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痴痴守望故乡的方向

精品 痴痴守望故乡的方向 ——一位不知名诗人的诗作引发的


作者:夕霭烟岚 进士,8758.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76发表时间:2009-06-15 21:47:15
摘要: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痴痴守望故乡的方向 “今夜,一人独醉。都市已经酣然入梦,如玛瑙一般,镶嵌在温润的玉里。轻柔,是月光的抚摸。不是么?月儿假借夜风之手,轻敲小窗,悠悠然,送来思乡曲。于是,我拥有了夜的拥抱。岂是酒醉人?那微风,早已把干涸的双唇滋润!我想,你定然也是醒来了,知道我在梦的路口守候。所以,你醒来了。你是真的醒来了,要不然,月儿不会如此安静,夜风又怎么会如此的多情?宁静。谁不解风情,扯来一朵薄薄的云遮住你的容颜,哦,我的心都碎了!夜归的醉者么?你们轻一些呵,梦,正呢喃。快听,月儿在轻轻的摇,轻轻的摇……轻轻的摇呵,摇落游子一身的疲累。”
  
   这是我偶然看到的几首思乡的诗歌中的一首,作者是谁由于匆忙我忘记留下他的名字了,当然不是名人,但随手抄录的几首,却给了我比那些名人的诗歌要有多少倍的咀嚼和回味,因为我很久几乎是不再在名人文字的八卦阵里迷糊了。
  
   思乡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弥新的主题。古代的思乡,主要是离乡背井的游子或对故乡、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唐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写了重阳节亲人们团聚而自己却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怀亲之情倍加刻骨铭心。又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了诗人希望明月能够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近代以来,大批华人漂洋过海移居他乡,思乡之中的眷恋之情尤切深厚。我所抄录的这几首诗歌,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作品之一。
  
   诗歌的前四句点明饮酒赏月,赞美月夜,同时也暗含难解与无奈的惆怅,接下来又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以抒发自己在月圆之夜却与亲人不能团圆的遗憾之情;埋怨夜归的醉者,不要扰乱他的思乡之梦,这里我想他也是在暗指自己,接着又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把思乡的心情归结于,月儿轻轻的摇,摇落游子一身的疲累,这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这首诗歌的基调是忧郁的,但也是乐观的。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充分体现出自由诗的特点。结尾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运用,在音乐感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独醉、月光、夜风、路口、疲累把抽象的思乡之情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品读诗歌的语言美,回味如同口语的质朴之美,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这些美在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家的乡愁;显示了空间的距离,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营造了深意的形象和画面来表达主题,并通过实物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乡思。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思想深度比较广和深;结构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细腻和缠绵。语言简洁凝练,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意象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用十分关键,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对于诗歌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直至成为某种意象,曾有人作过调查,结果表明李白的《静夜思》排列中国人最熟悉的十大古典诗歌之首。那么,“思乡的明月”为何能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所理解、接受、喜爱呢?这都缘于“思乡的明月”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及其感染作用的广泛性。
  
   在我抄录的诗歌中也没有离开借月抒发思乡之情的范畴,在《中秋前瞻》中他这样写到:“思念是一定的。干脆闭上眼睛,打开月亮,在黑暗里明明白白的想……月亮,是故乡甩出长线,在天空垂钓。初的弯月是钩,逐日圆满的是不断添加的饵啊,明恍恍的水里,鱼儿就这样看着,身形渐瘦。月饼上市了“MadeinChina”,恰好说明这是海外销售。”
  
   这首诗歌所描写的月夜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遇到的普普通通的月夜,在这月夜里,离家在外的他,干脆闭上眼睛,打开月亮,让思绪飞越空间、飞越时间,飞向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飞向那故乡明月下经历过的生活情景,让不禁从心头升起的缕缕乡思,在黑暗里明明白白的想。打开月亮四个字,恐怕李白看到了也会点头称道。思乡的明月乡情明而不尽。当作者在异乡的月下,辖在静夜“黑暗里明明白白的想”思乡的时候,他的乡情一定有这样那样的具体内容。然而,他所思的内容在诗中没有反映出来,只是在第二节点出“月亮,是故乡甩出长线,在天空垂钓”。第三节直白地道出“月饼上市了“MadeinChina”,恰好说明这是海外销售”
   虽说明却不说尽。”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他的乡思说尽,他的诗歌才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充分余地。不同的人,尽可以用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去填充它,使之具体化。
  
