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老孙(散文)

编辑推荐 【西风】老孙(散文)


作者:根岩 白丁,66.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19发表时间:2015-06-25 20:37:38
摘要:会修锁配钥匙、编笊篱、补胶鞋的老孙,一生勤俭持家。常年穿破旧工作服、千层底布鞋、瘦瘦小小的老孙,时处精打细算。这样的人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缩影。他们勤劳、善良,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坚强的担当肩负着家庭、工作的重任,义无反顾,坚韧不拔。怀念党员老孙!

【西风】老孙(散文)
   二十多年前,从农村来到煤矿发现对人的称谓大有讲究,与村里的街坊邻居截然不同。在老家称呼亲族中长辈一般都是三叔二大爷、七姑八奶的,不能直呼其名,不用带姓。就是血缘较远、不是一个姓氏的长辈,也要在其名字后面挂上尊称。如石磙叔、抓钩爷什么的。而他们对晚辈不论血缘亲疏、族里族外,则多是直呼其乳名,喊学名大号的很少见。但在煤矿却不一样。称呼年岁比较大的矿工基本有两种。一是在其姓氏前冠以老字,如老张、老李、老王。这样的称呼一般是礼节性的,只是表示这个人岁数比较长而已。二是在其姓氏后缀上师傅二字,如张师傅、李师傅、王师傅。如果这样称呼某个人,除了表示他年岁比较大外,也有些尊敬、恭敬的意味在里面了。而对于年轻矿工,一般是直呼其名,甚至连名带姓一起喊。如果喊年轻人为小张、小李、小王,似乎就有些高雅了,所以这些略显高雅的称呼在矿山并不多见,即使有往往也是在科室之类的部门里上级对下级、或同事之间对年轻人的称呼,矿工之间基本不会这样矫情和文绉绉的。
   孙汴峰是我们班组的一个年长同事,在大伙口中,他位居“老”之列,被称作“老孙”。老孙家在汴京皇城根下,妻儿俱在家乡务农读书,他一个人三十余年如一日打拼在矿山,常年住集体宿舍。我入矿即与老孙同一宿舍,同室的还有家在杞县的任师傅和安徽阜南的白大哥。一间屋十余平方住四个人,当时是标配。
   按照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对于我这个后来者来说,对每位“原住民”都是心存敬畏之意的。在对年岁最大、满面沧桑的孙汴峰如何称呼一番纠结后,还是跟随大伙鹦鹉学舌般尊其为“老孙”了。
   入住不久,我就发现我们的宿舍与别的宿舍略有不同,原因是它像个杂货铺。那时候没有旅馆化、标准化宿舍的概念,进矿凭证明去行政科领一对床头、一张铺板,自己带来的铺盖往上一铺,一般还有一个自己买的、或家里带来的小木箱用砖支在床板脚头,脸盆、肥皂等生活必需品往床下一塞,就是全部家当了。占据室内“风水宝地”、床位在靠里右侧的老孙的床下不但塞满了破铜烂铁,床前窗下还有一个据说是装过炸药的大木箱,里面竟装满锯斧之类的家什。此外,他床铺墙壁上方的一个大道钉上还挂一个黑黝黝、看似沉甸甸的帆布包,里面不知为何物。
   一段时间后,我又发现了新的不同,当然这不同还是来自于老孙。这个瘦瘦小小、华发稀疏、常年穿着旧工作服、脚蹬一双老婆做的松紧口布鞋的老头体内蕴含着非凡的能量。煤矿井下的工作都是三班倒,没有节假日,也没有星期天。通常情况下,四点班和夜班的矿工都是白天休息,能够在夜间睡个囫囵觉的只有八点班。而老孙不论是上四点班还是夜班,在宿舍休息时间都不长。如果上四点班不管下班多晚睡的多短,绝对是天明即起取下那个沉甸甸的帆布包跨门而出。如果是夜班,上午睡觉下午依旧跨上那个神秘的帆布包疾步而去。这个谜不难解开,他是走村串户修锁去的。我曾经问他为什么这样拼命干。他说:“俺家里穷,早年寻不上老婆,近三十岁的时候才娶了个病秧子、药罐子。两个孩子还得上学,不想法抓挠点钱不中啊。”他的帆布包里全是小铁锤、钥匙坯等修锁工具。细心观察又发现,老孙不但跑着修锁,他还趁屋里没人的时候编笊篱、补胶鞋。不到半年,那个自称和老孙是半个老乡的任师傅搬走了,别的屋一位老工人退休空了一个床位,他及时填补进去了。精明的任师傅搬走前悄悄对我说:“哪屋有空地了你也搬走吧,这屋乱。”后来听说,愿意和老孙住一个屋的人不多,这间屋换人最勤。是啊,即使老孙勤谨如会持家的主妇那样拂拭打扫,却仍不能改变其如杂货铺般的现状。
