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沉重的翅膀(散文)

精品 【酒家】沉重的翅膀(散文) ————浅评《红与黑》里的人物情感


作者:柳约 举人,379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58发表时间:2015-06-05 12:09:51
摘要:也许年轻时候我们都是于连,我们都以为自己身后会有一双翅膀,可以飞起来,可是回过头来凝视走过的路,才明白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里的一粒微尘。

【酒家】沉重的翅膀(散文)
   1
  
   在写之前,朋友提醒我,把司汤达的《红与黑》放在今天来讨论,似乎有点过时了。
   我回答他说,只要人们对美好生活还心生向往,那么这部小说就永远不会过时。
   我是有这样的信心的。在洋洋大观的十九世纪外国小说里,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1830发表)自翻译过来,便是毁誉参半,早在40年代,就有赵瑞蕻的译本,50年代有罗玉君的译本,到了70年代又有了郝运的译本,到了80年代更是有了罗新璋的译本……或许是因了群星璀璨的翻译大家皆钟情于司汤达的《红与黑》,使得在文革时期,这本书一度曾被视为“毒草”。当年旧事,且不去论它,但正所谓大浪淘沙,这部《红与黑》之所以能经受漫长时光里的考验,成为众人皆知的经典,自然也有其闪光的一面。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司汤达在小说中,成功的塑造出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文学上典型的人物形象。
   故事从一开头,于连便是灰头土脸的出场,因为专注于看书,而遭到了父亲的打骂,“……这父亲虽然年纪大了,却仍敏捷地跳上正在锯着的一个树干,又跳上支撑着棚顶的横梁,猛地一掌,把于连拿着的书打落到河里,接着又是猛地一掌,打在于连的头上。”而我们的主人公于连,当时所看之书,正是讲述了法国风云人物拿破仑传奇一生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很多人认为,司汤达在此处提到这本书,无可避免地为本书贴上了一枚“政治”的标签,只是司汤达心底流露出来对领袖的崇拜,但如果仅仅因为这样,就将《红与黑》就归纳成政治小说,大抵还是有几分牵强的。
   其实说到政治,司汤达生于1783年,出生不久后就遭遇到了法国大革命,一时间拿破仑大军风靡全国。因此幼年的司汤达,才会在革命的浪潮里迅速地成长起来。拿破仑对他的一生,可谓是影响巨大。但拿破仑军团随之而来的滑铁卢惨败,却让无数像司汤达这样的青年不由沮丧万分,心中那些“将军梦”也破灭于无形。
   贵族和僧侣随着波旁王朝的成功复辟,开始了漫长而又黑暗的统治时期。
   当革命之路走不通,那就只有依靠信仰了。司汤达转而将视线放在了神职人员的身上。——于是他安排主人公于连有着惊人的记忆,为了能当上神父,一口气将一本拉丁文的《圣经》背诵的滚瓜烂熟。后来,极度虚荣的市长先生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想为自己的三个孩子聘请家庭教师,而精通拉丁文字的于连,无疑是当下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一个绝好的机会凭空落下,于连得以离开长期虐待他的父亲,只身一人来到了市长家,遇到了德·瑞那夫人,从此开始了他的第一段爱情。整个故事结构安排的恰到好处,甚至,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虽然在市长家里,德·瑞那夫人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但因为生性腼腆羞怯,加上在修道院中长大,更加彰显了她淳朴的气质。这对单纯的于连,便构成了致命的吸引。
   且来看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在德·瑞那夫人眼中“……这个小乡下人面色那么白,眼睛那么温柔……”,而在于连这儿,“他惊异于她的美,就把什么都忘了,甚至把他来干什么也忘了。”
   我想,不管怎么说,这次见面也应该算得上是一见钟情。
   后来两人在别墅里乘凉时,德·瑞那夫人任由于连偷偷握住了自己的手,事后却困于道德上的煎熬而一夜无眠。这个心地善良,内心柔弱的女人,当她感到胸中那汹涌的情感无法抑制的喷发时,终于意识到自己是无法摆脱于连的。
   “她觉得宽厚、灵魂高尚、仁慈只存在于这个年轻的神甫身上。”接下来,就连于连私藏的一幅拿破仑肖像,也让她误以为是心爱的姑娘而妒火狂烧。女人在真正的爱情面前,向来比较容易失去理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司汤达将他的笔触,悄悄伸向了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那边。
   一边是丈夫,一边是情人。一半是天堂,一半是火焰。
   一边是此岸,一边是彼岸。在德·瑞那夫人和于连两人的甜蜜日子正如火如荼时候,一封突如其来的告密信,却将于连送去了神学院。
   这一段仓促的爱情,缓缓拉下了它的帷幕。在他们之间,横亘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终于无法逾越。如果说,文学和人道主义常常结着不解之缘的话,那么在司汤达这里似乎能搜寻到它的影子。从德·瑞那夫人的犹豫不决到内心真情流露,从于连对贵族的自卑反感到胆大包天的一把握住爱人的手,在读《红与黑》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大气磅礴的人道主义精神,当然,司汤达所透露出来的不仅仅于此,更多的也触及到了十八世纪启蒙时代那种充满着人类智慧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个作家,首先他的人格应该高尚,这样才会有可能写出伟大的作品。《红与黑》恰是这样一部作品,里面的人物们无处可以告别,只能在迷茫中一次次进行灵与肉的突围,一次次地从天堂落向到地狱,将一段情事演绎的百转而千回。
  
