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水】解读仓央嘉措(随笔)

编辑推荐 【山水】解读仓央嘉措(随笔)


作者:歌声悠扬 布衣,278.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79发表时间:2015-05-27 10:38:06
摘要:读《不负如来不负卿》有感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初识仓央嘉措,是缘于极爱这首诗。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的荡气回肠,柔肠百转。所以便心心念念想了解这么美的诗句是出自怎样的作者之手。于是便费力的查找有关仓央嘉措的资料,可是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么空灵美好,柔情似水,情意绵绵的诗篇竟出自一位本应六根清净,不染尘埃,大彻大悟,无欲无求的活佛之手,怎不让人唏嘘叹息?活佛尚且看不破红尘,勘不破情爱,更何况我辈凡夫俗子?
   解读仓央嘉措,首先是一个“情”字,因为喜欢仓央嘉措的诗,所以便专门到书店买回了姚敏写的关于仓央嘉措的传记《不负如来不负卿》。很客观很厚重的一本书。捧着这本厚厚的著作,一下子仓央嘉措这个人物慢慢活了起来,生动起来。抛开仓央嘉措显赫神圣的活佛身份,我从他诗句的字里行间读到的是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浓的化不开。那种感觉就像捧一杯纯纯的甜美的琼浆玉液让人沉迷让人陶醉。作为一个纯真朴实的年轻人,他的爱真挚热烈,荡气回肠。
  
   东山崔嵬不可登,绝顶高天明月生,
   红颜又惹相思苦,此心独忆是卿卿。
  
   西风吹谢花成泥,蜂蝶每向香尘泣。
   情犹未了缘已尽,笺前莫赋断肠诗。
  
   欲题新词寄娇娘,风吹雨蚀半微茫。
   我有相思千般意,百磨不灭铭肝肠。
  
   竟日冥思绝妙相,碧落黄泉两茫茫。
   奈何红颜一时现,不需枯坐与焚香。
  
   欲倚绿窗伴卿卿,颇悔今生误道行。
   有心持钵丛林去,又负美人一片情。
  
   这组诗里的他爱的深爱的苦爱的感天动地。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这首诗美得像一幅画。让人流连在文字当中,享受着,伤感着,心痛着。
   那么为什么一位游离在生活之外的活佛会对爱情有这么痛彻心扉的渴望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仓央嘉措的生平简介吧。
   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偶然从西藏的俘虏口里,了解到五世达赖已死多年的消息。康熙帝十分愤怒,并致书严厉责问桑结嘉措,甚至打算采用“云南、四川、陕西之师,见汝城下”的强硬措施。桑结嘉措对于康熙帝的谴责感到恐惧,一方面写信向康熙承认错误,一面派人寻了一个15岁的少年作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这个15岁的少年,便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浪漫诗人,闻名一世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1697年(藏历火兔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朗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虽然身居西藏政教首领的地位,却不能掌握政教大权。实际上,只不过是桑结嘉措找来应付康熙皇帝的傀儡。
   此时的西藏,政局动荡。1701年(藏历金蛇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1705年(藏历木鸡年),第巴桑结嘉措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饮食中下毒,被拉藏汗发觉,双方爆发了战争,藏军败,第巴桑结嘉措被处死。事变发生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由桑结嘉措所拥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火狗年(1706年),仓央嘉措被解送北京的途中,据说行至青海湖滨时去世,时年24岁。有的记载中说他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蒙古、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后来在阿拉善去世。
   从书中描写的仓央嘉措的生平简介我了解到,在他15岁前的14年间,他过的是随父母一起的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童年的生活虽艰辛,却美好,这段生活给了他太多温暖的记忆,还有他珍贵的初恋。仓央嘉措心爱的姑娘是一位美丽的像白莲花一样的女子,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些前尘旧事就像水晶一样美好和珍贵,也像水晶一样容易破碎。随着他以活佛身份的确立,但并不能斩断他以前所有的记忆和美好的初恋。“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结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从他一首首的诗文里可以看出他与心爱的姑娘相爱而不能爱的痛苦和挣扎,如一把刀在一点点的切割着他敏感而多情的心,就这样忍耐着,痛苦着,矛盾着,坚持着。读后让人的心生生地疼。可见在信仰与爱情之间难以两全的痛苦。
   另外,在仓央嘉措的文字里处处体现着他作为活佛的睿智和灵性,还有超越凡人的参透力。让我看到的是真正的禅机和只有佛才有的智慧和圆满。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仓央嘉措是那么的渴望自由,渴望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渴望清新的空气。如果能让他选择,他会选择放弃高高在上,世人瞩目的的活佛身份,宁愿作一个平凡的男子,与心爱的女子过平凡的日子,养一堆牛羊,生一群儿女。在蓝蓝的天空下,美丽的大草原上,把心爱的女子抱在怀里,一起骑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听鸟儿歌唱,看花儿微笑,然后他用颂经的天籁之音为心爱的女子唱悠远的情歌,在夜深人静时,宁愿放弃一个人在青灯之下颂读经书,而是悄悄换好行装悄悄避开众人去约会心爱的姑娘,在美丽的帐篷里,把心爱姑娘轻拥在怀里,看她柔柔的笑,然后把那朵最美的笑容成诗成画,那是多么动人的画面啊,那又将是多么幸福的场景啊。
   然而这种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对于仓央嘉措来说,是何等的可望而不可及啊。他挣不开他缘定的活佛的身份,封建势力不允许他这样不顾清规戒律去沾惹红尘,他们残忍地处死了他的爱人,他自己又被康熙废黜,在发配的徒中圆寂,24岁的生命就这样绝尘而去。
   我想,这样的结束对于他来说,与其说是悲剧,不如说是解脱,是一种幸福,心爱的姑娘已离他远去,仓央嘉措早已心灰意冷,魂销梦断,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苍凉和无边无际的思念,离开了这个纷纷扰扰的尘世,在另一个世界里终于可以和心爱的姑娘长相厮守了,我分明看到在另一个没有忧愁没有烦恼的世界里,他们有一个平凡幸福的家,稚子小儿咿呀学语,如花小女拈花微笑,而那个无限爱恋的她啊,此刻正微笑地与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两个人的眼神里流泻的是缠绵不绝的幸福和爱啊!
  

