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远去的歌谣最动人(赏析)

编辑推荐 【流年】远去的歌谣最动人(赏析) ——《远歌——刘见龙乡土散文集》之序


作者:合肥刘峻 童生,769.6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19发表时间:2015-06-10 16:36:10

【流年】远去的歌谣最动人(赏析) 《远歌——刘见龙乡土散文集》就要出版了。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年少的他因为家境贫困辍学跟随父亲做油漆学徒,再后来艰难创业,行走江湖,谋生闲暇之余,能写出这么一本有份量的散文随笔集,实属难能可贵。
   刘见龙是我的本家,共拜一个刘家祠堂,可谓同乡同族同宗。正因为有这层情感认同,偶然间读到他的散文随笔作品,一下子就被他笔下所叙说的家乡的风土人情、底层人间的奇闻异事、草原他乡的别样风情所吸引,同时也被他质朴纯净、没有任何雕饰的原生态文字所感动。尤其是写我们家乡的那些文字,着墨乡土、乡情、乡俗,抒写亲情、友情、爱情,展现了家乡的人文景观和乡间趣事,细说农民春夏秋冬的生活方式和烟村人家的风俗习惯,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往事变迁,世态人生,张家长李家短,不论是妇孺老幼,还是耕夫街民,一个个呼之欲出,生动传神,一件件新鲜有趣,真实感人,读来像浏览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风俗画,也像是在阅读一部记录我们家乡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而作品中所传达的传统中国社会的价值伦理与浓浓的家园情怀,是那么真实地、灵动地、诗意地表达了心灵深处的细腻情感,读来像聆听一首首家乡的民歌小调,朴素自然,动人心扉,让人回味无穷;像品尝一杯家乡的小兰花,醇香可口,馨人心脾,让人几番梦回故乡。
   作者用散文的笔调来写人记事,每篇虽都是单独叙事,但每篇之间又有着人物的贯穿和情节的联系,读者尽可以当作系列小说来读,这也是作者让人耳目一新的另类行文和叙事风格。
   写家乡,作者熟人熟事,驾轻就熟,娓娓道来,似小溪涓涓流淌;写他乡,作者行有所见,见有所思,思有所记,同样行云流水,挥洒不羁。尤其是他在河北与内蒙交界的木兰围场打工期间留下的那些文字,笔下流淌的草原,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是那样的摇曳多姿,生动有趣。那淳朴的风土民情、瑰丽的自然风光、鲜活的动物世界,一枝一叶总关情,触动着每一个崇尚自然、向往草原的敏感的心,让我们的思绪为之神往,心灵为之沉醉,情怀为之潮涌。这是一种境界,主观与客观相映照的境界。
   作者用唯美的文字、灵动的笔墨、飘逸的思绪,或描写景观风貌、抒发内心情感,或记录生活点滴、俯仰日月星辰,或畅想岁月如歌,感叹人生无常,或解读佛缘禅意、劝人弃恶向善,或评论世事、赏读美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厚重的人生积淀、多维的观察视角、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追求,也体现了作者沉甸甸的生命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读来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他为谋生留下行遍祖国千山万水的脚印,消耗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也用文字人生记录历程,拨动着岁月的琴弦,弹奏最美的生命乐章。总之,一个突出的感觉是,作者有他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对人世间和大自然一切纯净美好的东西都充满着爱。
   我觉得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书。读的时候,不经意间,使我们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更深的感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在当今的社会现实里,在内心的浮躁迷茫中,我们似乎找到了某种精神的寄托,看到了难得一见的人生美景,记住了某种不能被浮华湮灭的初心。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大雁从天空中飞过,留下阵阵欢歌。作者常年行走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漂泊在故乡与他乡之间,所见所闻,所感所念,展示的是乡村的记忆与岁月的留痕,传达的是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眷念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失落与迷茫,也表达了每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再回首乡村,从纯朴自然走向浮华都市再回归自然的农村后生们共有的内心挣扎与梦想。同时,作者又是一个执着的乡村留守者,更是一个乡土之魂的精神守望者。他以浓浓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情怀,向外面的世界忠实地展示了农村的真实生活和农民的生存状况,咏唱着对乡土如对母亲般的颂歌,诉说着乡土母亲的喜怒哀乐,字里行间也透露着对纯朴自然的乡村生活的留恋,对行将远去的农耕文明的回味,留下的是淡淡的乡愁。
