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海放牧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墨海】久违了 矿山(散文)

精品 【墨海】久违了 矿山(散文)


作者:边关草民 秀才,1207.9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54发表时间:2015-06-18 06:37:45


   打去年入冬到过新年,没有下一场雪。老人们摇着无奈的头颅,看着高远的蓝天,叹气道:唉,一个干燥无雪的冬季。有这样心态的人,心中自然充满了对老天爷的不满。原本早已开始分蘖泛绿的麦田,现在看上去,像久病不愈的人,无精打采。冬天失去水分留下的黄叶,映着人的眼睛,涩涩的,让人不忍去看,远不如绿油油的惹人心醉。倘若那绿果真能惹人心醉的话,定是一个金黄的麦收季节了……
   雨,迟早都会下的,看在什么时候下了。没想到清明节前十天,淅淅沥沥的小雨竟下个不停,似乎要把冬天的雨水全部下在这几天。像这种春天的连阴雨,我还重来没有遇到过。清明是人们扫墓祭祖的时候。可连续几天的春雨下得令人心烦,也下得令人担忧。虽有诗为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但所有的人,都不想踏着泥泞的路,也不想冒着雨打着伞去祭祖扫墓。我期盼着清明节那天,雨能安安稳稳地停下来,还一个湛蓝的天空给人们。那样的话,心中的阴霾和不悦也就自然消散了。因为我的母亲已经故去多年,安葬在矿区的西山坡上。
   苍天有眼,总会眷顾着那些逝去的人们,也同情着那些记着自己亲人的人们。雨,在清明节头一天的傍晚,终于停了下来,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夜空的星斗开始在云层的缝隙间闪动。
   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在今年的春天似乎并不确切。这场多情的春雨,把冬天留在空气中的尘埃洗刷的干干净净。清明节的早上,将车停在通往矿区公路的山梁上,可以俯瞰矿区的整个全貌。这里,曾是我出生的地方,从小学到高中,也是我获取知识的地方,在这里,我生活、工作了三十多年。
   矿区,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大山坳里。矿区的地势,由北向南,阶梯式逐渐降低。有一股小溪向南流去,最终与一条当地人称作潘家河的河流相会。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潘家河的河水好清澈,夏天,经常瞒着大人去河里洗澡,逮青蛙。每次回到家中,免不了受大人们的训斥。说来也奇怪,这条河里什么鱼儿也没有,问当地的老农,也不能说出原因。这条河名字的来历,几乎所有的当地人都知道。说宋朝的时候,潘仁美曾率兵在此驻扎,于是,后人把这条河改叫潘家河。为什么宋朝会在这里驻军,无需去考证,我也会相信。沿着河流往南不足15公里,便是陕西的关中平原,这是通往山外平原最近的一条捷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这条河流,在我上高中的那两年,逐渐开始断流了,在河的上游,有几家小煤矿在开采。老人们说,一定是在开采煤炭的时候,断了地下河水的龙脉,才造成河流断流干枯。虽然带点迷信的色彩,也是有道理的。
   在母亲的坟前,烧了纸香后,我决定走进矿区看看。
   这个煤矿,早在解放前就开始开采煤炭了。解放后,政府从资本家手中接管过来,归国家所有。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开采量逐年递增。半个世纪过后,这个有过辉煌年代的矿山,只因地下资源的枯竭,犹如人会衰老一般,不得不宣告报废。虽说目前还在出煤,但产量很低,当初只是把这个报废了的矿井买给了私人,必定井下还有少量的煤炭资源,倘若真的封填了井口,岂不是浪费吗?如今,废弃了近十几年的矿山,显得那么的萧条寂寞。一条年久失修,高低不平的街道上,看不见几个人在上面行走。街道边的排水沟,早被雨水从高处带来的泥土填平,街道上脏乱的泥土,树的枯枝乱叶,从容地躺在马路上。七十年代提倡的黑板报依然站立在街道的一边,伴随着对面十几棵一人不能搂抱的法国梧桐,见证着矿区的今昔。虽说街道连接着市区的公路,只因它是终端,很少有人把汽车从城市开到这里。留在矿区的人不是很多,天天需要在这样的街道上行走。可以容纳一千多人,令矿工们自豪的俱乐部,不知道何年何月已被拆除。俱乐部门前的广场上,有几个老人凑在一起玩扑克牌。旁边停放着几辆私家车,为的是接送来往市上的人,从中获取一点利润。因为每天来往矿区的人很少,市公交公司的班车早些年就停运了。仅有的这几辆私家车是连接城市和矿区唯一的交通工具,票价比汽车公司贵很多,但很无奈。
   矿区的机构还算完善,社区、派出所、银行、卫生院,每周五天照样在为这个老了的矿区服务。只有一所占地面积很大的小学,完好无损地保留着,但很冷清,可以想象当初有多少孩子在这里上学。现在呢,只有十几个老师带领着九个学生占领并统治着这个神圣的学校,朗朗的读书声不能听见。
   这个学校,曾经是我小学读书的地方,可以说是母校了。矿山虽小,我那时用的课本,也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十年制教育课本,和大城市里的孩子是一样的。我读初中和高中的地方不在这里,需要下一个大坡,方能看见,只是校址早已改造成了民用住宅,学校里的老师该退休的退休,不符合退休条件的老师,也早已分配到其它地方的学校。想见见我的老师,几乎不可能,四十年多年过去了,相互间的容貌已不能想起,这个小学校保留的还很完整。这就是我想看看母校的缘故,好让我这个五十多岁人的心能把学生时代的记忆重新寻找回来,也算是一种慰藉吧。或许再过几年,这里没有了孩子上学,校舍不是被拆迁就是改作他用,母校也不会存在了。
   矿山就像我们的家,年轻人是不能长期呆在家里的,为了生活,要走出去,留在家中的大都是一些老人。
   能走的人,都跟随子女大离开了矿山,住在了城里;不能走的,城里没有房子的,只能默默地呆在这里,伴随着萧条的矿山,让自己一天天的老去。
   矿区的社保部门,住在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面,整个院子完全被各色的花卉霸占去了,只留下几条人行甬道。甬道的边沿泛着绿苔,给人一缕幽静之感。每年,只有在退休人员来此按指纹,以此确认这些人们依然活在这个世界,不冒领退休金的时候,社保部的门口方显得生机一些,平时很是安静。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既然是进步,人性化就会逐渐完善起来。过去,矿工居住的房子,大都是矿上出资修建的。不出煤了,建设资金自然也就没有了。上面一句话,矿区的这些人划归市上管辖,年久失修的房子再投资修建,很不划算。恰巧赶上中央提出棚户区改造,矿区的人们总算有了希望。短短五年的时间,大都搬迁走了,住在市里新建的多层楼房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很完美,也有一部分人不想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矿山。看看矿区对面西山上的一座座坟茔,就会懂得这些不想离开矿区人们的心情。两三代人在这里工作生活,陪伴着矿山,最后把生命留在了这里,每一座坟茔下面,都有着他们父辈们坚毅的面孔。他们不想就这样匆匆地离开矿山,离开与这个有着大半个世纪情感的煤矿……
   打前年开始,因交通的不便和退休老矿工的年岁逐渐增大,社保部门主动到市里去,指纹是要按的,退休职工不再亲自到矿区来了,方便了许多。
   矿区人们的离去,令周围的农村得到很多好处。废弃的房屋,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是要倒塌的。旧砖瓦矿上是不要的,周边当地的农村人,乐呵呵地开着农用三轮车来了。青石切圈的窑洞还很结实,没有人住,成为农村人养猪养鸡的好处所。
   听矿上的人说,矿区的街道今年要大修了,在老路上面铺了一层厚厚的柏油。既然上面想大修街道,定是有其因由,后来才知道,政府打算在这个废弃的矿山搞一个太阳能发电厂。哦,原来是这样。建不建电厂,现在还不能确定。不管怎样,我只盼望矿区的路早点修好。修好了路,那些走出矿山在外面工作的人们,如果想回来感悟一下矿山情怀的话,岂不是方便了吗?
   曾经跟很多退休的老矿工聊天获悉,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想百年后,希望把骨灰安葬在矿区周围的山坡上。他们说,虽然住在城里,总感觉不到住在矿区时人与人之间那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情味。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满是陌生的人,不如矿区相互熟识的面孔令人感到亲切随和。
   死了,也要回去,让自己的魂灵永远陪伴着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矿山。这种情感,只有我的父辈们才会有。矿山,汇集了来自全国各个省份的人。他们离开祖籍来到这里的时候,一个个年纪轻轻;他们在矿区结婚,生儿育女,在内心深处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永远的归宿地。他们大都没有文化,那个时代,只能默默地去工作。半个月看一次电影,工作休息的时候,相互间便有了故事可以交谈;十天吃一顿肉,就像过年一般。
   这些老矿工,就是我们的父辈。每当谈论他们年轻时候的事,布满皱纹的脸上,始终流露出喜悦的笑容。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不能因为矿山的衰落忘记他们。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永远记着自己是一个矿工的儿子。
   看到这里,很多人不知道我写的是哪个矿山,有必要补充两句。五十年代初,人们称它为三矿;后来,政治气味浓烈的时候,改名东风矿;再后来,又改名为李家塔矿。其实呢,李家塔乃是离矿区不远处一个村庄的名字,名字里面有一个“塔”字。问村庄里很多人,塔在何处?都摇头,满脸的窘相。一个煤矿有几个名字和一个人有几个名字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稀奇。只希望今后人们在谈论这三个名字的时候,你知道是一个煤矿就可以了。

