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指间】自说自话(随笔)

编辑推荐 【指间】自说自话(随笔)


作者:能读懂 秀才,222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11发表时间:2015-06-24 09:34:21

有话要说,有牛逼要吹,只消指头在键盘上一顿敲,成了。但给“成了”的东西弄个标题就难死人了,特别是散文一类的。我有化解高招:既然是散文,文章结构一定很“散”;既然是自己所想,就干脆统一命名:“自说自话”,省事,可以放心大胆的去“散”,绝对不会跑题。
   好!不废话,现在我想说的是“中国式逻辑”。为什么?前些时候看到一帖子,有位高人议论了“中国式逻辑”,说的蛮好,很受启发,也赞同其观点。但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哪儿不对劲?是少了点内容,差哪部分内容?一时还说不上。接着,又读到了王小波的一篇文章,由王小波立刻联想到黎明、李零、邓晓芒等如雷贯耳的名号。两篇帖子放到一起,豁然开朗,晓得要寻找的那个“少了点”是神马了。顿时觉得有牛逼要吹,就从中国式逻辑吹起,吹那少了点的东西,一路吹下去,吹到哪块是哪块。
   “中国式逻辑”一贴说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说理方法,这个“特色”跟正统的逻辑似乎有点儿对不上号,却能跟我经验的对上号,所谓我的经验就是我遇到的。既然是我经验到的,这个“中式逻辑”就是现代版的。说“现代版”,是指五四开始,文革时期达到高峰的那种思维和话语逻辑。文革结束,“文革遗风”不会一下子消失,遗老遗少们还在,这风必定会忽大忽小,周而复始的来那么一阵子。“遗风”的逻辑被涵盖在“中式逻辑”的概念里面,有着相当与众不同的特色(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被“遗风”所熏的是所有人,所以,“中国式逻辑”是没有所谓左右之分的)。
   “特色”的标志有两个:一是“以点概面”,即把事物的某一点拎出来,然后宣告:这一点就是事物的全部面貌;二是“想当然”,一件事物摆在面前,要说出这个事物是什么,他们看一眼就知道了,完全不管那事物究竟是什么,因为我想象它是这样,那就是这样。
   学到了新观点,就会不自觉地用刚得到的来考察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是刚读到的王小波的一篇关于国学的文章,旧事物是由王小波文章联想到的以前读到过的文章。
   评价一篇文章,或一个人的讲话是否讲道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用“归谬法”,即用他的“道理”来推理,看看能否得到跟他宣扬的结果一样。结果只可能有两个:相同或荒谬。苏格拉底就是这样让谈话的对手尴尬的,不过苏格拉底遇到的全是谦谦君子,虽然这些君子们最后被证明其观点荒谬、离奇,表现也就是红脸不吱声,默认自己不那么讲道理,读《理想国》和色诺芬的书,你绝对找不到胡搅蛮缠式的强词夺理事情。
   先特别声明:我对国学,往下,儒学也好,对前秦诸子或玄,佛,理也好等学派没有固定的褒与贬的成见。对王小波,黎明,李零等人对儒学的态度,观点也不觉得什么,人家有人家的想法,观点,应该理解,尊重。这个世界如果只存在一种思想观点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话说回来,这种事情如果有发生,那也只是一时的,绝对不会长久。如果碰到有人,不管他是什么人,大师,学者或别的什么名人,不管他头上有什么光环,只要他为自己的观点,想法进行论述,这就表明,他准备就自己的观点来讲道理了,于是,我也就能够看到他讲道理的方法,然后设法去跟他讲道理:不管立场,只看方法,即论述的方法能不能自圆其说,跟他持有的观点、立场毫不相干。
   既然是看了王小波的文章有感而发,那就拿王小波的话来做例子,跟王小波是什么样的人毫不相干,仅就他的话来说道。
   从标题开始,王小波就用上了“以点概面”的“中国式逻辑”:将儒学等同于国学。
   王小波说自己读孔孟书的缘起是因为老师说他国文底子差,于是王小波开始学国学。王小波在其文章标题后面加了括弧,里面写上“儒学”,而文章通篇也是议论儒学。国学是什么,我真的说不来,但肯定不止是儒学一家,因为既然学前面加上了一个儒字,那就还可以加上诸如法、道、墨、名等等,因为我看到的国学学者们的著作,涵盖了前秦诸子,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各种流派思想,绝不止一个儒家,所以,儒学等于国学?王晓波老师说他国学底子不行,于此可见一斑。
   王小波一再重复自己一点儿都不喜欢孔孟学说,所以不读,为什么?王小波没有交代。我猜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天生的,从娘胎里就带来的讨厌,不喜欢儒学,这倒是滑稽的应了老孔一句话:生而知之;第二,识字以后,零零碎碎的在课堂上,报刊宣传或道听途说,了解到了一些孔孟的话语,别人的议论,根据这么收集到的信息,就断定儒家不怎么地,于是就不喜欢。
   我认为第二比较靠谱,因为王小波接着就自己说明了:老师让读,没办法,勉为其难的去应付一哈子吧。于是从四书到朱子的看一通,找些孔孟的野史轶事故事读读,算是读过孔孟的书了。他自己毫不隐晦的承认,是走马观花,用我们南京人的话形容,就是“浮皮糙痒”的读了一点。虽然只得到了一点儒学的“浮皮”,但也够了,就用这点儿“浮皮”够对儒学进行全面的论述、批判了,逻辑方法当然只能是是中国式。
   王小波将孔子一再强调的“礼”跟文革时期的“早请示中汇报”等同起来。这就是说,孔子的“礼”就是祭祀礼仪。
   稍微不那么“浮皮”点的人都知道,孔子讲的“礼”涵盖的内容丰厚,不光是祭祀时候的礼节,礼仪,更多的是在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的前秦时期社会的一套具有一定约束力的道德行为观念和规范准则。王小波却凭着那一点点浮皮,看到了个“礼”字,立马不假思索的用现代字义套用:礼仪,认定孔子的礼跟文革时期的早请示中汇报等一样,就是祭祀礼仪。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小波显然没有读过这一句,或读过,因为中式逻辑的需要,故意隐去。
   用王小波的逻辑,我可以做的比王小波更远: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语句不通。学而时习之干嘛要说个不停,学问就是说话吗?话都说不连迁,可见孔子这个老师是不够格的。看见没有,我学了就用,立竿见影,孔老夫子挨了我一拳。推而广之,我可以把“论语”每一句话单独拎出来,用中式逻辑套一下,然后得出我想要的,孔子是个智力低下的平庸之人的结论。
   我读论语,也属于“浮皮糙痒”级别的,但不用“以点概面”的中国逻辑,那结论就会跟王小波不同,这让我有自信,不信你看:
   王小波觉得孔子老把几个学生挂在嘴上,说来说去的,就像个老太太。我的“浮皮糙痒”的告诉我,《论语》是孔门几个弟子的回忆录,回忆听到孔子说自己和别的弟子的话,认为重要的记录下来。回忆录的构架,行文只能是这样。这居然成了王小波揶揄,嘲笑孔子的作料了。
  
