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故乡二题(散文)

编辑推荐 【山水】故乡二题(散文) ——一、故乡的山野菜二、故乡的大叶芹


作者:江边有只鸟 布衣,15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70发表时间:2015-06-23 12:37:14

一、故乡的山野菜
   山野自然生长的菜,城里人大都称之为野菜。故乡则不同,生长在田地或野地里的称作野菜,生长在山上的,称为山菜。倘若把山菜说成野菜,不仅会让人笑话,也会令采摘者不高兴的。
   野菜得“剜”,山菜要“采”,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
   清明过后,虽然山阴处仍有积雪,但阳坡已是草芽青青,花蕊微红,沉寂了大半年的田地里,也终于有了许多飘动的影子。
   多是未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和一些老人,擓着小筐或拿着盆,大多拎着炒菜用的铁铲刀,见到野菜便蹲下身,剜下去,不消一二个小时,盆或筐就会装满。
   野菜的种类不少,但许多种味道实在不好,村民是不吃的。即便是曲麻菜、蒲公英、荠菜,也只剜嫩芽,苦味毕竟淡些。
   野菜基本是不炒的,多数是洗干净了蘸酱吃。小根蒜、荠菜倒可以做馅,烙些苞米面盒子,蒸些苞米面饺子。
   剜野菜的日子一般会持续到4月末,春耕开始,犁杖翻出再多的野菜也没人去捡,园子里的小葱、菠菜已经可以摆上饭桌了。
   李花开过不久,采摘山菜的季节便来了。
   先是刺嫩芽,之后是蕨菜。因为供销社收购,所以采摘的人也多。刺嫩芽是周身是刺的一种小树的芽苞,也只有芽苞供销社才要,伸展出叶子的,就有些老了,自家人都不愿吃。从芽苞到伸叶,不过几天时间。即使下雨,山上也不会少多少人的,只是这种不成材的树在山野数量并不多,往往转上一天,也没有多少收获。
   刺嫩芽老了,蕨菜却长成了。据说是往日本出口,收购价很高。
   相比刺嫩芽,蕨菜的数量要多得多,采摘的人自然也更多,10天左右时间,采摘多的,能挣到四五十元钱。每当这时候,村里的小学都会放上几天假,大人上山采摘蕨菜,学生们看家,假后收学费,不费一点周折。
   当然,许多孩子在家是呆不住的,小点的到田地剜野菜,剁碎了和些糠面一起煮,喂猪喂鸡喂鸭。大些的擓个大筐私自跑出去,会上几个伙伴,一同钻进大山里。
   传说中的“麻达山”或许让他们遇到了,天黑还不见几个孩子的影子,家长急了,校长更急,许多村民撂下筷子,探准孩子们进山的方向,便打着手电摸了进去。村里的大喇叭音量也开到了最大,一会儿拉场戏,一会儿二人转,反复不停,为孩子们引路。
   快半夜时,相邻10多里外的村子来了电话,说几个孩子在他们村里,已经吃过饭,马上用手扶拖拉机送回来。
   村里的大喇叭终于停了下来。
   孩子们到家就瘫在炕上睡着了,家长们拎了拎装满蕨菜的足有30斤重的筐,一肚子怨气的心中,剩下的,就只是怜爱了。
   春渐渐深了,猫爪子、猴腿、广东菜、柳篙、大叶芹……可以采摘了。供销社不收购,加之不好保存,这类菜并不多采,城里有亲戚的,会多采些送去,图得是尝个新鲜,交通不便,坐车倒车,很是折腾人,待到城里,菜也有些蔫了。
   现在,故乡的这些野菜和山菜在城里人眼中都成了宝贝,即便在严冬,也能吃到新鲜的曲麻菜、小根蒜、蒲公英,价格高得令人咋舌。这是大棚里的产品,基本算不上野菜了。
   山菜的产量倒也不少,还是不好保存的原因,大多在当地销售,城里见到的,基本都是真空包装的,采摘时就已不太鲜嫩,无论怎样做,口感相差也是很远的。
   或许是查找不出这些山菜的真正名称吧,包装袋上统一印上了“山野菜”,这样一来,故乡的野菜或者山菜,算是有了统一的叫法。
  
