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钟灵毓秀边城美(说文)

精品 【酒家】钟灵毓秀边城美(说文)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67发表时间:2015-06-13 10:35:48


   我几乎读过沈从文先生的所有著作,不过,最难忘的还是那钟灵毓秀的《边城》,在《边城》中,沈从文构筑了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虽然说因为那种种巧合的存在,所以未免让人觉着有些伤感,但是它同时又让人感觉宛如清新淡雅的田园牧歌一般唯美。在《边城》中处处透露出美,山美、水美、城美,不过,最美的还是《边城》中那浓浓的人情美,用沈从文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小说无处不展现出“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啊。
   阅读《边城》,首先让人有所感触的恐怕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那个如同一潭静水,波澜不惊,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茶峒地区了,不得不说一句,沈从文先生在描写场景的方面是有一绝的,他只用了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宛若世外桃源一般的场景。他笔下的边城处处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但是沈从文却并不用静态的笔法来对它进行描绘,反而使用跳跃性的笔法来描写,他擅长用不同的场景和视角来描写景物,阅读他的文字让人感到仿佛在自己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幅山水画,自己仿佛就坐在一艘顺流而下的船上,打眼很随意地看一下江两岸的风光。这种独特的场景描写从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一个作者理想化了的真实世界,那静静流淌的河水,那安静矗立的吊脚楼,那沉默无语的古城墙和石板路,一切都突出了祥和、古朴的环境,沈从文所描绘的是一种人和自然完美融合的生存状态,他让读者感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唯美的山水之景才造就了茶峒地区人们的淳朴人性美,因为在这唯美的山水中又怎会有都市中常见的那种尔虞我诈呢?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山水之美衬托出了人性中的原始内在之美。
   除了小说的场景描写体现出了美以外,《边城》这篇小说的结构也是完美的,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边城》的结构异常完美。”那么《边城》的结构究竟怎样一个美法呢,照我看,主要还是因为沈从文并没有采用传统古典小说的叙事手法,而是用象征性意象重复等手法,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全文在结构上呈现出跳跃的结构,同时具有散文化的特点,正是这样的创作手法,使得《边城》这部小说的结构变得更加完美。《边城》打破了一般小说的情节模式,并不讲究故事的起承转合,同时对于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也并不过于追求,而是采用很多细碎的情节片段将整个故事串起来,使得小说结构变得跳跃多变,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当代的作家之中还是经常可见的,但是在沈从文先生所生活的年代,现代白话文小说还刚刚开始起步,他能够使用这样独特的手法来描写情节,还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除了跳跃性的结构和散文化以外,沈从文还采用了重复叙事的结构,他用象征性意象重复等手法来突显了人性美的展现,体现了小说的诗化美。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重复叙事手法在中国民间传说和民歌之中是十分常见的。这样的创作手法显得淳朴,具有乡情,正好和小说的情节相互呼应,显得珠联璧合。举例来说吧,在小说中关于“赛龙舟”的场景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赛龙舟中,翠翠和爷爷失散了,翠翠在路上遇见了傩送,两人产生了朦胧的好感;第二次是因为翠翠始终不能忘记心爱的傩送,所以决定再次去看赛龙舟,结果遇见了天保;而在第三次的赛龙舟大会上,翠翠听说了傩送要接受碾坊,娶王团总的女儿,这让她的内心受到了极其巨大的震动。这三次重复的场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显得累赘,而是层层递进的,它实际上体现的是翠翠情感变迁的三个过程,沈从文用这种重复叙事的手法好像绘制插画一样,将翠翠的情感变化穿插在了场景描写中。如果细细琢磨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三次“赛龙舟”正好体现了翠翠情感的三次变化。在第一次赛龙舟中,翠翠显得甜而美,这反映出了她的淳朴;第二次赛龙舟体现了翠翠心中情感的萌芽;而第三次翠翠的嗔怒实际上表示了她对于傩送的情感在不知不觉间又增长了。在这样的重复叙事之中,场景描写和情感描写珠联璧合,展现了简单而质朴的美,对于体现翠翠淳朴的人性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边城》的小说结构细腻无比,无怪乎沈从文先生自己都要感叹:“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当然了,除了小说场景描写和文章结构的美之外,一篇小说最重要的地方还在于它的情节和人物,在《边城》中到处都有善良的人,到处都闪烁着人性的美。