   孔子活了七十三岁,一生讲过的话是一部《论学》就能包揽的?《论语》是弟子们回忆老师教诲的精华浓缩。用《论语》中论述弟子的几句话就能证明孔子一生讲学内容就是夸夸弟子,老太太数落孙子般的?《论语》只是“老太太数落孙子们”的内容,王小波说正因为这样,他反而喜欢孔子,他喜欢老太太,一个只会说大白话的老太太,孔子就像这样,《论语》通篇也只有这个内容。这个逻辑是属于第二种“想当然”,如果再用孔子的话描述,显然有一句能用上:思而不学则殆。
   至于“子见南子”故事,我看倒是表明孔子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但是有道德底线的正常人,王小波将这件事定位于“鬼头鬼脑”,可见其心底对儒学,孔子的厌恶之情,并不是他阴笑的那样“喜欢”,他是在说反话呢。可能王小波认为两千年前的孔子一定要跟现代人一样,公开谈论性,公开谈论自己做爱高潮时候的感受,而且还是一个女人来谈,那才是不“鬼头鬼脑”。
   王小波读了《孟子》。断言孟子是个偏激的人,身上有股子邪火。根据何在?是因为孟子说墨子和杨朱是禽兽,如此立论不是个绅士。
   杨朱何许人也?就是那个宣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前秦一学子。他是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自私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舍自己身上一根毫毛去为天下人谋点利益,不干。说这样的人是禽兽,我觉得不为过,看看禽兽争食就明白了。
   至于墨子,我倒是觉得王小波有点道理。墨子一干人为了天下人的利益不辞辛苦的奔波,已经“摩顶放踵”,即累的头秃脚细的地步,比喻为禽兽,实在是不像绅士。但正因为如此,就必须追问:孟子真的这样不近人情、不明理?他说这话的逻辑前提是什么?
   我想,如果不用中式逻辑,那就应当用孟子言释孟子义,不能加上自己认为怎样怎样的。
   孔孟是讲“亲亲”的,即认为,对自己的亲人要比对别人亲。对天下人都要爱,但爱的程度有亲人和非亲人的差别;墨子是讲“兼爱”的,即对天下人,不管是不是亲人,都一视同仁的爱,爱的程度无差别。可以看出,孔孟的观点是根据人性,社会道德感的实际状况而得出的;而墨子的观点却类似宗教情操,属于理想型的,形而上的。
   孟子说杨朱和墨翟,在《孟子》中最后的《尽心篇》说的简单,就是王小波引用的,而前面的《滕文公篇》则说的详细,王小波因为读书习惯于浮皮糙痒,估计只晓得后面的尽心篇,而不知前面的:杨朱的作为是无君,墨翟是无父。
   国家的治理,社会福利由国家的税收来得到,实施。在家天下的当时,君主就是国家,一切君王来执行,杨朱不愿意掏一毛,就等于不要国家,不要君主。孟子的意思表达的很清楚。
   对普通人跟对自己的父母一样,那父母还有什么意义,还要父母干嘛?禽兽是没有亲亲概念的,孩子长大后,血肉关系的亲近就结束,在食物面前照样争抢,在对外来威胁同样态度,没有是自己的孩子或父母就应该怎样,不是的应该怎样的区别,禽兽是不考虑这些的。在孟子看来,这样就是“无父”。
  