共 27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解读仓央嘉措】整体上看,随笔呈现的风格:唯美、恬静、清新。从感性的角度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纯真的仓央嘉措,传达着笔者对纯美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美与崇高的不懈追寻。从结构上看,入其诗,晓其生,尔后从其坎坷人生路寻找到其凝固在生命中的完美,借以表达笔者自身追求,并在行文中呈现出恬淡而纯真的人生境界。推荐欣赏,问好悠扬姐!【山水神韵:清华晚照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万少枫        2015-05-27 11:20:03
  仓央嘉措,给后人留下的是天下第一有情人的风雅形象。灵山遥遥,招引着超越世俗的朝圣者艰苦卓绝地行进,而作为活佛的仓央嘉措却在这条充满希翼的路上演绎着一段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给朝圣者捎去生命中最真实的感动。
   那么,佛到底是什么?寻佛成祖的路途中,是否也得经历喧嚣红尘繁华与颓败的洗礼?佛陀释迦牟尼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经历了从繁华至极到淡定之极的蜕变,并非是他从一出生就能洞悉了悟生命轮回的十二因缘。
   释迦牟尼从凡人到成佛的过程,恰恰印证了生命需要多生多劫的不断受罪与吃苦,来获得灵魂的不断升华;而仓央嘉措对性灵的渴求,往往和高高在上的神佛,或者和人为臆想的若干天条是相违背的,于是乎,他注定是一个失败的活佛,却又于无意间铸就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世间罕见的有情人。当踏着温软多情的雪花,从神坛暗夜里偷偷走出宫门的仓央嘉措来到那个彷佛东山明月般皎洁的少女面前时,也许就是为了印证过往中那一个又一个让人心醉神迷的瞬间的到来。
   佛是有情觉悟了的众生,那世间清纯灵动的女子又如何呢?那纯净有如喜马拉雅山冰晶的心灵,那飘逸如神女峰容颜一成不变的情怀,终让仓央嘉措灵魂深处生出对爱情的渴慕,于是在那些个夜晚,他们千怜万爱,入神,入灵,入魂,又一个生命的轮回如同隽秀的画轴被缓缓铺展开。佛之出入于世间的情怀,亦实实在在地给人间最彻底的警示。
   对于混迹于红尘之中的仓央嘉措来说,那首假定的十个前提是无法回避的,而后来的不相恋、不相思、不相欠、不相忆、不相弃、不相会、不相负、不相续、不相偎、不相聚,恰恰是在前面虚幻不定的因中衍生出的虚幻不定的果,至于怎样去爱,仓央嘉措以一个苍凉孤独的背影,将自我灵性中最为艳丽的影像,永远地镌刻在后世求真悟道者的心间。
   仓央嘉措生生世世所求的“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只为路中与你相遇”、“只为佑你平安喜乐”,如果我们仅仅将之当作红尘世间男女灵肉相融的快感,或者情爱泛滥的借口,那是不客观、不全面的。世间男女相亲相爱并不是目的,而是让人从中透视出生命无常,最终走向觉悟的一个关口。仓央嘉措的虔诚,纯净无暇的少年情怀,不就是求道觉悟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吗?若能将爱恋化为寻求“菩提”觉悟的动力,道心也就坚定不移了;再将人间的相知、相见、相依、相偎、相爱、相恋参悟通透,者这无常变幻的欲念亦将熄灭了。
   灵魂触须无处不伸延,人之灵魂,无形、无相、无声、无语、无味,却广大如虚空。而灵魂的玄机,也是我们无法理解透彻的,也无从调控掌握的。人的过失,也许就来自于灵魂深处的一念。至于人性中固有的爱恨情仇,数千年来已经上演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或许,当我们灵魂感悟的触须,偶然见契合了佛陀当年“中道”觉悟的因缘之际,三百多年前西藏雪域高原那个苍凉瘦削的背影,才能指引我们摈弃人性中虚伪的情感,毅然迈向自我灵魂不断超越的喜悦之路。
   一不注意写了这么多,实在汗颜,个人为不成熟的看法,也不知对错,悠扬姐完全可以往深处想一些。
只是晚唐秋
2 楼        文友:歌声悠扬        2015-05-27 15:25:58
  谢谢清华的辛苦编辑!辛苦了。也谢谢清华的精彩回帖。更谢谢清华精辟的建议!
做莲一样简单的女子,躲在光阴的背后,静静地开放,静静地老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