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也说诗词的雅俗

精品 也说诗词的雅俗


作者:洛冰 童生,578.4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67发表时间:2015-06-05 06:22:17

也说诗词的雅俗 初学诗词的时候,与文友们走空间,只在婉约的诗词下面留言,只喜欢婉约的诗词在我空间留步。那时我还不明白诗词的雅俗,也不明白诗的豪放与厚重,词的清丽与婉约,什么“竹枝”“燕乐”,什么唐诗宋词,通通不懂,只凭天生的喜好,看着那样的句子就觉得舒心。就好像喜欢清爽文雅的朋友似的。
   由于自己的择选,终于有了一空间的清丽婉约诗词。闲暇下来,面对着那些清丽婉约的诗词,好似对着一群洁净优雅的人儿。他们青衣淡妆,或花前散步,或溪边浣纱,或月下把酒,或塘间采莲,甚至千里商贾,甚至田间地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失风雅。
   虽然很喜欢清丽婉约的诗词,却不喜欢纳兰的词。纳兰的词,总是感觉油腻腻的,像小女儿在低低私语,显得小家子气,特别是由男子而作,更是觉得无病呻吟。比如《减字木兰花新月》: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准待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这些,都是我初接触古体、近体诗的感触,不关乎诗词的其他内容,就好似对人的第一印像。
   那时,我还不会借用古人的意象,只捡些古今优雅的词语造句,如:乌,辇,鸿,菡,霞。做好了诗词,发在论坛,文友们都喜欢读,认为清新婉约。下面是我做的第一首诗和填的第一首词:
  
