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南京一日游(散文)

编辑推荐 【梧桐】南京一日游(散文)


作者:建仕 童生,83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16发表时间:2015-06-13 13:59:38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七日早晨六点,与往年一样,大家到单位吃过早饭,登上旅游公司的大巴,前两天就与旅行社预约好,今天主要游览南京中山陵,南京总统府,还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三个景点。
  
   一路上,江山看着路两边的自然风光,想起八九年曾在南京大学,那时请教化学系的吴教授关于单位一个产品的反应速度问题,由于时间等种种原因未能在南京看看,一晃十五年过去了,至今也没去过,记得那时从南京长江大桥上走过,就有无比的自豪感,谁知现在一下子有了南京二桥和三桥,四桥与五桥又在建设中,我们中国的科技进步正在向前快速发展啊。
  
   江山一边看着一边想着,不知不觉车子进入南京市区,带上南京地方的一位姓陈的年轻导游,如果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应该先去总统府,但还是按照路程的方便先去中山陵,游程只有一天,为了抓紧时间,到中山门外石象路的一个站台,大家就下了中巴,换乘上像小火车头一样的旅游观光车,一路上路两边长着粗大的松树与柏树,修剪得非常有特色,有的枝条伸展得像手臂一般,坐在车上,风呼呼而过,散发出阵阵香味,让人心旷神怡。一路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景点的指示牌,有灵谷寺,明孝陵,光华亭等等。
  
   离中山陵还有一段路,观光车就停下了,大家下车只得步行前往,陈导告诉大家:过去开车到中山陵,可直达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二零零五年为台湾国民党有关领导人物来拜谒中山陵,陵区开劈了墓道,增加了陵园大门等建筑。汽车,公交车,观光车等都只能到达离大门三百米外的停车场处。大家一路走一路看,左边是商辅,有各种各样的纪念品,右边就是紫金山吧,长着一些杉树和梧桐树,郁郁葱葱,景色优美。
  
   由广场向上几级石阶,来到墓道的入口处。这里有一座约四层楼高的花岗岩牌坊,四根柱子三个门,总宽约有十八米,上端正中的横楣上刻着“博爱”两个字。陈导介绍说:这座牌坊建于一九三零年,采用的花岗岩仿木结构,上面所刻的“博爱”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也是他生前的座右铭,简单地说,就是要爱天下人的意思。大家在这入口处,在这博爱前,一起排列四排站好,由陈导拍了几张集体旅游照片。
  
   过博爱坊,接着是墓道,长大约有五百米,中间是十二米,钢筋水泥路面,左右各宽四点二米,柏油路面。两面分别长着雪松与桧柏,银杏与红枫,两两互相对称着。江山与大家走在右边路上,内心平添了些许庄严肃穆的气势,听陈导说:雪松是世界上四大观赏树种之一,现已经成为南京的市树。江山想起,那黄山上的雪松也许与这个是一种品种吧。
  
   这条路到头是一个大平台,左右两边各三棵大松树,听说是日本友人赠送的“千头松”,也叫“千层松”。江山想,当时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应该结交好多友人,他逝世后日本好友从那么远的地方远度重洋特地送来这松树,可见孙中山的为人与友情是多么深厚。在这松树的两旁有两排房屋,陈导说,那是原来守灵人住的。江山不由得想起一段历史,一九四九年四月,南京解放时,国民党军队都已撤退,但有一支部队没有离开,虽然不是正规军,而是守卫孙中山的陵寝卫队,当时他们值勤也许就住在这房子里,他们对孙中山的忠诚可想而知,不管是何部队,都要看好这里,不准任何人来破坏,解放军上级得到这一情况后,对这支队伍进行了改编,让他们继续守卫并维护这里的正常秩序,并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困难,三野司令陈毅亲笔写了保护中山陵的手令,至今在陵堂里还可以看到。
  
   走过牌坊,看过千层松与守灵屋,大家跟陈导来到一座宏伟的三拱陵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间那个又高又宽一些的拱形门横额上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左边下角处写有孙文,陈导介绍说,这四个大字为孙中山手迹,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老百姓的天下。整个陵门为长方形,进深有八九米,全部是花岗岩建筑,以青色琉璃瓦为顶,这青色象征苍天。中间这扇门一般不开,只有在孙中山先生生日和忌日或者是什么大的人物来才破例开一下。个中缘由,江山至今也不得其解,是不是有什么风水上的科学道理呢。
  
