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闲忆板桥(散文)

精品 【丁香】闲忆板桥(散文)


作者:三口 布衣,43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56发表时间:2015-06-11 19:59:58
摘要:关于郑板桥,现今人们最熟悉的除了他那句“难得糊涂”的疯话外,便是晓得他的字画(赝品也行)还值些银子


   关于郑板桥,现今人们最熟悉的除了他那句“难得糊涂”的疯话外,便是晓得他的字画(赝品也行)还值些银子,至于其它好像没有什么再值得人们去提起的了。也是,现今除了“票子”和“位子”之外,还有什么值得人们去追求和思考的呢。所以,这篇闲忆,如蒙读者阅之,亦应权做痴人说梦而已。
  
   家书
  
   板桥自己曾把写过的一些家书收进诗文集子,这就使我们有幸看到他日常生活的一面。
   历史上有名的书信并不罕见,有政论类的《与高司谏书》(欧阳修),拒降类的《复郎廷佐书》(张煌言),还有绝交类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稽康)等等,但真正的日常家书,除当代的鲁迅《两地书》和《傅雷家书》有名外,我们并未读到几篇。所以,闲翻起他的家书一读,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集中编入的家书共十六封,都是他写与堂弟郑墨的私信。由于他没有同胞兄弟,出门在外时,家中一切事物都托付给堂弟照料,所以,他与家里联系的书信全是写给堂弟的。
   在这些书信中,至今仍能使人感动的(至少是敝人自己)便是第二书。此信写于淮县县令任上,时年他已五十七岁,儿子才只有五岁。
   此信为一篇教育孩子的专稿。在这封信中,他把中国教育百年来文人学士追求的由“学”而入“仕”的观念看得不值几文,而谆谆教导孩子“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要“仁民爱物”。现在我们无法推断他当时的精神状态,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此言绝对是当时的家书,而绝不可能是某编辑的约稿,他无须做伪。从此信中,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他思想与思维的先进性,他的教育方针对于我们今天的父母们仍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
   信的开篇写道“我五十二岁时才有孩子,岂有不爱之理!”但是,“爱之必以其道,务令忠厚悱恻”,首先点出对子女教育之宗旨。其“忠厚”就板桥之观念来看,未必单指“愚忠”,应更多是指正直、清廉。然后又讲不要让孩子养鸟玩,“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不合情理(此时纨绔子弟斗鸡溜鸟之风盛行,作为县令之子,极易沾染此习,故特意以此告之),同时更不要拿蜻蜓、螃蟹当玩具,进而又要求孩子连蛇虫蜘蛛之类也不能残害,“若必尽杀,天地又何必生?”只是避开它们不要被它们不要被它们伤害而已。接着告诫郑墨,你在家管教孩子,要让他多生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便纵容他,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下一段他告诉郑墨,不仅要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对待仆人(包括他们的子女)也要同样爱惜,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去欺负他们,他们也是同样的人,自己孩子的零食要同样分给他们的孩子一份,不要让他们的父母伤心。此段告诫,其平等、博爱思想毕现,当可视为中国民主文化第一人而不为过。中国官宦若都有此等观念,则“衙内”尽矣。
   最后,他写道“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同时还嘱郑墨要将此信读给自己的妻妾,让二位夫人懂得爱护孩子的道理“在此不在彼”。将中举做官视为“小事”,这简直是对“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之封建科举教育制度的挑战,真教那些“以学为砖”者莫敢仰视。
   信虽不长,言语且浅白,但今读来却有着强烈的震撼力。作家刘亚洲曾写过一篇《给儿子的一封信》,不知是否受此启发,但信中写儿子不再吃活龙虾一段,却与此信有异曲同工之妙。
   板桥出身贫民,他那强烈的平民意识在此信中表露得淋漓尽致。今读此信,最令人感动深思之处有三,一是“小事”之语,他这种“视王侯如粪土,而视忠厚为金玉”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已惊世骇俗,即使在250年后的今天,仍旧闪烁着睿智与理性的光芒。二是“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这更是当时以“君君臣臣”为信条的“父母官”们难以做到(甚至根本不能去做)的,此为“大逆不道”也。三是“然天即生之,我何得而杀之”,此话虽有“好生之德”之嫌,但教育孩子“以慈悲为怀”毕竟强于告诉孩子去做“来周”之徒(不过从“无毒不丈夫”的角度来看,板桥之子日后定难成其“伟人”之材了)。最可贵是信后又及,那简直就是写给后来“环保主义”者的一张蓝图,五岁之童当然不能解其义。“不得笼中养鸟”不等于不爱鸟,“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以天地为鸟笼,以江河为鱼缸,“各适其天,斯为大快”。这简直可以成为今天之环保最佳广告语。可惜此信已出250余年,今天人们才开始有所悟,真令人掩面。
   此信三宗义,今人做到者甚寡。君不见“望子成龙”已成万千家长之祈盼,“头悬梁,锥刺骨”已“小巫见大巫”,独木桥上早已人满为患。只要“成龙”,不择手段者比比皆是,而“天地一般人”之概念早被“方为人上人”,之追求所替代。所思至此,虽为闲忆,亦不禁为当代父母担忧——过“独木桥”者真能为“龙”焉?
  
