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吃茶看东湖(散文)

编辑推荐 【云水】吃茶看东湖(散文)


作者:梦羽 秀才,114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15发表时间:2015-06-11 11:03:53
摘要:吃茶看东湖,于我虽也庸凡,却还需得些讲究。既是喝茶,得有茶境,又要看湖,当得一人临窗慎独最好。

【云水】吃茶看东湖(散文) 东湖古时有茶的盛事。建于唐初的荐福寺是东湖十景之一,其间文人妙趣可谓往来无白丁,百度搜索可知其概要,马致远杂剧《夜半雷轰荐福碑》更是演绎一番高潮了。如此文化底蕴的名刹,古人却名之为荐福茶烟,足见当年茶的盛事。《荐福碑》剧是人世间时与运的宿命的跌宕,伤怀感慨。于是乎人们于行役之余来荐福寺,吃茶听禅看东湖,虚静其心,然后又去忙他的营生了,于是乎吃茶看东湖竟成了寺院的胜况,而成就了荐福茶烟的亦诗亦禅般的景观。我是这样猜测的,至于荐福茶烟真实由来我是不得而知矣。
   王蘭是跨虎来荐福寺吃茶看东湖的,有诗为证:“跨虎入禅林,谈空合幽契。扫叶煮山茗,香芬遞凉吹。野火明秋云,氲氤霭巒翠。聊诗掇芳英,石鼎记遗意。”我是从道光版《鄱阳县志》读到这首《荐福茶烟》的诗,很有禅意。“跨虎”峻烈,直叫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可见王蘭杀气重非善类也。《碧岩录》圆悟克勤禅师有垂示曰:“须是英灵底汉,有杀人不眨眼的手脚,方可立地成佛。一言截断,千圣消声;一剑当头,横尸万里”,如此一路杀来,才能“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这般的遇魔杀魔,逢佛杀佛,杀尽始安,禅师又说“他杀不如自杀,才作道理,堕坑落堑”,原来所杀的是自己,杀尽执着和障碍,心无挂碍得大自由大自在,方生清凉世界。王蘭跨虎入禅林,一番撕杀后,契合幽寂,才有闲心扫叶煮山茗,而悟得香芬递凉吹的禅意,其心若“野火明秋云,氲氤霭巒翠”的恍兮惚兮的冥想状,此中的真意若遗若存,在石鼎的沸水中浮浮沉沉。如是清清爽爽,吃茶看东湖,堕落禅境,逍遥自在。曾查寻王蘭其人其事,终未得,我想王蘭该是有出处的痕迹,然而不得更好,若五柳先生之杳杳然,更契合荐福茶烟,禅茶一味,遗意寥寥。
   清人吴名凤也算得上是个茶客了,于荐福寺吃茶,吃出个诗意盎然:“荐福有茶园,碾出眉上白。老僧具风炉,饮此湖中客。活水汲来活火烹,蟹眼沸过鱼眼鸣。喫得卢仝茶七碗,两腋习习清如风。”农耕社会的鄱阳应该家家有茶园,道光版《鄱阳县志》有言鄱阳产茶,“儒堂韩山最佳”之说,从诗中知荐福寺也有自己的茶园,有茶,有好茶,有人推理此茶名为“白眉”,我觉得“眉上白”虽说其意一,却更有诗意而好听,譬如有菊花名为月下白者,取“花青色白,如月下观之”意,其理一也。尽管吴氏借用了东坡居士《试院煎茶》的“蟹眼已过鱼眼生”,《汲江煎茶》的“活水还须活火烹”,但是我想他亦是如此地泡茶吃茶,所以吃出了卢仝“两腋习习清风生”的飘飘欲飞的醺醺然。如是的吃茶法,东湖或许也已落入吴氏的杯里,随之飘飘欲飞了吧。就吃茶言,清人廖燕更是出尘,他的《半幅亭试茗记》有言:“举瓷徐啜,味入襟解,神魂俱韵,岂知人间尚有烟火哉!”
   从前东湖的茶事风尚随荐福寺的湮没,亦沧桑有变,已颓败了。若尚此茶事,或只得与书言,与书中茶事言,与古人言了。细细究之,也不尽然,吃茶必看东湖,东湖亦看吃茶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想东湖也是这般的年年望相似,所以从前的茶的盛事,或许早已深深地蕴藏在东湖的水底,而在等我来行些茶事,吃茶看东湖,是否有时与运的宿命的跌宕我是参不透的了。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虽不是智者,然而我乐水,如我的好茶,也许水与茶是一理吧,因为茶终究是水,只是添了些茶的苦味尔后回甘而已,所以茶友也总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清欢之言。曾读苏洵《仲兄字文甫说》,以《涣》之六四漶漫着的水形风势,若庄子《齐物论天籁》的大块噫气,风行水上,水美,动态的美的极至;也曾读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醺醺状,真是水好茶亦好。若两者兼得之,有一法曰“吃茶看东湖”,闲散快哉事也。
   吃茶看东湖,于我虽也庸凡,却还需得些讲究。既是喝茶,得有茶境,又要看湖,当得一人临窗慎独最好。东湖岸畔,茶楼不多,有三两家咖啡屋也供茶,其装修布景不中不西,流行歌曲刺耳,人声喧嘈,杂有酒食味,虽说楼高窗明,临窗看湖,视野阔远,然其茶境不佳,心境也就随之而逝矣。偶于东湖湾访得一茶楼名江南茶庄,东临水岸,双层小楼,玲珑巧致,青砖黛瓦,徽派格调。室内有山石流水,回廊纡曲,窗明幽寂,有字画盆景,古乐低回,檀香袅袅。此楼专事茶艺,大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是吃茶看湖绝妙处,窗内,茶也,水也;窗外,湖也,亦水也,我在水中央,横生水趣,遂发不亦快哉之讶叹。
   我虽闲散也得苟活,故役役营营。董遇三余读书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大概是儒家“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衍生吧。我不好读书,而好茶乐水,所以既得此妙处,遂趁三余之闲,不时光顾,临窗而坐,宁神静气,窗外湖景尽入眼来,话说秀色可餐以饱眼福,尔后入茶境,春夏泡绿茶,秋冬要红茶,俗传茶能消食,细细品啜以消食秀色之饱。临窗坐,吃茶看湖,窗上玻璃隔我于窗内,湖景只可眼观,湖上之声、香、味、风,耳无以听,鼻无以闻,舌无以品,身无以感,此窗隔我于湖景也矣,是为有隔;茶如湖景,亦有色声香味法,皆可感我眼观耳观鼻观舌观身观矣,绿茶似春山,红茶如秋枫,如湖上春秋,茶亦有春秋,春秋在杯中,故而品茶如同品湖,又且窗上玻璃明净,内外光影浑如,茶境、湖景与我也浑然一体矣,似也无隔。意念至此,忽记起静安先生的有隔无隔论,吃茶看湖,似有隔,又似无隔,或在有隔无隔间吧,如“山色有无中”。
   张岱在《西湖梦寻》中把西湖比作曲中名妓,倚门献笑,细细读之实属妥贴而拍案称奇。“吃茶去”洗尽俗眼俗心,临窗静看东湖深深浅浅,远远近近,晴明下东湖之青与芝山之翠浑融一色青翠欲滴,借张岱法眼鉴之,东湖清纯天成而略带野性,若比之采莲女也颇真切,芝山一丘垤耳,而蓊蔚晴翠似莲叶,鄱阳楼玲珑剔透似莲舟载采莲女,绰约在莲塘深处,笑语若风铃因风而响有时断时续的清脆,莲叶摇荡,白鹭起伏掠飞,隐约湖中,恰似莲舟惊起。汉乐府《江南》诗可佐证“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王昌龄《采莲曲》亦可为证“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莲叶何田田,低头弄莲子,人情物意,岁月静好,好一幅江南采莲画,若窗以扇面而入此图画,岂不美哉?而水纹随风势而变幻,如水墨之皴法,在日光下潋滟熠辉。湖上有栏槛曲回,亭台楼榭,远望水上有小舟徘徊于湖天之际的渺小,直有须弥芥子之感。堤上杨柳依依,可否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情境,而离别是否还有折柳情怀则不得而知矣。
   似在看湖却又未看,似在梦中,却又径直入茶。且啜口茶吧,湖景之四时晨昏,阴晴圆缺,风霜雪雨皆已入茶,品啜一番,或随茶而化有无尔。
   又似在暮春的某个有星有月夜,我临窗而坐,吃茶看东湖。恍惚下雨了,岸畔灯火迷茫,湖光夜色迷茫,而茶也迷茫起来了,似乎有声音漫回“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有抹微笑晦涩又明晰,浅浅淡淡。

