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我的朝圣(散文)

精品 【流年】我的朝圣(散文)


作者:郑骁锋 童生,96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67发表时间:2015-06-17 19:54:33

1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在下马碑前,我下意识地正了正肩上的背包带。我注意到,很多游客路过这块并不精致的狭长石碑时也都缓了片刻。
   但就在此时,我想起了一段来自遥远西方的文字,冰冷,坚硬,严厉,令人不寒而栗:“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的人。”
   这是《新约·马太福音》里的一段话,说这话的,是耶稣。
   “东方耶路撒冷”,是西方人对曲阜的定位令我想到耶稣。虽然没去过耶路撒冷,但在我印象中,那座地中海边的古城,气氛应该是紧张,激烈,甚至有些压抑的,就像一块紧绷了几千年的亚麻布,干燥板结,枯血斑驳。然而越接近孔庙,我就越感到舒缓,似乎连呼吸都渐渐匀长起来,步履之间好像也多了几许大袖飘扬的典雅。
   “金声玉振”,孔庙门外第一座石坊,建于明嘉靖年间。源自孟子对孔子的赞颂,意指孔子思想有如奏乐,以铜钟大音始,以玉磐悠扬终,庄严而平和。钟磬古远,加之牌坊下人声喧哗,我很难怀想孟子所说的意境;不过我记得,《论语》中记载过一次玉振之声,击磬的,正是孔子本人,那年他五十五岁,去鲁周游来到卫国。击磬时,刚好有个挑着草筐的汉子路过,他听出来,孔子是在用磬声抒发着“没人理解我”的孤独。
   《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曲阜的天空碧蓝如洗,空气中隐约弥漫着酱香,想来孔庙附近大概有个酒坊。
   2
   金声玉振坊之后,依次是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大成门。甬道平展而宽阔,但走在上面,我总觉得自己在步步登高,一重又一重大门在视线遥处层层敞开,仿佛永远没有终点。
   穿过大成门,我看到了杏坛。围有石栏的方正亭子,黄瓦朱栏,檐角在十月的阳光下闪着近乎透明的白光。
   《庄子·渔夫》:“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多寓言,所谓的杏坛,不过是一个土台罢了——杏坛建亭最早始于金代,之前也只是一个三层台基。
   正对杏坛有一只半人多高的金代石香炉,但没有杏树。抚摸着光滑的香炉,我一厢情愿地把它想象成一截粗大杏树的残桩。
   琴声停滞了一下,但立即恢复了平缓的节奏。凶悍的武士挽起衣袖,将雪亮的利斧高举过头顶,狠狠劈向孔子背后的大树。这是在宋国地界,宋司马桓魋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孔子的驱逐,并威胁要杀他。那年,孔子六十岁。
   一斧紧接一斧,木屑四溅,但孔子仿佛视而不见,仍旧双目半阖,微侧着头,凝神弹奏着。身边的众弟子虽然有的面色铁青,有的神情悲愤,但每个人都在竭力忍耐,端坐着一动不动。琴声清泠,树叶簌簌飞舞。
   终于,大树轰然倒地,扬起的尘土厚厚地笼罩了师生。铿然一声,孔子弹完了最后一个音符。他双手推琴,慢慢站起身来,对弟子们微微一笑,淡淡地说:“走吧。”花白的发间,落着几片碧绿的杏叶。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在杏坛前,我忽然意识到,作为私人讲学最早最著名的倡导者,将原本深藏于贵族官府的知识撒播在民间,这对于孔子一生梦想恢复的周礼,客观上是不是一种偏离?
   孔子招收弟子“有教无类”,没有贵贱种族的限制,弟子中有很多如曾参一类的穷人,甚至还有做过囚犯的公冶长,他寄予厚望的颜回,更是个箪食瓢饮,连温饱都难以保证的陋巷贫民。他难道没想过,当卑贱的人们平等地接受教育后,他们脱胎换骨般的活力,还有谁——尤其是经过太久享受而腐朽退化的贵族们——能够压抑呢?这种来自于低层的力量,对原有那种等级森严的古老秩序,是自觉维护还是加速“礼崩乐坏”呢?掌握前所未有力量的人们,还会永远满足于一成不变的君君臣臣吗?