   无差别的爱只可能在禽兽当中存在,禽兽是无父母观念的,只认可同类。而人是有着亲亲的事实的,抹不掉的,人总是要为自己的亲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的。孟子的逻辑是通的。不过就我个人而言,不欣赏孟子对墨子评价,虽然逻辑没问题,但逻辑跟感觉是另回事儿,我感觉墨子要比杨朱好。
   王小波用中式逻辑分析得出结论,说自己一点儿都不喜欢孟子的思想,就因为骂杨朱和墨子,说孟子这是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这句成语意思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测别人的想法。《孟子》通篇是孟子教训梁惠王,齐宣王等君王和几位学者关于社会,人生价值观的辩论,至始至终在说,在论述自己的观点,一点也看不出:我是这样想的,你们也必定是这样想的“推己及人”的言论,这句成语的意思跟王小波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一个中小学生这么用成语,估计要被老师罚站的。
   不过推己及人却也是中式逻辑之一,比如三个代表之类的。
   孟子认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是一个极端,不顾亲亲之爱的兼爱是另一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孟子反对的。王小波说孟子这样是偏激,有股子邪火。他刚好说反了,走极端才是偏激。在孟子看来,王小波认同杨朱和墨翟的极端才是偏激。
   邪火,是说不正常,能使人走入邪路的火气。孟子的火气是蛮大的,他骂走极端的人;教训不懂得爱护百姓,只顾自己享乐的君王。那齐宣王被他说的没办法,丢面子,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在滕文公面前,孟子大胆的说:如果国王不称职,那就要“易位”,滕文公马上脸色为之一变;臣子呢?君王不采纳自己仁政的主张,甩手就走,当大官,给几车金子也不要……这是讲邪理的“邪火”?只有用王小波式的中式逻辑才能推出这个结论。
   下面,王小波的中式逻辑可以说是惊世骇俗,发挥的是淋漓尽致了。
   该谈二程和朱熹了。这一段,王小波式中国逻辑运用让我拍案叫绝。
   一上来,王小波就把现代人才有的理工科概念使用到了朱熹身上。那就用吧,可以肯定的是,朱熹绝对不是个理工科学者,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科生,这点王小波想来也不会有异议。朱熹是个宋朝儒家理学的学者之一,探究的是哲学和儒学。他说格物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描述,即对世界上的事物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原则去观察,研究。同样,阴阳五行等理论说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国哲学范畴里的一种模式。用格物致知来把定认识。思考事物的态度,用阴阳五行来解释、模拟世界,宇宙。读过朱熹以及宋朝理学家,包括后来的心学家们的书就应该了解,谈到太极,阴阳五行,则是中国哲学一脉相承下来的关于本体论的哲学,即所谓天地宇宙的本是什么,按朱熹等理学家的说法是一个“理”,跟老子的道,孔子的天,玄学家的玄是同样的东西,是最高宇宙世界的来源,这个来源一旦化生万物,那么万物变化规律就通过阴阳五行的变化来体现出来,这就叫“用”。本是形而上的思想概念,用则是形而下的器物之间的关联,变化。哲学,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对所谓的体用非常感兴趣,王小波对这些基本概念不感兴趣,他只取自己需要的段落或点滴。。

共 10086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大作纵横捭阖宛转斫轮中、外传统顶尖文化,以议论“中国式逻辑”——即现代版的自五四以降至文革时期达到高峰的那种思维和话语逻辑——其“特色”即“以点概面”和“想当然”——为核心,以当代文化名人王小波理论为矢的,自说自话,畅谈对当今时代某些文化现象、思维逻辑发表看法,观点鲜明,语言犀利。作者行文汪洋恣肆,一泻千里,痛快淋漓,读来大快人心,令人颔首,不胜击节。当然,关于学术,诚如作者所言:人家有人家的想法,观点,应该理解,尊重;这个世界如果只存在一种思想观点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编辑:郭永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