共 28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临窗而坐,吃茶看湖,好一番美妙的心情。现代社会,人生忙忙碌碌者多之,而似作者这般有着淡然的心境,寻一幽静茶楼,临窗而坐,既是安静地品味着一盏茶,也是看东湖的绝妙之处。关于东湖的茶事,古来已久,而东湖的荐福寺,更是有着古典文化底蕴,元戏剧大家马致远的《荐福寺》把人间时与运的宿命演绎得跌宕起伏,于是来荐福寺吃茶看湖而成为一种盛况。较为有名的有“王蘭是跨虎来荐福寺吃茶看东湖”,清代吴名凤却是吃茶吃出个诗意盎然。由此可见,茶不仅作为一种解渴的饮品,它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底蕴很深的文化,其中的茶事、茶道,均为讲究,或许在其中能品味出一番人生况味吧。优美的散文,引用了古代诗词以及一些历史资料,让文字多了一种韵味;文笔优美,意境美妙,欣赏学习,推荐阅读。【编辑:梅雪有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雪有梦        2015-06-11 11:04:44
  感谢梦羽文友的文字,辛苦了。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2 楼        文友:梅雪有梦        2015-06-11 11:08:50
  吃茶看湖,美丽淡然的心情。江南茶庄,“东临水岸,双层小楼,玲珑巧致,青砖黛瓦,徽派格调。室内有山石流水,回廊纡曲,窗明幽寂,有字画盆景,古乐低回,檀香袅袅。”寻得此楼,与作者“大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惊喜,真的是吃茶看湖绝妙处。吃茶,看湖,品味,这一番心境真的是一番诗情画意在其中了。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3 楼        文友:梅雪有梦        2015-06-11 11:09:18
  问候作者,云水因你的参与而美丽,期待你的精彩!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4 楼        文友:雨墨        2015-06-11 12:27:48
  问好梦羽:)感谢赐稿云水!祝写作愉快!
雨墨
5 楼        文友:雨墨        2015-06-11 12:33:23
  吃茶观湖,人情物意,岁月悠然,一份惬意,一种文化。欣赏问好!期待更多精彩美文!
雨墨
6 楼        文友:心寄弦下语        2015-06-11 16:32:33
  欢迎梦羽带来的美文,祝在云水写作快乐~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