共 35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煤矿已经老了,昔日的辉煌不再,昔日的光景不在,只留下一些故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一些故事和着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一一向我们道来,让我们感受了那里曾经的繁荣和如今的荒凉。这情境就和我们三线企业搬迁后有着几分相似了。最喜欢的是那里的人文和故事,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也可以想像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里留下了“我”的童年,更留下了父辈的青春,那西面山上的座座坟茔都在无言地诉说着一个过往。难怪许多老者不愿离去,这里留着他们的多少梦呀!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工作,在这里谈情说爱,在这里生儿育女,最后又慢慢地老去……作品风格朴实,把眼前的景与记忆中的景融合在一起,串起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感谢赐稿,为你点赞!【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618005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5-06-18 06:38:17
  拜读大作,为你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1 楼        文友:边关草民        2015-06-18 09:48:44
  感谢透明秋语老师的编按,谢谢。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5-06-18 06:38:48
  期待着你下一篇精彩之作。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5-06-18 06:39:22
  恭祝夏安,恭祝万事如意!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软浪细沙        2015-06-18 18:24:01
  感谢赐稿墨海,放牧心情 !
5 楼        文友:雨春        2015-06-18 20:46:27
  期待更多赐稿点缀墨海,展示你的风采!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6 楼        文友:林皋湖畔        2015-06-22 20:51:36
  老一辈煤矿工人将自己一辈子的汗水和喜怒哀乐抛洒在这块土地,已经在这儿生根发芽,生长在这山这水这人中,已经于这儿融为一体,这儿已是他们的故乡,煤炭萧条了,人的感情不会萧条,只会更浓。但愿政府能够处理好社会改革、经济转型中退出历史舞台的弱者。
回复6 楼        文友:边关草民        2015-06-22 23:35:36
  谢谢你的评说。我们是乡党。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