   二、故乡的大叶芹
   忙碌的春耕结束后,山里能采的菜便只剩下大叶芹了。
   同家种的芹菜相比,大叶芹的叶子并不大。说是大叶,反衬出的,却是它瘦弱的身材。
   正是农闲时节,尽管供销社不收购,但村里的许多人仍会擓着筐到山上去采。
   大叶芹长在阔叶林中,极少单棵,大多是三五十棵的一小片,转不了多久,便能把筐装满。
   村里人采摘时,基本都是贴着大叶芹的底部用手轻轻折断,很少把根拔出来。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有根在,这块地方明年仍会长出成片的大叶芹来。
   大叶芹采回家,多是把叶去掉,清洗干净后切段拌凉菜吃。也不用放什么葱姜蒜之类的调料,倒上酱油,十几分钟即可食用。咬起来脆生生,清香满口,比家种的芹菜不知要好吃多少倍。当然,也有头天晚上用酱油泡好,第二天吃的。口味虽然好了许多,但毕竟少了那股脆生劲
   除了凉拌,还可以炒,还可以做馅。只是少了猪肉或猪油,味道便会差许多。
   采一筐吃上三四天,基本也就吃完了,抽空还可以到山上再采一次。再之后,大叶芹便老了,没人再采了。
   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们去山里采大叶芹,也不用走太远,村边不远的山上便生长着高大的阔叶林。那时,总是边玩边采,一会儿采朵花,一会儿揪把草,一会儿又逮只蚂蚱。在山上逛上几个小时,便擓着装满大叶芹的筐,高高兴兴地往家返。
   随着山上的阔叶林越来越少,采大叶芹的路也越走越远。即便这样,在山里转上半天,也能采满一大筐。
   后来,我家搬进海边的一个城市,远离山区,再难寻到大叶芹的影子。餐桌上的各种青菜虽然多了起来,可最希望吃到的,依旧是故乡的山菜。
   今年冬天,一位朋友从老家来,聊到小时候一同采山菜的情形时,朋友说:“现在就是在山上转一天,也采不到多少以前漫山的蕨菜、猴腿、刺嫩芽,更别说大叶芹了。”
   我急忙问:“听说老家封山育林搞得很好,连消失多年的狼和野猪都出现了。”
   “这倒不假。”朋友说,“山上没有那些菜,不等于家中没有。因为是纯绿色,这些年山菜身价开始暴涨,不少人就打起了在家中养的主意。家中的土质不行,那些人就从山上连菜带土一起挖回来。”
   “是这样啊!”我有些伤感,“小时候采山菜,咱们可都是从根部轻轻折断,生怕把根带出来。”
   朋友叹口气说:“那时的大叶芹一棵只能采一次,第二年再采。现在可好,又抹增大剂又施啥肥的,一年能采好几茬,马上快过年了,又有一批大叶芹该上市了。”
   我一时无语。
   原本只能在春天采摘的大叶芹等山菜,竟然在冬天也能吃到了,这或许是件好事。但这样的菜,还能叫做山菜么?
   我不知道。

共 24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故乡二题】质朴深沉的语言,将内心的愁绪扩张开来,从而在苦涩而温暖的记忆中探寻着行事立身的准则和标准,借以叩问城市文明建设的不合理之处。文章显著的是含蓄而从容的叙述方式,将那些苦涩的过往赋予了温暖的色调,追根究底是作者对那种宁谧安详的乡村生活深深依恋。相比而言,那种生产方式虽然不一定是先进的,但人们却幸福的,而如今,生产方式先进了,人却迷茫了。这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冲突,是进还是退,作者难以作出准确的会答,只好以沉默和切身的恐慌去回答这一社会效应,从而去叩问深思这一社会问题。推荐欣赏,问好文友!【山水神韵:清华晚照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万少枫        2015-06-23 12:38:37
  问好文友,点评不当之处还望谅解!
只是晚唐秋
回复1 楼        文友:江边有只鸟        2015-06-23 16:23:35
  谢谢点评,问好清华晚照唐老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