   爱民
  
   这是一首名诗,知道郑板桥除了会画之外还会写诗的人,大概都是先知道这首诗的。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其实这是一首题画诗,然而并不是板桥随意题的,要知道这幅画是他在淮县县令上任送给山东巡抚的。
   人说“官大一品压死人”,况且这又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许多人“送礼”、“跑官”还怕找不到门,有此良机,何乐而不为?板桥是画界名人,送幅画顶头上司当然喜欢,但即是想讨上司喜欢,就不妨再说上些“媚话”,何若再弄上几句讨人嫌的话?看来,板桥“愚”矣。
   可是“由聪明变糊涂更难”的板桥能愚吗?看来他只能是“有意而为之”,借此希望巡抚大人“衙斋听竹”之时,也顺便听听百姓的衣食之苦。后来巡抚大人是否真的听了,史书上没有记载,无从考证,但板桥的所为确实体现了他“总关情”的为官理念。
   板桥潦倒半生,五十岁才当上县令,对民间疾苦他比“少年得志”的状元、进士们清楚得多。况且他又是贫苦出身,深知百姓之艰难。所以,他“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逢大灾之年便开仓捐俸赈济饥民。古之县令主管讼事,“衙门口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讼事是县太爷们的生财之道,不过,板桥却反其道而行之,每遇讼事,他总是保护弱者而惩罚权贵,概有当今法律之宗旨。由此看来,当与“包青天”、“海青天”并称为“郑青天”是矣。
   板桥送此画,缘非行贿,而为“同榜”之谊。他借此机会“点拨”同榜上司一下,无非是想让上司对他“私自行令”之举给予一些谅解,大概这也算权宜之计吧。
   古代信息落后,当官者极易“偏听则暗”,不似当今有电视之舆论,那时官员为清为昏,爱民掠民全凭个人之“德行”,也就是现在所讲的“个人素质”,所以板桥只好“先下手为强”了。
   闲忆板桥的这首小诗,又不禁在想,当今的一些“些小州县吏”们,端坐“酒斋”唱“卡拉OK”时,是不是也能有“疑是民间疾苦声”之感觉呢?
  
   辞官
  
   这是一首人们不太熟悉的诗,但这首诗却给他为官十一年做了总结。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61岁的郑板桥,终因“爱民”得罪了上司。乾隆十八年,山东大灾,他因申请赈济饥民而未准,又遭小人陷害,一怒之下愤而称病辞官回乡。临行之际,当地绅民苦苦挽留,板桥却去意已定,当即画了一幅竹图留赠给当地绅民,并同时在图上题写了这首诗。
   开首之句,好一个“掷”字,不用摘、扔、抛、丢、拿等动词,偏用一个“掷”字,可见其决心之坚。而“不为官”三字从语气上分析,大可译为“这样的官根本不配与我做”。
   其实,“乌纱”那玩意在他眼里从来就没值过银子,“读书志在圣坚,为官心存君国”,他只是想借用它来多为国家和百姓做点好事实事而已。既然现实使他无法有所作为,那这个“破帽子”不就是个“鸟玩意”了吗?“掷”在地上还应该再踹上一脚,不过,板桥毕竟是文雅之士,还没那么粗鲁。“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仁人志士的一种处世原则。既然“上不能报君,下不能恤民”,就干脆做一个清清白白的百姓,正像俗语所讲“不如回家卖红薯”。
   中国历史上“辞官”现象并不罕见,最早的大概当属尧时代的许由,而最后的当属彭大将军。至彭德怀后,愤而“辞官”者鲜见(退休当以辞官有别,而称病辞官以退为进要挟上司者更当别论),多见者常是“懒官”,即不管行不行(甚至都已经为害一方),可就是“懒”在官位上不走,“帝力于我何有哉”?别说是“七品”,就是“八品”“十品”“十二品”我也要当,总比“回家卖红薯”强得多,报纸电视新闻铺天盖地,可没听见有谁不能“造福一方”便主动“乌纱掷去不为官”。所以板桥人格由此又见高风亮节,足以与陶公之“饥冻虽切,违以交病”相媲美。
   然而,更进一步讲,就算真有人也做到了“辞官”,但并不见得也能让众百姓“苦留”,这里的关键是必须要“囊囊萧萧两袖寒”才行,倘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衣锦还乡当寓公,那就只能鞭炮锣鼓相送了,老百姓还巴不得你早点滚蛋呢。
   也许有人说“辞官”、“退隐”有消极思想,其实,这正是仁者“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语)的精神风范,是项羽的“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而“抛首”,他倘若“江东为王”,那就不仅不是“鬼雄”,恐怕连“人杰”之誉也无从谈起了……
   闲忆至此,小子又发感叹,但愿“秋风江上”的“渔竿”多矣!
  