   《边城》的女主人公是少女翠翠,所以翠翠的身上自然体现出了人性的至纯至美。《边城》一文的故事情节以老船工外孙女翠翠和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为线索,歌颂了作者内心中的美好人性,沈从文通过这篇小说想要建造出一座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翠翠的身上便体现了这种人性之美。
   作为小说的灵魂人物,翠翠被沈从文倾注了全部的爱和美,而她那凄美真挚的爱情也更是让人不觉喟叹,不可否认,翠翠是美的,她的身上体现了大自然的美,散发着钟灵毓秀之气,“在风日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只是这样简单的几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将翠翠描写成了一个不受城市污染的纯真女子。
   要说翠翠,还是首先要说一下翠翠的父母。翠翠的母亲和茶峒的一个军人相恋了,但是由于军人的职责所限,那个男子最终不能够和她的母亲长相厮守,为了表示对爱情的忠诚,结果那位军人服毒殉情了,而翠翠的母亲在生下了翠翠之后也追随情人而去,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一个悲剧,而在这悲剧中体现的则是两人对爱情的忠贞,同时也体现了军人对职责的忠诚。
   而翠翠的身上则延续了其父母的凄美爱情,随着年龄的增长,稚嫩的翠翠也渐渐地萌发了爱情。这种爱在一开始的时候是纯真的,完全自发的,翠翠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爱上了一个人呢。这一段从小时候争坐渡新娘子的花轿开始,到遇见了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为止。因为一些小事情,翠翠误会了傩送,还骂了傩送,但是这位小少爷却并没有责怪翠翠,反而还打发伙计送她回家。就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善举就让翠翠的心中从此有了傩送,她因此而“沉默了一个夜晚”,她的心中已经对傩送已经有了一种朦胧的爱意,只是她自己还不明白自己其实已经爱上了傩送。但是,这种潜移默化中生出来的情愫却让翠翠的性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从此少了一些欢乐,多了一些沉思,这是只有陷入爱河的人才会徒增的烦恼,这表示翠翠已经渐渐地产生了对爱情的期许。
   接下来就是翠翠情窦初开的时候了,这一段从翠翠和傩送误会后开始,延续到翠翠听别人说起了傩送的婚事为止。在这一个阶段中,翠翠的爱情意识已经开始慢慢觉悟,但是生性淳朴的她却依然不敢向对方表白,只是自己在内心之中纠结。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这种嗔怒的描写正体现了翠翠的质朴。当她在又一个端午节的前夕遇见傩送时,明明是很盼望见到对方的,但是却还故意背过脸去,保持着自己的一份自尊和矜持。但是,当她听见别人说起傩送的婚事时,心中还是泛起了波澜,她开始嫉妒,开始牵挂,她的心不再如同平静的河水,而变得内心纷乱如麻。这样的表现是如此自然,全无掩饰。
   翠翠和她的母亲一样,对于爱情勇敢追求,所以接下来就是整篇小说的关键之处了,翠翠和傩送、天保兄弟俩演绎了一场凄凉的爱情传说。船总逼迫傩送接受“碾坊”,这从某种层面体现了都市物质文明对湘西淳朴乡风的侵蚀,但是,在美好爱情的推动下,傩送抛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抵挡住了物质文明的诱惑,放弃了磨坊,和翠翠用原始的唱山歌方式互诉爱情,这个过程透露出了一种浓浓的东方神秘美。可是,好事多磨,傩送选择了“马路”求爱,体现了苗族婚俗中的自由恋爱观,但是翠翠的爷爷却偏偏选中了用汉族的“车路”方式求婚的天保。翠翠对傩送情有独钟,于是她自然拒绝了天保,结果导致天保负气离开,最后溺水而死。由于天保的死,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也受到了挫折,傩送的心中始终怀着对于天保的深深愧疚,所以最后也离家出走,表示要将天保的尸体找回来。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翠翠却依然在等待,就算她唯一的亲人老船工死了,她还是依然等待,她独自一个人守着渡口,期盼着傩送的归来。
   从某种角度看,父母身上的爱情悲剧在翠翠的身上重演了,但是如果对比一下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这其中的不同,翠翠和她的母亲不一样,她的身上有柔中带刚的一面,她没有选择殉情而死,而是选择继续等待,这种等待不是退缩,不是因为畏惧死亡,而恰好是一种对不公的现实和残酷的命运的反抗。
   “一切都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淳朴的善难免产生悲剧”,因为“不巧”,所以当傩送在夜里满含深情地给翠翠唱歌的时候,翠翠却睡着了,因此错过了一段假期;因为“不巧”,所以天保才会负气出走,不幸遇难,导致顺顺对老船工的冷淡;因为“不巧”,所以老船工才会得知傩送和中寨人结亲的事情,并听见了傩送决定接受碾坊的谎话,在诸多的打击之后,承受不住内心的痛苦,最后病倒并不治而亡。于是,这整篇小说就在这诸多的不巧之中加重了凄凉的艺术美,这是人性之善所导致的悲剧,可它却远比人性之恶导致的悲剧更让人感到无奈,令人扼腕。
  
   其实,除了翠翠的爱情是唯美的,在《边城》中还有其他方面人性美的展现。比如说,老船工和翠翠祖孙之间的感情和天保、傩送之间的兄弟情谊,这些都体现了亲情之美。
