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笔尖】遗忘的村落(散文)

编辑推荐 【笔尖】遗忘的村落(散文) ——走进古村


作者:周游四海 童生,68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82发表时间:2015-06-15 17:47:04
摘要:江家大院坐落在铅山鹅湖镇,距离江西著名的“鹅湖书院”不远。

当“万里茶路”第一镇——铅山县河口名闻遐迩,沉醉于世人惊叹和追捧的目光中时,另一处古村仍深养闺中。它便是鹅湖镇的江村村,确实被人遗落了。
   江村村庄由宋、明、清代形成遗留至今的“江家大院”虽然大部分建筑可能晚于那个古老时期所留,但若计算辈份和年龄,恐怕仍令人难以置信和惊讶!你该从你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那辈算起。因为他们或者他们的亲朋好友见到过这个古村当年的迁居开发、建造、兴盛过程和衰落。
   2015年的初夏,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花红柳绿,美在她的风景,美在她的意藴,美在她的空旷与豁达。我随县作协一批会员乘车沿一条水泥路穿村而过,村庄一分为二,一边是新旧建筑物展现眼前,路旁粗壮的杨柳树,经东风吹拂发出轻微的“唰唰”响声,似乎在欢迎游客们的来到;另一侧视野开阔,且挨路近溪,感觉颇具灵气,这里既得交通便捷,又是独享幽静的好地方。
   首次踏上江村这充满神秘和活力的村落,闻着飘荡着青草、泥土的芳香,跟随年过花甲的江氏后人——江厚森引导大家陆续穿过古牌坊(现已倒塌),转过一道鹅卵石弯路,进入江村江家大院里,伫立在主体古建筑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满眼空寂、冷静、幽诧、原始静谧的古老官厅。
   庆幸的是已整体搬迁,若零星迁出或部分留守,都有可能造成古建拆毁和部分改造,那么就变得不伦不类。像有的地方将老旧房屋改造得面目全非,若真是如此,你如何锤手蹬足都枉然了。那是对文物不可逆转的损毁,还好,看起来有些已经不起岁月的侵蚀,部分出现了败落的迹象。抓紧时间修复,只有修旧如旧,至少还能保留着原始的面貌。
   江氏宗族第四十八代孙(迁居铅山始)江厚森导游兼讲解,他待大家陆续聚集后,开始声情并茂地从大门两侧,至今还保存完好的左右木杆娓娓道来,左侧横木杆为武官栓马杠;右侧横木杆为文官下轿脱帽低头所走的侧门进入官厅。(中门关闭,今仅存门杠铁铐。)元朝建都、图、甲制,江家大院里属二图六甲,由此可见江氏家族当年的盛况。
   官厅中仍然保持着那种庄严,催发想象力。堂上的“济阳郡”和“梦笔堂”,随着老江的细致的叙说,那遥远的家族史在我面前渐渐清晰起来。江氏家族起自元仲公封都于江,因以国为氏,此乃江氏由来,历史记录名贤名臣德旺功勋,斑斑可考。
   周武王时有济公助周灭纣而得天下,屡念其功,仍按原封地域,春秋战国时所称江人。鲁文公四年,国被楚灭,避居济阳(今山东济南)为家,至东汉济公四十一世孙。革公年少时丧父遭乱,负母出逃,傭以供母,母卒,夜眠于墓伴母,人称孝子。元和甲申年举孝廉,尚书陈晖、张林等大臣上谕言公孝行,乃封公为谏议大夫,永和乙未年有诏旌表其里与其乡所称,因授齐相名闻天下,振兴祖宗声誉。
   魏晋之时,祖流公著徒戌之论,淹公梦笔生花,擅笔花之胜,(醴陵侯江淹,神来之笔,出境入化,妙笔生花,后笔失踪,江郎才尽。)子孙蕃衍盛众,成为巨族世代折居,同宗血脉遍布中华大地。
   祖德隆公,字德洪仕,唐为孝感县令,徙居济阳,后迁居福建省建阳,西隔为江氏居。
   闽之始祖而江氏济阳郡之通称,德隆公徙居济阳以该郡,袭其名公居建阳四世二世祖应一公早卒,叔祖应四公中唐省元,三世祖汶一公,名用贞唐乡广进士,任南丰县尉。四世祖文蔚公,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亥科登虑华榜进士,官居翰林院学士,御史大夫,诗赋扬名,叔祖文英公同榜进士,官居户部尚书,再振家声。
   五世祖光谦公,唐进士,官居大常少卿。六世祖元泰公精通地理堪舆学,观福建建阳云麻沙镇,地域水秀山清,俗美风淳随后迁居。
