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山水】至诚天下赏《中庸》(赏析)

编辑推荐 【山水】至诚天下赏《中庸》(赏析)


作者:飞红霞 秀才,1951.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41发表时间:2015-06-17 15:39:49
摘要:承“天命”之道,载“至诚”之理,以诚化育万物,以诚载天地本质,以诚揭示永恒,以诚求天人合一。大道演义成了至诚,传承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

【山水】至诚天下赏《中庸》(赏析)
   宙宇苍苍,覆载万象,唯诚固有,至诚永恒。天道启诚,格物诚志,精诚乎微,万物守化。尊道必诚,中庸至高,惟恭惟德,精诚所至。经纶大经,浩浩其天,思邃如渊,诚势如神。开诚布公,化一洞求诚的泉眼,恪守《中庸》,淌一淙清纯明溪,诚待世间,《中庸》开启诚道思河,思河至诚载承《中庸》遍天下。
   《中庸》者,子思之作也,作为孔子之孙,他成长在圣人的思海灵光之下。孔子仙逝,他年尚幼,便跟曾子研道,深谙儒学,后来其弟子又收孟轲为徒,承传儒道。位居“圣人”与“亚圣”之间,其思想承上启下,传承、沿承之中,独创理念之花盛开满园。所著《中庸》承“天命”之道,载“至诚”之理,以诚化育万物,以诚载天地本质,以诚揭示永恒,以诚求天人合一。大道演义成了至诚,传承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人性随天性,人命随天命,性、命合道求诚,精诚合一,成为人性本善的先驱。
   何为“中庸”者?子思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庸之微乎处,乎微至个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之中;中庸之宏大,大到支配天地,也就是说宇宙万象中庸含载其中。“中”天地间的一种生存状态,“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理念与意识的雄翼在寰宇间自由来往。“中庸”真的如其所言:“君子语大,天下莫之能载”。
   子思承孔子“中恕”之念,开中庸之河,中庸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是个体内在的心态上,“中恕”畅游于其中。“中”是“中和、中守”之意,只含未发,不急不躁,用意气之神开启涵养之门;“庸”者为“常守、常含”之意。“中庸”即常守中和,含中含恕,蓄意化和,孕中守意。其二是在个人行为之中。“中”作“中正、中位”之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用行动之表率推进炼达人生,合万世之法则;“庸”作为“掌握、把握”的旨意。“中庸”即掌握中正,把握分寸,事事做到中位之中。其三是一种势态。天地宁静辽远,万物尊其本质,善存天地之间。“中”亦是“和谐、中美”之意,不离本质,其共息共存,共求长远;“庸”即“常存、常在”之释。“中庸”亦即常在其中,和谐美好,万物并作,息息共栖,共生久远。子思《中庸》重在论人道中恕,化至诚和守,求诚精微,赋予天地万物诚的共性,至诚无欺,释解万象本质,也是以诚撑起人类求知求识的至理,既化意诚成为天地的本质,又以诚成为了修道求诚之道,可谓一诚两有,用精成之道修至诚之经,合道为一,如雄峦巅顶之瀑泉,一泻而至。弥读《中庸》,欣赏其思海之奥妙至诚,更欣赏那化诚为信,化信为德,以德养善的理念。捻一思维的泉眼,先哲之教化、之用意、之视野、之智慧源远流长。苟且赏析,行狗尾之为貂续。
   一、天道源诚,人道失诚,至诚难行,善独求诚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承天颐性,以性载道,传道教化,合应天命。这是《中庸》总括全文的纲领,文章也以此展开,道之修,德之建,诚之本,都理顺而成章。《中庸》借孔子言有二十余处,比其《诗》中所引更胜一筹。与其老师曾子所著《大学》几乎尽引《诗》语相比不难看出,随着孔子的逝世,他的言论更多地被弟子们传承发扬,奉为经纶。承孔子之口,借立“君子”之为,布道求诚,传达自己的思想。
   “中庸其甚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中庸这种至高的修为境界,普通人很少能坚持中道的。“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之道易知易行,只是要人们真诚地对待,实心实意地坚持就可以了,然而人们视为非常人所为之道,道被疏远,不愿意去做,是眼里看好,行为管不了。中庸不行是“贤者过之,愚者不及也”。更有一些人,“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自作聪明,却为了利益,只见饵不见钩纷纷中钓。所以作者感叹:“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些被人所重视的、公认的大困难的事都可能做到,唯独在细微之处,坚持真实,恪守本心诚意,求得中庸之道却不能。那种有形的可歌可泣的,众目睽睽、轰轰烈烈的事都能够完成,而这种“不可须臾离也”入微求精求的诚意,坚持与信念求诚的毅力却难以保持。要行其道,就心须“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表里如一,时时处处如一,于细微之处,最隐藏之所也要恪守至诚,即“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独处之时,虽然没有人知道,但是天地不可欺,魂灵不可欺,精诚求道,善守中庸,一定要在“独”处如一。
   二、真强诚志,求真在诚,立诚克己,大诚必尊
   本性的流露源于意志的坚守,诚守操行就是强大的,而豁达的心胸,为志向而拼搏也都是“强”的表现。所以有“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祍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一种美好的性格就是一种强大,所以“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中庸所提之强,并不是要强,勇猛,恣意妄为,而是坚守自己的意志,不因为外界的变化就失去本心诚意,就是强。这种强不像高山雄峦那样坚硬,而是像涛涛流水一样有韧性,有耐力,经得起时的打磨,是属于那种滴水穿石般的坚韧。“尊道而行,半途而废,和弗能已矣。”选择了就不放弃,用意志诚心去努力,“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这也是强,更是古代先贤共识的理念、修行的必由之路。
   要相信中庸之道的存在,“鬼神之为德,其盛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恭敬是信道入道的必须,道是真诚无欺的。“夫微之显,诚不可揜(即掩)。”且道是离人很近的,只是人们的认识有偏差,怎样才能从容中道呢?“忠恕为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子思还是借孔子之口指出:“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能够做到“忠”和“恕”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自己心中都不愿意去做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已不为而强加他人,说穿了是一种野蛮强恶的行径,正是这种私欲,才产生了权利和社会阶层。才有了统治与被统治。社会不公平与反对不平就从此不再安宁了,所以能做到“忠恕”社会自然安宁。在平常的德行中,在平时的语言中,虽然做了许多,也不敢说是尽善尽美的。话语要顾及行动,行动也要适合言语,切实笃行,这些还不够,要立身守诚,不要妄动乱求,还要素其位而行,“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样就能达到“无入而不自得”的和美心境。如果出现了问题,那就要找自己的原因,正所谓“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只有自身真诚无期,只有从自己的诚心开始修行,立诚克己,才能道有所成。
