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试论《边城》中亲情与爱情的冲突

精品 试论《边城》中亲情与爱情的冲突


作者:纪开芹 探花,1501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968发表时间:2009-06-15 22:12:03

沈从文的《边城》向我们描绘的是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一个翠翠以至造成的悲剧结局。整篇小说洋溢着爱的主旋律,但在缕缕情丝中却透出一种沉重忧郁。亲情和爱情之间不协调性让作品蒙上一层淡淡的凄凉色彩。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边城》中亲情与爱情的矛盾冲突。
   (1)死是必然结果还是偶然现象?
   《边城》中讲到四个人的死亡:翠翠父母的死,大老天保的死,爷爷的死。
   翠翠父亲是一个茶峒军人,有幸赢得老船夫独生女的青睐,于是发生了暧昧关系。这位屯戍军人便想邀她私奔,可是这样一来,“一个违悖军人的职责,一个必定要远离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的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做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挡,首先服了毒。”“女儿一面心怀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翠翠父母的死,在当时是一种必然的归宿。在沈从文生活的那个年代,周围环境还很愚昧,虽然没有阶级斗争的图画,但自由爱情和伦理道德之间还存在诸多矛盾,中国儒家社会历来极为鄙视那些未婚先有性爱关系的女性,这样的女性遭人唾弃,为人所不齿。翠翠妈妈背着父亲做下所谓的苟且之事,难免羞愧难当,所有的舆论压力我们都可以想象。这一切只能让这对不幸的情侣无路可走,唯死方能解脱。其实,这种无形的压力曾在历史上——在较弱程度上仍包括今天——造成无数有形或无形的悲剧。
   在翠翠父母身上,我们看到爱情与亲情的矛盾冲突。当这种冲突不可调和时,死,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沈从文在《边城》中还塑造了大老和二老两兄弟的形象。他们都具有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只是,这种“人生”是美丽善良的,但却被引向了毁灭。小说中对大老天保着墨不是很多,但仍可见大老的性格特点。大老天保“雄强进取”十万大山般矗立,诚实,勇武,豪爽,豁达。也许,是他的性格造成他悲剧人生。当兄弟二人同时爱上翠翠时,亲情和爱情之间的矛盾便自然而然产生了。二人同是那么优秀。可是,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傩送。二老拥有诗人的气质和浪漫,像竹雀一样拥有动听的歌喉。兄弟二人必然要有一人牺牲自己的爱情,作出让步。躲避在此时反而成了最好的办法,时间是愈合伤口的良药。然而,究竟要多久才能抹平这种伤痛呢?没有人能够知道。“什么都来不及说!这几天他都不说话!”心神不宁,神思恍惚,在这种状态下出事,便是必然结果了。试想,大老即便不死,结果又会如何?心已死,躯体也跟着解散,灵魂也跟着崩溃。由此看来,死与不死实质相同,形体已成虚设,大老的结局便唯有此路。
   《边城》中还蕴含一种散文的优美,创设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至于老船夫,作者是将他的死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中,一种具有雄壮美的境界中来完成。
   “夜间落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轰的一个炸电。”
   “翠翠看看屋前悬崖并不崩坍,故当时还不注意渡船的失去。但再过一阵,她上下搜索不到这东西,无意中回头一看,屋后白塔已不见了……才知道白塔业已坍塌,大堆乱世凌乱地摊在那儿。”在这样的风雨之夜,老船夫带着未了的心愿默默离去。那座象征着茶峒的白塔也轰然间倒塌。这么个凄风苦雨,这么个乱石浊浪,即是老船夫内心凄凉,心乱如麻的写照。
   在翠翠身上,老船夫总能看到女儿的影子。翠翠对二老的爱恋与老船夫自以为是的理解是不同的,由此产生种种误会。老船夫极力张罗翠翠的婚事,可是在这层层叠叠的误解中,反而弄巧成拙。“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祖父的冷淡,……”等等,无不在深深刺痛这位可怜老人的心。这就形成了爱情与亲情的第三重矛盾。那么,在日思夜想,惴惴不安中,年老体弱的老船夫也不得不带着对翠翠的牵挂依依离去。所以,我们说,老船夫的死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2)出走能走出心灵的挣扎吗?
   当爱情和亲情产生不和谐时,摆脱束缚,寻找一种精神出口,出走,看似为一种上策。当“家”这个概念在心中形同废墟时,便要出走。这不仅仅是躯体上离开了家,更是精神上的脱离。
   小说中点到翠翠父母的出走。可是,因为客观条件制约,出走,获得美好的爱情生活,婚姻生活只是海市蜃楼般的美好幻觉。在当时淳朴的民俗民风中,这种幻觉可望而不可即。所以,通过出走获取爱情,对于他们来讲也只是心底的愿望,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除非,走向极端,以结束自我生命的方式达到出走的目的,才能摆脱心灵的挣扎。
   翠翠也有一次出走。可是翠翠的出走是思想上的出走,精神意念的出走。小说中这样来描绘翠翠的出走“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离家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的结果,到后来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从描绘中,我们感觉翠翠的出走实际上是在赌气,是种孩子脾气。她在生那一根筋爷爷的气,爷爷竟然丝毫不能理解她。处于青春期的她,对爱情还那么朦胧,隐隐觉得爱情会带来伤痛,可是,这种感觉也是渺茫、模糊、转瞬即逝的。她出走只是想毁坏这种平静的生活,但却不属于逃逸,不是为了自我调整,不是为了得到一份心的安宁。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翠翠的天真幼稚。
