巧看见一个老工人带着要报考音乐学院的女儿来找郑老师辅导。
   郑老师郑重地问老工人:“咋个会想起来找我辅导呢?”
   老工人说:“郑老师你忘啦,我家就住在机关大楼旁边10栋,有一次我们车间组织参加公司的合唱比赛,还是您指挥的呢。”
   “哦,我想起来了,你是领唱郭师傅,你们那次参赛的曲目《咱们工人有力量》还是你姑娘叫郭……郭红梅教唱的对吧,得了二等奖对吧。这可是你亲口对我说的嘛。”
   “是的是的,郑老师记性真好!”
   “咋个,姑娘要高考了?”
   “嗯,红梅受您的影响太大了,非艺术学院不读,文化分已经上线了,专业方面再请您给把把关。”
   “哦,您们应该请省里的老师来把关嘛,这是大事,是关系到姑娘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噢。”
   “正因为我们晓得是大事,所以才来请您家的。您家的名声全公司上下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好吧,郭师傅,就看在您这情份上,我收下你姑娘了。我们开始吧。”
   这个叫郭红梅的姑娘十八九岁,发育得很健康,婷婷玉立,线条迷人。郭红梅大大方方地站到郑老师面前,让郑老师先听听看看她的基本条件。郑老师坐到钢琴前说:“来,我们先练声,跟我唱。”随着他的十个手指头在键盘上的跳动,他如山洪暴发般吼唱起来:“索拉索,发索发,密发密,来密来,多来多。”郭红梅收腹挺胸,双目平视,十分镇定地跟着唱起来。
   郑老师在一旁指点着:“注意气息,收腹,丹田不能松。好,好,好;不错,不错,不错!”郑老师连续用了三个好三个不错来鼓励郭红梅。在一旁的老郭师傅眼含热泪地看完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激。郑老师告诉老郭师傅说他这个女儿条件不错,把她交给他让她跟他练一段时间,专业方面应该没问题。
   郑老师收下了郭红梅。每天早上利用他练声的时间帮郭红梅练15分钟的气和声,其它的功夫郑老师一概不授。
   又一日早上,郭红梅镇定自如地站到了郑老师面前。郑老师先让她练习音阶,他站在郭红梅一侧将右手掌平放在郭红梅的小腹上,偏着头,眼睛盯住郭红梅的嘴巴说:“吸气,气沉丹田,慢慢呼出,对,慢慢呼出,好的,好的……”随着郑老师温柔的话语,他的手掌从郭红梅的小腹慢慢地向胸部游动,最后停留在她高高耸立的乳峰上。“对了,把气全部呼出,重新吸气,再来一遍……”大概是气息在郭红梅周身流动的原故吧,她本来就微微泛红的脸庞此时显得更加红润。
   经过近一个月的练习,郭红梅的进步很大,后来她参加艺术学院的专业考试,最终被艺术学院录取。郑老师也因此而声望俱增。
   年底,总工会迎来了一次全省性的企业工会职工演唱比赛,郑老师精心准备了两首独唱歌曲参加比赛,但最终没有取得激动人心的好成绩。据后来个别评委透露,他的主要原因是气息不对,特别是在《游击队之歌》的演唱中,有几个关键的地方不该换气但他却换了气。当然了,这话肯定没有传进郑老师的耳朵。
   比赛后不久,姚林便与吴姗姗结了婚。婚后一年,小俩口喜得一女,取名姚姗。郑老师对姚姗的教育问题也十分关怀,主动提出等姚姗长大了一定要亲自教她声乐。姚林和吴姗姗当着郑老师的面只能说“那是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嘛。”但实际上,离那一天还早着呢!
   姚姗七岁那年,郑老师终于“安全着陆”,光荣退休了。他弹过的那架钢琴也被市博物馆高价收走。
   转眼又过了几年,姚林一家随公司生活区的搬迁也搬到昆明城郊一个花园小区居住。郑老师的影子差不多在他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姚林得了一种顽疾——颈椎骨质增生,他不得不每天早起晨练,以期缓解身上的隐痛。
   一日清晨,姚林晨练穿过社区的一个广场,忽然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看见一个老者在练太极拳,而且还有人在一旁围观。那老者神色镇定,如身处无人之境。姚林每天必到附近小树林打一趟太极,他近距离观察了一番老者所练太极的套路,欣赏着老者太极的风格,但看了几套后发觉这个老者的太极只是他所练的太极中的几个极简单的动作,也就是几个花拳绣腿而已。姚林想:“这种风格极像郑老师。”他走近仔细一看,不由吃了一惊,此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多年不见的郑老师。
   姚林感觉颈椎上的顽疾又在隐隐作痛……

共 48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顽疾,顾名思义,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在这篇以工会文化科为背景的小说中,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顽疾是姚林因工作原因产生的颈椎病,其实,这只是作者蜻蜓点水的一个表面现象,实则,真正患有“顽疾”的人是郑主任。郑主任的顽疾并非来自身体上,而是内心。他对自身过于感觉良好,思想停滞不前,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用有色眼光看待新世界新事物,不愿接受新青年的潮流思想,是一个典型的老顽固式人物,一如那架音色不好,音不准的老钢琴。 文章情节虽不是跌宕起伏型,但是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人物塑造,心理刻画,将文章隐秘的内核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让我们在寻常事件中窥见世间、人性真相。对于一些与音乐知识相关的描写,很见专业水平。 一篇内涵极具张力的小说,读完让人深思。欣赏,荐阅!【编辑:一朵怜幽】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朵怜幽        2015-05-27 10:05:37
  问候罗老师,感谢赐稿流年,夏安。
没有什么比相信更像爱。
2 楼        文友:慕寒        2015-05-27 20:23:05
  人啊,不怕有"病",怕的是不自知且以"病"为荣!这种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作者通过日常小事,在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一瓶不慢、半瓶子晃荡好为人师的角色——郑老师。他好为人师,品行不端切自以为是,总爱在人多处显摆自己,通过姚林的眼睛和感受,让我们最终看清了这个自以为是的人,所患的顽疾有多么的令人唾弃!
3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15-05-27 22:29:02
  这篇《顽疾》具有现实意义。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文中的郑老师学识有限却不自知,反而喜欢有意卖弄,即使被人看穿,也会想方设法为自己遮掩。诚如文章的题目,这也是一种“顽疾”,人一旦得上这种顽疾,将会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很难看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相反还会时时处处挑他人的毛病。这种人浑身散发着陈腐的气息。这篇文字波澜不惊,娓娓讲述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人以及最常见的一些现象,却引发人深深的思考,好文!
闲云落雪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