   七世祖赞公字叔能,宋大祖年间,官至枢密使员外郎,后阐述源流篡修世系编辑成谱,而为后世增录永传。
   八世祖敬纯公,乡进士,生有三子,长伯亨、次伯程、幼伯徽。伯程生二子,长子万锦字胜贤号一宗,宋仁宗年间,(1010年~1063年)宦游或贸易至信郡铅邑北去二十里,(今上饶铅山江村)见此地势壮观,乐其山川秀丽,风俗习惯仁厚;北有信江水长流,南有群山环绕、鹅峰雄踞,西有螺蛳山紧守水口,土地肥沃,视野宽阔,人地相宜,山环水绕,水陆运输四通八达,遂筑屋迁居。
   胜贤公出思源之心,名该地曰:“江村”,乃江氏在铅邑开族祖。闻公其名,即知其人。以贤德而施名,教子有方,数百年间,子孙繁衍,耕读传家,已成一巨族播迁外地,开施已成若干村庄,有上邑焦坞;铅邑八都、岩前、小源、石塘刘家际等地,江姓皆手足之情,人丁四千有余。
   叔祖元忠公为福建浦城县尉,遂行入藉。故折居该地,后生三子,长叔凱、次叔辉、幼叔权。叔凱之子敬嵩生五子,其四子公荣字伯俊号一山,宋徽宗宣和庚子举人,辛丑进士,任浙江省信州弋阳县令。
   后因避金乱,故居弋阳、东乡、再移居栗树港,其后裔有迁居贵溪湖陵开族,也有折居铅山湖坊开族,人丁昌盛,皆成为大族。其子孙遵循祖教,贤士名臣节妇孝子贤孙叠出,显赫宗族,声名大振。
   追溯旧谱所载,考证凡属闽、浙、赣省江氏子孙皆手足,血脉相连,其始祖为德隆公,即济阳派出之后裔。先祖辈曾意欲罗为一体,后辈遵守祖训,继承遗志,寻本追源,稽查历代宗祖之播迁,然罗集为一宗,联辑成一帙,使后世生者能所会死者有所同归,源远流长,实不能详,明略以阐述,使后人有所考。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始迁祖胜贤公由福建建阳迁徙江西铅山,从宋代定居江村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已历六百余年,三十有余代。期间有一江氏族人,为凿开江村至河口途中的螺蛳山一条山路,便利往来民众,成功做了一件轰动世人的善举。
   话说明末清初时,从河口走陆路去广信府,(今上饶市)在距离江村不远的地方必须翻过一座山,这山在信江边,形似田螺,名称“螺蛳山”。其山势陡峭,攀登十分艰苦,大凡过往民众舍近求远,弃路登船逆江而上,待绕过螺蛳山后重登陆路。当年流传“走尽天下路,没见过江村人撑直渡”一说。每年时逢涨水,螺蛳山下,船翻人溺死亡事故常有发生。
   河口一堡街上有家菜馆生意火爆,名号“隆兴馆”,店老板是江村人。有一天,他因事匆匆忙忙来到螺蛳山下,喊叫过渡半天无人应答,无奈地怏怏而回。一路上闷闷不乐地想,若能在山中凿开一条山道越过螺蛳山,一来可免除候渡之苦,二则杜绝沉船事故隐患,开通此路实乃一举两得的善举。思来想去便下了决心,定要在山上凿开一条路,造福于过往民众。
   江老板向来风风火火,想干就干,很快筹措了一定资金,聘请能工巧匠,择日来到螺蛳山下,点香敬拜山神动工开路。谁知做善事也好事多磨,工匠辛苦凿了一天的山路,不料一夜又恢复原状。如此反复多日,都是日打夜生,终未能如愿,江老板见此情景叫苦不迭,只好让石匠们暂时停工。
   停工次日,江老板忧心忡忡,坐在店堂里烦恼。这时门外忽然走进一个破衣烂衫的道人,他为人慷概、帮困济贫、乐善好施,起坐招呼道长入内堂盛情款待。不料道人一住数日,江老板始终如一相敬如宾,道人临走时悄悄叮嘱说:“螺蛳山乃一修炼千年的螺蛳精变化,开山日打夜生,须知宰条乌狗,以血淋淋洒落其上,方能凿开山路。”江老板经道人点化,依计而行,果然奏效,历经半年多,一条跨越螺蛳山的山路终于顺利开通。
   从此以后,往来河口至江村的行人商旅,再也无须过渡绕弯子了,既能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安全。但江老板经营多年的“隆兴馆”也因此耗尽钱财而倒闭关张。但他不惜血本,一心一意为民众的善举有口皆碑,同时又为其惋惜。此后便传开“凿开螺蛳山,倒了隆兴馆”,一时奉为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江氏族谱记载:官厅中有《庆余燕翼》,为赐进士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前礼工户三部侍郎、兼管顺天府府尹、署理倉场总督福建巡抚、内廷行走会典馆大总裁加三级裘曰修贺思聪公匾;《宾筵四豆》,为钦赐进士文林郎掌广信府儒学教授事加三吕炯贺伯瑞公七旬匾;《风迹渭阳》,为钦加同知銜、赏戴花翖特授湖北黄安县正堂、调署麻城县正堂、大计卓異加八级随带二级纪录十二次姻弟滕松恭祝永义公八旬大庆匾;《燕翼鸿规》,为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内廷书局纂修官加三级清容蒋士铨因谊关至戚、恭贺思儒公华厦落成匾。