   小说中对二老傩送的出走描绘最少。“中寨人用碾坊做陪嫁妆诱惑二老,二老记忆哥哥的死亡,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被家中逼迫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可见,二老的出走是因为对父爱不满。自己的青春应由自己作主。二老要打破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习俗,争取自己的爱情自由。出走,在这里成了无声的反抗。我想,也算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吧?
   真正蒙上悲剧色彩的应该是大老天保的出走。在确定得不到翠翠的爱情时,“大老坐下水船到茨滩出了事,闪不知这个人掉到滩下漩水里就淹坏了。”沈从文对大老天保怀有深深的同情。在二者选一之间,天保知道自己敌不过拥有竹雀般歌喉的弟弟,自然就退出爱情的角逐。其实,大老的命运安排,也体现出沈从文在小说中着重人事的调和。大老的坚韧、豁达性格使他想让自己把这样一种创伤抛在脑后,想让自己“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般洒脱。可是,这样的潇洒该需要多大的毅力呵!大老其实是在逃避,避免亲情和爱情在他身上发生冲突。然而,人虽然远去,心却还在原地。那份纯洁的情愫让他久久不能释怀。理智和情感的对撞中,理智选择了离开,而感情最终将他埋葬。
   (3)等待是亲情和爱情之间矛盾调和的最好选择吗?
   小说结尾这样写道:“……以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不好,还不如在碧溪岨等,等到二老驾船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但直到最后,这个人还没有回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在漫长的等待中,失望和希望互相交织着,撕扯着这个长久将自己的爱情心思埋藏极深的小女子翠翠的心。然而,终究是要等待,等待中有一丝哀伤也有一丝希望。也许,坚持,才有可能再次相遇。等待,才能使翠翠柔弱的心充盈。
   那么,此时,等待是否是亲情和爱情不可调和时最好的选择?一切的伤痛都会愈合,一切的等待或许都值得,只是,时间多久?天荒地老?还是指日可待?
   细细分析《边城》,我们会发现,《边城》中布满爱的点滴,形成爱的线条,织成爱的丝网。《边城》中所有人物都具有淳朴的天性。他们都是作者理想美的化身,表现了生活的宁静,淳厚的人性,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景物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土地。《边城》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但是,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探测,我们又发现其中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作者借这部乡土小说,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让我们在主人公的爱情和亲情悲剧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和日前堕落处,从而达到沈从文常说起的美丽总令人忧愁的那种境界。

共 32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爱情与亲情的矛盾冲突不可调和时,死,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出走,就成了上策;等待也成了最好的选择。作者读《边城》读得很细,惟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化为己用。【编辑:单培文】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616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单培文        2009-06-15 22:13:00
  读《边城》,也读了两次,只是没作者这么细,学习。
-刻画心灵的印记
2 楼        文友:邬海波        2009-06-16 11:53:01
  细细分析《边城》,我们会发现,《边城》中布满爱的点滴,形成爱的线条,织成爱的丝网。《边城》中所有人物都具有淳朴的天性。他们都是作者理想美的化身,表现了生活的宁静,淳厚的人性,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景物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土地。《边城》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但是,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探测,我们又发现其中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作者借这部乡土小说,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让我们在主人公的爱情和亲情悲剧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和日前堕落处,从而达到沈从文常说起的美丽总令人忧愁的那种境界。
   读得细,剖析得深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3 楼        文友:铁禾        2009-06-17 00:22:57
  边城是本好小说,看了三遍了,还没厌呢~~
铁禾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