   如果说,翠翠是美的代表,那么老船工就是善的化身。说实话,老船工其实是很可怜的,他的女儿、女婿双双死亡,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外孙女,然而,他却依然坚强地活着,正如他告诉翠翠的那样,“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所以,一切的苦难,老船工都不将它们当成什么大事情,他依然平静地将日子过下去,他虽然生活得十分清贫,但是由于他心中没有功利心,所以依然十分快乐地生活着。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坚强的老船工,最后却还是死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舐犊情深啊,为了那唯一放不下的外孙女翠翠,老船工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一开始的时候,老船工和翠翠的生活是十分天然的,他和翠翠一起坐在门前的大岩石上晒太阳;他和翠翠吹奏竹子做的竖笛,唱出迎亲的曲子,然而,当翠翠的心中萌发了爱情的种子之后,这原本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老船工出于呵护外孙女的想法,打算给她找一个可靠的人托付终身,当他看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于是就暗示让天保提亲,但是谁知道这个无心的举动却好心办坏事,翠翠并没有答应婚事。老船工不知道翠翠心有所属,为翠翠选择了一档她不想接受的婚事。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老船工为了翠翠的事情而奔走劳碌,耗费了无数的心力,甚至还遭受了船总的白眼,但是他却总是一个人默默承受,不愿意告诉翠翠真相。因为一直积劳成疾,所以原本健康的老船工病了,最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离开了人世。
   老船工对于翠翠的爱是无私的骨肉亲情,他为翠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翠翠好,他用小心地观望和探查来判断并揣测翠翠的想法。但是谁知道他的一片好意反而给翠翠的爱情增加了无法料想的障碍,最后造成了悲剧,其实,老船工的死亡正展现了中国家长常见的那种对子女的呵护和爱的方式,不管这种方式是对是错,它的结局如何,它都始终是爱,是无与伦比的骨肉亲情。
   老船工对翠翠疼爱有加,对乡亲更是淳朴憨厚,他不贪图利益、重情义,不管自己身体状态如何,只要有人想要渡船他就会毫无怨言地立刻起身,当有人要上船的时候,老船工一定会小心地帮忙拉着铁环,嘴里还叫着“慢点慢点”,当渡河人要给他船钱的时候,他却因为自己的工资是公家所出,所以绝不拿渡船人的钱,“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当有人一定要给他的时候,他也并不将这些钱纳入囊中,而是去茶峒购买上等的烟草和茶叶,带在身边,如果有人需要的话,就慷慨相赠。他甚至将原本是自己的酒也送给别人喝,就连酒壶都不去拿回来。老船工的身上没有那种被现代文明熏染的痕迹,他的身上体现了劳动者本能的人情味。
   除此以外,《边城》中的兄弟之情也相当感人,这自然说的是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情了,他们都是船总顺顺的儿子,命运安排他们同时爱上了淳朴的翠翠,但是翠翠却只钟情于傩送一个人。在一番误会之后,兄弟两人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们是情敌,但是他们彼此却并没有因此而反目成仇,也没有和那些所谓的贤者儒生一样相互退让,他们选择的是公平竞争的方式,他们要用唱山歌的方式来决定胜负。在唱山歌的时候,天保认为自己先提亲是占了便宜了,所以就让傩送先唱,当他听完了弟弟的山歌之后,便觉得自己比不上弟弟,于是就大度地成全了弟弟,淡然退出,选择外出闯滩。这样的一系列情节反映出了兄弟俩的敢爱敢恨,兄谦弟恭,他们绝没有城里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那种阴险狡诈,他们的求爱是正大光明的。再说傩送,他觉得对于天保的死自己是要负责任的,于是宁可将最珍贵的爱情抛下,也要到下游去找天保的尸体,这一点则更为难得了,他们兄弟间让婚的故事体现的是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中独有的淳朴的人类美德。

共 721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边城》是一代文豪沈从文大师独具特色的代表作,其对中国近代文学史的贡献和影响,一直延续到如今,相信会一直璀璨在华夏文学史上。这一篇说文,在熟读原著,深入了解上世纪20代前后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用一腔发自心底的浓情,全身心沉入小说里,与故事、情节和人物相溶相知,去近距离触摸他们的情感和喜怒,在深深体味了爱情、亲情、人情的甘苦之后,巧妙的抽身,用广博的知识和理性的思考,站在时代的高度,提炼出小说的主旨和核心,深入浅出剖析小说所带来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评判。读文读心,方知其甘苦,才能正确审视现实,发掘真善,惩恶励志,“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老船工的话言犹在耳,像这篇抽丝剥茧的文章一样,撼动着读者的心扉。推荐阅读!【编辑:山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614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