   《圣经·创世纪》:“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唯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对于以血缘纽结为根基的周礼,孔子是“神”还是“蛇”?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晚年的这声长叹,我以为除了他对自己代替天子褒贬制史而不安以外,还有更深的感慨。
   杏坛左右是大成殿的两庑配殿,开间极长,资料上说每庑长达163米,两庑连廊带门整整有100间。庑内几十个红漆的神龛一字排开,每龛供奉着三或四块红底金字的牌位,所有牌位都用相同的楷体写着名号,我在其中看到了:左丘明、董仲舒、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文天祥、方孝孺、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庑内窗户紧闭,带着浮尘的光线透过窗棂的方格,斜斜将廊屋分割为明暗两部分。我站在阴影里,看着光雾中的神龛在眼前延伸、延伸,直至缩为小小的一点,隐入朦胧。伫立许久后,我向被黑暗吞没的神龛尽头走去。
   廊内只有我一个人,脚步空旷。我知道,这163米的长廊,浓缩着孔子之后两千五百年的中华历史,每迈过小小一步,就已经是几代人生老病死的距离。
   隔几个窗户,便有一扇开启的庑门,阳光倾泄而入,将昏暗的廊道切成一段黑一段白,远远望去,就像一道无限铺展的铁轨。我想,这应该就是中华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漫长轨道,身侧比肩而立的牌位,就是一块块接力奔跑的站牌——或者说,是一截截托举中华不倒的坚硬脊梁。
   而这一切的起点,无疑就是那个小小的土台,杏坛。
   3
   大成殿。孔庙的主体建筑,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
   不必赘述殿宇的宏伟,能够与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大成殿的等级和规模。
   十二级石阶,双层大型浮雕龙陛,汉白玉上云团翻滚,双龙上下交缠,狰狞对峙。上殿时,我想起了孔子告诉子贡的一个梦。那个初夏的深夜,他梦见自己坐于殿堂中央,被人们认真地祭奠着。七天之后孔子逝世,时年七十三岁。
   大成殿正中,孔子帝王衣冠,手执笏版正襟危坐。与通常眉清目秀的神像不太相同,孔子塑像的上下唇没有并拢,像是有点小小的龅牙。
   我明白那是塑者有意为之,他想要告诉世人,孔子的相貌非同一般,天生就不是凡胎。我翻过典籍,关于孔子的长相,综合了林林总总的记叙后,大概能描摹这么一个粗略形象:个子很高,起码有一米九,被称为“长人”;头顶凹陷,类似先天缺钙症状,但体健力大;肤色黝黑,眼神炯亮。此外还有一些更不客气的描述,什么身材比例奇怪,上长下短,耸肩驼背,脑门高突,门牙外露等等。这些异相想来是有些根据的,孔子长得可能确实不太漂亮,这点就连崇拜他的荀子都没有去掩饰,他干脆说孔子的脸丑得像驱鬼仪式上的丑怪面具。不过古书上记载最生动的,是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郑国人对孔子形象的比喻。
   被桓魋赶出宋国后,孔子来到郑国;在郑国都城,师生走散了,众弟子十分着急,沿途寻找。这时,有个路人对子贡说,他在东门那里见过一个孤零零的老人,模样很有特点,“额头像唐尧,后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只短了三寸”;看着子贡面有得色,他话头一转:“活脱脱像一只落魄的丧家狗!”
   见面之后,子贡把那人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笑道:“丧家狗,他说得对,说得很对啊。”笑容中饱含着苦涩。在我想象中,那是一个阴冷的雨天,蜷缩在门洞里的孔子衣襟沾满了泥泞,须发湿乱手足冰凉。
   丧家狗的比喻还是轻的,有时候,孔子甚至嘲讽自己在世人眼中或许已经成了一头危险的野兽。在陈国,他们被困在荒郊野外,断了干粮,情况极为窘迫。孔子挨个叫来几大弟子,向他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我不是野牛猛虎吧,如今却沦落到流浪旷野——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呢,难道真是我的道错了吗?”
   颜回的回答最令他满意:“夫子之道至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下——容纳不下又有什么要紧?容纳不下才能显露君子!”