   陵门之后,是一个近似正方形的碑亭,正面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字体为颜体。碑身上方是国民党党徽图案;碑帽为云纹;整个碑座为山样的图案。碑的背面没有用碑文记述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功绩,也可以说是块无字碑。这是什么原因呢,据陈导介绍说:当时并非国民党不想写碑文,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撰写碑文,胡汉民写墓志铭,可花了近两年时间也没有定下来,大家认为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是无法用文字来评述,于是最终决定还是不写铭文。江山想:亏得没写,如果这样伟大的人物如果由后来当了大汗奸的汪精卫写了,那不成了笑话,这也许是天意啊,不然九泉之下的孙中山先生也许不会安宁的。
  
   看了碑亭,大家开始一坡一坡按台阶拾级而上。向上看时,石阶连绵不断,层层叠叠,不见平台,全是花岗岩砌成,台阶不陡,所以并不感觉费劲。石阶的两旁种满了各种常青的树木,有枫树,海棠等。每走一段都有一块平台,平台上都有一些纪念品,使得整个石阶的景色更丰富多彩。在到第六层平台时,江山看到两对仿古铜鼎,陈导介绍说:一对是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另一对上面刻着“奉安大典”四个字,据说是当时上海市市政府捐赠的,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洞,是一九三七年日军侵占南京时,用炮弹打穿的。江山不明白,当时日军怎么正好只打穿了这个鼎,其它建筑上有没有受到破坏呢;江山站在这鼎旁,想起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那动乱的岁月里,这里为什么完美无缺呢,陈导告诉大家,原来是尊敬的周恩来总理以自己的威望与才智,保护了这里文物古迹,一九六八年,周总理亲自指示,将孙中山的铜像安放到广场前的石座上,并在像前竖起一块毛泽东语录:“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这样那些造反派就没有敢胡作非为。真是惺惺相惜啊。
  
   登上了最顶层第八段平台,平台两旁有华表两座,尤如两位高大的卫士站立着,观察着一路登行而上的来人。江山朝下看时,却看不见了台阶,只见八个平台连成了一片。陈导说:这就是中山陵设计巧妙的特点之一;另外一个大家可以看到整个中山陵只有蓝,白两种颜色,这是中国传统的孝色,也是国民党旗的颜色。陈导还告诉大家,整个台阶从下到上共有三百九十二级台阶,象征当时三亿九千二百万中国人口,从下而上,大家走的是右边一路台阶,总共分左中右三路台阶,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下面的五层平台象征着孙先生所提出的“司法,考试,监察,立法,行政”五权宪法规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江山对孙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现在大家面对的是祭堂,祭堂后面是墓室,是整个中山陵的主体部分。江山看到祭堂的屋顶为重檐,盖着蓝色琉璃瓦,外墙贴着花岗岩,从东到西建有三道拱门,每个门楣上依次刻着“民族,民生,民权”六个篆体大字,正中门楣上方还刻有“天地正气”四个字。来到祭堂里面,立刻有一种庄重肃穆,令人生畏之感。陈导关照大家不准拍照,不准喧哗。江山想,陵园里的这个规定应有他的原因吧,还是遵照执行的好。祭堂内用黑白大理石铺地,黑色的石柱,四周墙壁下嵌着黑色大理石,东西两壁刻着孙中山的遗著《建国大纲》全文:“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江山默默读念着,不由得心潮起伏澎湃,讲得何等好啊,唤起民众,指明了方向。现在看来,孙中山的这一预见果然英明。江山想:解放前应该是军政阶段,实现国家统一,由革命军队依靠武力来结束地方军阀割据的状态;解放后应该是训政阶段,主要由某一个先进的革命的政党或集团来引导人民学会当家作主,学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也就是实行一党代政;现在我们的国家应该是宪政阶段,即人民当家作主,还权与民,实现真正的民有、民享、民主的国家.
  
   再看祭堂的正中是孙中山先生的白色石刻全身坐像,身穿长袍马褂,膝盖上放着一本打开的书,先生双目凝视着前方,好像是为人类正思考着什么远大前程。坐像的下面,四周有六幅浮雕,分别截取了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六个片断。陈导分别向大家介绍:正面一幅为“如抱赤子”,早年先生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准备创立革命团体。画面上先生正在为一个幼儿治病;东面两幅是“出国宣传”与“商讨革命”,反映先生奔走革命创建同盟会的情形;背面一幅为“国会授印”,再现了辛亥革命后,议会向先生授大总统印的场面;西面是两幅:一幅为“振聋发聩”,表现了先生为唤起民众,正向群众宣传着革命的道理。另一幅为“讨袁护国”,上面是先生正发表演说,号召人们讨伐倒行逆施的袁世凯。从这几个片断中江山体会到先生探索革命道路的艰辛,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奔走呼号,如同那台阶一样,上去的过程是坎坷的,回头看,革命成功后是平坦的大道。
  