   老孙修锁也不去远的地方,他没有自行车,出行都靠双腿走。所以他也不是天天出去修锁,阴天下雨或者他觉得附近几个村转了一轮没有生意了,就在矿院转悠,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矿院的犄角旮旯和碴山(矿工把矸石叫碴(音zha),矸石山就叫碴山。)这些地方有扔掉的断撅把、断锨把和废钢丝、废铁丝等他需要的“宝贝”。他把这些东西捡回去一股脑都塞在床底下,等屋里没其他人了他叮叮咣咣就开始忙碌了。他把废木棍能用的部分锯成长短不一的木条,再用刨子刨光扎成捆,笊篱把就有了。钢丝头、铁丝头用手紧握粗纱布捋的起明发光盘成盘,编笊篱核心部位的料也齐了。料备足后他抽空就把它们变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长短不一、网眼各异的笊篱。一向不占别人便宜、别人也别想占他便宜的老孙却曾经送给我一只很精美的笊篱,是真的送,说啥都没接钱。我想很可能是我帮他写过几次家书的酬劳吧。这把笊篱很结实,到底没用坏,现在还在我老家的厨房里灰头土脸地挂着。
   曾经有一段时间,矿上在大餐厅外设了一个回民食堂,意在照顾少数民族职工的生活习惯。这个食堂早餐有一种小笼包,一毛钱一个,味美价廉。这种小笼包成年人一般吃五个再喝一碗稀饭就吃饱了。老孙却不这样,他每次只花两毛钱买两个包子也吃饱了。秘诀是他能喝两大碗稀饭,因为稀饭不要钱随便喝。每每吃饭时,老孙总是用筷子夹住一个包子,嘴张的大大的,咬下来的包子却只一点点,再咕咚咕咚喝N口稀饭。这样两个包子吃完两碗稀饭也刚刚喝完。需要说明的是,老孙的碗是那种又厚又大的老瓷碗,像个小盆。咋吃包子咋喝汤,老孙算的极精准。这种情况多了,难免有人调侃他,老孙可能已经见怪不怪、修炼到家了,总是摸着肚皮打着饱嗝说:“这就中,填坑不要好土。”
   积年累月的辛劳加上苦行僧般的生活,人老体衰的老孙从采掘一线退到了服务战线的职工澡堂子发挥余热。在这里老孙又看到了新的商机。他看到很多职工的矿靴破损了都要拿到矿院外找人去补,于是他就买来剪刀、锉子、胶水,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偷偷摸摸在工余时间为别人补起了胶鞋。他补胶鞋不但保证质量,价格公道,而且讲究美观,补丁方是方圆是圆,边缘部位还向里斜着剪,使补丁看起来不突兀。老孙的手艺实在高,即使鞋帮从上烂到脚底,他也能补得完好如初。他还王婆卖瓜似的自吹自擂说:“我补的胶鞋再烂也不会从补丁这里烂,只能在其它地方烂。”因此他的生意出奇地好,于是他也不怎么出去修锁配钥匙了,下班也忙着补起了胶鞋。
   后来,老孙看到一些“充大款”、“败家子”的人把烂了一点、还能穿的胶鞋扔掉怪可惜,就收集起来修补好装在一个废化肥袋里存放在如百宝囊一样的床下。他说:“破胶鞋家里的乡亲浇地、下雨的时候照样能穿。这些东西我背到集市上好赖能换个来回路费。”每年麦收秋收二季都是老孙必须回家的时期,每每这时他就把一大袋笊篱、一大袋胶鞋用根麻绳拦腰捆在一起,往肩膀上前后一搭,压得他像虾米一样弓着腰匆匆忙忙赶公共汽车去了。
   我还领教过老孙的另一项非凡本领。一次我出黑板报需要插图,涂涂抹抹就是画不像。这时老孙走过来刷刷几笔就勾列出一只宛若疾驰旷野的脱兔。他怎么有这么不可思议的笔力呢?