   那次绝粮,尽管弟子中体质弱些的都已经饿得站不起身了,但孔子依旧讲诵弦歌不衰。
   我仰视着孔子像,努力想找出一丝半点丧家狗或者野牛猛虎的痕迹,但华丽的帷幔后面,只是一个双目遥望,威严中带着温和的魁梧王者。
   “至圣先师孔子”。一米多高的神位九龙盘绕,金光闪耀。
   我突然记起李敖说过的一句话,“等我死了,你们才会想起我,想得发疯。”回忆着说这话时,他面对镜头的苍凉神情,我顿时有了想哭的冲动。
   4
   现存的曲阜孔庙占地14万平方米,保存历代建筑100余座466间,但最初的孔庙只是三间小屋——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的故居改立为庙,陈列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供人祭祀瞻仰。到了西汉,那些文物还在,司马迁就曾亲眼见过,他在孔子遗留的礼器前留连徘徊,久久不能离去。
   如今那些礼器早已成了劫灰,湮没于历史的黑洞之中。好在孔庙内还有一些岁月擦抹不净的角落,依稀铭刻了孔子印在这块土地上的残存体温。“孔子故宅门”,虽然已是挑檐朱漆铜钉的明清风格,但据说还在原位置。从前,孔子每日就在这里进进出出。
   孔子站时,不在门中间;走时,不踩门槛。
   如果国君召唤,孔子不等待车辆准备好,立即步行出门。
   孔子上车,一定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不向后回顾,不快速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
   我用《论语》上的记载,一点点拼凑着经过这门时的孔子。最终,我眼前出现了一个高瘦的少年,他刚从外面回来;虽然竭力控制着,但我还是能看出他呼吸的急促,身躯的颤抖。
   “我家大人邀请的都是有学问的士人,可不敢招待阁下。”盛大的宴会门口,鲁国实际统治者季氏的家臣阳虎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横在了孔丘身前,脸上带着戏谑的笑。早在三岁时,孔丘就失去了父亲,这一年,母亲又去世了,他彻底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孔丘没有说话,盯着阳虎看了很久,握着缚在腰间的麻布,默默地转过了身。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还有一口井,据说也是当年孔子的遗迹,五十五岁之前,除了短暂的出游,他饮用洗漱的都是这口井的水。井口罩着钢丝网,透过缝隙看下去,深邃,幽黑,没有丝毫反光,想来早已干涸。凝视得久了,幻觉风化严重的井壁慢慢开始湿润,重又渗出了汩汩清流。
   辘轳吱呀吱呀绞动着,陈旧的木桶缓缓升上了井口。一阵晃荡后,微绿的水面浮起一张脸,皱纹纵横发白如雪,只是眸子依然澄澈,隐隐晶莹。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在外颠沛流离,碰壁十四年后,疲惫的孔子回到了故乡。这年,他已是六十八岁,垂垂老矣。
   孔子返鲁后,不再热衷于政事,而是集中精力整理典籍,教育门人。他的晚景十分凄凉,短短几年内,妻、儿,还有爱徒子路、颜回,相继先他而去。
   孔宅的故井和故门都在孔庙的东北角。很长时间,孔庙与孔府是合一的,孔子的后代大都附庙而居,直到隋大业年间重修孔庙,将孔府移到孔庙东侧,从此才庙府分开。此后孔府日益添建,到清末已是一座占地7万多平方米,有厅、堂、楼、房560余间的庞大建筑群。
   进入孔府后,其中的豪阔却令我有些失落。与其说,我希望看到的孔府是这一进进富丽堂皇的明净宅院,更愿是最早的那三间小屋,即使只留下几截倾颓的土墙。
   孔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被踩得光滑如玉,显露玛瑙色泽的石阶;一堵隔绝内外府的高墙,墙上开有青石水槽,挑夫每日由此将水倒入内宅的水缸,以保证女眷的私密;一块极像搓衣板的多棱石台,下人犯错,就让他们跪在上面。
   还有两株葱郁的石榴树,被种植在后堂楼前。石榴在中国是多子多孙的象征,而后堂是历代衍圣公夫妇的卧室。
   1919年,孔子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病逝,身后只有两女,尚无子嗣,圣裔堪忧;幸有一侧室王氏怀有身孕,只是不知男女。
   三个月后,王氏分娩,其时石榴树下拱卫了一队全副武装的军警,随时向中央报告生产情况。不巧王氏难产,为了迎接“小圣人”,孔府上下门户齐开,还在门上挂了弓箭,以讨“飞快”的彩头;所有人都焦急而忐忑地等待着。
   深夜,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曲阜全城响起了如释重负的狂喜鞭炮,同时北洋政府接到了电报,天佑圣人,孔氏有后。是为末代衍圣公孔德成。1949年,他去了台湾,2008年在台北去世。
   5
   如果说拜谒孔庙我有一步高似一步的感觉的话,那么初秋的孔林,令我有种重新回到平地的亲切。毕竟,这片林子深处真真切切长眠着耗尽精华的孔子。

共 93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解说孔子生平轶事及其思想的散文。一代圣人孔子,他一手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推行“仁爱”学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为了在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远万里,游说各国。在一次次遭遇冷眼、讥讽中,在一次中面临责难、困顿中,他初衷不改,直到死前一刻,仍以和煦的态度对人。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许多人,也使儒学传承得到了发扬。在孔子的故里曲阜,在孔庙,孔林,杏坛,留下了许多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伴着一步一步的朝拜孔子之路,我们仿佛看到了孔子在杏林讲学,看到孔子在各国家跋涉、看到了孔子遭小人非议……孔子的形象也逐渐高大起来。文中还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过往,无论是勇猛的子路、善经商的子贡、还是贫困的曾子和颜回,从他们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孔子的影子,这是教化的力量。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有意将耶苏与孔子进行了对比,同是一代圣人,孔子的淡然、仁爱、自省、谦恭让人油然而生敬仰。文末著名晚学家钱穆先生对孔子的崇高评价更可见孔子作为一代圣人的光芒。文章语言简洁优美,引用了大量有关孔子的史料,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还原了一代圣人孔子的形象特征及其思想学说,读后令人感慨,令人深受启发。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618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5-06-17 19:55:36
  精彩美文。欣赏学习了。
   问好郑老师,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5-06-18 06:49:1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