   舜是大孝大德之人,他的至诚与修为可谓名扬天下,所以便被“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他上承其父之德,下又有武王承志显名,而且“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子孙们开创了四海基业,并且制定了典章制度,礼仪音乐。“治国其如诸掌乎”。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勋绩呢?就是因为他们沿用“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的结果。当然这也是子思对统治者提出的高标准的要求,并且要从大道的五个地方去做(即:君臣关系,父母关系,夫妇关系,昆弟关系,朋友关系)。还要从“知、仁、勇”三个方面来修行,做到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这是“天下国家的“九经”,这九经做的好处,以及怎样做,文中论述也很精妙。但不管怎样都要抱着一颗诚心来做,没有诚意是怎样也做不好的。推而知之,己诚才能“顺乎亲”,“顺乎亲”才能“信乎朋友”,“信乎朋友”才能“获乎上”,这样从自身的诚至开始,就可以一步一步达到德行敦厚的境界,这样就能“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天生万物,必定要由其各自的实质来给予厚施,能培养的一定培养,能倾覆的使之倾覆,这就是“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如果能“宜民宜人”便可以“受禄于天。”所以说“大德必受命”。这是子思对修身成德,诚身成人而尊显的最有力的说明。当然许多话都引自孔子之口,也可见当时世人对孔丘的信奉力。这种意识行为的能动性一直影响至今。
   三、诚道浩荡,守诚克本,至诚如神,笃诚载天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是《中庸》对前半部分大量引用孔子的语言精点中庸之后,指出了自己“天道本诚,人道沿袭”的理念。“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只有天生诚实的人,才不必苦苦以求,所做之事便显承中庸之道;不必勉励,其行为就能和乎大道,这样的人天生就可以载承天命,被尊为圣人。能够继承上天至诚之道的人,是那些守善行善而又能坚持不懈的人。这就是“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求炼达,集诚广德之路也是一步步慎微的修为而来的,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样才可以“愚必明,柔必强”。不管是“自诚明”,还是“自明诚”,都能做到见心成性,守诚明理。只有修至诚之道,方能金石为开,尽显自己的天赋本性,从而发现和开发他人的天赋本性,发掘和发挥事物的本质作用,从而达到应用和尽美地运用天地万物,使物尽其用,与天地之间和谐美好,共生共存,共鸣共息,这就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样精诚之道浩浩荡荡,与天地相融,源远流长,所以有“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是万物之本,贯穿事物的终绐。也可以说,诚就是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以自己的本质形式存在的,物质都不会枉谬自己的形式而违背自身的运行规律的。虽然有点唯心,但在二三千年的古代,以“诚”来恰定事物的本质,揭开天地和物质本质规律,又和现在的物质认识理论相应相符,真的是伟大的创举。“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为物不二”即为诚,子思用“诚”开启万物本源,比起现代的物质认识,能量守恒等理论不知早了多少年,高出多倍。“其生物不测”这又是物物相生相化,对“质变”与“量变”奥妙的诠释。这是多么惟妙惟肖,这又是怎样伟大的认知啊!先哲贤圣其智慧与求智之心是多么的深不可测!
   “诚者,非自诚己而已也,所以诚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智)也。”德诚兼备的人,并不是只追求自身的至诚,还要认识事物,使物尽其性,成就自己了,便可以怀仁之心,善待天下万物,使物有所成,物尽其用。“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无声无息却又永不停止的至诚之道是最为长久的,而且能够经得起考验,明显显现出来,它奔腾不止,悠远博广,深厚玄灵,精明高妙,覆载万物。“不见而章,不劝而变,无为而成。”不用表现就能彰显,不用运动就能变化无穷,不去做为就能获得成功,这里诚道之深又恰如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精妙。沿承诚至的本质,是开启认识事物的钥匙,也是感应天地变化的终极,追求至诚的境界,才能和万物心脉相通,意识相合,所以“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兴衰都会准确无误地被预知。“故至诚如神。”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只有那天命啊,肃穆庄严,运行不止。“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宁静而不彰显,平常而又朴实,这是周文王的大德纯美之所在。“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伟大的圣人行乎的大道,充满天地之间,使万物生长发育,它高峻无比,可与苍天相济,无所不包容、涵养。“君子尊德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人一定要尊循天性求诚奉德,多学习钻研,至精至微,求得通达博学、精深高妙的中庸境界,反复学习和思考,用专诚之心,修养自己,使自己德行敦厚而明礼达道。心修身诚便可“动而为世天下道,行而为世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其动作举动就是天下人信奉的道行,其行为表率就是天下人效仿的法规,其言语就是天下人遵从的规则。可见至诚之后,炼铸的人生是至高无尚的。而且“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通悦)。”“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同坠)。几有血气者,莫不尊,故曰配天。”至诚之道最高的境界就是和天地相配,天地人道合而为一。
   子思进一步指明,“唯天下至诚,为以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诚至之道天启天地一切,是天下之大本,有了根本,万物化育尽在其中。“肫肫其仁,渊渊其源,浩浩其天。”“大德”尽成矣。仁心纯朴,真诚朴素,诚挚伟岸,理念思海如川流不息的江河,盛大广阔,其美德更是浩瀚广博,等齐映射于天地,完美的境界身心具备,天人合一,与天地同参,与日月同寿,笃诚之势承载天地。
   子思在文末大量引用《诗》中经典,又一次为我们展示了炼达人生,修为之美。“衣锦尚絅”有锦衣玉食却还能想着粗布麻衣和五谷杂粮,这样的修为“暗然而日章(彰)”。虽然修为仅仅是修为,但它却潜藏着美好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正好似丽日当空,显著而美好。即“潜虽伏矣,亦孔之昭”,便有“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的感召力,而又有“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的影响力。更有“笃恭而天下平”的治世绝学。“‘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美好的品德似乎像羽毛那样轻微,微乎其微,但它一样的有规律,有定法,是上天这样承载了它,无声无息,奥妙无穷,化育万物,引根归综,含默至诚,道修中庸,一切皆成。
   《中庸》,一种修为的力量,撑起至诚的意气,意化在天地之间;《中庸》是一种伟大的心能,诚挚之道天启天人相合的境界,升华在每一个善守恪诚的心海。《中庸》以诚化物质之本,以诚认知万物之源,以诚化道身心相守,行意相合,感天地万象与精诚之中,以诚溶人海世河,期期奢望世间太平和乐,殷殷冀望人世康宁永恒!
  