   为文
  
   说到底,板桥毕竟是文人,况且除去“为官十一载”之外,平生皆是靠文为生,尤其是“辞官”之后,更是进入了为文的峰颠阶段,终于成为“八怪”之首。
   除去书画成就不谈,单就诗词而言,板桥一生的创作也大都为百姓呼号,彼似杜子美,而绝不做“吟风异月”之无聊文字,正如己言“板桥诗之,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而“日用”套句现代词汇,大概也就是指“为工农兵服务”。
   “绕郭良田万顷赊,大都归并富豪家;可怜北海穷荒地,半篓盐挑又被拿。”
   这是他在淮县时以“竹枝词”形式写成的一首。其中“半篓盐挑又被拿”一句,当与白居易之“卖碳翁”有同工之妙,形象地写出了官吏的蛮横无理。此时,他大概还在任上,但“举国皆此”,料他也无力回天,只好空叹而已。
   而描写百姓的贫苦,他写到“卖得鲜鱼百二钱”,买来米却又没有柴,只好去拔青苇子去晒干烧,“拔来湿苇烧难着”,由此想来,这一顿饭当吃得多么艰难。
   “东家贫儿西家仆,西家歌舞东家哭”,这分明是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翻版,“文以载道”,帮闲媚俗之作,如列文学之行,当应羞煞文人,然今《七月》《东山》之诗少见,歌舞生平之音弥漫,似曾相识者大都一片中庸之面目。
   在同情百姓疾苦的同时,板桥又不时地设想,如果当官便一定要为百姓多谋利益,幻想着能有所为,报国益民。可是,现实的黑暗使他一次次看清自己的理想犹如皂泡,于是,在他的“沁园春?恨”一词中,便以无可奈何的悲愤向社会发出抗议的宣言。
   “难道天公,还葙恨口,不许长叹一两声?”套用现代词汇,这大抵算得上“反动口号”了,在“文字狱”盛行的清初,板桥为文的胆量可以说是绝对要超过杜公的。
   既然做官不成,恨尚犹存,无奈,板桥也只好自为“竹石”,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任它什么风,也绝不改其志,任它千磨万击,仍挺立于险恶之中。
   闲忆至此,板桥已化为了那杆青竹,根,早已深深扎入了历史的土层,而那迎风晃动的青翠,便如旗帜,使我们隐约能看到黑暗中之光明的一角。
  
  

共 45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从“家书”、“爱民”、“辞官”、“为文”几个方面深刻剖析了郑板桥的为人。徐悲鸿称他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这不单单因为其高超的艺术才能,更因为其为人的慈悲与正直。从“同等待人”到“同等待物”,皆彰显了其崇高的人格魅力。自古文人多风雅,郑板桥不仅能写得一手好书法,而且笔下的竹子也是别具一格,竹子是君子的象征,所以历代文人包括苏轼、文同、赵孟頫等都爱画竹。到了郑板桥,他笔下的竹子却有所不同,我们从中可以欣赏到的不仅仅是画中的文人内涵,而且还富有一种关心民间疾苦的时代气息和精神况味,深刻剖析可知,这与他出身贫苦不无关系。虽说他受尽饥寒之苦,但从作者的文中可以知道,他肯辞官而去,将名利、金钱一抛而尽,更体现了他如竹一般的高风亮节。在这里,竹子不仅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种符号,一种瘦劲、坚韧的人格符号,更有郑板桥诗词文章中别具一格的“民间疾苦”之声。很欣赏作者的文笔跟文化知识,本文读来使眼目增明,心头微颤,更彰显了文人的精神力量,很有学习价值。同时问候作者,感谢作者赐稿丁香,期待作者跟多精美的文字。[丁香编辑:麓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612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5-06-11 20:25:15
  闲忆郑板桥的家书、爱民、辞官、为文,一个视王侯将相为粪土、视忠厚为金玉、体察民间疾苦的高风亮节的形象呼之欲出。欣赏佳作,期待精彩继续!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灿烂,天自安排。
2 楼        文友:湘南一枝梅        2015-06-12 18:58:13
  好文,怎一个妙字了得。
我是一只快乐的候鸟,我用拍打日月并穿越闪电的翅膀,在万里长空尽情挥洒我飞翔的快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