   2
   在《红与黑》里,我也能看到《平凡的世界》、《人生》里孙少安和高加林的影子。他们都曾经是单纯的人,无比渴望自由,同样也无比渴望获得尊严。但由于自身太过于渺小,现实偏偏将它们踩在了脚下,梦只能破碎。
   一本好的小说并不在于本身的逻辑和说理,它应当以我们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为基础,渐渐使人意识到必须清醒地去面对现实。
   司汤达的叙述一向是以波澜不惊地方式往前推进着,似乎很清楚知道人物在哪里停止最适合。于是司汤达让于连离开市长家,来到神学院却学会了一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技巧,不得不说,这是个极其巧妙的讽刺。而于连,因为学业出类拔萃,被院长任命为圣经辅导教师,到了巴黎,做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后来竟并被视为了心腹。也许,在我们这些读者的眼中,于连正在一点一点地蜕变,然而这种蜕变,却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再不复之前那个在小城里读书的单纯小伙子了。从此于连的眼界大开,受到了贵族社会的熏陶,很快在巴黎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花花公子。
   于连遇到了侯爵的女儿马特尔,因为对方的身份,他便决定追求她。
   这一段爱情,似乎比之前的节奏显得更为激烈。——因为参杂了政治因素,两个人都心怀鬼胎。
   在侯爵女儿马特尔心里所想的是,“于连只不过是没有财产,但是我有啊,作他这样的人的伴侣,我会继续引人注目,我在生活中绝不会湮没无闻。”全是一派女儿家天真的幻想。这尽管是一段不对等的爱情,她在思想中多少把于连看作下人,想让他爱,就让他爱。
   可她还是爱上了。——纵然有心机,但更多的,也还是儿女情长。所以,她这个女人尽管作为女二号出场,也并不让人讨厌。
   马特尔因为自恃万千宠爱于一身,行事向来都是疯疯癫癫的,有点像金庸笔下的建宁公主,少女的她,会要求于连在夜晚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从窗口爬进她的卧室。此后两人分分合合,吵吵闹闹,但总算真正坠入了情网。这就是司汤达的高明之处,他可以不动声色地,在最温柔的地方补上一刀。自然也可以在乌云密布的地方,放上一两盏月亮。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他的老丈人木尔侯爵在不乐意也只有妥协。为了帮助于连获得贵族的封号,不惜将他说成是拿破仑流亡在山中时和村姑所生的私生子。正当于连陶醉在野心之中,却又得知了德·瑞那夫人写给侯爵的揭穿信。
   于连的一生,从此便毁在了这两封信上。在他读完信后,竟然凶狠地跑去教堂,打算枪杀曾经的爱人——德·瑞那夫人。最后于连以开枪杀人罪被捕。当于连深陷悔恨时,大难不死的德·瑞那夫人却在外面为他求情。
   另一边,马特尔也从巴黎赶来,为营救于连而四处奔走。
   事情陷入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中,故事的发展出人意料的平稳起来了。司汤达再度出手了,他安排于连为了减轻良心上的内疚,坚持一死。剧情从此峰回路转,仿佛夜行之人,一跤跌进了深渊。
   所以于连注定了还是要失败。仿佛是老天对他所进行的报复。但他毕竟还是幸福的,因为德·瑞那夫人从始至终并未背叛过他,那一封揭穿信,其实是在祷告时,被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所为。
   ——最后他的头颅,被情人马特尔抱着拿去埋葬,而德·瑞那夫人也随之离开了人间。真相大白,但为时已晚。我们只能在心里控诉这个冰冷的、虚伪的社会,司汤达尽管没有去刻意这样描写,却借于连的头颅达到了效果。
   司汤达以现代的笔法,写就了一颗古典的心。
  