   再继续看祭堂后的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闭式的建筑,地面上用白色大理石辅砌,四周有八个反光镜,顶上是穹隆状,用马赛克镶成国民党党徽图案。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紫铜的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刻有神兽图,门楣上方横额刻着“浩气长存”四个字;第二道门为独扇的铜门,当关着的时候,可以看见上面刻着“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大字。为了方便人们瞻仰,门一般都是开着的,所以这七个大字一般人注意不到。墓室正中是圆形大理石圹,四周围是一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中央是长方形墓穴,上面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穿中山装的汉白玉卧像。瞻养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江山看到这里,心中产生一点疑惑,为什么祭堂上的坐像是穿长袍马褂,而这墓室里的卧像是穿的中山装呢。听陈导说:原来当年国民党党内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主张穿长袍马褂,左派主张穿中山装,两派意见不一致,所以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就在这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这祭堂与墓室就处在这紫金山的最高峰。
  
   江山与大家面对着先生的遗像,继续听陈导介绍说: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出身在一个贫困家庭,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因患肝病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先生签署了两份遗嘱和一份遗书,对国事,家事,天下事都有交代,并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一九二五年三月三十日,苏联赠送的水晶棺到达北京,经检测有了裂纹未用。只好临时向美国政府订购了一口紫铜棺。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紫铜棺被运往北京,原来临时的楠木棺殓入孙先生生前所用的衣物安葬于北京香山碧云寺称为“衣冠冢”。一九二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国民政府以何应钦为“总理奉安迎柩总指挥”。五月二十八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南京浦口,停灵公祭至五月三十一日。六月一日运达孙先生生前十分喜欢的紫金山,奉安大典仪式完毕后,由先生的八名卫士抬入墓穴安葬,就在大家面前这卧像下大约五米的地方。当年公祭时,站在石圹边,隔着扶栏即可看到中山先生的遗容。以后由于怕空气侵蚀,损坏遗体,就用钢筋混凝土密封了。抗战时期蒋介石曾想将其迁往重庆,因时间紧没有来得及。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又想将其迁往台湾,由于怕损坏遗体,因而作罢,就在离开之前的上午还到中山陵看了一下,以后再也未能成愿,这也许是蒋公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不过面对海峡两岸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此时此刻,倘若先生泉下有知,必会含笑长眠。
  
   由于时间比较紧,上午还要去总统府,那个流徽榭,美龄宫,行健亭,议政亭等中山建筑与景观就不去了。江山在顶台买了一把上面写着“天下为公”的纸扇以作纪念,与大家从原路上来的左边返回,心想:江山这几年曾到过普陀山,崂山,还有黄山等,如果要想旧地重游的话,一定会选择这个紫金山,因为这里有个中山陵,中山陵上有位伟大的孙中山先生,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永远让江山祟敬与敬仰,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还有一位为了设计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呕心沥血,不辞辛苦,时年三十六岁就病逝的建筑大师吕彦直,他也是江山心中的痛。如果他们晚去世十年或几十年,世间也许会是另一种格局吧。让江山在心中默默地向你们叩个头,祝愿你们的在天之灵安息!

共 17812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南京中山陵,南京总统府,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这是作者南京一日游的主要参观点,文中详细记述了参观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游踪清晰,内容详实,选材精当,多而不乱,让读者在阅读中真正有所得,不是跟着作者的脚步到此一游那么简单,而且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收获多多,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对和平,对自由,对国家的未来,通过游览,了解历史,触摸文化,增加人文积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是游记更加丰厚的价值所在。记游散文,描写景物的笔墨不能没有,作者写景笔墨俭省,却能抓住特点,目的也明确,为了更好地突出主旨,所以文中没有为了写景而写景的文字,这种详略取舍的为文观,也是要为之点赞的。充满正能量的好文,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期待更多佳作。【编辑:西湖月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西湖月牙        2015-06-13 14:01:33
  有深度有厚度的游记。
   问好作者,感谢支持,深深祝福!
回复1 楼        文友:建仕        2015-06-13 16:41:47
  谢谢社长在这炎热的夏天为建仕编辑,并给建仕以鼓励,向社长敬茶了。不管写得好不好,至少让人们能看见从前,如果能记住历史,建仕也就深感欣慰。
2 楼        文友:项梅        2015-06-13 15:32:22
  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作者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日本人的残酷无情,全篇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谢谢作者带给我们这段历史,辛苦了!
项梅
回复2 楼        文友:建仕        2015-06-13 16:52:10
  谢谢文友梅的热情评论,在文字的世界里,江山只是小学生,向文友们学习,虽然建仕写得不怎么样,但有时还是要表达或叙说自己的一点感想,回顾过去,不忘来时的路,是为找到通往未来的路。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