   但在另一首《十五的月亮》中,却又反其道行之:“又是一年。无处不在的团圆,我身陷其中却无权参与盛宴,一个人,坐在里面,或者外边,无言。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这样劝慰父亲:不必过于想念,正如当初他的励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只管到外面,男儿当志存高远,然而,此刻我再次看到他和他的目光,站在屋檐下面。又是一年。”这首诗歌几乎近于白话,使思亲之情清淡平凡。实际上是在心灵深处与亲人对话。虽然直白,但完全区别于某种意义的直白,从文学艺术角度来说,这种直白就是实写,但实写是有着它特定的规律范畴和技巧的、也正是这一点,它与普通人们的感情活动相互合拍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总是处在正常的境遇中,其感情活动并不是强烈的冲动,多半都带着轻柔、温和的调子。这就是能引起人们普遍共鸣的客观感情基础
  
   人们常常说写作要有意境,诗歌的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它的主脉是思想,在我们众多的诗歌里有情却没有思想,这就是我们的诗歌为什么不能登大雅的主要原因。
  
   作者很娴熟地在《小品.自嘲》中掌握与运用了这诗歌的基本要素,“你从哪里来?无从也不必知晓,关于你发布的消息没人对之“感冒”——他们甚至想到逃,我和你一样,租用他乡。枝上,或者檐下那棵熟悉的老榕树…...远在千里之遥,这样的午后显得有一些好笑,我与你面对面:一声知了,你自以为悟透老榕树,我抚摸笔杆顶上的羽毛,说要度量天之辽。“诗歌中的“感冒”“想到逃”“枝上”“檐下”“老榕树”“笔杆顶上的羽毛”这些物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但在或者,熟悉,千里之遥,面对面,悟透,抚摸等景词的牵引下,有了鲜活的必然关联的思想内涵,并最终服务于“要度量天之辽”的迫切思乡之情,不仅情景交融的生动耐人寻味,而且大气的表明了自己的思想,是灵魂深处发出的本质的真切意象。
  
   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
  
   作者诗歌中的意象,在另一首秋千[外一则:光阴童话]里透入了极其难得的韵味。“一个人静静地想。秋千,就这样无数次静静地荡,然后,静静地靠于墙。与他们无关或者与他们有关。自某处而来,风又引起多一次的飞扬,然后,静静地靠于墙。烟圈在破散之前总越不过高高的那堵墙。香烟,被点着之后火苗即刻熄灭,而温热的灰烬是孕育的床,之后的呼吸里漫出苦涩或醇的香。”
  
   几个常见的例子。“秋千”,是一个关乎飘荡的意象。“靠于墙”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烟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温热的灰烬”,是一个关乎“感伤”、“愁绪”的意象。“苦涩或醇的香”,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这些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秋千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从虚实角度看,诗的取象还可分为实象和虚象两大类。所谓实象,是指可置于我们眼前眉睫的事物;所谓虚象,是指读者感受心造的事物。这首诗歌的“一个人静静地想。秋千,就这样无数次静静地荡,然后,静静地靠于墙。在这句诗中,“一个人”、“秋千”“无数次静静地荡”是实象,“靠于墙”是虚象。这句诗好就好在以实带虚,以虚写实,实象虚出,虚象实出,给诗句揉进了另一种韵味,另一种灵性。
  
   诗歌不能没有意象,鉴赏诗歌也不能不注意意象,一首好的诗歌应是意象与意境的巧妙铸合,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北岛《无题》)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应该像这位被我忘记了名字的作者这样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注:文中引用的不知名诗人的诗作,没有按原来的格式引用】

共 41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用心之赏析。原诗与评析相得益彰。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确乎有着独特的作用。【编辑:夏冰】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616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09-06-15 21:48:31
  很有力度的赏析。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邬海波        2009-06-16 11:51:43
  诗歌不能没有意象,鉴赏诗歌也不能不注意意象,一首好的诗歌应是意象与意境的巧妙铸合,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北岛《无题》)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应该像这位被我忘记了名字的作者这样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精妙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