   附参考书目:
   《四书五经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
   《四书五经》——北方文艺出版社
   《四书五经》——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
   《国学启蒙经典③》——青岛出版社
  

共 572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至诚天下赏<中庸>》这篇赏析文章总览《中庸》至诚之要,阐发出人的修身养性、积德存善的道理。《中庸》是儒家学术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在封建社会里,她一直是我国儒家学者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其中的一些思考和理念是很科学的,需要我们辩证地认识、看待,从中正确地汲取养份,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程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 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篇赏析层次清楚,脉络清晰,内容深入浅出,详细表达出作者对《中庸》的思想体会,很值得一读。感谢作者赐稿,推荐阅读。【山水神韵编辑:九井居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5-06-17 15:42:59
  中庸之道说出了人生的为人处世之道,是东方文明的精髓和代表。作者对《中庸》如此细腻、深刻地解读,很让人钦佩!
走进柳湖,走进生活,沉浸在梦境之中。恬淡安静,关注民生,品味社会,让灵感插上翅膀。
2 楼        文友:飞红霞        2015-06-18 08:56:01
  再读发现一处错误:“几有血气者,莫不尊,故曰配天。”应改为:“凡有血气者,莫不尊,故曰配天。”属打字之误,愿朋友们谅解。有错之处也希望朋友指出来。
一抹红霞惜天际。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