   晚水屏
   幕霞遮尘域,红波映雁群。
   金乌乘舆去,淡翅踏莲停。
   鴢立芦苇上,萍仰绿墨屏。
   渔女羮菜备,掷唱助舟行。
  
   忆秦娥春风
   天音遣,三江玉液随髁转。
   随髁转,田原赋绿,再邀双燕。
   纸筝飞翅苍穹荐,筝云相恋谁牵线。
   谁牵线,飘来飘去,叟童颜变。
  
   其实,这些诗词做的并不好,他们和我一样,只是喜欢它清雅的轮廓,就像人的形体。后来我填了一阕《满江红》,是抨击转基因的。由于投入不足,也许是功底不深,没有填出《满江红》的气势(也许,以我柔弱的性情,永远也填不出奔放豪壮的气势)。这时我才明白,诗词不但要清丽婉约,还要豪放厚重。
   诗词的厚重大气彰显着一个人发华的力度,一声高昂的呼唤,一声撕心裂肺的倾诉,一声愤怒的斥责。如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随着对诗词的深入了解,学会了从内质上解读诗词,不再只注重诗词的型体。回过头来再看,觉得纳兰的词意境非常的美,也没有了当初的油腻之感。这大概是随着耳闻目染,触角不知不觉放宽的原故吧?也就是见惯不怪。虽然接受了纳兰的词,却还接受不了通俗的诗词,总觉得不伦不类的。喜欢的,不见得就是好的。不喜欢的,不见得就是不好的。正如《浮生六记》芸儿所言:杜甫的诗正统,李白的诗自由飘逸,都很好,说不得谁上谁下,但是我愿意效仿李白作些自由些的。
   对诗词的喜好,跟人的性情有关,不同性情的人作出不同性质的诗词,不同性情的人喜欢不同类别的诗词,不同性情的人适合作不同类别的诗词。一般情况下,通过读一个人的诗词就能知道他(她)的性情,阳刚的男女作出的诗词就显得热情奔放,温婉的男女作出的诗词就显得清丽婉约,粗犷的男女作出的诗词就显得通俗。这只是个人的浅见,或着是偏见,却是我的真实感受,说出来让大家抛砖。
   其实就是这样,杜甫正直朴实,思想深刻,所以,他的诗就深刻规范朴素。李白放荡不羁,所以,他的诗就豪放飘逸。而纳兰生于豪门,虽为男子,但不免书香粉黛萦绕,所以,诗词中就透着隽秀。劳动人民打夯唱的号子,船工们拉纤唱的号子,就显得粗犷无比。
   而粗犷的题材也不是不受欢迎,比如“竹枝”,它不但深受百姓喜爱,而且也被屈原和刘禹锡倾慕。“竹枝”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旧北京有一种专卖胡梳坠什的小贩,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经常在旅店门外高声叫卖,音调极高,带有腔板。有一首竹枝词就把小贩的叫卖词入了诗。“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元拣样挑。”当年屈原很喜欢“竹枝”,但是觉得粗俗,就作了《九歌》朝雅处引领。后来刘禹锡到了那里,也很喜欢“竹枝”,不过,也觉得粗俗,就又朝雅处引领。就作了好多“竹枝”《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实,宋词也是在通俗的“竹枝”,“曲子词”的基础上而发展的。始于唐,定于五代,盛于两宋。“曲子词”配上“燕乐”就形成了宋词。“燕”,“宴”也。由民间乐工、歌舞妓,弹唱歌舞,佐酒宴。“曲子词”源自民间,俚俗粗鄙乃是其天然倾向。事实上,从中唐开始,唐诗就有向日后的宋诗演变的趋势。而宋诗的许多特征,都可在杜甫、韩愈的诗中找到滥觞。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
   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被重新发现,词源于民间俗文学的观点已得到广泛承认。所以,歌词所具有的先天性的俚俗特征,与正统的以雅正为依归的审美传统大相径庭。广大歌词作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历史和社会潜移默化之赋予他们的审美观念,皆在他们欣赏、创作歌词时,发挥自觉或不自觉的作用。努力摆脱俚俗粗鄙、复归于风雅之正途,便成了词人们急迫而不懈的追求。后来文人们就试着改革,使艳情含蓄化,朦胧化,苏轼又“引诗入词”,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经过了慢慢地改变,词就变的风雅起来。“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从创作的实践到出现较完整。
   宋词初期,内容很窄狭,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再有就是以温庭筠为首的“花间派”。“花间派”以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而起于晚唐。以温庭筠为首的“花间派”与以柳永为首的“婉约派”、以苏轼为首的“豪放派”形成宋词的三大主流,这三大主流相并流传于世。
   诗词从粗俗走向雅致,正如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经过了艰难困苦的拔涉。诗词应该像我们的文明人一样更有修为,更深奥,更朦胧,怎么可以平白、直铺,口语化呢?难道我们今人的赏读能力还没有几千年之前的古人吗?我的诗词虽然也平白直铺,口语化,那是因为我的诗词功底薄,作不出好的诗词,但我是喜欢典雅的诗词的。
   其实,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喜欢典雅诗词的,就似喜欢一位优雅的女子一样,只不过自己作不出,就想降低诗词的标准,使自己的诗词离开“大雅”登上“大俗”,以求心里平恒。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作诗词就是让人读的,都读不懂,作它有什么意义?”那你就去读曲子、坠子,那些好懂。
   有些人,老爱打着民众的旗号,这也民众化,那也民众化。不思提高自身的水准,不思提高民众的水准,一再的践踏经典文化,人类怎样文明,社会怎样进步。有些东西需要仰和大众的口味,有些东西则需要大众去仰和,要么,我们的经典文化怎样传承下去。
   几千年来,纵观诗词,它的方向应该是典雅的,因为人都是崇尚美好的,优雅应是美的最高境界。诗词,不论怎样沉浮,不论豪放还是婉约、花间,都会是典雅的,必定诗词是旋转于文化圈的,即使被杜甫他们不知出于何等原因注入俚俗之语,也会得到后人的清涤。但愿我们当今的权威人士,不要再拿着杜甫说事,把竟留的一点典雅给葬送掉。

共 34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诗词的看法能够独抒己见,颇有启迪意义。确实,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化中登峰造极的璀璨明珠,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传承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今天很多人往往缺乏先哲那种光风霁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如杜甫、范仲淹、东坡、辛弃疾、陆游等等),所以做诗词明显沉溺于个人的小圈子内。其实无论婉约还是豪放,皆是性情和胸襟之显示,古人云,有第一等胸襟,方有第一等真诗词,杜甫、东坡、范仲淹如是,毛泽东亦如是。所以,陆游告诫曰:工夫在诗外,颇有道理也。欣赏作者之佳作,遥握!【编辑 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606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5-06-05 08:01:14
  赞同作者的审美观,典雅的方向是诗词正确的发展方向,因为优雅美好是人心灵的方向,优秀的诗词或厚重深沉,荡气回肠,或光风霁月,淡泊飘逸,别具一格,都给人以深邃的审美体验。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回复1 楼        文友:洛冰        2015-06-05 08:57:13
  谢谢编辑!爱美之心,人人皆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