   在文学起源的问题上,历来有多种说法。从主体的角度讲,文学起源于民众,是普通民众的劳动孕育了文学。按照班固的说法,文学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意思是说由文化人采集普通民众“街谈巷语”、民间杂谈加工而成。莫言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词中讲道,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他认为,早年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听到的故事,孕育了自己最初的文学才华;而自己讲故事的方式,正是幼时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也就是听他的爷爷奶奶、村里老人们讲故事而开始写作,直到成为一个优秀作家。就连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都说过:“在我家乡像邮票大的地方值得我好好地写一写,只怕我一生也无法把那里的事情写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话说的人多,做的人少。现在的流行文学大抵是“私货”,滥竽充数者众多,粗制滥造、甚至胡编乱造者大行其道。有的突破道德底线,追求感官刺激和轰动效应,夺人眼球,哗众取宠,以提高所谓发行量和“点击量”;有的放弃文学的审美价值,缺乏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肤浅粗俗,“拒绝崇高”,娱乐至死,一次性消费,沦为快餐文学;还有的影视剧热衷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局限于宫廷内斗、野史秘闻,远离现实生活。而草根阶层的喜怒哀乐被遗忘、被淡漠,广大的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和情感却被忽视、被疏远,人世间很多美好的东西被扭曲、被玷污。这不是文学的常态。刘见龙先生这本书,关照现实,关注草根,回归传统,还原人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虚饰,接地气,传播传统文化价值观,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传达纯朴的美、善良的美、人性的美、自然的美,能让我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爱的温暖,这才是文学写作者应持的基本价值取向。
   歌是老的好,情是初的真。读见龙先生的散文,就像听那久远的歌谣,百听不厌,回味无穷,愈久弥香;就像回到久别的故乡,倍感亲切,情意绵长,流连忘返。见龙先生在这个时代的人生舞台上,刚步入中年,就留下这么多优美的文字。这文字是一把尺子,丈量着他奋斗的艰难历程;也似一串串驼铃,激励自己实现人生的梦想。这无疑能给我们这些从事文艺创作的人一些借鉴与思考,对每个读者也都很有启迪意义。我相信,见龙先生如能沿着这条路坚定走下去,不为世俗所困,不为环境所扰,不为功利所动,就一定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传之于世,成为文学长河中一朵美的浪花。
   这是一曲农耕文明远去的歌谣,也是每一个有着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咏叹调!
  
   2014年12月于合肥
  
   (《远歌》,刘见龙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元月出版)

共 26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此文为《远歌——刘见龙乡土散文集》之序,因为有缘拜读了刘见龙先生的《远歌》,所以对作者此文中的中肯点评深以为然。 刘见龙是一位打工作家,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接地气,但却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这大抵和他阅读古籍与创作诗词亦有关联。远歌是刘见龙打工漂泊生涯中,写下的一个“草根”对乡土情怀的倾诉,一个打工者的心路历程,一曲农民对农耕文明远逝的挽歌。侧重于乡音乡情、亲情友爱,旨在留住岁月,记住乡愁。 此篇赏析不仅对《远歌》这本书作了深度的剖析,也就这种充满了烟火气息,扎根大地的写作风格给予了肯定。 欣赏,荐阅!【编辑:一朵怜幽】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朵怜幽        2015-06-10 16:44:50
  听闻刘见龙先生曾亲笔誊抄了《红楼梦》数遍,对文学有着如此热度与恒心的他,在这条路上一定能够越走越远……
  
   问候先生,感谢赐稿流年,愿诸事安顺。
没有什么比相信更像爱。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