   原来,老孙虽然生在农家,年轻时却也是一个意气风发、好学上进的庄户后生,他进过扫盲班,在生产大队写过大字报,出过墙报,在乡“四清”工作队干过,后来公社推荐他当了工人。这样看来,他有“笔力”就不足为怪了。即使在矿上工作的相当长一个时期,老孙也不是这么落魄的,他曾多年当过一个基层单位的劳保仓库保管员,后因他死死守着库房门三把锁、必须队长、记账员和他同时在场才能打开库房的老规矩不改,队长看他不能像喂熟的狗的那样闭上狗眼假寐一会,横竖看不惯他那双总是像猎鹰一样犀利如炬的目光,在一个很恰当的岗位优化重组过程中老孙顺理成章被调整到另一个“很重要的”苦脏累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去了。
   有时候人们也偶尔议论老孙,说如果他的家境殷实些、工作上再遇见个伯乐什么的,假设人生朝另一个方向走,能够谋得一官半职,肯定是个两袖清风的好“官”。当然假设不是真的,现实中的老孙只是一个会编笊篱、补胶鞋、喝稀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亦农亦工的老头。
   对了,老孙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共 31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老矿工老孙。老孙拼命干活,工余编笊篱、补胶鞋,为了节省喝稀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亦农亦工的老头。形象,生动。编辑文章时似乎这个老实,勤劳的矿工就在你的面前是用筷子夹住一个包子,嘴张的大大的,咬下来的包子却只一点点,再咕咚咕咚喝N口稀饭。如作者所说,这样的人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平凡,就在你的身边,他勤劳,如同你的工友般,他坚强,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坚强的担当肩负着家庭、工作的重任。感谢作者为我们书写了这样一位共产党员。好文章,推荐赏读。问好作者,愿夏日得清凉。感谢赐稿西风!【 编辑 泸溪灵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泸溪灵子        2015-06-25 20:42:25
  老孙平凡,就在你我的身边。老孙勤劳,时刻不停。老孙坚强,工作, 家庭一肩挑。感谢作者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亲切的人物。水平有限,按语有不到之处,请作者原谅
2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5-06-25 21:19:30
  一篇质朴的文,老师精心细腻地刻画了一个勤劳、简朴的老矿工的形象。喜欢这样的文字,读来亲切。感谢老师赐稿!问好!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3 楼        文友:根岩        2015-06-25 23:05:33
  感谢编辑老师的精彩按语。感谢海韵社长的关心激励。另,我想不揣冒昧地更正一点:文中确实是领了一对床头,不是一对枕头。当年的矿上只配发床头床板,不配发枕头被褥。再:“即使老孙勤俭如会持家的主妇那样拂拭打扫”里的“勤俭”我认为还是用“勤谨”较好些。不敬之处敬请谅解。
4 楼        文友:武冈冰糖葫芦        2015-06-26 10:02:45
  与我同行,拜读了楼主大作,值得学习!
回复4 楼        文友:根岩        2015-06-26 10:08:02
  感谢您对拙作的关注。问好!
5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5-06-26 17:00:20
  修改好了,根岩这样的认真精神值得我学习!祝好!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