   3
   在十九世纪浩若烟海的文学殿堂里,司汤达对于现实的批判,无疑是最有力的。费尔巴哈曾说过,“人们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一切关系,如两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等……”人们的社交活动,以倾慕为基础,遂衍生出种种精神,在这其中最炽烈的,想来也应该是男女之间互相吸引,日渐加深的情愫才对。
   《红与黑》从头到尾,都有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写,致使司汤达戴上了“现代小说之父”的帽子。透过这种心理活动,我们既能在其中看到典型的环境、典型的性格,也能迅速地被其人物所感动。
   而我却更看重人物中的爱情。
   蒙田在他的《随想录》里早有阐述,情感驱使我们追求未来。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能不提情感,更加不能是一部冷冰冰的论文集,在《红与黑》中,我一叹于连,二叹德·瑞那夫人,三叹少女马特尔。于连是一个悲剧人物,在他那卑微的内心里,充满了对未来极度的自信,又被现实不断的挤压。他的内心渴望着爱情,却又对爱情一直充满着怀疑。他在德·瑞那夫人那里知道了什么是幸福,却又为了心中那些不足道的原因,一步步毁灭了幸福。于连的悲剧因为来的彻底,所以显得伟大,如同在通往幻灭的路途中的一盏灯笼,人们隔着灯笼的红布,清晰地看到了夜空中跳动着的那一簇渴望自由的火苗。尽管感受不到里面所蕴含的热量,但对于照亮自身还是有益处的。
   德·瑞那夫人自然是善良温柔的,在金钱社会中不仅能够洁身自好,还有一颗“尚未被小说等读物污染过的心灵”,这尽管是司汤达的调侃之语,但德·瑞夫人对待于连始终一往情深,矢志不渝,不管是从外貌来看待,还是从性格分析,德·瑞那夫人实则是一位完美的女性。就是这样的一个女性,却一直陷入不幸的婚姻里,充当着一个背德者的形象。当她跟于连一夜销魂之后,于连装模作样地问她,此生此世,还有什么引以为憾的吗?德瑞·那夫人虽然说认识于连此生无憾,但内心仍旧惦记着宗教的道德和信仰,所以发出了“我要受罪,才能心安”的呐喊。从娇音软语的登场,到最后“搂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人间”,德·瑞那夫人的命运不知不觉间,已经跟于连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再也无法割舍了。
   而文中另外一位女主人公马特尔,作为侯爵之女,虽然身份受阶级所限,但到底,骨子里也是一个极度浪漫的少女。“他觉得有什么东西落在手上,原来是玛特尔整个一边的头发,她剪下来扔给他的。”——她为了于连,疯起来的时候,甚至可以剪下自己的头发,以示爱情的忠贞和永远。
   爱情既是一曲轻盈的舞蹈,也是一双沉重的翅膀。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所表现出来的小悲欢,却在整个时代的荧幕上闪闪发亮。
   确实如此。
   合上此书,眼前的世界真实无比,却让我触摸到了一种灵魂深处的疼痛。也许年轻时候我们都是于连,我们都以为自己身后会有一双翅膀,可以飞起来,可是回过头来凝视走过的路,才明白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里的一粒微尘。我们飞不起来,因为生活的沉重让我们体悟到了什么叫做情感。为了追求这种情感,我们这一生都将陷入平凡的生活里,但透过文学家的眼睛,我们也能在日升月落里,看到那些无人领略过的美。
   或许,这就是《红与黑》里蕴藏着的魅力所在,一部永恒经典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就像你一开始并不打算向它靠拢,但思想却早已深陷在了其中。

共 45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精彩的赏析文,从小说的大体内容到人物的经历、内心世界的挣扎、灵魂的剖析等方面都注入了太多深刻的元素,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深刻而真实。而作者无疑在文章里剖析最深刻的,还是人物在时代里流露出的无奈,正如作者流露出来的感觉,我们如年轻时代的于连,总以为自己多么自信而伟大,其实我们都桎梏在时代里,身上其实都背负着沉重的翅膀,无法逾越!读完,让人深思!推荐。【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60500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5-06-05 12:12:24
  好文总会让人流连忘返,给人更多思考的空间。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2 楼        文友:山泉        2015-06-06 19:59:16
  当年读书时候,这部小说比较热门,也看了,就没有朋友;理解的那么深刻。
   学习,欣赏!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3 楼        文友:柳约        2015-06-06 23:52:48
  其实我读《红与黑》最开始是从中间开始读起的,那个时候于连正在变坏,所以感受比较直观,坏人也有被爱的权利,我对司汤达佩服的同时,也有几分赞赏。在这本书的人物里,能看到作家的影子。
   在此一并谢过酒家两位老师。
一笑寂寥空万古,三分明月照大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