   据老江追忆,以上贺匾大部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初期被毁。现仅幸存一块明崇祯年间,铅山县知县戴震亨送的贺匾。
   我们边走边聊,一路走来,汪彩萍老师观看很认真,竟然在墙壁上发现了打印的“值星牌”。由于年代久远,模糊小字很难认清,我拍照下来,回去在电脑放大,令人称奇的是,上面半圆型小字竟是军队番号:“陆军独立军运第二团第二营第二连,值星官,值星军士,值星×区字迹。”由此可见,抗战时期,第三战区司令部设永平一带,江村因上(饶)鹰(潭)公路穿境而过,离公路不远的江村江家大院驻扎军运后勤部队应是情理之中。
   从一蓬树荫间进入古建筑群,犹若遇着一片原始而古老的世界,人被一片荫谧笼罩,不被骄阳所侵。那些被台风刮破的厢房屋檐、交错狭窄的巷弄、整齐的鹅卵石路、传统的院墙,不大的村子,够你探秘的。村子里虽然破败,但生机盎然,气候宜人,路两侧院墙和脚下的岩石路缝隙间长满了嫩绿的野草,偶尔点缀一撮小花朵。嗨!这种美景,一下子难以形容?
   古村历经几百年风雨不毁,遗留至今,如果有心思深入研究古村的布局应该是很有趣味的事,它会跟传统风水文化有关吗?
   江氏家族现在与这个村子紧密关联,如此庄严、协和、自然、富有催发想象的韵味。据老江提供家谱“源流序”云:古黄帝为万姓之祖姓,由帝王所赐而子孙才有姓之别姓,既别为其子孙相联,故而谱记其始,使其不忘本以辩亲疏长幼,更知其祖贤名功业,得教修身齐家之方。
   我们前往保管族谱的族人家门外,远距离就看见一块古色古香的长木匾放在门边,近前见其上木雕刻有《德门仪羽》四字,右侧书明崇祯十四年铅山县正堂仙谿戴震亨,左侧书赐显公匾。今天,有幸零距离抚摸这块几百年前的古匾,虽然有点残缺,但字迹还算清晰,我们都很兴奋,纷至沓来相互拍照和留影。
   我发现这次采风之旅,文友们个个精神抖擞,没有疲累的感觉。

共 40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所写遗忘的村落为江村,是与“鹅湖书院”相比而得。这算是“江家大院”,文章文气十足,娓娓道来,看似写古镇,却避开景色、陈列等,专在一个“古”字上,重在一个“文”字上,好在一份情意上。欣赏景若读故事,引人入胜,就如作者所说,个个精神抖擞。文章也间杂写景,如这句:从一蓬树荫间进入古建筑群,犹若遇着一片原始而古老的世界,人被一片荫谧笼罩,不被骄阳所侵。那些被台风刮破的厢房屋檐、交错狭窄的巷弄、整齐的鹅卵石路、传统的院墙,不大的村子,够你探秘的。村子里虽然破败,但生机盎然,气候宜人,路两侧院墙和脚下的岩石路缝隙间长满了嫩绿的野草,偶尔点缀一撮小花朵。写景选材极好用语精炼,对比鲜明,色彩纷纷。建议共享 !【编辑:白水红叶】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5-06-15 19:04:23
  一个古老的村落,一个流传久远的姓氏。作者让我们领略了传统的真谛和历史的无情,拜读!我好老师,希望您经常来笔尖做客。
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2 楼        文友:龙飞在天        2015-06-15 20:14:50
  每一座遗存的古代大院都有我们值得探寻得得东西。作者娓娓道来,一座江家大院的风貌历史就浮现在我们眼前。值得一游!
3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15-06-15 23:41:10
  感谢老师不离不弃一直在社团投稿!您的为人让我十分敬重,以文会友是我的心愿,希望老师继续支持社团,支持我的工作!谢谢!
峥嵘岁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